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蜀旧影》为中国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巴蜀历史“文化”的大门,其记载的巴蜀风光、百姓生活,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其细致的游历过程记述、反映的当时成都的政治、经济、城市、人文等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本文主要对该书(中译本)的内容及其中的部分引文讹误略作探讨。
【关键词】:《巴蜀旧影》;内容;引文;商榷
《巴蜀》是日本汉学家山川早水在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现四川大学)任教期间,对四川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含近20万字、150余幅照片的游记,李密等将其译为《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1]。作者不仅详实记载了沿途人文、地理情况,还结合文献典籍加以考证和研究。作为亲笔记录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胜过当时的同类典籍,是研究巴蜀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献。
一、内容概述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少日本人根据在重庆开埠、设领等相关条款,深入四川各地借经商或任教,对四川的地理、资源、风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山川早水在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任日文教师,借机详细考察当时的四川省情后写成《巴蜀》,[2]并在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由日本东京成文馆出版。[3]
山川早水以一个外来人的身份考察四川文化,用文字和图片真实、客观地记录清末四川民间风情,特别是以照片形式对当时下层民众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记载,如旅店风俗、分棚饮食习俗、奉节花船等,在国内外文献中实属罕见,是了解和研究清末四川社会风情的重要参考资料。[4]
该书分为八大部分,以下择要说明:
入蜀部分,山川早水不仅对其所见所闻做出翔实的记载,还通过《水经注》《夔州志》《太平寰宇记》等考证沿途地名,如孟良梯、滟滪堆等。通过考证前人诗文,如范成大《吴船录》、陆游《入蜀记》和杜诗对白帝城等地的记载,古今对比,可以看出作者入川路线与范成大、陆游、杜甫等人出川、入川路线基本吻合,说明其是沿着前人路线进行考察。由此可以看出山川早水扎实的汉学功底,也足见当时的汉学对于日本的影响。
成都旅居记部分详细记述了四川地区,尤其是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该部分从对四川省的介绍写到川汉铁路的集资与铁道学堂的建设,其中“外国商品”一文以陶瓷多层饭盒、带金属小链条的烧水壶、灯罩上标记厂家名号等为例析了德国商品最受欢迎的原因。在成都的外国人多以兼业的医术博得当地人的认可,其本业传教反而不能完全被上下阶级的人群接受。在成都的日本人是作者关注最多的,他们离开了自己遥远的故土,在这里更多的是不适应、不方便,如他们生病了不接受中国的儒医,但又不适应西医的药品。他们在这里多被聘为教习,教中国人日文或工艺。食物方面多可以适应,而最大的不便是他们的穿着和通讯。在成都,日本人除妇女外都穿西装,但当地没有专门的洗衣店和裁缝店。通讯和物流的落后也反映了当时中国邮政的发展进度。成都的教育,记载了当时成都学堂的种类和规模,更重要的是当时四川已有两所女子学校,这表现了成都开放的思想。“释奠”则对当时成都丧葬习俗的三献礼做了详细的记载。总之,成都旅居部分是我们了解当时成都人民生活生产、教育、经济、民俗等诸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
城内史迹部分,主要对武担山石镜的真假,文翁石室陈列等做了详细记载。城外史迹部分,锦官城中闻名全国的蜀锦,蜀中第一名胜丞相祠堂,话别专所望江楼,如饮甘霖的薛涛井,富贵孝廉的双孝祠,精妙绝伦的青羊宫,浣花流水、鸟语境幽的杜公祠等共同构成了文雅脱俗的天府之国。
成都府领史迹部分,作者特别介绍了郫县郫筒酒的特殊制法,并引用《华阳风俗录》《旧志》等加以例证,根据典籍记载及传说对新都石阙、八阵图、宝光寺遗址进行考证。自蜀赴秦驿程部分,历时十四天,其中所记地名、沿途典故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峨眉山游记部分,主要记述了嘉定的三苏祠、碎金般的蜡虫、峨眉山之风光。出蜀部分,则略记沿途山川河流、峡谷险滩,另对四川的头等商业盛地重庆做了详细描述。
二、引文商榷
巴蜀風土民情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包罗万象。山川早水作为一位来自日本的汉学家,对中国的文化,对巴蜀的历史人文较为熟悉,然而他对蜀游途中部分所见引经据典考证略有不足,现提出加以探讨。
1.引用《水经注》:“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门。荆门在南,上合下开,鶞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此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立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故郭景纯《江赋》曰:虎牙桀竖以屹萃,荆门阙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悬腾,岔流雷昫而电激者也。”[5]其中“荆门虎牙之门”应为“荆门、虎牙之间”,“鶞”应为“闇”,“立”应为“并”,“二”应为“三”,“岔”应为“溢”,“昫”应为“呴”。[6]
2.引用《入蜀记》:“观唐天宝元年碑,载明皇梦老子事,巴东太守刘紩所立。”[7]中“刘紩”应为“刘瑫”。[8]
3.引用《荆州图考》:“中有诸葛孔明八阵图,聚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四围。”[9]中“四围”在乐史《太平寰宇记》中记为“十围”。[10]四围即四周之意,十围为广大之意,故此应为“十围”。
4.入蜀部分白帝城旧址处引用杜诗:“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暮砧急。”[11]此诗句出自杜诗《秋兴八首·其一》,“暮砧急”应为“急暮砧”。[12]
5.至夔府时:“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陆放翁被任命为夔州的通判。此月六日,从故乡出发,第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到任。《入蜀记》就是他在这一段期间的纪行。”[13]说明他是沿陆游的《入蜀记》所载路线进行考察,而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乾隆丙辰年(1736年)版及明治十三年(1879年)刻本陆游《入蜀记》均记载:“干道五年十二月六日,得报差,通判夔州。方久病,未堪远役,谋以夏初离乡里。六年闰五月十八日,晚行,夜至法云寺,兄弟饯别。五鼓始决去。……十月……二十七日,早,至夔州。”由此,山川早水所述“此月六日,从故乡出发”有误。 6.在写云阳的杜鹃时引用杜诗《杜鹃》:“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后作结:东蜀地方只有云阳有杜鹃。[14]《杜诗详注》中鹤注:当是大历元年春在云安作,故云“云安有杜鹃”。且或有或无是杜诗的一种句式,并非云东蜀只有云安有杜鹃。[15]
7.又杜诗:“两边山水合,终日子规啼。溅溅春风见,萧萧夜色凄。”[16]其中“溅溅”应为“眇眇”,“眇眇”代指子规。[17]
8.峨眉山游记部分描述嘉定大佛时引用范成大《吴船录》:“唐开元中僧海通始凿山,为弥勒佛像以镇之,高三百六十丈,顶围十丈。”[18]其中“高三百六十丈”在四库全书本《吴船录》及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均为“三百六十尺”。[19]故“高三百六十丈”或有误。
9.而解说白龙池蜥蜴时引用明代马如蛟题诗:“龙向深山学化龙,涓涓泉水自从容。闻经想已能吞墨,好去乘时惠九农。”[20]其中“吞墨”应为“冥契”。“冥契”为默契,暗相投和之意。这里指龙能很好的领悟经义之要。[21]
通过查阅明治四十二年(1909)11月由东京市京桥区铃木町一番地成文馆发行的日文版原著发现,上述所列前三条错误均为翻译错误,后六条阶为原文错误,错误原因还待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巴蜀》一书是我们认识清末巴蜀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资料真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从文献学角度看,国内通行的该书中译本中的引文仍有讹误或值得商榷之处。为了更好地发挥《巴蜀》的文献和史料价值,对该书及其中译本进行进一步的校勘、完善是有必要的。
注释:
[1]山川早水著,李密、李春德、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2]后来毁约表明山川早水任教是假考察才是真:“当时,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对外籍教师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巴蜀》的作者、日本人山川早水,因违反合同而被学校解聘。”(李沐紫、杨倩、刘兆祥,《大学史记:近代中国的那些大学》,济南:济南出版社,2010年10月,第56页。)
[3]吴康零:《四川通史·卷6·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第150页。
[4]蓝勇:山川早水《巴蜀》与近代四川风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日]山川早水著,李密、李春德、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7页。
[6][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第649页~第650页。
[7]《巴蜀旧影》,第32页。
[8]陆游:《入蜀记》,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乾隆丙辰年(1736年)。
[9]《巴蜀旧影》,第45页。
[10][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華书局,2007年11月,第2874页。
[11]《巴蜀旧影》,第43页。
[12][唐]杜甫,[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484页。
[13]《巴蜀旧影》,第49页。
[14]《巴蜀旧影》,第50页。
[15]《杜诗详注》,第1249页~第1250页。
[16]《巴蜀旧影》,第50页。
[17]《杜诗详注》,第1252页。
[18]《巴蜀旧影》,第192页。
[19][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9月,第196页。
[20]《巴蜀旧影》,第218页。
[21]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峨眉山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6月,第210页。
参考文献:
[1](日)山川早水著;李密,李春德,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向玉成编.巴蜀旅游史资料选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康零.四川通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4](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水经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陆游.入蜀记[M].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1736年.
[6](唐)杜甫,(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7](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8](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关键词】:《巴蜀旧影》;内容;引文;商榷
《巴蜀》是日本汉学家山川早水在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现四川大学)任教期间,对四川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含近20万字、150余幅照片的游记,李密等将其译为《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1]。作者不仅详实记载了沿途人文、地理情况,还结合文献典籍加以考证和研究。作为亲笔记录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胜过当时的同类典籍,是研究巴蜀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献。
一、内容概述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少日本人根据在重庆开埠、设领等相关条款,深入四川各地借经商或任教,对四川的地理、资源、风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山川早水在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任日文教师,借机详细考察当时的四川省情后写成《巴蜀》,[2]并在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由日本东京成文馆出版。[3]
山川早水以一个外来人的身份考察四川文化,用文字和图片真实、客观地记录清末四川民间风情,特别是以照片形式对当时下层民众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记载,如旅店风俗、分棚饮食习俗、奉节花船等,在国内外文献中实属罕见,是了解和研究清末四川社会风情的重要参考资料。[4]
该书分为八大部分,以下择要说明:
入蜀部分,山川早水不仅对其所见所闻做出翔实的记载,还通过《水经注》《夔州志》《太平寰宇记》等考证沿途地名,如孟良梯、滟滪堆等。通过考证前人诗文,如范成大《吴船录》、陆游《入蜀记》和杜诗对白帝城等地的记载,古今对比,可以看出作者入川路线与范成大、陆游、杜甫等人出川、入川路线基本吻合,说明其是沿着前人路线进行考察。由此可以看出山川早水扎实的汉学功底,也足见当时的汉学对于日本的影响。
成都旅居记部分详细记述了四川地区,尤其是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该部分从对四川省的介绍写到川汉铁路的集资与铁道学堂的建设,其中“外国商品”一文以陶瓷多层饭盒、带金属小链条的烧水壶、灯罩上标记厂家名号等为例析了德国商品最受欢迎的原因。在成都的外国人多以兼业的医术博得当地人的认可,其本业传教反而不能完全被上下阶级的人群接受。在成都的日本人是作者关注最多的,他们离开了自己遥远的故土,在这里更多的是不适应、不方便,如他们生病了不接受中国的儒医,但又不适应西医的药品。他们在这里多被聘为教习,教中国人日文或工艺。食物方面多可以适应,而最大的不便是他们的穿着和通讯。在成都,日本人除妇女外都穿西装,但当地没有专门的洗衣店和裁缝店。通讯和物流的落后也反映了当时中国邮政的发展进度。成都的教育,记载了当时成都学堂的种类和规模,更重要的是当时四川已有两所女子学校,这表现了成都开放的思想。“释奠”则对当时成都丧葬习俗的三献礼做了详细的记载。总之,成都旅居部分是我们了解当时成都人民生活生产、教育、经济、民俗等诸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
城内史迹部分,主要对武担山石镜的真假,文翁石室陈列等做了详细记载。城外史迹部分,锦官城中闻名全国的蜀锦,蜀中第一名胜丞相祠堂,话别专所望江楼,如饮甘霖的薛涛井,富贵孝廉的双孝祠,精妙绝伦的青羊宫,浣花流水、鸟语境幽的杜公祠等共同构成了文雅脱俗的天府之国。
成都府领史迹部分,作者特别介绍了郫县郫筒酒的特殊制法,并引用《华阳风俗录》《旧志》等加以例证,根据典籍记载及传说对新都石阙、八阵图、宝光寺遗址进行考证。自蜀赴秦驿程部分,历时十四天,其中所记地名、沿途典故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峨眉山游记部分,主要记述了嘉定的三苏祠、碎金般的蜡虫、峨眉山之风光。出蜀部分,则略记沿途山川河流、峡谷险滩,另对四川的头等商业盛地重庆做了详细描述。
二、引文商榷
巴蜀風土民情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包罗万象。山川早水作为一位来自日本的汉学家,对中国的文化,对巴蜀的历史人文较为熟悉,然而他对蜀游途中部分所见引经据典考证略有不足,现提出加以探讨。
1.引用《水经注》:“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门。荆门在南,上合下开,鶞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此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立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故郭景纯《江赋》曰:虎牙桀竖以屹萃,荆门阙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悬腾,岔流雷昫而电激者也。”[5]其中“荆门虎牙之门”应为“荆门、虎牙之间”,“鶞”应为“闇”,“立”应为“并”,“二”应为“三”,“岔”应为“溢”,“昫”应为“呴”。[6]
2.引用《入蜀记》:“观唐天宝元年碑,载明皇梦老子事,巴东太守刘紩所立。”[7]中“刘紩”应为“刘瑫”。[8]
3.引用《荆州图考》:“中有诸葛孔明八阵图,聚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四围。”[9]中“四围”在乐史《太平寰宇记》中记为“十围”。[10]四围即四周之意,十围为广大之意,故此应为“十围”。
4.入蜀部分白帝城旧址处引用杜诗:“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暮砧急。”[11]此诗句出自杜诗《秋兴八首·其一》,“暮砧急”应为“急暮砧”。[12]
5.至夔府时:“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陆放翁被任命为夔州的通判。此月六日,从故乡出发,第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到任。《入蜀记》就是他在这一段期间的纪行。”[13]说明他是沿陆游的《入蜀记》所载路线进行考察,而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乾隆丙辰年(1736年)版及明治十三年(1879年)刻本陆游《入蜀记》均记载:“干道五年十二月六日,得报差,通判夔州。方久病,未堪远役,谋以夏初离乡里。六年闰五月十八日,晚行,夜至法云寺,兄弟饯别。五鼓始决去。……十月……二十七日,早,至夔州。”由此,山川早水所述“此月六日,从故乡出发”有误。 6.在写云阳的杜鹃时引用杜诗《杜鹃》:“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后作结:东蜀地方只有云阳有杜鹃。[14]《杜诗详注》中鹤注:当是大历元年春在云安作,故云“云安有杜鹃”。且或有或无是杜诗的一种句式,并非云东蜀只有云安有杜鹃。[15]
7.又杜诗:“两边山水合,终日子规啼。溅溅春风见,萧萧夜色凄。”[16]其中“溅溅”应为“眇眇”,“眇眇”代指子规。[17]
8.峨眉山游记部分描述嘉定大佛时引用范成大《吴船录》:“唐开元中僧海通始凿山,为弥勒佛像以镇之,高三百六十丈,顶围十丈。”[18]其中“高三百六十丈”在四库全书本《吴船录》及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均为“三百六十尺”。[19]故“高三百六十丈”或有误。
9.而解说白龙池蜥蜴时引用明代马如蛟题诗:“龙向深山学化龙,涓涓泉水自从容。闻经想已能吞墨,好去乘时惠九农。”[20]其中“吞墨”应为“冥契”。“冥契”为默契,暗相投和之意。这里指龙能很好的领悟经义之要。[21]
通过查阅明治四十二年(1909)11月由东京市京桥区铃木町一番地成文馆发行的日文版原著发现,上述所列前三条错误均为翻译错误,后六条阶为原文错误,错误原因还待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巴蜀》一书是我们认识清末巴蜀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资料真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从文献学角度看,国内通行的该书中译本中的引文仍有讹误或值得商榷之处。为了更好地发挥《巴蜀》的文献和史料价值,对该书及其中译本进行进一步的校勘、完善是有必要的。
注释:
[1]山川早水著,李密、李春德、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2]后来毁约表明山川早水任教是假考察才是真:“当时,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对外籍教师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巴蜀》的作者、日本人山川早水,因违反合同而被学校解聘。”(李沐紫、杨倩、刘兆祥,《大学史记:近代中国的那些大学》,济南:济南出版社,2010年10月,第56页。)
[3]吴康零:《四川通史·卷6·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第150页。
[4]蓝勇:山川早水《巴蜀》与近代四川风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日]山川早水著,李密、李春德、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7页。
[6][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第649页~第650页。
[7]《巴蜀旧影》,第32页。
[8]陆游:《入蜀记》,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乾隆丙辰年(1736年)。
[9]《巴蜀旧影》,第45页。
[10][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華书局,2007年11月,第2874页。
[11]《巴蜀旧影》,第43页。
[12][唐]杜甫,[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484页。
[13]《巴蜀旧影》,第49页。
[14]《巴蜀旧影》,第50页。
[15]《杜诗详注》,第1249页~第1250页。
[16]《巴蜀旧影》,第50页。
[17]《杜诗详注》,第1252页。
[18]《巴蜀旧影》,第192页。
[19][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9月,第196页。
[20]《巴蜀旧影》,第218页。
[21]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峨眉山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6月,第210页。
参考文献:
[1](日)山川早水著;李密,李春德,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向玉成编.巴蜀旅游史资料选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康零.四川通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4](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水经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陆游.入蜀记[M].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1736年.
[6](唐)杜甫,(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7](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8](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