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酸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物质之一。酸的复习课教学,在已学酸的知识基础上,将酸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酸的性质进行有机的串联整合,构建完整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综合性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关键词:教学设计;酸的性质;复习;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4-007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 1008-0546.2020.04.019
一、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理念之一是要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1]。
酸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物质之一,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下册第七章中有专题学习[2],同时上册几乎每章也都有涉及[3]。在酸的性质新授课教学时,要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常见的酸及其性质。酸的复习课教学,应该在已学酸的知识基础上,将酸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酸的性质进行有机的串联整合,构建完整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课堂实录
环节一:体会酸的应用
【导入】演示柠檬酸溶液与小苏打自制一瓶汽水。
【教师】柠檬酸还可以除铁锈、除水垢,这些用途说明柠檬酸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学生】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金属氧化物),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盐)和氢氧化镁(碱),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碳酸盐),柠檬酸能与金属氧化物、碳酸盐、碱反应。
【教师】猜想柠檬酸还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学生】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元素前面的金属)反应。
【教师】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过酸的通性:(l)酸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2)酸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复分解反应;(4)酸能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5)酸能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教师】非常好。
【追问】如何验证柠檬酸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反应?
【学生】用实验证明。取四个试管,各加入适量柠檬酸溶液,再分别加入少量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打磨过的铁丝、打磨过的镁条,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表格(表1)。
【教师】由此可知,柠檬酸也具有酸的通性。那么,在用柠檬酸除铁质容器表面铁锈和水垢的时候,有什么注意点呢?
【学生】不能用过量的柠檬酸溶液长时间浸泡,否则会腐蚀铁质容器。
【设计意图】利用柠檬酸自制汽水实验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化学真实有用;又能引导学生关注本堂复习课的主题是围绕酸的性质,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也为下面环节的学习做了铺垫。
环节二:探究废液成分
【教师】教材中涉及到许多酸的应用,比如: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用锌粒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制取氢气。请同学们写出制取这两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完全反应后,将发生装置中残留混合物过滤得到废液,猜测废液中溶质的组成成分。
【学生1】溶质可能是氯化钙。
【学生2】溶质可能是氯化钙和氯化氢。
【教师】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依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生成的氯化钙一定存在。若反应结束后,盐酸不剩余,则溶质只有氯化钙;若盐酸过量,则溶质除了氯化钙还有氯化氢。
【教师】如何验证?
【学生】上述两种猜想,溶质一定有氯化钙,不需要验证,只需要验证盐酸有没有剩余。利用盐酸的化学性质,选择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就能验证。
【投影】现有以下九种物质:(l)紫色石蕊试液;(2)无色酚酞试液;(3)铜丝;(4)铁丝;(5)氧化铜;(6)氢氧化铁;(7)氢氧化钙溶液;(8)碳酸钙;(9)硝酸银溶液。请从中选择不能证明盐酸存在的物质,并说明理由。
【学生1】物质(2)不能。因为氯化钙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变色,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酚酞也不变色。
【学生2】物質(3)不能。因为铜跟氯化钙、盐酸都不能反应。
【学生3】物质(9)也不可以。因为氯化钙溶液和盐酸中都有氯离子,不管盐酸是否过量,加入硝酸银溶液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教师】其他物质真的都可以吗?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取两份溶液,一份氯化钙溶液,另一份氯化钙与盐酸的混合溶液,将剩下的六种物质分别加入两份溶液中,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表格(表2)。
【教师】从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剩下物质中还有什么物质不能验证盐酸是否过量?并说明理由。
【学生】氢氧化钙溶液不能。因为氢氧化钙溶液加入两份溶液后产生的现象相同,所以无法区别。
【教师】对此,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判断废液中是否含有盐酸,应该选择加入两份溶液后出现不同现象的试剂。
【教师】说得很对。 【设計意图】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得废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是真实的、有价值的探究,引导学生依据研究目的设计并优化方案,对实验记录与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为废液处理做好铺垫。再次巩固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不同性质及相同性质的不同点,为学习物质的鉴别打下基础。
环节三:科学处理废液
【演示】取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到的废液,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成红色。
【教师】该废液的组成物质有哪些?
【学生】氯化钙与盐酸的混合溶液(即实验中盐酸过量)。
【教师】废液怎么处理?能直接排入下水道吗?
【学生】不能。废液中含有盐酸,直接排入下水道会腐蚀铁质管道,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应该处理后回收再利用。
【教师】处理建议:先把过量的盐酸除去,再回收氯化钙。
【投影】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欲将氯化钙溶液混有的盐酸除去,应直接向其中加入稍过量的____,从以下四种物质中选择:(1)澄清石灰水;(2)硝酸银溶液;(3)石灰石粉末;(4)生石灰粉末。
【学生1】澄清石灰水、石灰石粉末、生石灰粉末都可以。
【教师】理由是什么?
【学生1】这三种物质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
【教师】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2】只能选石灰石粉末。
【追问】为什么澄清石灰水和生石灰粉末不可以?
【学生2】澄清石灰水和生石灰粉末过量,氯化钙溶液巾就会混有新的杂质氢氧化钙。
【教师】很好。除杂试剂的选择要求是:将杂质除去时不能带入新的杂质,一般不能与保留的物质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对废液处理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板书设计
如图l所示。
四、教学反思
以柠檬酸的应用引入课题,通过改变问题的情景化学教与学2020年第4期和呈现方式,选择有梯度及综合性问题,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学科知识与学习方法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在教学巾,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认知和发展,以此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
[2]王祖浩,王磊.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第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39-59
[3]王祖浩,王磊.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第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43-117
关键词:教学设计;酸的性质;复习;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4-007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 1008-0546.2020.04.019
一、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理念之一是要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1]。
酸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物质之一,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下册第七章中有专题学习[2],同时上册几乎每章也都有涉及[3]。在酸的性质新授课教学时,要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常见的酸及其性质。酸的复习课教学,应该在已学酸的知识基础上,将酸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酸的性质进行有机的串联整合,构建完整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课堂实录
环节一:体会酸的应用
【导入】演示柠檬酸溶液与小苏打自制一瓶汽水。
【教师】柠檬酸还可以除铁锈、除水垢,这些用途说明柠檬酸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学生】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金属氧化物),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盐)和氢氧化镁(碱),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碳酸盐),柠檬酸能与金属氧化物、碳酸盐、碱反应。
【教师】猜想柠檬酸还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学生】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元素前面的金属)反应。
【教师】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过酸的通性:(l)酸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2)酸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复分解反应;(4)酸能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5)酸能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教师】非常好。
【追问】如何验证柠檬酸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反应?
【学生】用实验证明。取四个试管,各加入适量柠檬酸溶液,再分别加入少量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打磨过的铁丝、打磨过的镁条,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表格(表1)。
【教师】由此可知,柠檬酸也具有酸的通性。那么,在用柠檬酸除铁质容器表面铁锈和水垢的时候,有什么注意点呢?
【学生】不能用过量的柠檬酸溶液长时间浸泡,否则会腐蚀铁质容器。
【设计意图】利用柠檬酸自制汽水实验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化学真实有用;又能引导学生关注本堂复习课的主题是围绕酸的性质,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也为下面环节的学习做了铺垫。
环节二:探究废液成分
【教师】教材中涉及到许多酸的应用,比如: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用锌粒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制取氢气。请同学们写出制取这两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完全反应后,将发生装置中残留混合物过滤得到废液,猜测废液中溶质的组成成分。
【学生1】溶质可能是氯化钙。
【学生2】溶质可能是氯化钙和氯化氢。
【教师】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依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生成的氯化钙一定存在。若反应结束后,盐酸不剩余,则溶质只有氯化钙;若盐酸过量,则溶质除了氯化钙还有氯化氢。
【教师】如何验证?
【学生】上述两种猜想,溶质一定有氯化钙,不需要验证,只需要验证盐酸有没有剩余。利用盐酸的化学性质,选择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就能验证。
【投影】现有以下九种物质:(l)紫色石蕊试液;(2)无色酚酞试液;(3)铜丝;(4)铁丝;(5)氧化铜;(6)氢氧化铁;(7)氢氧化钙溶液;(8)碳酸钙;(9)硝酸银溶液。请从中选择不能证明盐酸存在的物质,并说明理由。
【学生1】物质(2)不能。因为氯化钙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变色,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酚酞也不变色。
【学生2】物質(3)不能。因为铜跟氯化钙、盐酸都不能反应。
【学生3】物质(9)也不可以。因为氯化钙溶液和盐酸中都有氯离子,不管盐酸是否过量,加入硝酸银溶液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教师】其他物质真的都可以吗?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取两份溶液,一份氯化钙溶液,另一份氯化钙与盐酸的混合溶液,将剩下的六种物质分别加入两份溶液中,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表格(表2)。
【教师】从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剩下物质中还有什么物质不能验证盐酸是否过量?并说明理由。
【学生】氢氧化钙溶液不能。因为氢氧化钙溶液加入两份溶液后产生的现象相同,所以无法区别。
【教师】对此,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判断废液中是否含有盐酸,应该选择加入两份溶液后出现不同现象的试剂。
【教师】说得很对。 【设計意图】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得废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是真实的、有价值的探究,引导学生依据研究目的设计并优化方案,对实验记录与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为废液处理做好铺垫。再次巩固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不同性质及相同性质的不同点,为学习物质的鉴别打下基础。
环节三:科学处理废液
【演示】取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到的废液,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成红色。
【教师】该废液的组成物质有哪些?
【学生】氯化钙与盐酸的混合溶液(即实验中盐酸过量)。
【教师】废液怎么处理?能直接排入下水道吗?
【学生】不能。废液中含有盐酸,直接排入下水道会腐蚀铁质管道,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应该处理后回收再利用。
【教师】处理建议:先把过量的盐酸除去,再回收氯化钙。
【投影】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欲将氯化钙溶液混有的盐酸除去,应直接向其中加入稍过量的____,从以下四种物质中选择:(1)澄清石灰水;(2)硝酸银溶液;(3)石灰石粉末;(4)生石灰粉末。
【学生1】澄清石灰水、石灰石粉末、生石灰粉末都可以。
【教师】理由是什么?
【学生1】这三种物质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
【教师】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2】只能选石灰石粉末。
【追问】为什么澄清石灰水和生石灰粉末不可以?
【学生2】澄清石灰水和生石灰粉末过量,氯化钙溶液巾就会混有新的杂质氢氧化钙。
【教师】很好。除杂试剂的选择要求是:将杂质除去时不能带入新的杂质,一般不能与保留的物质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对废液处理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板书设计
如图l所示。
四、教学反思
以柠檬酸的应用引入课题,通过改变问题的情景化学教与学2020年第4期和呈现方式,选择有梯度及综合性问题,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学科知识与学习方法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在教学巾,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认知和发展,以此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
[2]王祖浩,王磊.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第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39-59
[3]王祖浩,王磊.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第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4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