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事件的问题解决式复习教学设计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解决式的复习教学是以问题为研究的主线,以问题解决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九年级化学对常见无机物性质与变化的单元复习教学中,通过创造性地开发问题情境,按SOLO理论设置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在深度思考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小专题复习教学;问题解决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6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19
  一、基于学情的复习教学背景
  在九年级化学中,学生将逐步认识一些常见金属、酸、碱、盐和氧化物的性质与变化及其规律,如Fe、Mg、Zn、Cu等金属;Fe2O3、CaO、CO2等氧化物;盐酸、稀硫酸等酸;NaOH、Ca (OH)2等碱;CaCO3、Na2CO3、CuSO4等盐。对于初学化学的九年级学生,这些常见物质生活中可能并不常见,且数量不少的物质相关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知识内容繁多、杂乱。特别是这些内容的学习时间跨度长,初学者往往会顾此失彼。
  在学习酸碱盐内容后的单元检测时,学生成绩大面积下滑成为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因此适时组织基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围绕“酸、碱、盐和氧化物”知识开展常见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小专题复习,引导开展有思维深度的自主学习,以提升对生活中常见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宏观认识,促进学科知识与学习思维的系统化、网络化,成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小专题复习教学目标设置
  1. 通过对常见物质进行简单分类,梳理一些常见物质的共性与特性;在书写常见无机物性质与变化原理时发现知识或能力的不足,并尝试初步构建物质间的变化关系图,在应用知识中初步形成学科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 通过应用常见物质间的变化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常见物质间变化关系的主动构建,并从中认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且物质变化是有条件有规律的,初步形成物质的转化观。
  3. 通过对相对陌生的问题情境的解读,培养信息获取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开展深度思考,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问题解决式复习教学过程设计
  关键事件1:唤起记忆,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问题组:按要求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有金属铜、铁、银、铝,写出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用稀硫酸“酸洗”除去钢铁表面的铁锈。
  3. 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少量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4. 用硫酸铜和熟石灰反应制取农药波尔多液。
  5. 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遵医嘱服用含有氢氧化镁的药物以中和过多胃酸。
  6. 久置的石灰水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膜。
  教学意图:以上六个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有常见的金属(铜、铁、银、铝)、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镁)、盐(碳酸钙、硫酸铜)、氧化物(氧化铁、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唤起学生的记忆。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适时呈现如图1所示的物质间变化的关系图(图中短线表示相连接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同),将常见物质性质与变化关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认识。
  追问1:上述六个化学反应,分别代表了一类物质与另一类物质的反应,你能说出来吗?
  教学意图:学生在复习了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唤起了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然后再进入对一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复习,因为前面已形成“知识结构图”,所以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得到图2中的反应关系①~⑥。
  
  追问2:在所学的物质及其变化可知,还存在着图2中⑦、⑧对应的化学反应,请列举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1例。
  教学意图:学生对常见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迁移,能写出如Fe与CuSO4溶液的反应、Na2CO3与Ca(OH)2反应等的化学方程式。在拓展与迁移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网络结构的建构和内化,并促进学科知识结构更趋于完整。
  关键事件2:主动探究,引领有深度思维的再学习
  化学扑克是以卡片类扑克为载体,按一定规则进行游戏的学习方式。图3中有四张化学扑克,牌面标注代表的物质(或其溶液)。请各学习小组(每组四人)一起参与游戏,并回答有关问题。
  
  [第一关——牛刀小试]从物质的类属看,有一种物质与其他三种物质不同,该物质是______________。
  [第二关——崭露头角]“化学接龙”规则是:当上家出牌时,下家跟出的牌所标注的物质必须能与上家的反应。在某局游戏中,四位同学即甲、乙、丙、丁随机抽取上述四张牌中的一张,甲拿到的牌为“Fe”,如果按甲→乙→丙→丁的顺序依次出牌,为满足“接龙”游戏规则,则丙手中的牌是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关——再下一城]根据上一关的出牌顺序,乙手中的牌是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意图:第一关只涉及常见物质的简单分类,引导学生轻而易举地进入游戏角色。第二关涉及了四种典型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情况,学生通过关键事件1的复习对常见物质的变化情况有较深刻的认识,多数学生能较快地得出物质变化情况关系“Fe—HCl—NaOH—CuSO4”,从而得到丙为NaOH;或由“Fe—CuSO4—NaOH—HCl”,同样得到丙为NaOH。紧接着进入第三关,多数学生根据上述变化关系得到乙是HCl,少数学生根据后者得到乙是CuSO4,极少数学生能得出乙可能是HCl或CuSO4。对此,教学中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生生间的合作探究、相互启发,促进对常见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全面认识。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将上述物质变化的“线性关联”整合成“环式关系”(图4),并结合图2认识到“金属能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碱能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变化规律,从而在一类物质层面更深入认识物质性质与变化规律,提升对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认识。
  
  [第四关——独步江湖]由两人玩四张化学扑克,另外两人作裁判。此次游戏规则为:两人各持有图3中的四张牌中的两张,但不论谁先出哪一张牌,对方出手中的任何一张牌都能满足“接龙”游戏规则。此时,你手上的两张牌可能是NaOH和_______________。游戏时,你先出NaOH,对方跟出一张牌,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意图:通过前三关的复习,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和铁,都能分别与盐酸或硫酸铜溶液反应”(如图4所示)。因此,可将这四种物质分成两组,即“氢氧化钠与铁”“盐酸与硫酸铜溶液”。如果“你”出氢氧化钠(或铁),对方出盐酸或硫酸铜均能满足“接龙”游戏规则。
  “知识罗列”的复习教学往往缺乏思维训练。在此通过创设“情境思维”将常见物质间变化的问题牵扯,形成有一定背景的信息化问题--游戏规则。该信息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找不到明确的“落点”,需要学生通过“现场自学”的方式,通过阅读抽提出有用的信息,甚至还要对常见物质的变化关系和规律进行知识间的组合2。学生通过对此类问题的理解、信息的提炼、知识的迁移与综合应用,感悟知识结构图在解决问题中的魅力,有效地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事件3:及时反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习题⒈“接龙”是化学扑克的一种玩法,其规则是:当上家出牌时,下家跟出的牌所标注的物质必须能与上家的反应。某局游戏中,甲、乙、丙、丁、戊五人各有一张不同的牌,牌面标注如图5所示:
  
  若甲的牌为“Fe2O3”,且按甲→乙→丙→丁→戊依次出牌时能满足“接龙”规则,则丁的牌是_____________,丙的牌是_________________。
  设置意图:在关键事件2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常见金属、酸、碱、盐的性质与变化情况。在此进行简单变式,即将盐酸变为硫酸,氢氧化钠变为氢氧化钙,并增加金属氧化物(氧化铁)。学生通过分析与思考,注意到酸能与碱和活泼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得出变化关系为“Fe2O3-H2SO4-Ca(OH)2-CuSO4-Fe”或“Fe2O3-H2SO4-Fe-CuSO4-Ca(OH)2”,由此可得丁是硫酸铜,丙是氢氧化钙或铁。
  习题⒉图6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为CuSO4、H2SO4、Fe、Na2CO3和Ca(OH)2中的一种,且相连两个环对应的物质(或其溶液)在常温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
  
  (1)若图中的乙为H2SO4:
  ①甲或丙能否为CuSO4?答:__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
  ②乙与丁发生中和反应,则丁为_______________;丙为____________。
  (2)若图中的丙为铁:
  ①乙与丁能否发生反应?答:_____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
  ②甲与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意图:此题中涉及的物质仍然是九年级化学的常见物质,但因为再次创设了学生相对陌生的问题情境,且其中涉及了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本质分析和规律的综合应用,如硫酸、硫酸铜都能与铁反应,但硫酸与硫酸铜因为含有相同的离子所以两者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再次提高了问题的综合性和思维容量。在答题时,学生不仅要分析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情况,还要通过阅读、理解问题情景提炼信息,综合学科知识并迁移应用才能顺利解答。
  答案:(1)①答:不可以(因为甲、丙都能与乙即硫酸反应,但硫酸铜与硫酸都含有硫酸根离子,相互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②丁为氢氧化钙(中和反应是酸与碱的反应,又乙为硫酸,所以丁是氢氧化钙);丙为碳酸钠(只有碳酸钠能与硫酸、氢氧化钙都发生化学反应;另外,甲是铁,戊是硫酸铜)(2)①不可以(丙为铁,由乙、丁都能与丙反应,可知乙与丁只能是硫酸和硫酸铜,所以两者不能发生化学反应);②Na2CO3 Ca(OH)2CaCO3↓ 2NaOH(乙和丁是硫酸和硫酸铜,但不能具体确定;同理甲和戊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虽不能具体确定,但不影响答题)。
  
  四、反思与感悟
  思维容量、诊断方式与结构优化是复习教学的三大要素。在问题解决式的复习教学中,如何通过思维层次递进的问题组引导学生自主思维,显然非常重要。对此,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比格斯提出的SOLO分类理论指出,学生在认知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阶段性,且相应的思维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3]:(1)前结构水平,学生被无关信息和已有经验误导,无法理解和解决问题。(2)单一结构水平,通过一个与问题相关的线索来建立问题和答案之间的联系。(3)多元结构水平,利用多个相互独立的线索和信息来连接问题与答案。(4)关联水平,学生能够将问题情境下各个线索之间建立本质联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5)拓展抽象水平,能够超越问题本身,归纳各种信息并进行更抽象的概括,使结构更加完整。
  SOLO理论中的前结构水平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本教学案例中首先通过“问题组:按要求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作为第一个关键事件,在简单的活动中唤起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帮助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知识缺陷作为学习起点;然后通过设置层层推进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链,创造性地以闯关的形式设置系列问题开展再学习的复习环节;最后开展变式训练,再次创设问题新情景有效检测学生的复习情况。复习教学中设置的系列问题的思维水平从单一结构、多元结构、关联水平和拓展抽象水平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思维水平要求,有效地激活思维、激发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诊断暴露、能力提升、训练反馈”的再学习。
  参考文献
  [1] 汪定用.情境·知识·习题——灵动性化学复习课构建[J].化学教与学,2015,(1)
  [2] 王祖浩.化学学科教学策略的构想[J].教育研究,1996,(9)
  [3] 陈徽,钱扬义,李孟彬等.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高中化学课堂交流汇报环节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8,(10)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阐述了微粒作用观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以“醇的化学性质”为例,从化学键的极性出发,分析了有机化学教学中如何借助微粒作用观深入分析有机物宏观性质产生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微粒作用观;键的极性;醇的化学性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0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
摘要:以“盐类水解”的复习教学为例,用“泡沫灭火器”载体作为驱动任务,基于化学实验,使化学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并探析化学实验在复习课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实验;复习;盐类水解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2-0081-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
摘要: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为例,选择氧气为核心物质,围绕“感受无处不在的氧气”“氧气的来源”“氧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创设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知识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实验探究、以及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情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氧化还原反应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1-0045-04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在STEM教育大力开展的背景之下,设计了利用铜线、电池、磁铁等生活中的资源制作“简易小马达”的实验。该实验引导学生在解决科学与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且在“金钥匙”活动中成功开展。最后,结合时代发展和热点问题,进一步改进了“简易小马达”的实验。  关键词:STEM教育;生活化;探究;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1-007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摘要:把四种散落的盐通过一种拟人化、娱乐化的方式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中“星光大道”娱乐节目的应用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而学习小组的安排、学生之间的团结和竞争、学生的语言表达、实验展示等,促进了学生的多种能力的锻炼,学习效果非常好。  关键词:星光大道;碳酸钠;碳酸钙;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71-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摘要:文章从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出发,以现场教学为依托,探讨了生态化学理念下化学教学从“课堂”走向“现场”的意义和原则,对生态化学的实施途径做了思考。  关键词:生态化学;教学现场;体验;3P原则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12-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生态”的本质是“关系”,即生命体与环境以一定的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综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哲
摘要:以“气体制备”复习教学为例,探索教学中如何设置有效问题,驱动学生复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思维。首先,设计“引导型”问题,理清学生思维脉络,驱动学生形成“制取气体时药品选择”的思路;然后,设计“挑战型”问题,拓展学生迁移能力,驱动学生形成“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和干燥装置”的思路;最后,设计“开放型”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驱动学生形成“气体制取后剩余物质分离”的方法
摘要:文章以“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为例,集“逻辑性、辩证性、探究性、量化性、趣味性”于复习课教学中,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探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严谨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逻辑性;辩证性;探究性;量化性;趣味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3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
摘要:以初三化学复习课“从微观的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为例,基于教材内容,精用对比思想,至繁归简,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考复习;对比思想;至繁归简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3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15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摘要:初高中化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因为学生群体、教学目的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章以“原子的结构”一节为例,}E较了本节内容在初高中教学中3个典型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差异,总结了初高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情感能力3个方面的要求差异,同时也提出了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原子的结构;初中;高中;课堂片段;差异;衔接建议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