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近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态度和行为,不断伤害着中国人的情感。个别城市发生了年轻人因为抵制日货,打砸日系轿车的事件。说实话,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血性值得赞赏,“抵制日货”的口号和行动虽显情绪化,却是一种鲜明的表态。但抵制日货,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方式表达,以表明中国人不容侵犯的尊严。如果像个别人那样打砸自己同胞开的日系车,破坏公民的私有财产,就显得很愚蠢了(不排除别有用心者混水摸鱼、发泄私愤)。这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损害了城市形象,更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说到底,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
理性是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规律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由理性爱国我想到了理性教书的问题。不,广而言之应是理性教育问题。
三十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使广大老师和教育工作者接受了不少现代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人文、合作、对话、体验、探究、自主、人格、尊重、创造、素养、实践、个性、文化、生命、审美、生存、发展等等。其成效,学生综合素养、智力水平大步提高,教育面貌焕然一新。不过,在高兴之余,我们冷静的、理性的想一想,学生怎么难教了?文明行为习惯怎么弱化了?教师怎么成了校园里真正的“弱者”?
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诉说了当前教师的无奈和焦虑:“由于片面强调赏识、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导致了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形成一种畸形的保护,学生犯了错误老师现在根本就不敢管。”她认为,作为教育的艺术,教育惩戒更是一种博大的爱。
邵喜珍校长说出了广大教师的心里话。但我不认同她的“惩戒”说,而坚信“批评”的作用。长期以来,体罚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这是令人鼓舞的现象,因为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是教育的职责。但可悲的是,我们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在一些学校,正当的批评也成了“高压线”,班主任搞“维稳管理”,任课老师只管上课不管纪律……因为学生的认知大多还是非理性的,得罪了学生等于流失选票,轻则给你评个“不合格”,重则惹祸上身。不可理喻的是,有的学校竟然把学生评教绝对化,甚至上升到“师德”的高度。因而“无批评教育”在校园大行其道,教学质量踏步不前也就不足为怪了。
推行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尽可能地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给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育境界。有些老师管教管导,既出成绩,又赢得学生好评,可谓达到了这一境界。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能够达到“双赢”的老师毕竟很少,尤其是班主任。即使是大家公认的管理成效显著的班主任,考察其治班的武器,在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外,更少不了严格要求。大多数老师认为,当对有的学生单纯讲道理难以奏效时,适度运用批评或轻微惩戒手段也是必要的。
矫枉过正所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当教师失去一定的批评权利以后,教师的威严就荡然无存了,而威严对教育这些学生恰恰是需要的。“感化”对“能感化者”才起作用。理论上任何学生都是可以感化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教的老师”,而事实却不总是这样的。学生也要理性思考老师“严”的目的和意义。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教育批评是教师合法的教育教学权利,学生对“松”的追求会严重束缚和制约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不敢行使教育法和教师法所赋予的神圣的教育教学权;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尽到应有的教育教学责任,致使学生在学校里不能接受充分的、全面的和规范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溺爱的、娇惯的教育,现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负责任和不能承受挫折的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此外,由于学校和教师没有尽到教育教学责任,这部分责任就被转嫁到家长身上,使得学生的成长更依赖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被严重削弱了。
我这样说并不是鼓励老师做冷血动物。条条大道通罗马,温存和严肃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据说,时下男幼儿教师、男护士就业紧俏,恐怕与国人长期以来的阴盛阳衰有关吧。尊重、爱护学生犹如慈母之爱,批评教育学生犹如严父之爱,二者缺一不可。只是我们千万要明白,批评不是万能的,严应有度。具体来讲,要严而有变,严而有时,严而有慈,严而有趣,严而有悟。
把课堂教学批评的权力还给教师,走一条宽严相济的育人之道!
(作者单位:湖北随州曾都二中)
理性是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规律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由理性爱国我想到了理性教书的问题。不,广而言之应是理性教育问题。
三十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使广大老师和教育工作者接受了不少现代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人文、合作、对话、体验、探究、自主、人格、尊重、创造、素养、实践、个性、文化、生命、审美、生存、发展等等。其成效,学生综合素养、智力水平大步提高,教育面貌焕然一新。不过,在高兴之余,我们冷静的、理性的想一想,学生怎么难教了?文明行为习惯怎么弱化了?教师怎么成了校园里真正的“弱者”?
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诉说了当前教师的无奈和焦虑:“由于片面强调赏识、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导致了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形成一种畸形的保护,学生犯了错误老师现在根本就不敢管。”她认为,作为教育的艺术,教育惩戒更是一种博大的爱。
邵喜珍校长说出了广大教师的心里话。但我不认同她的“惩戒”说,而坚信“批评”的作用。长期以来,体罚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这是令人鼓舞的现象,因为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是教育的职责。但可悲的是,我们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在一些学校,正当的批评也成了“高压线”,班主任搞“维稳管理”,任课老师只管上课不管纪律……因为学生的认知大多还是非理性的,得罪了学生等于流失选票,轻则给你评个“不合格”,重则惹祸上身。不可理喻的是,有的学校竟然把学生评教绝对化,甚至上升到“师德”的高度。因而“无批评教育”在校园大行其道,教学质量踏步不前也就不足为怪了。
推行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尽可能地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给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育境界。有些老师管教管导,既出成绩,又赢得学生好评,可谓达到了这一境界。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能够达到“双赢”的老师毕竟很少,尤其是班主任。即使是大家公认的管理成效显著的班主任,考察其治班的武器,在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外,更少不了严格要求。大多数老师认为,当对有的学生单纯讲道理难以奏效时,适度运用批评或轻微惩戒手段也是必要的。
矫枉过正所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当教师失去一定的批评权利以后,教师的威严就荡然无存了,而威严对教育这些学生恰恰是需要的。“感化”对“能感化者”才起作用。理论上任何学生都是可以感化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教的老师”,而事实却不总是这样的。学生也要理性思考老师“严”的目的和意义。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教育批评是教师合法的教育教学权利,学生对“松”的追求会严重束缚和制约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不敢行使教育法和教师法所赋予的神圣的教育教学权;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尽到应有的教育教学责任,致使学生在学校里不能接受充分的、全面的和规范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溺爱的、娇惯的教育,现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负责任和不能承受挫折的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此外,由于学校和教师没有尽到教育教学责任,这部分责任就被转嫁到家长身上,使得学生的成长更依赖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被严重削弱了。
我这样说并不是鼓励老师做冷血动物。条条大道通罗马,温存和严肃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据说,时下男幼儿教师、男护士就业紧俏,恐怕与国人长期以来的阴盛阳衰有关吧。尊重、爱护学生犹如慈母之爱,批评教育学生犹如严父之爱,二者缺一不可。只是我们千万要明白,批评不是万能的,严应有度。具体来讲,要严而有变,严而有时,严而有慈,严而有趣,严而有悟。
把课堂教学批评的权力还给教师,走一条宽严相济的育人之道!
(作者单位:湖北随州曾都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