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磁学是大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静电场中的导体主要研究静电场和导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规律及其应用。“课程思政”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因此将大学物理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大学物理中的一个教学案例——静电场中的导体出发,研究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对于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1 课程思政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以及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的高度融合,寓价值观引导于教育教学之中,切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一体贯通,解决好立德树人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大学物理》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授课范围广。电磁学作为大学物理的重要章节,经过了近二百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在通信、交通、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电磁学蕴含了丰富的思政素材,将思政教育引入电磁学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德育作用[2-3]。
本文从大学物理电磁学的一个教学案例———静电场中的导体出发,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研究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2 教学案例
2.1 教学的基本流程
通过学习并分析其他老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结合近几年大学物理的实际教学经验,本文所设计的静电场中的导体的教学基本流程如下所示:
1)新课导入
雷雨天气中必然有电闪雷鸣现象,向学生提问,闪电是怎么形成的?该怎样去躲避闪电呢?从而引出避雷针。
2)具体物理原理的介绍和分析
介绍静电感应现象和静电平衡现象,分析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的条件,以及导体表面电荷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其内部的物理原理,使学生了解科学分析研究的正确流程,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
3)物理知识在实际的应用
扩展静电场中的导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尖端放电现象,并回顾课堂开始引出的问题—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介绍关键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介绍避雷针的发明者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生平事迹,通过分析他不懈努力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 新课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能够很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雷雨天气中必然有电闪雷鸣现象,那么闪电是怎么形成的?该怎样去躲避闪电呢?从而引出避雷针。
2.3 具体物理原理的介绍和分析
物理原理的介绍和分析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如何将这一教学过程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就成为课程思政设计的重点之一。
以静电场中的导体为例,静电感应现象是导体内的自由电子在外场作用下发生定向运动,从而使导体上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最后的结果就是导体内总的电场强度为0,那么里面的自由电子就不再受电场力的作用,它就不再继续移动了,这种状态就称为静电平衡状态。并分析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的条件,以及导体表面电荷分布规律。在向学生介绍物理原理时,可以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思政理论融入其中,物质世界总是由不平衡状态趋向平衡状态,让学生了解到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并在教学的最后将电磁学的研究过程升华为“科学研究需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提升学生的思政觉悟。
2.4 物理知识在实际的应用
理论学习一般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就需要将理论知识物化于实际生活之中。介绍尖端放电现象的原理,并回顾课堂开始引出的问题—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了解到避雷针实际上起到了引雷的作用,它将感应到的电荷集中在自己周围,然后电荷就顺着避雷针进入大地了。
通过分析避雷针的原理,将其与思政融合,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背后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默默“燃烧”着自己,像避雷針一样,将危险引到自己身上来,比如李大钊、赵一曼、方志敏等等烈士的光辉事迹,血脉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向无数革命先烈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革命先烈大义凛然和大无畏的不怕牺牲的精神。
2.5 介绍关键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刻苦研究,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相关物理定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以及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以避雷针的发明者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例,在著名的富兰克林风筝实验中,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天冒着生命危险用放风筝的方式去研究雷电,从天空中收集到的电荷,呈现出与其在实验室中所采集的电荷完全相同的性质,证明了闪电也是一种电。从而思考出闪电也可以像实验室里的静电荷那样,通过尖状金属导体将其“引走”,由此催生出了避雷针,挽救了无数房屋与生命,为后来的电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后人所评论的那样,在富兰克林着手开展电学实验时,电还只是某种神奇的存在,但在此之后,他将电转化为一门科学。
通过介绍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道路是艰苦卓绝的,而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是百折不挠的,富兰克林这种坚持不懈、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科学研究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3 结论
本文以大学物理电磁学中的静电场中的导体为例,依据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将其有机地融合到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来看,引入课程思政的课堂,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精神状态也更加饱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有利于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实现学生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
[2] 王小力.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 (10): 54-57
[3] 王素元,张斌.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电磁感应教学为例[J] 物理与工程,2021,(31):36-40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1 课程思政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以及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的高度融合,寓价值观引导于教育教学之中,切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一体贯通,解决好立德树人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大学物理》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授课范围广。电磁学作为大学物理的重要章节,经过了近二百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在通信、交通、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电磁学蕴含了丰富的思政素材,将思政教育引入电磁学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德育作用[2-3]。
本文从大学物理电磁学的一个教学案例———静电场中的导体出发,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研究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2 教学案例
2.1 教学的基本流程
通过学习并分析其他老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结合近几年大学物理的实际教学经验,本文所设计的静电场中的导体的教学基本流程如下所示:
1)新课导入
雷雨天气中必然有电闪雷鸣现象,向学生提问,闪电是怎么形成的?该怎样去躲避闪电呢?从而引出避雷针。
2)具体物理原理的介绍和分析
介绍静电感应现象和静电平衡现象,分析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的条件,以及导体表面电荷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其内部的物理原理,使学生了解科学分析研究的正确流程,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
3)物理知识在实际的应用
扩展静电场中的导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尖端放电现象,并回顾课堂开始引出的问题—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介绍关键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介绍避雷针的发明者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生平事迹,通过分析他不懈努力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 新课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能够很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雷雨天气中必然有电闪雷鸣现象,那么闪电是怎么形成的?该怎样去躲避闪电呢?从而引出避雷针。
2.3 具体物理原理的介绍和分析
物理原理的介绍和分析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如何将这一教学过程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就成为课程思政设计的重点之一。
以静电场中的导体为例,静电感应现象是导体内的自由电子在外场作用下发生定向运动,从而使导体上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最后的结果就是导体内总的电场强度为0,那么里面的自由电子就不再受电场力的作用,它就不再继续移动了,这种状态就称为静电平衡状态。并分析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的条件,以及导体表面电荷分布规律。在向学生介绍物理原理时,可以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思政理论融入其中,物质世界总是由不平衡状态趋向平衡状态,让学生了解到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并在教学的最后将电磁学的研究过程升华为“科学研究需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提升学生的思政觉悟。
2.4 物理知识在实际的应用
理论学习一般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就需要将理论知识物化于实际生活之中。介绍尖端放电现象的原理,并回顾课堂开始引出的问题—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了解到避雷针实际上起到了引雷的作用,它将感应到的电荷集中在自己周围,然后电荷就顺着避雷针进入大地了。
通过分析避雷针的原理,将其与思政融合,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背后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默默“燃烧”着自己,像避雷針一样,将危险引到自己身上来,比如李大钊、赵一曼、方志敏等等烈士的光辉事迹,血脉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向无数革命先烈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革命先烈大义凛然和大无畏的不怕牺牲的精神。
2.5 介绍关键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刻苦研究,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相关物理定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以及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以避雷针的发明者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例,在著名的富兰克林风筝实验中,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天冒着生命危险用放风筝的方式去研究雷电,从天空中收集到的电荷,呈现出与其在实验室中所采集的电荷完全相同的性质,证明了闪电也是一种电。从而思考出闪电也可以像实验室里的静电荷那样,通过尖状金属导体将其“引走”,由此催生出了避雷针,挽救了无数房屋与生命,为后来的电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后人所评论的那样,在富兰克林着手开展电学实验时,电还只是某种神奇的存在,但在此之后,他将电转化为一门科学。
通过介绍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道路是艰苦卓绝的,而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是百折不挠的,富兰克林这种坚持不懈、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科学研究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3 结论
本文以大学物理电磁学中的静电场中的导体为例,依据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将其有机地融合到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来看,引入课程思政的课堂,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精神状态也更加饱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有利于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实现学生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
[2] 王小力.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 (10): 54-57
[3] 王素元,张斌.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电磁感应教学为例[J] 物理与工程,2021,(3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