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闹中虚无,在百年中孤独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4月17日,《百年孤独》作者、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这一事件随后在引发广泛热议。截至4月18日16时,KCIS在新浪微博上搜索“马尔克斯”,已有了233962条关于马尔克斯逝世的微博讨论,话题——马尔克斯逝世更一度高居新浪微博即时热点排行榜的前三名。此外,更有111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网易、凤凰、腾讯等门户网站都在当天的大头条播报了马尔克斯去世的消息。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他影响着无数人,但它的作者却离开了我们。这一事件引发网络热潮,可以想见,毕竟马尔克斯影响了世界,尤其是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可当“所有人都开始装得和马尔克斯很熟,一如当时去拔莫言老家的玉米”,似乎就不太正常。
  也许有人会说,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看到一个享誉世界老人的离世,转手转发,以此表达缅怀之意,也无可厚非,不必大惊小怪,上纲上线。的确,这一消息在略显平静的坊间激起千层巨浪可以预见,可这里掺杂着真真假假的热情。因为一个随时想着炮制热点的媒体时代,自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天然热点。而铺天盖地的报道后面,永远少不了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崇拜、兴致勃勃而又随波逐流的公众。然而我还要说,对于社会来说,文化大师的逝去显然要有所不同。先秦诸子的逝去,如果不读其国学经典,我们损失的是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史学大师司马迁的逝去,如果不静读《史记》,我们失去的是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大唐宛若星辰的诗人逝去,如果我们不学诗,我们拿什么谈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鲁迅先生的逝去,如果不亲其人生,品其作品,我们又如何析人性、鸣不平,呼不幸?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书本其实就是精神生活最好的入口。试问面对这样一个个大师的逝去,如何只能是随手转发以示缅怀的自娱自乐呢?
  作家与文学,在当今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已然遭受冷遇,缘何一个外国作家的逝世,能在中国的网络上引发大量草根民众的无以复加的关注?除却马尔克斯的影响、商家的趋利,是否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在我看来,它恰恰凸显了当今时代国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虚无力。正如马尔克斯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讲中所说的那样:现实是如此的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多的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为什么要纷纷转发相关信息,因为害怕被人嘲笑无知,害怕孤独,害怕脱离围观人群——这个看似安全的地带。只要同大多数站在一起,便是安全的,便不会出错,不会被嘲笑,更不会寂寞。因为是大多数,或许是错的,但法不罚众,即使不了解马尔克斯,但只要与大众“同心同德”,便不会是那个“愚昧”的人。殊不知真正的“愚昧”不是不了解马尔克斯,而正是这种是围观从众的看客心态。它看似把每个人安置在了一个安全地带,但却让每个在安全地带的人都齐步走向悬崖,因为他们每一步都在耗尽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独立思考能力,每一步都意味着思想上的统一僵化和行动上的整齐划一。
  果然,当有人斥资百万美元买下《百年孤独》中文版权时,它同时也不出意料地成了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人们宁愿选择沉溺于碎片化的浅阅读里也不愿意亲近经典。于是两极分化出现了:中国的主流作家以及年纪较大的读者现在仍痴迷于《百年孤独》,而相当一部分年轻读者已不屑于或没有能力通读经典。这是文化生态严重蜕变的大问题,说是文学危机、文化危机也断不为过。文学或文化在资本的推动下正走向全球每个角落,可卖得最好的,恰恰是没有内涵和民族特色、没有社会担当和家国道义的作品。它们瓜分了阅读市场的最大份额。而作为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我们,需要民族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这意味着没有权利和资本将承载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基因的经典束之高阁、抛诸脑后。
  所以说,与其在热闹中虚无,不如在百年中“孤独”。抛开浮躁,静下心来,抚书阅读经典,才是对大师最好的祭奠。那些真正希望通过阅读提升人生境界的人们,也许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灯下飘着书香的暖暖夜晚,那些与古人、与前辈进行灵魂对话的一个个温馨回忆。多少次,在灯下展读柳永,感受词史上柳三变的慢词长调,终于读懂何为困境也会带给人们以生命的熔炼;多少次,在灯下展读老舍,为先生笔下的那份浓重的京味文化感染,明白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圣城,北京的符号究竟是什么;多少次,在灯下展读川端康成,在《雪国》中仿佛亲历富士山的雪景,感受到一种美的极致;多少次,在灯下展读托尔斯泰,铭记了那句名言“人生的一切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读懂了人生的真谛。正是这样多次的灯下展读,才提升了我们的思想和境界,而这不是随手转发的娱乐至死,却是实实在在的人之为人应该懂得的常识。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如今安在,而大师们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对中国的影响会持续多久呢?或许马尔克斯已经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给出了回答——“永生永世!”。可永生永世之中又有多少人会记得这场中国式的悼念呢?
  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用了18年,现在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消费的时代、娱乐至死的时代,“十年磨一剑”正在被瞬息万变的信息所掩埋。如今,斯人已逝,但我们还要不断追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而是伟大的精神遗产。这需要孤独的我们在文化冰川的语境下用温暖的心灵去发现,去亲近,去成全……
其他文献
目前是我国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和变革企业机制的关键时期,对建筑行业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建筑业企业从观念和程序方面按国际惯例改进项目施工管理模式,理顺关系,提高效率,以项目的集约经营确保企业的竞争实力。  1工程计划管理及信息集成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以物质为中心的生产方式正在向以信息为中心的生产方式转变,具体表现为企业管理上的信息化。所谓“信息化”就是以人为主体,应用计算机硬件、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要求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家具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家具以其完善的使用功能以及卓越的外观品质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所以家具的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设计正呈现出绿色 、生态、可持续性及智能化等发展趋势。本文重点谈谈家具的智能化设计问题。  关键词:智能化家具;设计;创新要素  随着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人
期刊
摘 要:包装业的飞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包装废弃物,严重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包装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仅次于水资源、海洋湖泊、大气污染而处于第四位。饱受环境污染的人们渴望安全、健康和生命,渴望回归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绿色包装设计由此应运而生。  关键词:绿色包装;环保;发展;设计师  包装业的飞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同
期刊
摘 要:随着研究视野的扩展,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途径等方面都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为新时期加快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氛围与经验支持。正确认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积极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对于推动教师成长和加速教师专业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成长;档案管理;专业发展  我校结合教师的实际现状,精心规划、设计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期刊
摘 要:我国的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文化传统我有着重要的地位,至今也是倍受人们的喜爱。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声乐的美妙,还有各种形态的表演形式,两者相互融合,使观众能从听觉和视觉上得到愉悦。戏曲表演起源于先秦时期,形成于唐代我后期,发展至现代已是争辉期,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熏陶,戏曲表演已经变得形式各异、变化多端,构成了独特的戏曲文化,形成其独有的艺术风格。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戏曲表演的特点,对现代戏曲
期刊
摘 要:包装中的图形设计不仅能直观的表现商品的基本信息,同时还能表达一种包装的趣味性。本文通过对包装设计中图形的视觉趋势分析和包装设计中图形语言的表达研究,提出包装中图形视觉表达的策略,引出了包装设计意境与含义。  关键词:包装设计;图形视觉;表现策略  在一个现代化的销售市场,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令消费者目不暇接,而同类型的产品也有很多不同的品牌与规格。在各式各样的同类产品中,名目繁多的包装并不能
期刊
摘 要:如何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持久度、如何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是我党现在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从建立之初至今一直所追求的。因为它是我党的根部路线,是党的生命之基。  关键词: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群众、;民生;群众路线  民委邦本,本固邦宁。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民生的好坏关乎着国家的兴亡衰败。为此,党的十八大决定围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
期刊
摘 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方面作出一系列举措,该战略以建立和谐社会为重,推动现有教育体制全面改革,建立民主的管理制度,让教师和学生很好的参与到学校内部管理。本文对吉尔大学的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分类、推进体系进行探讨,同时对中加高等教育进行分析,以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关键词: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可持续发展;战略  麦吉尔渴望通过其学术实践来推广到更广泛的社
期刊
王玮是重庆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10级的一名学生,曾被重庆各大媒体及江苏卫视报道。可以说是校园里面的风云人物,榜样标杆。36岁的大学生到底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故事?现在让我们去专访王玮,深入了解他奋斗不息的人生之路。所谓生命,在于梦想不息,奋斗不止!  命运坎坷,就此放弃?  为什么30多岁的他还在读大学?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充满着王玮不为平凡人生经历。原来,王玮是重庆人,但父母当年支边到了新疆。在
期刊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题记  关于史铁生先生的《合欢树》,似乎不能够说出什么新的东西。它看上去是一篇如此清晰明白的文章,甚至题记就给人充分的阅读线索。这篇文章早早地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并被作为歌颂伟大“母爱”的典型范文。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围绕“母亲”而作的文章,只是迄今为止,无论是赏析还是试图研究这篇文章的论者,都有意无意地绕开了文本中一个明显的细节:如果“合欢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