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全面构建大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引导新时代大學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符:A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阶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构建大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呢?
1、大学生目前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1)目前大学生在大中小阶段接触的都是学习至上,只要学习,所有的家务都是家长包干,大部分学生无劳动意识,甚至轻视劳动,看不起劳动,对主动劳动没有意识,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卫生区域没有要清理的概念,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劳动价值观教育,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能够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劳动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面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教育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大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
文献2中调查研究:很多大学生认为劳动不是义务的,是要有所获得,在他们看来没有获得,免费劳动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这实际影响了大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不仅影响个人发展,还影响社会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3)人工智能时代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已经到来,它渐渐渗透了我们生活的各方便,而且在一定的维度上甚至会超越人类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做有创造性的工作。
2、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设置必修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意见》突出强调“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劳动课程体系,大中小学设立必修课程,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从2020年开始,大部分大中院校已开设必修课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不少于32学时,一般分4个学期开设,每学期开设8个课时,其中第一课时已班会形式开设,主题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明白4个最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到“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是可耻行为,从而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使其热爱劳动、乐于劳动、逐步对劳动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最重要的目的。
2)将其它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劳动教育
《意见》中强调开设《劳动教育》必须课程,同时强调其他课程需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将其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参与专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等都具有关联性,增强劳动方面的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注重对学生高尚品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品质优秀、吃苦耐劳、技术过硬的技能型人才。
3)通过实践、实习、实训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
未来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要热爱劳动,还要拥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大学除了传统的劳动创新教育,伴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给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的契机,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大学生更应该首当其冲接收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巨大变化。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的劳动实践形式也日渐丰富,除了增加新型社会实践,比如网络辅导中小学生、网络授课、微商,大学生还可以展开自己所思所想,利用人工智能帮助社会解决实际困难,亲身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新型社会服务性劳动,实现学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
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发展方向,如果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气,轻视劳动,就会影响年轻人对劳动的认识。因此劳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协同育人。
总之,大学劳动教育要顺应人工智能新时代潮流,通过开设必修课程、有机融入其它课程、其它元素,与个人与家庭与学校与社会一起实现协同育人,使学生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注重培养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国维.大学生劳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2]张燕平.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1.
[3]许晨晨. 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J],现代职业教育,2021(40):226-227
作者简介:李云红(1975-),女,土家族,副教授,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主要从事常规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符:A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阶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构建大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呢?
1、大学生目前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1)目前大学生在大中小阶段接触的都是学习至上,只要学习,所有的家务都是家长包干,大部分学生无劳动意识,甚至轻视劳动,看不起劳动,对主动劳动没有意识,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卫生区域没有要清理的概念,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劳动价值观教育,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能够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劳动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面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教育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大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
文献2中调查研究:很多大学生认为劳动不是义务的,是要有所获得,在他们看来没有获得,免费劳动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这实际影响了大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不仅影响个人发展,还影响社会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3)人工智能时代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已经到来,它渐渐渗透了我们生活的各方便,而且在一定的维度上甚至会超越人类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做有创造性的工作。
2、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设置必修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意见》突出强调“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劳动课程体系,大中小学设立必修课程,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从2020年开始,大部分大中院校已开设必修课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不少于32学时,一般分4个学期开设,每学期开设8个课时,其中第一课时已班会形式开设,主题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明白4个最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到“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是可耻行为,从而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使其热爱劳动、乐于劳动、逐步对劳动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最重要的目的。
2)将其它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劳动教育
《意见》中强调开设《劳动教育》必须课程,同时强调其他课程需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将其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参与专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等都具有关联性,增强劳动方面的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注重对学生高尚品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品质优秀、吃苦耐劳、技术过硬的技能型人才。
3)通过实践、实习、实训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
未来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要热爱劳动,还要拥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大学除了传统的劳动创新教育,伴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给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的契机,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大学生更应该首当其冲接收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巨大变化。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的劳动实践形式也日渐丰富,除了增加新型社会实践,比如网络辅导中小学生、网络授课、微商,大学生还可以展开自己所思所想,利用人工智能帮助社会解决实际困难,亲身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新型社会服务性劳动,实现学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
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发展方向,如果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气,轻视劳动,就会影响年轻人对劳动的认识。因此劳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协同育人。
总之,大学劳动教育要顺应人工智能新时代潮流,通过开设必修课程、有机融入其它课程、其它元素,与个人与家庭与学校与社会一起实现协同育人,使学生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注重培养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国维.大学生劳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2]张燕平.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1.
[3]许晨晨. 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J],现代职业教育,2021(40):226-227
作者简介:李云红(1975-),女,土家族,副教授,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主要从事常规教学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