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师形象问题是个比较特殊的问题。相较普通学科,人们想当然的会把“音乐教师”跟“漂亮”划等号。但将之作为对“音乐教师”的普遍要求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关键词】音乐教师;音乐教育;漂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网上读到刘文的《女老师要漂亮,男老师要帅—音乐教师形象刍议》[1],我在朋友圈做了个小调查,51位教师中25人赞同26人反对刘文观点。对此,我也想反驳一下。
刘文的大意是:刘在中学生中搞“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老师”调查时某男生说:“女老师要漂亮,男老师要帅”,刘边大发议论:“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外表、长相等所谓的‘形象’没有什么联系,主要依赖于教师的知识技能等。但今天学生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学生对美育的渴求;学生把在舞台上看到的经过包装的明星之美、帅迁移到音乐教师身上是非常自然的事。作为美的传播者的音乐教师面对讲台这小舞台,我们要做一个粉面天使来满足学生这渴求;教师要敢爱敢憎……用良好的个性语言、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要做一个思想解放的老师。
首先,刘文的问题虚假且逻辑混乱。刘文说:“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外表、长相等所谓的‘形象’没有什么联系”。我不知道谁会这样理解,国家教育法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各种教育理论中的“教师形象”无不重视教师仪表;以前报考师范还有身高、长相(五官端正)的规定。音乐专业加试时,长相、仪表绝对是影响得分的。刘文说:“今天学生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对美育的强烈的渴求”。意即只是到了“今天”学生才提出这要求。其实,喜欢漂亮老师的学生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说全部至少占绝大多数,因为爱美是人的天性。此外,该文对“形象”一词专门加了引号,意在表明是指“教师的外表、长相等”。这确实与“漂亮、帅”的内涵相一致。但刘文感想的第三点(语言、感情)、第四点(思想)显然不属于其“所指”范围。
其次,其主张的“漂亮”说不合理。教师因长得漂亮得到学生喜欢是有的,但用这来“要”求教师就不对了。人的长相是爹妈给的,先天的。总不能为了学生喜欢去整容吧。尽管通过服饰修饰可以比原貌要“美”一点,但一般人不可能修饰一下就都变成“帅”的了。再说,即使本来漂亮的人于中年发福后或女性生过孩子后也不一定还漂亮怎么办?“人老珠黄”即人越老越不漂亮又怎么办?还有所谓的中性人怎么办?学生喜欢漂亮教师本无可厚非,但用一个对许多人来说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主张来要求教师就不公平了。再说漂亮还不全在客观评价,幼教专家王克知说:“漂亮和帅各人有各人的标准,很难一致”。且教师因漂亮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的也有,如《青涩岁月里的蝴蝶胸针》一文描述,因漂亮引来麻烦导致恶名的也有,漂亮也不全都带来好处!其实,正如幼教专家张美娟说:“我的老师费承铿(人教社小学音乐教材主编)年轻时并不帅,但他任何一节课都会给我们带来开心和惊喜!直至我已进入老年了,还会想起他上课时的认真,有趣!不论是钢琴风琴,那彈的真是个好听啊…他是个有德有才的好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2]
刘文认为作为美的使者的音乐教师也应该“美”,且这是学生对美育的渴求。表面上看这从音乐特殊性出发提出要求很有道理,但却严重缺乏逻辑。“美”确实包括漂亮,但“漂亮”只是“美”这个筐中“一粒子”。把“美”作“漂亮”理解是我国人的习惯。而来源于西方的“美育”一詞中的“美”是指感性的完善。台湾赵传的歌“我很丑但我很温柔”一炮打红,这温柔和丑都是“感性”即美育之“美”的范畴。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的马修其实外表一般,但他后来能赢得学生喜欢的原因是他对学生的“爱”。此外,“漂亮”给我们呈现的主要是视觉体验,而音乐教育主旨是培养学生听觉体验。正因此,尽管刘欢自己并不认为“帅”,但他无论在讲台上还是舞台上都放出耀眼的光芒!电影《和你在一起》中那风流倜傥的余教授一出口便这样教导:“你的琴就是武器,你的情感就是弹药,你的工作就是征服”,音乐就是他要取得成功的工具。而那不修边幅的江老师却真正引领音乐神童刘小春走进了艺术殿堂。马云说:“长相和智慧成反比”,这虽不能说完全对,但“人不可貌相”是个古训。博导郭声健认为:“音乐老师可以长得不漂亮不帅气,但必须有活力有激情……音乐本是一门激情的艺术。”重视漂亮外表无非是想吸引学生更加关注音乐及其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漂亮外表本身。如果像电影《钢琴教师》中那漂亮的女教师那德行还能学到什么呢?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不仅长相不能算漂亮,就连歌也唱不好,但那执着到固执的负责任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因为她体现了教师的本质。
对音乐教师仪表提出高于其他教师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外表的过分要求易导致长相歧视,而这也同样存在于学生中。正如“爱上丑学生才是真正的爱”一样,爱上不帅教师体验到的定是音乐的育人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华,姜瑞云.女老师要漂亮,男老师要帅—音乐教师形象刍议[J]. 中国音乐教育,2002.
[2]吴跃华.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
【关键词】音乐教师;音乐教育;漂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网上读到刘文的《女老师要漂亮,男老师要帅—音乐教师形象刍议》[1],我在朋友圈做了个小调查,51位教师中25人赞同26人反对刘文观点。对此,我也想反驳一下。
刘文的大意是:刘在中学生中搞“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老师”调查时某男生说:“女老师要漂亮,男老师要帅”,刘边大发议论:“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外表、长相等所谓的‘形象’没有什么联系,主要依赖于教师的知识技能等。但今天学生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学生对美育的渴求;学生把在舞台上看到的经过包装的明星之美、帅迁移到音乐教师身上是非常自然的事。作为美的传播者的音乐教师面对讲台这小舞台,我们要做一个粉面天使来满足学生这渴求;教师要敢爱敢憎……用良好的个性语言、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要做一个思想解放的老师。
首先,刘文的问题虚假且逻辑混乱。刘文说:“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外表、长相等所谓的‘形象’没有什么联系”。我不知道谁会这样理解,国家教育法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各种教育理论中的“教师形象”无不重视教师仪表;以前报考师范还有身高、长相(五官端正)的规定。音乐专业加试时,长相、仪表绝对是影响得分的。刘文说:“今天学生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对美育的强烈的渴求”。意即只是到了“今天”学生才提出这要求。其实,喜欢漂亮老师的学生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说全部至少占绝大多数,因为爱美是人的天性。此外,该文对“形象”一词专门加了引号,意在表明是指“教师的外表、长相等”。这确实与“漂亮、帅”的内涵相一致。但刘文感想的第三点(语言、感情)、第四点(思想)显然不属于其“所指”范围。
其次,其主张的“漂亮”说不合理。教师因长得漂亮得到学生喜欢是有的,但用这来“要”求教师就不对了。人的长相是爹妈给的,先天的。总不能为了学生喜欢去整容吧。尽管通过服饰修饰可以比原貌要“美”一点,但一般人不可能修饰一下就都变成“帅”的了。再说,即使本来漂亮的人于中年发福后或女性生过孩子后也不一定还漂亮怎么办?“人老珠黄”即人越老越不漂亮又怎么办?还有所谓的中性人怎么办?学生喜欢漂亮教师本无可厚非,但用一个对许多人来说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主张来要求教师就不公平了。再说漂亮还不全在客观评价,幼教专家王克知说:“漂亮和帅各人有各人的标准,很难一致”。且教师因漂亮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的也有,如《青涩岁月里的蝴蝶胸针》一文描述,因漂亮引来麻烦导致恶名的也有,漂亮也不全都带来好处!其实,正如幼教专家张美娟说:“我的老师费承铿(人教社小学音乐教材主编)年轻时并不帅,但他任何一节课都会给我们带来开心和惊喜!直至我已进入老年了,还会想起他上课时的认真,有趣!不论是钢琴风琴,那彈的真是个好听啊…他是个有德有才的好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2]
刘文认为作为美的使者的音乐教师也应该“美”,且这是学生对美育的渴求。表面上看这从音乐特殊性出发提出要求很有道理,但却严重缺乏逻辑。“美”确实包括漂亮,但“漂亮”只是“美”这个筐中“一粒子”。把“美”作“漂亮”理解是我国人的习惯。而来源于西方的“美育”一詞中的“美”是指感性的完善。台湾赵传的歌“我很丑但我很温柔”一炮打红,这温柔和丑都是“感性”即美育之“美”的范畴。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的马修其实外表一般,但他后来能赢得学生喜欢的原因是他对学生的“爱”。此外,“漂亮”给我们呈现的主要是视觉体验,而音乐教育主旨是培养学生听觉体验。正因此,尽管刘欢自己并不认为“帅”,但他无论在讲台上还是舞台上都放出耀眼的光芒!电影《和你在一起》中那风流倜傥的余教授一出口便这样教导:“你的琴就是武器,你的情感就是弹药,你的工作就是征服”,音乐就是他要取得成功的工具。而那不修边幅的江老师却真正引领音乐神童刘小春走进了艺术殿堂。马云说:“长相和智慧成反比”,这虽不能说完全对,但“人不可貌相”是个古训。博导郭声健认为:“音乐老师可以长得不漂亮不帅气,但必须有活力有激情……音乐本是一门激情的艺术。”重视漂亮外表无非是想吸引学生更加关注音乐及其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漂亮外表本身。如果像电影《钢琴教师》中那漂亮的女教师那德行还能学到什么呢?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不仅长相不能算漂亮,就连歌也唱不好,但那执着到固执的负责任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因为她体现了教师的本质。
对音乐教师仪表提出高于其他教师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外表的过分要求易导致长相歧视,而这也同样存在于学生中。正如“爱上丑学生才是真正的爱”一样,爱上不帅教师体验到的定是音乐的育人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华,姜瑞云.女老师要漂亮,男老师要帅—音乐教师形象刍议[J]. 中国音乐教育,2002.
[2]吴跃华.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