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人语
有了品尝,方可获得舌尖的百般滋味。文章,便如菜肴,细细去品,万般滋味渗入心田,酸甜苦辣,千变万化。文章便似桥梁,用心去读,作者的哀乐悲喜,尽能让我们感同身受,如临其境。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种滋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种滋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种滋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亦是种滋味;“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是种滋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另一种滋味……
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便有百种乃至千种万种人生滋味。我们有时往往过于放大了自己内心的百般滋味,郁结于心,不得开解,而阅读可以让我们走进千万种他人的人生滋味,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更为深刻的认知,从而走向更为开阔的人生境界。
推荐阅读一
过滩谣
廖静仁
我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时那段拉纤的生活经历。
那时,我还只有十三四岁,刚刚小学毕业。因为家父蒙难,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被切断了,无可奈何,我只好离开学校,跟随一位堂伯走上了艰难的纤道。
其实沿江是有一条较好的路的,但那是一条人行道。而纤道却是时断时续的,遇到崖嘴和较大的江湾子,拉纤人便只能攀藤抓草爬过山崖,或和衣过江湾。这种时候,一帮纤夫中,最艰辛的要数拉头纤的人了。拉头纤的人肩上还要负着沉重的一卷纤缆,那是拉远距离所必需的,所以拉头纤的人在攀崖嘴或和衣过江湾时,因纤缆拖累而摔倒,那是常有的事情。每见到这种情景,我真有些受不住了,然而我那拉头纤的伯父却一笑置之,说:“这算么子,你还根本就没尝到拉纤的苦味呢!”
真正尝到拉纤的苦味,是在那个严寒的冬天。
那是年关将近了。俗话说:有力好攒年关钱,一天硬要抵两天。一帮纤夫,在年关时包一两艘长途船,装货老板比起平常日子来是要慷慨得多。
我们那回包的是一艘从洞庭湖区启碇的装粮船。那路程是相当远的:得转沅江、溯益阳、桃江等好几个县城才能到达目的地安化。沿途有八八六十四滩呐!而偏偏又碰上大雪纷飞的天气。沿江的行人道上,人迹已被白雪覆盖,就连平素弄潮戏水的啄鱼鸟也早已藏匿进崖巢里去了,那纤夫们用脚掌抠挖出来的纤道,就更难寻见了。而我们,就凭着过去对它的熟悉,一步一探地摸索着行走。
起初,尽管我们怎样把脚踝严严实实地用棕片紧裹起来,再套上益阳板子草鞋,但那雪水还是渗进了皮肉,像是有千根万根针尖在猛扎。到后来,便渐渐地麻木了,双脚完全失去了知觉,只有耳朵听见脚掌“咔嚓咔嚓”地抠进雪地里去的声音。直到拼命拉滩了,才全身发起热来,于是那冻僵过的双脚便感到了痛楚,那是一种奇痒无比的痛楚啊!
到得崩洪滩时,我被这条闻名整个资江的险滩吓得目瞪口呆,然而就在此时,从我伯父的口中突然迸出了一声悲壮的《过滩谣》的号子声来:呃——纤夫过滩哪——嗬嘿!
陡地,我发现纤夫们全都一震,抬起沉重地勾着的头颅,用异样的目光投向江心。我曾听伯父说过,纤夫号子是非常单调的:“呃哩喂哟——嗬!呃哩喂哟——嗬!”就这么反复咏叹。而像今天这种悲愤的《过滩谣》却是轻易不喊的,只有在纤帮中有同伙遇了难时,才会喊起这种号子来。究竟出了什么事?我定睛看那灰朦朦的江心,果然有一具尸体被寒流冲了下来,那一定是拉纤人没有辨清路线或者是过崖嘴没有攀住藤蔓而失足掉在江中的——他的肩膀上,还紧紧地系着纤绳呢。
一声惊呼,我倒在了纤道上……应该感谢纤夫们那陡然同呼的悲壮的《过滩谣》——纤夫过滩哪——嗬嘿!
不惜命哪——嗬嘿!
前面有人坠下滩哪——嗬嘿!
后面纤道脚板响哪——嗬嘿!
……
凝重、深沉,越来越响,越来越响。朦胧中,我倏忽意识到那惊心动魄的呐喊是在呼唤着我。顿时,只觉得周身的骨骼、肌肉在膨胀,血管里的热血在流淌……我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伯父他们已经把我甩下一段路了。我不能看着船被拉上滩,不能等着伯父来把我抬上船。我的眼睛里迸着火焰,腾地爬了起来,不顾一切地拖着一双结冰的脚向前面滩涂赶去。
船仿佛被冰冻凝住在滩涂上了。
尽管北风呼呼地嚎叫,但所有的纤夫的躯体却在咝咝地冒着热气。他们的脊背都弓成桥拱状,在嘎吧嘎吧地作响;他们都把铁耙般的脚掌死死地抠进积雪,抠进地面;而那一双双粗手,都颤颤抖抖地向前伸着,企图抓到一点点能够牵引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缕细藤,哪怕是一棵小草,那也是救星呀!
除了那凝重、深沉的《过滩谣》还在江峡中回荡,却听不到哪怕是一丝一缕的呻吟和唉叹。如果自己不是一名纤夫,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在这种冰天雪地的严冬,把一艘沉重的木船拉过资水第一险滩——崩洪滩的滋味是什么。
我发狂般地吼叫着:我来了!——我来了!——一个懦弱者的灵魂,在这苍凉、激越的《过滩谣》的号子的冲激下,毫无畏惧地重又迈进了这支负着人生苦痛,却又能征服激流险滩的队伍!
可读理由本文是一篇让人热血沸腾的叙事文。“纤夫”是我们不熟悉的职业,他们的人生况味我们更是无从得知。但是作者用细腻感人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纤夫”的艰辛与顽强。
开篇采用了倒叙手法,成功地设置了悬念,吸引我们去思考为何“他”总也忘不了那段经历。由于父亲蒙难,家中贫困到无以支撑,我走上了拉纤之路。最初认为拉纤“苦”,只是旁观到了纤夫的“攀藤爬山崖,和衣过江湾”。殊不知,真正的苦味,需亲身经历才会读到。
路途遥远,过六十四滩,大雪纷飞,极度寒冷,无路可走构成了“苦”的原因。作者由双脚先冻到无知觉到有了奇痒无比的痛楚,通过多种感官描绘、细节描写以及修辞的运用,用细致的笔墨刻画了这种“苦”味。那一声“悲壮”的过滩谣,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拉纤的艰辛,更为他们时时面临死亡的命运而心酸,这是一种怎样的苦啊?这又是怎样一种我们所不知的人生啊! 推荐阅读二
清欢
林清玄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阕词,苏轼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是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当时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这一句,因为试吃野菜的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欢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纳兰性德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甚至于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无常所发出的刻骨的感触,也依然能够知悉。
可是“清欢”就难了!
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你说什么样是清欢呢?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是杳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有时害怕了那样的油腻,特别嘱咐厨子白煮一个菜,菜端出来时让人吓一跳,因为菜上挤的沙拉比菜还多。
我们有时没有什么事,心情只适合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地方,有茶有咖啡的地方总是嘈杂的,而且难以找到一边饮茶一边观景的处所。
俗世里没有清欢了,那么到山里去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湄也不纯净了,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
有几个地方我以前经常去的,像阳明山的白云山庄,叫一壶兰花茶,俯望着台北盆地里堆叠着的高楼与人欲,自己饮着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像在北投和阳明山间的山路边有一个小湖,湖畔有小贩卖功夫茶,小小的茶几,藤制的躺椅,独自开车去,走过石板的小路,叫一壶茶,在躺椅上静静地靠着,有时湖中的荷花开了,真是惊艳一山的沉默,有一次和朋友去,两人在躺椅上静静喝茶,一下午竟说不到几句话,那时我想,这大概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现在这两个地方也不能去了,去了也只有伤心。湖里的不是荷花了,是飘荡着的汽水罐子,池畔也无法静静躺着,因为人比草多,石板也被踏损了。到假日的时候,走路都很难不和别人推挤,更别说坐下来喝口茶,如果运气更坏,会遇到呼啸而过的飞车党,还有带伴唱机来跳舞的青年,那时所有的感观全部电路走火,不要说清欢,连欢也不剩了。
要找清欢就一日比一日更困难了。
可读理由推荐此文,因为它清雅有味:直指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富有诗意,韵味无穷。
千百年前李白就大呼“人生得意须尽欢”,现代人将这一名句演绎得淋漓尽致:越发追求人生的丰富、新鲜与刺激,人生变得奢华,进而走向浮华。
此时背景下,读到《清欢》,豁然开朗。作者开篇便引用苏轼的《清欢》一词,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仿佛迎面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尽情荡涤着我们复杂的心绪。
一首词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更触发了他深远的思考:什么是清欢?——是清淡的欢愉,更是对平静疏淡的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还不止这些,作者进一步意识到这是种心灵的品位,继而联想到古往今来不同的人生品位,通过对比体悟,更加凸显清欢这一境界的难得。
于是很自然地想到今人,又是一重对比:到馆子里,到茶座,到山里,到海边,去不同的场景,一一寻找“清欢”,又一一印证其难得。“要找清欢就一日比一日更困难了。”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但古时苏轼的清欢在今日却再也找不到了。这就让人去反思:进步、发达、奋斗、精彩、刺激这些新时代特征性的词语究竟对我们生活本真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因为社会太喧嚣,所以人心难清净,所谓“欢”也就没有了,所谓人生意蕴、情趣、品位也就更没有了。忽然想起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到台北从此进入了默片时代,再也没有了雨声、鸡鸣声……要表达的大概也是这层意思吧。
推荐阅读三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可读理由朱光潜的《谈静》是老文章了,两次入选高考阅读理解,定有其独到之处。
议论文的一般写法,通常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本文题为“谈静”,却迟迟未表现出主体——“静”。那么,他是怎样来写的呢?文章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感受,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因为人生乐趣来自感受,所以感受力越强的人越能领略人生的乐趣,而“静”中最易得出趣味。这样层层铺垫,最后“静”的作用、“静”的内容便呼之欲出了,真是巧妙至极的构思。
再说其内容也是极妙的:所谓“静”, 是指外界的万籁俱寂,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心灵,是心境的空灵,获得“静”的滋味,只需丢开一切杂念,悠然遐想便可。也许,一杯清茶,一书在手,细细品味,便是一种“静趣”了。
对比鉴赏
《清欢》与《谈静》,两篇文章都跳出了实在而具体的酸甜苦辣之滋味,落到了内在追求、人生趣味与心灵品位。只不过前者感性,后者理性;前者自由抒情,后者严谨说理;前者开篇点明题意,多用对比,展现了“清欢”与人生之趣味,而后笔锋一转,论现代“清欢”之难得。后者层层推进、处处铺垫,到结尾才点明“静”之作用,论“静趣”之可遇。前者由闲适转入沉重,读完沉吟不语;后者由平易转入趣味,读完莞尔一笑。
而前者之沉重,似乎又可以在后者中找到解决的答案:林清玄抱怨城市变迁,社会发展,再也难找清净之所在。而朱光潜恰恰在文中告诉他:“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林先生若再读朱先生此文,我想也会恍然有所悟。
美句整理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王瀛
不管等多么需要耐心,人生中还是有许多值得等的事情的:等冬夜里情人由远及近的脚步声,等载着久别好友的列车缓缓进站,等第一个孩子出生,等孩子咿呀学语偶然喊出一声爸爸后再喊第二第三声,等第一部作品发表,等作品发表后读者的反响和共鸣……
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来的死。但是,人人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周国平
本期作文
“气象”,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即气候、天象。“气象”还可以指景色、景象,可以指迹象,可指气度、气局,可指事物的情状和态势……不同的“气象”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滋味”。
请以“气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作者:张立,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有了品尝,方可获得舌尖的百般滋味。文章,便如菜肴,细细去品,万般滋味渗入心田,酸甜苦辣,千变万化。文章便似桥梁,用心去读,作者的哀乐悲喜,尽能让我们感同身受,如临其境。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种滋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种滋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种滋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亦是种滋味;“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是种滋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另一种滋味……
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便有百种乃至千种万种人生滋味。我们有时往往过于放大了自己内心的百般滋味,郁结于心,不得开解,而阅读可以让我们走进千万种他人的人生滋味,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更为深刻的认知,从而走向更为开阔的人生境界。
推荐阅读一
过滩谣
廖静仁
我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时那段拉纤的生活经历。
那时,我还只有十三四岁,刚刚小学毕业。因为家父蒙难,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被切断了,无可奈何,我只好离开学校,跟随一位堂伯走上了艰难的纤道。
其实沿江是有一条较好的路的,但那是一条人行道。而纤道却是时断时续的,遇到崖嘴和较大的江湾子,拉纤人便只能攀藤抓草爬过山崖,或和衣过江湾。这种时候,一帮纤夫中,最艰辛的要数拉头纤的人了。拉头纤的人肩上还要负着沉重的一卷纤缆,那是拉远距离所必需的,所以拉头纤的人在攀崖嘴或和衣过江湾时,因纤缆拖累而摔倒,那是常有的事情。每见到这种情景,我真有些受不住了,然而我那拉头纤的伯父却一笑置之,说:“这算么子,你还根本就没尝到拉纤的苦味呢!”
真正尝到拉纤的苦味,是在那个严寒的冬天。
那是年关将近了。俗话说:有力好攒年关钱,一天硬要抵两天。一帮纤夫,在年关时包一两艘长途船,装货老板比起平常日子来是要慷慨得多。
我们那回包的是一艘从洞庭湖区启碇的装粮船。那路程是相当远的:得转沅江、溯益阳、桃江等好几个县城才能到达目的地安化。沿途有八八六十四滩呐!而偏偏又碰上大雪纷飞的天气。沿江的行人道上,人迹已被白雪覆盖,就连平素弄潮戏水的啄鱼鸟也早已藏匿进崖巢里去了,那纤夫们用脚掌抠挖出来的纤道,就更难寻见了。而我们,就凭着过去对它的熟悉,一步一探地摸索着行走。
起初,尽管我们怎样把脚踝严严实实地用棕片紧裹起来,再套上益阳板子草鞋,但那雪水还是渗进了皮肉,像是有千根万根针尖在猛扎。到后来,便渐渐地麻木了,双脚完全失去了知觉,只有耳朵听见脚掌“咔嚓咔嚓”地抠进雪地里去的声音。直到拼命拉滩了,才全身发起热来,于是那冻僵过的双脚便感到了痛楚,那是一种奇痒无比的痛楚啊!
到得崩洪滩时,我被这条闻名整个资江的险滩吓得目瞪口呆,然而就在此时,从我伯父的口中突然迸出了一声悲壮的《过滩谣》的号子声来:呃——纤夫过滩哪——嗬嘿!
陡地,我发现纤夫们全都一震,抬起沉重地勾着的头颅,用异样的目光投向江心。我曾听伯父说过,纤夫号子是非常单调的:“呃哩喂哟——嗬!呃哩喂哟——嗬!”就这么反复咏叹。而像今天这种悲愤的《过滩谣》却是轻易不喊的,只有在纤帮中有同伙遇了难时,才会喊起这种号子来。究竟出了什么事?我定睛看那灰朦朦的江心,果然有一具尸体被寒流冲了下来,那一定是拉纤人没有辨清路线或者是过崖嘴没有攀住藤蔓而失足掉在江中的——他的肩膀上,还紧紧地系着纤绳呢。
一声惊呼,我倒在了纤道上……应该感谢纤夫们那陡然同呼的悲壮的《过滩谣》——纤夫过滩哪——嗬嘿!
不惜命哪——嗬嘿!
前面有人坠下滩哪——嗬嘿!
后面纤道脚板响哪——嗬嘿!
……
凝重、深沉,越来越响,越来越响。朦胧中,我倏忽意识到那惊心动魄的呐喊是在呼唤着我。顿时,只觉得周身的骨骼、肌肉在膨胀,血管里的热血在流淌……我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伯父他们已经把我甩下一段路了。我不能看着船被拉上滩,不能等着伯父来把我抬上船。我的眼睛里迸着火焰,腾地爬了起来,不顾一切地拖着一双结冰的脚向前面滩涂赶去。
船仿佛被冰冻凝住在滩涂上了。
尽管北风呼呼地嚎叫,但所有的纤夫的躯体却在咝咝地冒着热气。他们的脊背都弓成桥拱状,在嘎吧嘎吧地作响;他们都把铁耙般的脚掌死死地抠进积雪,抠进地面;而那一双双粗手,都颤颤抖抖地向前伸着,企图抓到一点点能够牵引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缕细藤,哪怕是一棵小草,那也是救星呀!
除了那凝重、深沉的《过滩谣》还在江峡中回荡,却听不到哪怕是一丝一缕的呻吟和唉叹。如果自己不是一名纤夫,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在这种冰天雪地的严冬,把一艘沉重的木船拉过资水第一险滩——崩洪滩的滋味是什么。
我发狂般地吼叫着:我来了!——我来了!——一个懦弱者的灵魂,在这苍凉、激越的《过滩谣》的号子的冲激下,毫无畏惧地重又迈进了这支负着人生苦痛,却又能征服激流险滩的队伍!
可读理由本文是一篇让人热血沸腾的叙事文。“纤夫”是我们不熟悉的职业,他们的人生况味我们更是无从得知。但是作者用细腻感人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纤夫”的艰辛与顽强。
开篇采用了倒叙手法,成功地设置了悬念,吸引我们去思考为何“他”总也忘不了那段经历。由于父亲蒙难,家中贫困到无以支撑,我走上了拉纤之路。最初认为拉纤“苦”,只是旁观到了纤夫的“攀藤爬山崖,和衣过江湾”。殊不知,真正的苦味,需亲身经历才会读到。
路途遥远,过六十四滩,大雪纷飞,极度寒冷,无路可走构成了“苦”的原因。作者由双脚先冻到无知觉到有了奇痒无比的痛楚,通过多种感官描绘、细节描写以及修辞的运用,用细致的笔墨刻画了这种“苦”味。那一声“悲壮”的过滩谣,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拉纤的艰辛,更为他们时时面临死亡的命运而心酸,这是一种怎样的苦啊?这又是怎样一种我们所不知的人生啊! 推荐阅读二
清欢
林清玄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阕词,苏轼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是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当时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这一句,因为试吃野菜的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欢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纳兰性德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甚至于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无常所发出的刻骨的感触,也依然能够知悉。
可是“清欢”就难了!
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你说什么样是清欢呢?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是杳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有时害怕了那样的油腻,特别嘱咐厨子白煮一个菜,菜端出来时让人吓一跳,因为菜上挤的沙拉比菜还多。
我们有时没有什么事,心情只适合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地方,有茶有咖啡的地方总是嘈杂的,而且难以找到一边饮茶一边观景的处所。
俗世里没有清欢了,那么到山里去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湄也不纯净了,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
有几个地方我以前经常去的,像阳明山的白云山庄,叫一壶兰花茶,俯望着台北盆地里堆叠着的高楼与人欲,自己饮着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像在北投和阳明山间的山路边有一个小湖,湖畔有小贩卖功夫茶,小小的茶几,藤制的躺椅,独自开车去,走过石板的小路,叫一壶茶,在躺椅上静静地靠着,有时湖中的荷花开了,真是惊艳一山的沉默,有一次和朋友去,两人在躺椅上静静喝茶,一下午竟说不到几句话,那时我想,这大概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现在这两个地方也不能去了,去了也只有伤心。湖里的不是荷花了,是飘荡着的汽水罐子,池畔也无法静静躺着,因为人比草多,石板也被踏损了。到假日的时候,走路都很难不和别人推挤,更别说坐下来喝口茶,如果运气更坏,会遇到呼啸而过的飞车党,还有带伴唱机来跳舞的青年,那时所有的感观全部电路走火,不要说清欢,连欢也不剩了。
要找清欢就一日比一日更困难了。
可读理由推荐此文,因为它清雅有味:直指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富有诗意,韵味无穷。
千百年前李白就大呼“人生得意须尽欢”,现代人将这一名句演绎得淋漓尽致:越发追求人生的丰富、新鲜与刺激,人生变得奢华,进而走向浮华。
此时背景下,读到《清欢》,豁然开朗。作者开篇便引用苏轼的《清欢》一词,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仿佛迎面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尽情荡涤着我们复杂的心绪。
一首词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更触发了他深远的思考:什么是清欢?——是清淡的欢愉,更是对平静疏淡的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还不止这些,作者进一步意识到这是种心灵的品位,继而联想到古往今来不同的人生品位,通过对比体悟,更加凸显清欢这一境界的难得。
于是很自然地想到今人,又是一重对比:到馆子里,到茶座,到山里,到海边,去不同的场景,一一寻找“清欢”,又一一印证其难得。“要找清欢就一日比一日更困难了。”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但古时苏轼的清欢在今日却再也找不到了。这就让人去反思:进步、发达、奋斗、精彩、刺激这些新时代特征性的词语究竟对我们生活本真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因为社会太喧嚣,所以人心难清净,所谓“欢”也就没有了,所谓人生意蕴、情趣、品位也就更没有了。忽然想起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到台北从此进入了默片时代,再也没有了雨声、鸡鸣声……要表达的大概也是这层意思吧。
推荐阅读三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可读理由朱光潜的《谈静》是老文章了,两次入选高考阅读理解,定有其独到之处。
议论文的一般写法,通常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本文题为“谈静”,却迟迟未表现出主体——“静”。那么,他是怎样来写的呢?文章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感受,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因为人生乐趣来自感受,所以感受力越强的人越能领略人生的乐趣,而“静”中最易得出趣味。这样层层铺垫,最后“静”的作用、“静”的内容便呼之欲出了,真是巧妙至极的构思。
再说其内容也是极妙的:所谓“静”, 是指外界的万籁俱寂,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心灵,是心境的空灵,获得“静”的滋味,只需丢开一切杂念,悠然遐想便可。也许,一杯清茶,一书在手,细细品味,便是一种“静趣”了。
对比鉴赏
《清欢》与《谈静》,两篇文章都跳出了实在而具体的酸甜苦辣之滋味,落到了内在追求、人生趣味与心灵品位。只不过前者感性,后者理性;前者自由抒情,后者严谨说理;前者开篇点明题意,多用对比,展现了“清欢”与人生之趣味,而后笔锋一转,论现代“清欢”之难得。后者层层推进、处处铺垫,到结尾才点明“静”之作用,论“静趣”之可遇。前者由闲适转入沉重,读完沉吟不语;后者由平易转入趣味,读完莞尔一笑。
而前者之沉重,似乎又可以在后者中找到解决的答案:林清玄抱怨城市变迁,社会发展,再也难找清净之所在。而朱光潜恰恰在文中告诉他:“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林先生若再读朱先生此文,我想也会恍然有所悟。
美句整理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王瀛
不管等多么需要耐心,人生中还是有许多值得等的事情的:等冬夜里情人由远及近的脚步声,等载着久别好友的列车缓缓进站,等第一个孩子出生,等孩子咿呀学语偶然喊出一声爸爸后再喊第二第三声,等第一部作品发表,等作品发表后读者的反响和共鸣……
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来的死。但是,人人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周国平
本期作文
“气象”,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即气候、天象。“气象”还可以指景色、景象,可以指迹象,可指气度、气局,可指事物的情状和态势……不同的“气象”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滋味”。
请以“气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作者:张立,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