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小学,所拥有的学生大多来自于省外的务工人员子女。美术基础薄弱,起点较低,低段学生更是没有美术作品完整性的概念。时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出上交作品,学生欣喜地交出一幅半成品,教师问其:“画完整了吗?”他自信回答:“画好了”,这时教师会觉得他的学习态度不认真,其实在他的观念里并没有美术作品完整性的概念,但教师若只在学生身上找寻根源,那么教学就会陷入僵局,这与“以生为本”的理念相左。教师应该尝试从教学方法、美术技法、情感表达上来探究对策。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作品主题的完整性、作品形式的完整性,以及作品情感的完整性三大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辅导。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孩子们用自己的感悟来描绘心中完整的美术作品。
一、贴近生活,追求作品主题完整性、丰富性
1、明确主题促进主观意识
所谓的主题就是要立意,要在开始绘画以前明确你的作品意图,预设好自己想要绘画的主题。农村小学的学生对于主题概念还是空白,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与讲解,但不能笼统的阐述提问。例如:你的主题是什么?你要表达什么?你想怎样去绘画?……看似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但往往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却很少,我们的学生不明白老师提出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例如:在《淘气堡》一课教学中,在教师让学生欣赏完一组真实的淘气堡图片后,教师提问:“请想一想,你要绘画一个怎样的淘气堡?”,顿时教室鸦雀无声,学生个个低下了头,本来浓厚的积极性也消失了。这个问题的暗示的主题“真实的淘气堡”学生回答不出,我们学生不是不喜欢淘气堡,而是农村小学一个班级有5个学生曾去过淘气堡玩耍,已经很不错了。教师的提问要从学生实际生活情况而设计,教师的引导也需要换一种方式。如:“你想象中的淘气堡是什么样子的?能画出来给大家欣赏吗?”引导学生关注淘气堡的功能、结构与色彩,那么学生就明白作品主题是定在“想象中的淘气堡”,降低了难度,学生自然容易理解。
所以主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熟悉的内容,如果自己也不熟悉的主题,绘画起来肯定有一定的难度,自己也会感觉枯燥无味,渐渐失去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呈现恶性循环。只有绘画出自身喜爱的主题,才能够与欣赏者产生共鸣,产生打动人心的完整性作品。
又如:《田园风光》一课作品创作时,农村小学的孩子,他们很容易就抓住了田园的线条特点和色彩感觉,无论是远景还是近景都绘画得有声有色。他们会在远景上绘出灰色线条,并告诉我这是田埂路;会在近景处种植上可爱的蔬菜,甚至知道哪种蔬菜不可以和哪种蔬菜种在一起,他们会边绘画边谈论自己家中的田地,这时候他们的眼睛灵动地闪烁着,这样的作品怎能不称之为“完整丰富的作品”呢(图1)?
2、示范有效促进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中,学生聆听了教师的讲解,欣赏了大量的图片及明确了主题的方向,但还没有领悟怎样表现出主题。而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他们薄弱的美术基础,需要老师放低速度,一步一步筑基起坚固的城堡。所以教师示范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说的教师示范,并不是教师一声不响,在讲台上展示自我般得完美示范,而是有变化,有针对性的“不完整性”示范,我们来看两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教师在执教浙美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课时,教师在让学生欣赏完招贴画的图片后,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招贴画,老师也要来尝试画一幅招贴画。我画的主题是以变形字为主体的招贴画。
生:……(学生观看)
教师直接示范,简单绘画完成。(5分钟)
师:老师完成了,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好看。
师:那么请你们也像老师一样完成一幅美丽的招贴画,主题是节约用水。
生:……(开始绘画)
教学片段二: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招贴画,老师也想来尝试画一幅招贴画,但我需要一位小帮手来协助我。生:(纷纷举手)
师选定一位学生,师生共同拼摆出一幅招贴画。(素材之前准备好 2分钟)
师:请给这幅招贴画起一个名字?
生甲: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生乙: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
生丙:爱惜水资源,就是爱惜生命。
……
師:老师再把这幅招贴画变一变,添加了什么?(1分钟)
生:地球和眼泪。
师: 请再为这幅招贴画起一个名字?
生:别让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
师:让我们一起来为水资源设计一幅与众不同的招贴画。
两个片段比较,片段一当学生吸收了大量的知识点,已经有了创作欲望,但教师的“完美性示范”将学生发散的思维全部拉了回来,成为了教师的复制品,创作的主题都与老师一般无二。这样的作品是不完整的,教师的示范也成了画蛇添足。片段二首先学生上台与老师共同完成作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其次教师放手让学生来设计主题的名称,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明确了主题的呈现。二次变化示范作品也成为了扩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催化剂。这样看似“不完整的示范”,却引导学生创作出,作品主题的完整性,利用更短的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追求作品形式完整性、多样化
1、作品分层需要量身定制
农村小学的孩子也是发展的个体,也会因为遗传的因素、家庭的生活、学校的教育、社会的环境及个体的努力程度而呈现的个性差异,有些差异还是很大的,我们要承认这是客观因素,那么就更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备课设计作品呈现时,需要采取分层次的作品要求,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更加突显,完成的作品也更趋向于完整性。
通过对学生的美术基础、美术技能接受能力、美术学科的兴趣等进行简单测试,我们尝试着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图2): 例如:浙美版五年级第10册一节造型﹒表现课《弯弯的小路》,制定作品呈现时可以按三层来设计:
A组:运用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等规律,创作出一幅弯弯小路的作品。
B组:明白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等规律,简单创作一幅弯弯小路作品。
C组:简单临摹完成一幅弯弯小路的作品,适当添加一些自己小创意。
这样的作品分层要求,让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呈现形式。分类只是作品要求,并不是给学生进行分类,学生之间自己寻找差距,并且相互之间可以交流指导。这样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有效的提高了作品的完整性,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渐渐提高他们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
同样也达到了美术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理念。
2、经营位置把握构图
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提出“六法”,其中“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或布置。“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因此可见构图的重要性。
作品在绘画时,学生一般会用平行垂直线构图和平行水平线构图,开始构图学生落笔很快,但随着主体物的完成,他觉得作品也就完成了,我们来看这个教学片段:
《我驾神舟游太空》一课中,教师正在指导学生的绘画作品。
生:老师我画完了。(画面只有一个飞行器,其他空白。)
师:你的飞行器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它的小伙伴有没有?
生:(开始思考,并在空白处添加其他样子的飞行器。)
生:老师我加上了,可以交了么?
师:你的飞行器在什么环境下面飞行?
生:噢!还有背景没有画。(添加了太空的背景)
这样情景在教学初时常会发生。每位美术教师都知道,在课堂教学的短短40分钟里,想要让孩子画好一幅完整的作品这着实不易。如何快速安排好画面,给人以和谐的感觉,这也成了教学之重了。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主体物的范围:首先学生要选定在自己画面的主题物是什么?然后根据画面确定他的范围,建议学生主体物适当放大,突显出他的重要性。
2、主体物的位置:学生先考虑主体物的样子,根据他的样子选择主体物与画面上下左右的空间关系,选择合适的位置。
3、组合物体:主体物的明确,可以在周围适当添加一些其他物象,但要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前后的遮挡关系等等。组合的效果要令人看的舒服和谐,其他物象大小不要超过主体物,可简略一些,需突显出主次关系。
画面的完整性,不仅仅在于线条的构图,也需要加入色彩的元素,色彩的分布也很重要,如果左右两边变得比例失调,色彩的均衡性打破,画面感觉就很不稳定,太亮的色彩需要暗的色彩来调剂,反之亦然。学生在涂背景色时也可以采用1、油画棒横向,统一个方向,大块面涂色。2、水彩笔花边似的,点缀背景。3、多色涂色或者渐变色涂色。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便捷方法,各种美术工具,提高作品完整性,才能达到出彩的效果。教师是呈现的部分学习方法,学生则通过自己思考与实践,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也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这样的学生是有能力的,这样的作品才具有完整性。
三、发自心源,追求作品情感的丰富性
1、运用笔触表达情感
学生作品的情感,是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思维的深度,情绪的投入。有情感的作品最能够打动人心。学生在创作时往往会利用笔触来传达他此时的心情,例如:学生在创作《给同学画漫画》作品时,其中一位学生正在画一位,胖乎乎的爱吃零食的小男孩,观察他的笔触就发现他用了大量的弧线条,问其原因?他笑眯眯跟教师说:他觉得画这个胖乎乎的男孩子很开心,就喜欢用弧线来表现男孩的胖和可爱。很简单的回答,这弧线条就是表现他喜悦的创作情感。又例如:学生在创作《夏日》作品(图3)时,线条被她拉的长长的,画面都被她被长线条笔触填满了,问其原因?她觉得夏天太热心情很糟糕,这些长线条都是她觉得太阳光芒照射到各处的样子,学生这样作品可爱之极。
虽然他们的画面被特别的笔触所覆盖,但他们的情感已经达到了课堂作品的 “完整性”。这样“完整性”是有着强烈视觉效果的。看到他们的作品会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这是一种儿童单纯的美感。
2、感受心源,原创情感
在学生作品中更多是拥有原创的情感,他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经过思考、从细微处入手,写实的表达自己内心源。他会利用各种美术技法,传输出他所要表达得意境,“意”主要是人的心灵感受,使画面更加吸引欣赏者的眼球,触动人们的心灵。在表达的同时,画面与构图形式相结合,再根据主题的立意,就不难发现這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拥有“完整性”的美术课堂作品。
例如:《奇特的梦》一课中,课堂作品有位学生将一个自己画在床上,一个自己画在床下,他说梦见可怕的幽灵。他把感受到害怕情绪,转化成个体,一个是真实的自己,一个是情感的自己。没有任何的背景装饰,欣赏者却能感受到作品的完整性,品味出情趣的味道。在《船儿出航》一课中,学生把课堂作品里海浪画得十分扭曲,扭曲的海浪把船儿顶得高高的(图4),里面人都快要飞出来了,但是他们并不害怕,各个面带微笑感受巨浪带给他们的欢乐。仔细一问,这个学生曾经坐过船,船摇摇晃晃时候,他感受到无比的欢乐的情感。他把原有生活经历的情感融入他的作品中,令他的作品充满灵动。
看似这些“非完整性”课堂的作品,实际上他们比部分“完整性”作品更具有趣味性,农村小学的孩子也有着对美术的特殊感悟,更加突显农村孩子个性,体现出其个人丰富的情感思想。绘画只是一种形式,最终表达还是学生个人情感。关于美术课堂绘画作品的完整性丰富性多元化的探究还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探究构图比例的适合性、色彩搭配的丰富、如何让农村小学学生主动完善作品……等等。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还要去发现学生作品里更多的闪光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作品主题的完整性、作品形式的完整性,以及作品情感的完整性三大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辅导。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孩子们用自己的感悟来描绘心中完整的美术作品。
一、贴近生活,追求作品主题完整性、丰富性
1、明确主题促进主观意识
所谓的主题就是要立意,要在开始绘画以前明确你的作品意图,预设好自己想要绘画的主题。农村小学的学生对于主题概念还是空白,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与讲解,但不能笼统的阐述提问。例如:你的主题是什么?你要表达什么?你想怎样去绘画?……看似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但往往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却很少,我们的学生不明白老师提出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例如:在《淘气堡》一课教学中,在教师让学生欣赏完一组真实的淘气堡图片后,教师提问:“请想一想,你要绘画一个怎样的淘气堡?”,顿时教室鸦雀无声,学生个个低下了头,本来浓厚的积极性也消失了。这个问题的暗示的主题“真实的淘气堡”学生回答不出,我们学生不是不喜欢淘气堡,而是农村小学一个班级有5个学生曾去过淘气堡玩耍,已经很不错了。教师的提问要从学生实际生活情况而设计,教师的引导也需要换一种方式。如:“你想象中的淘气堡是什么样子的?能画出来给大家欣赏吗?”引导学生关注淘气堡的功能、结构与色彩,那么学生就明白作品主题是定在“想象中的淘气堡”,降低了难度,学生自然容易理解。
所以主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熟悉的内容,如果自己也不熟悉的主题,绘画起来肯定有一定的难度,自己也会感觉枯燥无味,渐渐失去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呈现恶性循环。只有绘画出自身喜爱的主题,才能够与欣赏者产生共鸣,产生打动人心的完整性作品。
又如:《田园风光》一课作品创作时,农村小学的孩子,他们很容易就抓住了田园的线条特点和色彩感觉,无论是远景还是近景都绘画得有声有色。他们会在远景上绘出灰色线条,并告诉我这是田埂路;会在近景处种植上可爱的蔬菜,甚至知道哪种蔬菜不可以和哪种蔬菜种在一起,他们会边绘画边谈论自己家中的田地,这时候他们的眼睛灵动地闪烁着,这样的作品怎能不称之为“完整丰富的作品”呢(图1)?
2、示范有效促进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中,学生聆听了教师的讲解,欣赏了大量的图片及明确了主题的方向,但还没有领悟怎样表现出主题。而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他们薄弱的美术基础,需要老师放低速度,一步一步筑基起坚固的城堡。所以教师示范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说的教师示范,并不是教师一声不响,在讲台上展示自我般得完美示范,而是有变化,有针对性的“不完整性”示范,我们来看两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教师在执教浙美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课时,教师在让学生欣赏完招贴画的图片后,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招贴画,老师也要来尝试画一幅招贴画。我画的主题是以变形字为主体的招贴画。
生:……(学生观看)
教师直接示范,简单绘画完成。(5分钟)
师:老师完成了,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好看。
师:那么请你们也像老师一样完成一幅美丽的招贴画,主题是节约用水。
生:……(开始绘画)
教学片段二: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招贴画,老师也想来尝试画一幅招贴画,但我需要一位小帮手来协助我。生:(纷纷举手)
师选定一位学生,师生共同拼摆出一幅招贴画。(素材之前准备好 2分钟)
师:请给这幅招贴画起一个名字?
生甲: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生乙: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
生丙:爱惜水资源,就是爱惜生命。
……
師:老师再把这幅招贴画变一变,添加了什么?(1分钟)
生:地球和眼泪。
师: 请再为这幅招贴画起一个名字?
生:别让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
师:让我们一起来为水资源设计一幅与众不同的招贴画。
两个片段比较,片段一当学生吸收了大量的知识点,已经有了创作欲望,但教师的“完美性示范”将学生发散的思维全部拉了回来,成为了教师的复制品,创作的主题都与老师一般无二。这样的作品是不完整的,教师的示范也成了画蛇添足。片段二首先学生上台与老师共同完成作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其次教师放手让学生来设计主题的名称,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明确了主题的呈现。二次变化示范作品也成为了扩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催化剂。这样看似“不完整的示范”,却引导学生创作出,作品主题的完整性,利用更短的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追求作品形式完整性、多样化
1、作品分层需要量身定制
农村小学的孩子也是发展的个体,也会因为遗传的因素、家庭的生活、学校的教育、社会的环境及个体的努力程度而呈现的个性差异,有些差异还是很大的,我们要承认这是客观因素,那么就更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备课设计作品呈现时,需要采取分层次的作品要求,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更加突显,完成的作品也更趋向于完整性。
通过对学生的美术基础、美术技能接受能力、美术学科的兴趣等进行简单测试,我们尝试着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图2): 例如:浙美版五年级第10册一节造型﹒表现课《弯弯的小路》,制定作品呈现时可以按三层来设计:
A组:运用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等规律,创作出一幅弯弯小路的作品。
B组:明白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等规律,简单创作一幅弯弯小路作品。
C组:简单临摹完成一幅弯弯小路的作品,适当添加一些自己小创意。
这样的作品分层要求,让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呈现形式。分类只是作品要求,并不是给学生进行分类,学生之间自己寻找差距,并且相互之间可以交流指导。这样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有效的提高了作品的完整性,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渐渐提高他们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
同样也达到了美术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理念。
2、经营位置把握构图
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提出“六法”,其中“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或布置。“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因此可见构图的重要性。
作品在绘画时,学生一般会用平行垂直线构图和平行水平线构图,开始构图学生落笔很快,但随着主体物的完成,他觉得作品也就完成了,我们来看这个教学片段:
《我驾神舟游太空》一课中,教师正在指导学生的绘画作品。
生:老师我画完了。(画面只有一个飞行器,其他空白。)
师:你的飞行器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它的小伙伴有没有?
生:(开始思考,并在空白处添加其他样子的飞行器。)
生:老师我加上了,可以交了么?
师:你的飞行器在什么环境下面飞行?
生:噢!还有背景没有画。(添加了太空的背景)
这样情景在教学初时常会发生。每位美术教师都知道,在课堂教学的短短40分钟里,想要让孩子画好一幅完整的作品这着实不易。如何快速安排好画面,给人以和谐的感觉,这也成了教学之重了。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主体物的范围:首先学生要选定在自己画面的主题物是什么?然后根据画面确定他的范围,建议学生主体物适当放大,突显出他的重要性。
2、主体物的位置:学生先考虑主体物的样子,根据他的样子选择主体物与画面上下左右的空间关系,选择合适的位置。
3、组合物体:主体物的明确,可以在周围适当添加一些其他物象,但要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前后的遮挡关系等等。组合的效果要令人看的舒服和谐,其他物象大小不要超过主体物,可简略一些,需突显出主次关系。
画面的完整性,不仅仅在于线条的构图,也需要加入色彩的元素,色彩的分布也很重要,如果左右两边变得比例失调,色彩的均衡性打破,画面感觉就很不稳定,太亮的色彩需要暗的色彩来调剂,反之亦然。学生在涂背景色时也可以采用1、油画棒横向,统一个方向,大块面涂色。2、水彩笔花边似的,点缀背景。3、多色涂色或者渐变色涂色。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便捷方法,各种美术工具,提高作品完整性,才能达到出彩的效果。教师是呈现的部分学习方法,学生则通过自己思考与实践,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也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这样的学生是有能力的,这样的作品才具有完整性。
三、发自心源,追求作品情感的丰富性
1、运用笔触表达情感
学生作品的情感,是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思维的深度,情绪的投入。有情感的作品最能够打动人心。学生在创作时往往会利用笔触来传达他此时的心情,例如:学生在创作《给同学画漫画》作品时,其中一位学生正在画一位,胖乎乎的爱吃零食的小男孩,观察他的笔触就发现他用了大量的弧线条,问其原因?他笑眯眯跟教师说:他觉得画这个胖乎乎的男孩子很开心,就喜欢用弧线来表现男孩的胖和可爱。很简单的回答,这弧线条就是表现他喜悦的创作情感。又例如:学生在创作《夏日》作品(图3)时,线条被她拉的长长的,画面都被她被长线条笔触填满了,问其原因?她觉得夏天太热心情很糟糕,这些长线条都是她觉得太阳光芒照射到各处的样子,学生这样作品可爱之极。
虽然他们的画面被特别的笔触所覆盖,但他们的情感已经达到了课堂作品的 “完整性”。这样“完整性”是有着强烈视觉效果的。看到他们的作品会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这是一种儿童单纯的美感。
2、感受心源,原创情感
在学生作品中更多是拥有原创的情感,他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经过思考、从细微处入手,写实的表达自己内心源。他会利用各种美术技法,传输出他所要表达得意境,“意”主要是人的心灵感受,使画面更加吸引欣赏者的眼球,触动人们的心灵。在表达的同时,画面与构图形式相结合,再根据主题的立意,就不难发现這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拥有“完整性”的美术课堂作品。
例如:《奇特的梦》一课中,课堂作品有位学生将一个自己画在床上,一个自己画在床下,他说梦见可怕的幽灵。他把感受到害怕情绪,转化成个体,一个是真实的自己,一个是情感的自己。没有任何的背景装饰,欣赏者却能感受到作品的完整性,品味出情趣的味道。在《船儿出航》一课中,学生把课堂作品里海浪画得十分扭曲,扭曲的海浪把船儿顶得高高的(图4),里面人都快要飞出来了,但是他们并不害怕,各个面带微笑感受巨浪带给他们的欢乐。仔细一问,这个学生曾经坐过船,船摇摇晃晃时候,他感受到无比的欢乐的情感。他把原有生活经历的情感融入他的作品中,令他的作品充满灵动。
看似这些“非完整性”课堂的作品,实际上他们比部分“完整性”作品更具有趣味性,农村小学的孩子也有着对美术的特殊感悟,更加突显农村孩子个性,体现出其个人丰富的情感思想。绘画只是一种形式,最终表达还是学生个人情感。关于美术课堂绘画作品的完整性丰富性多元化的探究还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探究构图比例的适合性、色彩搭配的丰富、如何让农村小学学生主动完善作品……等等。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还要去发现学生作品里更多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