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白裤瑶已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对南丹白裤瑶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统计研究,发现白裤瑶的传统体育项目与白裤瑶人的生活劳动和娱乐需求联系紧密,还具有自发性和集群性等特点。
关键词: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1.白裤瑶简介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士都穿白裤而得名,又因女性上衣是前一片后一片,又称两片瑶,总人口約3万人,主要分布在南丹县里湖、八圩瑶族乡,而里湖瑶乡中白裤瑶占人口总数的67%,是全国白裤瑶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因里湖怀里村自然环境比较封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保持着男耕女织的传统习俗[1]。在南丹的各乡的白裤瑶依然保持着男不外娶、女不外嫁,不与外族人通婚的习俗,白裤瑶的寨居文化、陀螺文化、铜鼓文是白裤瑶民族文化的代表[2]。
2.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白裤瑶族是民族文化保持的最好的少数民族之一,素有“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之称,白裤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
2.1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的劳动性特征
白裤瑶聚居于广西西北部,是中低山向丘陵过渡的地带。地貌多为为石山区、洼地和阴坡,光照较少。石山区内部大多地势狭窄,山高谷深,遮蔽度大,光热条件差,农作物生育期更长。山中主要有栋科、蝶形花科、榆科、桑科、茶科、芸香科、松科、漆科等科内的一些树种,除此之外还有五倍子、五倍花、龙须草、夜交藤等中草药资源[3]。里湖瑶乡特有的哈斯特地形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动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山林里鸟的种类和数量众多,还有野猪、野鸡、飞虎、獐子等。山上的石缝或树缝里还有野蜂蜜等。桂西北红水河流域一带属喀斯特地貌,石山和岩洞较多,土地耕作面积较少,当地人素有“靠山打猎、靠水摸鱼”的生活习性。白裤瑶族也不例外,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劳动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低,白裤瑶男人除了耕作外还经常上山打猎为自家增添菜肴或用猎物到集市上换取所需物品。射弩、捕鸟、夹山鼠钓蜂,打鸟和织布等传统体育项目均是传统生产方式演变而来。
2.2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的娱乐性特征
白裤瑶居民世居山地,地势崎岖,导致聚居地外部的文化很难渗透进来,封闭的村屯生产环境外加白裤瑶族人们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耕作方式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白裤瑶人特有的娱乐方式。白裤瑶人的娱乐方式明显的特征是强烈的交往性和集群性。如扭扁担和顶杠是两个人参与的项目,同时又会有很多村民在傍边加油鼓劲,每个村民都可以参与到对抗游戏当中,通过扭扁担和顶杠比赛找到对抗的乐趣,同时又能增进人们的相互交流。集群性娱乐项目则有打铜鼓、敲竹筒鼓、吹牛角、打陀螺、打手毽等。打铜鼓、打竹筒鼓和吹牛角一般是在春节、重大节日和祭祀的时候进行。在相对封闭的白裤瑶村庄里,人们的劳作之余往往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进行本民族特有的游戏,丰富生活,满足自身的英语了需求。
2.3白裤瑶传统体育活动的自发性特征
白裤瑶族体育文化具有的自发性特征,白裤瑶族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受拘束,除了耕作的时间外,白裤瑶人可以自由的支配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人们劳作完后往往会自发的聚集在村里的大树下玩陀螺、扭扁担和打手毽等,傍晚或者农闲时,白裤瑶的男子则会到山上打猎、钓蜂等。白裤瑶人的体育活动多数是在自己的意愿下进行的,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2.4白裤瑶传统体育活动的集群性特征
白裤瑶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集群性特征主要是指重大节日和特殊的日子人们有组织的聚集起来举行隆重的传统体育活动。集群性的主要特征是人数众多,如正月十五举行的打铜鼓活动,几乎全村的白裤瑶人都参与,有的打铜鼓,有的竹筒鼓,还有吹牛角和跳舞的,不参与的人们则出来看热闹,感受本民族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欢乐的节日气氛。
3.小结
白裤瑶居住地瑶乡里地处大石山区,交通不便,白裤瑶处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里,保持着古老的生产方式。白裤瑶族传统文化得到较完好的传承也是因为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还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白裤瑶的传统体育文化与其传统的生产劳动联系紧密,这是古老的,原生态的体育活动,是可以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体育活动,如射弩、捕鸟等。白裤瑶族的体育与他们的娱乐需求也是分不开的,在封闭落后的自然村寨里,没有现代化的娱乐方式(电视、电影、电脑、文艺晚会等),白裤瑶人的娱乐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利用生活当中拥有的工具进行娱乐,如扭扁担、顶杠等,聪明勤劳的白裤瑶人还会利用木头、牛皮、竹子,牛角等制作极具民族色彩的娱乐器械(如铜鼓、牛角号、竹筒鼓等)几大的丰富的娱乐方式,满足人们对娱乐的需求。白裤瑶族白裤瑶人的体育活动大多都在农闲时进行,具有自发性和集群性特征。(作者单位:河池学院)
参考文献
[1]广西瑶学学会,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瑶族非物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2007/11
[2]谢明学,白裤瑶风情简介[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10
[3]覃忠杰,包晓泉。原原本本白裤瑶[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9
关键词: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1.白裤瑶简介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士都穿白裤而得名,又因女性上衣是前一片后一片,又称两片瑶,总人口約3万人,主要分布在南丹县里湖、八圩瑶族乡,而里湖瑶乡中白裤瑶占人口总数的67%,是全国白裤瑶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因里湖怀里村自然环境比较封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保持着男耕女织的传统习俗[1]。在南丹的各乡的白裤瑶依然保持着男不外娶、女不外嫁,不与外族人通婚的习俗,白裤瑶的寨居文化、陀螺文化、铜鼓文是白裤瑶民族文化的代表[2]。
2.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白裤瑶族是民族文化保持的最好的少数民族之一,素有“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之称,白裤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
2.1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的劳动性特征
白裤瑶聚居于广西西北部,是中低山向丘陵过渡的地带。地貌多为为石山区、洼地和阴坡,光照较少。石山区内部大多地势狭窄,山高谷深,遮蔽度大,光热条件差,农作物生育期更长。山中主要有栋科、蝶形花科、榆科、桑科、茶科、芸香科、松科、漆科等科内的一些树种,除此之外还有五倍子、五倍花、龙须草、夜交藤等中草药资源[3]。里湖瑶乡特有的哈斯特地形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动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山林里鸟的种类和数量众多,还有野猪、野鸡、飞虎、獐子等。山上的石缝或树缝里还有野蜂蜜等。桂西北红水河流域一带属喀斯特地貌,石山和岩洞较多,土地耕作面积较少,当地人素有“靠山打猎、靠水摸鱼”的生活习性。白裤瑶族也不例外,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劳动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低,白裤瑶男人除了耕作外还经常上山打猎为自家增添菜肴或用猎物到集市上换取所需物品。射弩、捕鸟、夹山鼠钓蜂,打鸟和织布等传统体育项目均是传统生产方式演变而来。
2.2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的娱乐性特征
白裤瑶居民世居山地,地势崎岖,导致聚居地外部的文化很难渗透进来,封闭的村屯生产环境外加白裤瑶族人们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耕作方式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白裤瑶人特有的娱乐方式。白裤瑶人的娱乐方式明显的特征是强烈的交往性和集群性。如扭扁担和顶杠是两个人参与的项目,同时又会有很多村民在傍边加油鼓劲,每个村民都可以参与到对抗游戏当中,通过扭扁担和顶杠比赛找到对抗的乐趣,同时又能增进人们的相互交流。集群性娱乐项目则有打铜鼓、敲竹筒鼓、吹牛角、打陀螺、打手毽等。打铜鼓、打竹筒鼓和吹牛角一般是在春节、重大节日和祭祀的时候进行。在相对封闭的白裤瑶村庄里,人们的劳作之余往往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进行本民族特有的游戏,丰富生活,满足自身的英语了需求。
2.3白裤瑶传统体育活动的自发性特征
白裤瑶族体育文化具有的自发性特征,白裤瑶族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受拘束,除了耕作的时间外,白裤瑶人可以自由的支配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人们劳作完后往往会自发的聚集在村里的大树下玩陀螺、扭扁担和打手毽等,傍晚或者农闲时,白裤瑶的男子则会到山上打猎、钓蜂等。白裤瑶人的体育活动多数是在自己的意愿下进行的,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2.4白裤瑶传统体育活动的集群性特征
白裤瑶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集群性特征主要是指重大节日和特殊的日子人们有组织的聚集起来举行隆重的传统体育活动。集群性的主要特征是人数众多,如正月十五举行的打铜鼓活动,几乎全村的白裤瑶人都参与,有的打铜鼓,有的竹筒鼓,还有吹牛角和跳舞的,不参与的人们则出来看热闹,感受本民族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欢乐的节日气氛。
3.小结
白裤瑶居住地瑶乡里地处大石山区,交通不便,白裤瑶处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里,保持着古老的生产方式。白裤瑶族传统文化得到较完好的传承也是因为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还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白裤瑶的传统体育文化与其传统的生产劳动联系紧密,这是古老的,原生态的体育活动,是可以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体育活动,如射弩、捕鸟等。白裤瑶族的体育与他们的娱乐需求也是分不开的,在封闭落后的自然村寨里,没有现代化的娱乐方式(电视、电影、电脑、文艺晚会等),白裤瑶人的娱乐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利用生活当中拥有的工具进行娱乐,如扭扁担、顶杠等,聪明勤劳的白裤瑶人还会利用木头、牛皮、竹子,牛角等制作极具民族色彩的娱乐器械(如铜鼓、牛角号、竹筒鼓等)几大的丰富的娱乐方式,满足人们对娱乐的需求。白裤瑶族白裤瑶人的体育活动大多都在农闲时进行,具有自发性和集群性特征。(作者单位:河池学院)
参考文献
[1]广西瑶学学会,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瑶族非物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2007/11
[2]谢明学,白裤瑶风情简介[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10
[3]覃忠杰,包晓泉。原原本本白裤瑶[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