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教师不仅要将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必须在课堂上展示化学美的一面,让学生不再片面地认为化学就是产生污染,让他们感知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之美。
【关键词】化学 课堂 实验 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56-02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即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事业的归宿。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我国确立了坚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与接班人的教育目的。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人,塑造后代使之得以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美育,对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要途径,在人的一生接受美育的过程中,中学阶段的美育是关键。由此可见,中学美育的成功实施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关键,而如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教育,本文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发展型社会中,人们对化学的看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众所周知,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包括我们人体不可缺少的许多元素。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化学又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人类有重大意义,跟生活也有很大关系。化学能帮人们做有用的事。衣、食、住、行、用,化学无所不在。但是在人们的眼中,化学又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笔者就此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上门入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得到了以下结果。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之所以人们会认为化学与饮食有关,完全是从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毒蘑菇等信息中获得的。由此可见,由于一些商家为了追求更大利润,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恣意使用添加剂,甚至对食品也不放过。使得老百姓是闻“化学”色变,错误地认为化学就是“毒”,因此扭转此局面的尴尬就放在了化学教师的身上,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美学知识与较高的美学修养
教师是美育的实践者,美的传播者。要向学者传授美的知识,进行美的教育,教师应先闻道于美、美学,致力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方可游刃有余地进行美育。在繁重的教学教研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读美学著作,徜徉于先人创造的美学殿堂,了解美学研究,美育研究的动态与最新成果;更多地进行审美实践,感觉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渐渐形成审美的眼睛与耳朵,这是教师丰富美学知识,提高美学修养的重要途径。其次教师严谨认真的作风,忘我的工作精神,诚恳热情的态度,对教学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也能感染学生,教师应深懂得化学美和教学美是统一的,决不允许自己在有毒物品和危险品的演示实验中表现出丝毫恐惧和操作慌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精心备课,力求用奇妙的构思、生动的实例、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讲解、优美的板书、实用美观的教具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不再片面地认为化学就是产生污染,而是感知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之美。为此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挖掘课本中的美点,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广泛阅读课外资料,充实自己,方能在课上讲解时游刃有余,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三、在化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美学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化学审美观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传授“美”
当中学生刚叩开化学的大门时,揭示物质内部丰富的运动形式及规律时,产生的一种内心深处的愉悦和欢畅,显示了化学世界所具有的独特美:化学物质美、化学结构美、化学变化美等。从而吸引着学生兴致盎然地徜徉其中。如讲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时: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汤姆生是如何形象地将演变模型称为“葡萄干面包式”,既将此阶段原子恰如其分的表示出来,使我们能在此模型中體会原子的美,又能对模型的演变记忆深刻。再如讲焰色反应时,告知学生为何我们的城市如今这么美,尤其是晚上,色彩斑斓的霓虹灯不仅照亮了天空使我们免去黑夜之苦,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化学的神奇。
2.利用演示实验展现化学美
如化学教学中的“氯化氢”喷泉实验,它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注意,观察认识,感受实验美的过程,激发着学生的求知热情。当实验装置展示在讲台上时,首先使学生看到的是晶莹剔透的烧杯,烧瓶,烧杯中无色的酚酞试液,烧瓶中无色的氨气……以及美观的实验装置,它们组成了精美的艺术品,立即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接着教师用启发式的语调发问:“如果往烧瓶里加一滴水,会引起怎样的变化?”一滴水引起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感,渴望尽快看到实验变化。当教师以娴熟的动作向烧瓶中挤入一滴水时,突然象火山爆发一样,水柱直射烧瓶底部,呈伞状散落下来,溶液瞬时变成红色。那优美的弧形水线似蘑茹,若鲜花,如雨伞,像喷泉……这些美景通过感官作用于大脑,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喜悦和更大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从颜色的变化推出氢氧根离子存在,推出氨气溶于水变成氨水的电离方程式,总结出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并类推类什么样的物质可产生“喷泉”现象,至此,学生更开阔了眼界。这样的教学寓教于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其效果可想而知。
3.充分利用分组实验,让学生享受过程美
实验操作美是最容易诱发和捕捉美感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措施。实验操作要规范、准确、熟练、观察认真、仔细,记录详细,不仅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动作灵活自如,秩序节奏有高效,符合最佳程序,而且实验现象直观,明显。这样才能扩大实验美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针对某个性质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比如SO2,如何探究它的性质,教师可以先不讲解,让学生根据提供仪器展开想象,设计实验,然后完成实验。学生会首先从非金属氧化物想到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则具有酸的通性,通过与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确定性质,看到氯化钡溶液会考虑是否也会与盐反应,实验现象使学生深刻地记住了不会反应,同时也验证了绝大多数情况下弱酸不制强酸的理论。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注意到了S的+4价情况,同时思考它的还原性和氧化性,通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氢硫酸的反应,既看到了现象的变化,也自己总结了性质,接着有学生看到了红色的布条,因为讲解氯气时用过,学生自然知道它是用来验证漂白性的,通入SO2后看到颜色变化后,教师可建议将红布条隔着试管用火熏一下,再观察现象,颜色的褪去,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可做总结,同时提出品红溶液,并且让学生再次回忆刚才做过的紫色石蕊试液是否褪色,从而让学生总结出它与氯水漂白性的不同(见表2)以及漂白的实质(见表3)。 一节分组实验课既让学生动手也让学生在体会美的过程中接受了知识,提升了兴趣,感知了化学之美。
四、开展化学课外实验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亲自体会创造美
化学课外实验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化学教学独特的形式和组成部分,它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较灵活,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以及学生自主性较强等特点。化学课外实验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实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扩大知识面、经受实践锻炼和发展智能,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感知化学在生活中的美感。因此,化学教师应该重视化学课外实验活动,并且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化学课外实验活动。
化学课外实验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类:
(1)趣味性实验活动
这类实验以趣味性强烈、效果明显、操作简便为特点,而又内含许多“为什么”,使学生一参加化学实验活动就处于“欲罢不能”的境地。例如焰色反应、烧不坏的手帕、固体酒精、鸡蛋壳与醋酸制取二氧化碳等。
(2)实用性实验活动
以贴近生活,發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实用性化学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如制皮蛋、锅垢成分的检验等。在锅垢成分检验的实验中,可让学生先讨论如何检验,讨论后写出实验报告,列出所需试剂,比一比谁思考更到位,实验方案更完美,然后讨论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去实验室操作。这一系列的过程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身边,学好化学能造福人类,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3)探究性实验活动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以实验的客观事实,完成对客观事物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通过探究性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假设—验证—结论”的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再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能在实验中找出形成喷泉的规律,而且还能感受实验的魅力,从而更喜爱化学。
当然开展化学课外实验活动时要抓好预习环节和讨论环节,让学生多做多想、手脑并用,弄懂有关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巩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水平和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和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和开拓精神。还要重视做好安全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他们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
总之,中学美育必须以树立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与创造力,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当代中学生具备完美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真正成为21世纪中国的栋梁。
【关键词】化学 课堂 实验 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56-02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即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事业的归宿。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我国确立了坚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与接班人的教育目的。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人,塑造后代使之得以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美育,对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要途径,在人的一生接受美育的过程中,中学阶段的美育是关键。由此可见,中学美育的成功实施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关键,而如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教育,本文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发展型社会中,人们对化学的看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众所周知,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包括我们人体不可缺少的许多元素。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化学又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人类有重大意义,跟生活也有很大关系。化学能帮人们做有用的事。衣、食、住、行、用,化学无所不在。但是在人们的眼中,化学又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笔者就此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上门入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得到了以下结果。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之所以人们会认为化学与饮食有关,完全是从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毒蘑菇等信息中获得的。由此可见,由于一些商家为了追求更大利润,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恣意使用添加剂,甚至对食品也不放过。使得老百姓是闻“化学”色变,错误地认为化学就是“毒”,因此扭转此局面的尴尬就放在了化学教师的身上,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美学知识与较高的美学修养
教师是美育的实践者,美的传播者。要向学者传授美的知识,进行美的教育,教师应先闻道于美、美学,致力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方可游刃有余地进行美育。在繁重的教学教研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读美学著作,徜徉于先人创造的美学殿堂,了解美学研究,美育研究的动态与最新成果;更多地进行审美实践,感觉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渐渐形成审美的眼睛与耳朵,这是教师丰富美学知识,提高美学修养的重要途径。其次教师严谨认真的作风,忘我的工作精神,诚恳热情的态度,对教学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也能感染学生,教师应深懂得化学美和教学美是统一的,决不允许自己在有毒物品和危险品的演示实验中表现出丝毫恐惧和操作慌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精心备课,力求用奇妙的构思、生动的实例、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讲解、优美的板书、实用美观的教具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不再片面地认为化学就是产生污染,而是感知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之美。为此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挖掘课本中的美点,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广泛阅读课外资料,充实自己,方能在课上讲解时游刃有余,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三、在化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美学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化学审美观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传授“美”
当中学生刚叩开化学的大门时,揭示物质内部丰富的运动形式及规律时,产生的一种内心深处的愉悦和欢畅,显示了化学世界所具有的独特美:化学物质美、化学结构美、化学变化美等。从而吸引着学生兴致盎然地徜徉其中。如讲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时: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汤姆生是如何形象地将演变模型称为“葡萄干面包式”,既将此阶段原子恰如其分的表示出来,使我们能在此模型中體会原子的美,又能对模型的演变记忆深刻。再如讲焰色反应时,告知学生为何我们的城市如今这么美,尤其是晚上,色彩斑斓的霓虹灯不仅照亮了天空使我们免去黑夜之苦,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化学的神奇。
2.利用演示实验展现化学美
如化学教学中的“氯化氢”喷泉实验,它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注意,观察认识,感受实验美的过程,激发着学生的求知热情。当实验装置展示在讲台上时,首先使学生看到的是晶莹剔透的烧杯,烧瓶,烧杯中无色的酚酞试液,烧瓶中无色的氨气……以及美观的实验装置,它们组成了精美的艺术品,立即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接着教师用启发式的语调发问:“如果往烧瓶里加一滴水,会引起怎样的变化?”一滴水引起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感,渴望尽快看到实验变化。当教师以娴熟的动作向烧瓶中挤入一滴水时,突然象火山爆发一样,水柱直射烧瓶底部,呈伞状散落下来,溶液瞬时变成红色。那优美的弧形水线似蘑茹,若鲜花,如雨伞,像喷泉……这些美景通过感官作用于大脑,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喜悦和更大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从颜色的变化推出氢氧根离子存在,推出氨气溶于水变成氨水的电离方程式,总结出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并类推类什么样的物质可产生“喷泉”现象,至此,学生更开阔了眼界。这样的教学寓教于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其效果可想而知。
3.充分利用分组实验,让学生享受过程美
实验操作美是最容易诱发和捕捉美感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措施。实验操作要规范、准确、熟练、观察认真、仔细,记录详细,不仅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动作灵活自如,秩序节奏有高效,符合最佳程序,而且实验现象直观,明显。这样才能扩大实验美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针对某个性质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比如SO2,如何探究它的性质,教师可以先不讲解,让学生根据提供仪器展开想象,设计实验,然后完成实验。学生会首先从非金属氧化物想到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则具有酸的通性,通过与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确定性质,看到氯化钡溶液会考虑是否也会与盐反应,实验现象使学生深刻地记住了不会反应,同时也验证了绝大多数情况下弱酸不制强酸的理论。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注意到了S的+4价情况,同时思考它的还原性和氧化性,通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氢硫酸的反应,既看到了现象的变化,也自己总结了性质,接着有学生看到了红色的布条,因为讲解氯气时用过,学生自然知道它是用来验证漂白性的,通入SO2后看到颜色变化后,教师可建议将红布条隔着试管用火熏一下,再观察现象,颜色的褪去,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可做总结,同时提出品红溶液,并且让学生再次回忆刚才做过的紫色石蕊试液是否褪色,从而让学生总结出它与氯水漂白性的不同(见表2)以及漂白的实质(见表3)。 一节分组实验课既让学生动手也让学生在体会美的过程中接受了知识,提升了兴趣,感知了化学之美。
四、开展化学课外实验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亲自体会创造美
化学课外实验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化学教学独特的形式和组成部分,它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较灵活,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以及学生自主性较强等特点。化学课外实验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实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扩大知识面、经受实践锻炼和发展智能,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感知化学在生活中的美感。因此,化学教师应该重视化学课外实验活动,并且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化学课外实验活动。
化学课外实验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类:
(1)趣味性实验活动
这类实验以趣味性强烈、效果明显、操作简便为特点,而又内含许多“为什么”,使学生一参加化学实验活动就处于“欲罢不能”的境地。例如焰色反应、烧不坏的手帕、固体酒精、鸡蛋壳与醋酸制取二氧化碳等。
(2)实用性实验活动
以贴近生活,發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实用性化学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如制皮蛋、锅垢成分的检验等。在锅垢成分检验的实验中,可让学生先讨论如何检验,讨论后写出实验报告,列出所需试剂,比一比谁思考更到位,实验方案更完美,然后讨论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去实验室操作。这一系列的过程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身边,学好化学能造福人类,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3)探究性实验活动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以实验的客观事实,完成对客观事物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通过探究性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假设—验证—结论”的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再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能在实验中找出形成喷泉的规律,而且还能感受实验的魅力,从而更喜爱化学。
当然开展化学课外实验活动时要抓好预习环节和讨论环节,让学生多做多想、手脑并用,弄懂有关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巩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水平和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和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和开拓精神。还要重视做好安全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他们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
总之,中学美育必须以树立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与创造力,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当代中学生具备完美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真正成为21世纪中国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