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技术口新月异,网络已然走进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网络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因而做好网络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提高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世界中的吸引力,引导网络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借助网络平台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使网络大众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指南,从而引起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挑战;机遇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理论的中国化问题以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摆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既是新时代对理论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理论本身面临的新挑战,实现中国化成为关涉理论生命力的大事。那么,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哪些挑战? 又当作何应对呢?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例,通过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比较,就“互联网+” 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展开讨论。
一、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选择的过程,时代特征成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依据和参照。如在以战争与革命为特征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理论的本土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首先传播、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首先认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暴力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说到底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
1926 年 3 月,毛泽东在就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发表讲演时强调:“马克思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这是事实,不能否认的。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化为家长社会、封建社会以至于今日之国家,无不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阶级斗争的演进……我们向来读中国史,不注意阶级斗争的事实,其实四千多年的中国史,何尝不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呢?”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解读和对中国历史的这一诠释,显然是时代特征作用的结果。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特征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理论的中国化。邓小平理论之所以继承马克思主义重视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发展晚年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的新思想和东方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发展列宁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社会主义重心观、商品经济观、资本主义观、全盘改革观、可控改革观,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思想,实际上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时代特征作用的结果。因此,时代特征的发展变化,制约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的发展变化
二、”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最为宝贵的理论品质为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应对各种思想挑战。任何意识形态若要取得主导地位,都应该实现大众化。在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曾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在一起,使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被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社会推广马克思主义。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及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面临着各种思想的侵蚀,意识形态控制力也面临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所以,一旦人民群众一经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就一定能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协调发展观点对市场经济进行指导,避免价值取向偏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而“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江泽民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
三、“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中国化面对的挑战
1网络舆论影响传播环境
在网络自由的环境中针对某一事件的舆论导向由于政府缺乏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网络舆论信息来源的主体的不确定性,真实度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舆论的客体一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政治倾向受到煽动。网络舆论所产生的一系列暴力事件不断升级,有些甚至触犯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社会主义和谐环境遭到严重地破坏。人民群众对信息的真实性缺乏判断,这样就会相信网络上的事件舆论,并有可能引起人民群众对网络舆论所描述事件的行动支持;这时侯如果党和政府不能较好地利用网络这个信息传播途径,处理好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和利益冲突,更没有站出来公布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纠正网络舆论所披露事件或问题的真实性,而是采取信息封锁,这样则很有可能使人民大众同政府之间产生隔阂,削弱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就严重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秩序,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2网络大众价值选择多元化
网络中各种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蔓延,误导网络大众追求“时髦”文化,推崇不正常的生活行为方式,摧毁人民群众学习意志力,使网络大众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物质享受破坏了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信仰,使网络大众没有远大的精神追求而是只关心一些现实问题,一味地摒弃对主流精神信仰的追求,进而将某种有限的物质神圣化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进行追求。
3网络媒介影响力的消极性
第一,网络媒介中复杂的内容使人民大众心中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不断地淡化。人民群众对网络安全意识认识不够,一些道德败坏的网民大肆地利用网络媒介宣传法西斯、民族歧视,封建迷信及色情暴力内容,甚至一些关于歪曲党和政府形象的极端言论出现在网络媒介中;第二,网络时代中,网络大众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成为“数字人”。网络大众在虚拟网络中往往逃避现实,对国家大事和社会的时事漠不关心,与现实的信息交流中断一定会造成对政治热情的减退。一些有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信息对网络大众起不到任何的引导作用,最终沦空谈;第三,网络中各种网络娱乐和商业化的表现,满足了个别网络大众的文化需求,减少了网络大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对网络中丰富多彩的娱乐性享受,使网络大众不在利用网络媒介来关心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沦为空谈。
四、“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中国化的发展方式
1汲取网络资源发展马克思主义
借助网络平台开放性的特点,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网络大众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从网络平台中的文化窗口了解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使关于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资料只要发表在网络,转眼间理论资料就能传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其他地区。在网络上网络大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大量理论资料进行掌握,可以与外界其他地区的网络大众自由地进行研究讨论,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经验和理论新成果。网络大众可以同时与其他上网者针对马克思主义新理论进行平等的信息交流与对话,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
2扩大马克思主义网络受众范围
在网络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将马克思主义从课堂中的课本理解中解放出来,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做到科学统筹。将网络中的人力、财力和物理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宣传和整合的效益最大化,将网络虚拟中的理论宣传融入到网络大众的口常生活中去并进行指导性实践。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民生时事,增强理论宣传的时效性。将理论宣传工作在网络平台中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3创建马克思主义资源数据库
马克思主义网络数据库资源的共享化和标准化。网络资源的丰富必然带来管理的混乱,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网络数据库的管理者要制定出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对网络数据库中收录的资料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对网络大众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定期对网络数据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语言进行审核,避免一些不规范性词语的出现。此外,网络数据库管理者也应加强自身的理论素质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培养坚定和较高水平的政治素养和分辨能力,把守住网络数据库这道关。马克思主义网络数据库建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自身需要,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普及建设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平台。数据库的建立满足了广大网络大众的需求,使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料得到共享,更好地指导网络大众的实践,网络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得到强化。
结论
总之,时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关系,也要妥善处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席成孝,王增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现实与展望[J].理论探索,2007(3):8-12.
[2]赵士发.中国问题与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反思[J].江汉论坛,2008(12):16-21.
[3]吴建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理论与改革,2011(1):17-20.
[4]王增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J].理论导刊,1998(5):21-24.
[5]陈保志.网络传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
[6]王峰明,莫小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回应[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3):76-86.
[7]马喜春,于伟峰.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几个挑战[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09,32(6):117-120.
[8]曾彩琳.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关系解读[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19(3):7-13.
[9]王家颖.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J].祖国,2017(6):150-150.
[10]张艳涛.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兰州学刊,2016(8):106-111.
作者简介:
刘洋(1988-),男,民族:汉,籍贯:安徽合肥,当前职务:文秘,当前职:科员,学历:安徽农业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挑战;机遇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理论的中国化问题以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摆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既是新时代对理论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理论本身面临的新挑战,实现中国化成为关涉理论生命力的大事。那么,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哪些挑战? 又当作何应对呢?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例,通过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比较,就“互联网+” 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展开讨论。
一、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选择的过程,时代特征成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依据和参照。如在以战争与革命为特征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理论的本土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首先传播、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首先认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暴力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说到底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
1926 年 3 月,毛泽东在就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发表讲演时强调:“马克思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这是事实,不能否认的。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化为家长社会、封建社会以至于今日之国家,无不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阶级斗争的演进……我们向来读中国史,不注意阶级斗争的事实,其实四千多年的中国史,何尝不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呢?”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解读和对中国历史的这一诠释,显然是时代特征作用的结果。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特征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理论的中国化。邓小平理论之所以继承马克思主义重视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发展晚年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的新思想和东方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发展列宁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社会主义重心观、商品经济观、资本主义观、全盘改革观、可控改革观,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思想,实际上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时代特征作用的结果。因此,时代特征的发展变化,制约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的发展变化
二、”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最为宝贵的理论品质为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应对各种思想挑战。任何意识形态若要取得主导地位,都应该实现大众化。在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曾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在一起,使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被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社会推广马克思主义。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及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面临着各种思想的侵蚀,意识形态控制力也面临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所以,一旦人民群众一经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就一定能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协调发展观点对市场经济进行指导,避免价值取向偏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而“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江泽民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
三、“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中国化面对的挑战
1网络舆论影响传播环境
在网络自由的环境中针对某一事件的舆论导向由于政府缺乏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网络舆论信息来源的主体的不确定性,真实度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舆论的客体一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政治倾向受到煽动。网络舆论所产生的一系列暴力事件不断升级,有些甚至触犯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社会主义和谐环境遭到严重地破坏。人民群众对信息的真实性缺乏判断,这样就会相信网络上的事件舆论,并有可能引起人民群众对网络舆论所描述事件的行动支持;这时侯如果党和政府不能较好地利用网络这个信息传播途径,处理好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和利益冲突,更没有站出来公布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纠正网络舆论所披露事件或问题的真实性,而是采取信息封锁,这样则很有可能使人民大众同政府之间产生隔阂,削弱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就严重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秩序,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2网络大众价值选择多元化
网络中各种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蔓延,误导网络大众追求“时髦”文化,推崇不正常的生活行为方式,摧毁人民群众学习意志力,使网络大众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物质享受破坏了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信仰,使网络大众没有远大的精神追求而是只关心一些现实问题,一味地摒弃对主流精神信仰的追求,进而将某种有限的物质神圣化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进行追求。
3网络媒介影响力的消极性
第一,网络媒介中复杂的内容使人民大众心中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不断地淡化。人民群众对网络安全意识认识不够,一些道德败坏的网民大肆地利用网络媒介宣传法西斯、民族歧视,封建迷信及色情暴力内容,甚至一些关于歪曲党和政府形象的极端言论出现在网络媒介中;第二,网络时代中,网络大众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成为“数字人”。网络大众在虚拟网络中往往逃避现实,对国家大事和社会的时事漠不关心,与现实的信息交流中断一定会造成对政治热情的减退。一些有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信息对网络大众起不到任何的引导作用,最终沦空谈;第三,网络中各种网络娱乐和商业化的表现,满足了个别网络大众的文化需求,减少了网络大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对网络中丰富多彩的娱乐性享受,使网络大众不在利用网络媒介来关心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沦为空谈。
四、“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中国化的发展方式
1汲取网络资源发展马克思主义
借助网络平台开放性的特点,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网络大众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从网络平台中的文化窗口了解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使关于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资料只要发表在网络,转眼间理论资料就能传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其他地区。在网络上网络大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大量理论资料进行掌握,可以与外界其他地区的网络大众自由地进行研究讨论,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经验和理论新成果。网络大众可以同时与其他上网者针对马克思主义新理论进行平等的信息交流与对话,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
2扩大马克思主义网络受众范围
在网络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将马克思主义从课堂中的课本理解中解放出来,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做到科学统筹。将网络中的人力、财力和物理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宣传和整合的效益最大化,将网络虚拟中的理论宣传融入到网络大众的口常生活中去并进行指导性实践。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民生时事,增强理论宣传的时效性。将理论宣传工作在网络平台中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3创建马克思主义资源数据库
马克思主义网络数据库资源的共享化和标准化。网络资源的丰富必然带来管理的混乱,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网络数据库的管理者要制定出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对网络数据库中收录的资料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对网络大众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定期对网络数据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语言进行审核,避免一些不规范性词语的出现。此外,网络数据库管理者也应加强自身的理论素质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培养坚定和较高水平的政治素养和分辨能力,把守住网络数据库这道关。马克思主义网络数据库建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自身需要,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普及建设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平台。数据库的建立满足了广大网络大众的需求,使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料得到共享,更好地指导网络大众的实践,网络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得到强化。
结论
总之,时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关系,也要妥善处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席成孝,王增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现实与展望[J].理论探索,2007(3):8-12.
[2]赵士发.中国问题与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反思[J].江汉论坛,2008(12):16-21.
[3]吴建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理论与改革,2011(1):17-20.
[4]王增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J].理论导刊,1998(5):21-24.
[5]陈保志.网络传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
[6]王峰明,莫小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回应[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3):76-86.
[7]马喜春,于伟峰.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几个挑战[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09,32(6):117-120.
[8]曾彩琳.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关系解读[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19(3):7-13.
[9]王家颖.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J].祖国,2017(6):150-150.
[10]张艳涛.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兰州学刊,2016(8):106-111.
作者简介:
刘洋(1988-),男,民族:汉,籍贯:安徽合肥,当前职务:文秘,当前职:科员,学历:安徽农业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