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的超级派对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j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曼彻斯特曾是笑傲全球的工业之都,20世纪下半叶迅速衰败后,在阴雨绵绵的天气里,孕育着有强烈表达欲的纪实电影,塑造了有疯狂拥趸的足球俱乐部,滋长出愤怒而又阴郁的电子舞曲文化,它们令这座城市涌动着一种独特的狂欢气质,如同一场华丽且另类的派对,令人沉浸其中,不知疲倦。


1924年的老特拉福德球场,一名球迷在雨中等待。
曼彻斯特市政厅上面古老的大钟。

  超级影迷的隐秘仓库
  在圣彼得广场的中央图书馆里,我寻到一个巨大的宝库——曼彻斯特(Manchester)的城市档案被分为工业、环境、地名、族群、极端思想等多种类别,通过触摸屏,参观者可以查阅历史图片及其背后故事,也可以把自己对一条街、一次游行、一场关键比赛、一轮破产、失业的记忆输入到系统里,进一步完善这个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式的档案库。
  英国电影协会(BFI)在中央图书馆设立了一个西北分部,找馆员领一个号码,就可以在电脑上免费观看百年来的上万部影像资料,对我这个超级影迷来说,简直如同进入一个隐秘的天堂。这些视频资源都有清晰的分类,比如搜索once upon a time in the northwest(西北往事),就会看到一百多部关于曼彻斯特及周边城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我输入Manchester,第一条记录是关于1961年曼彻斯特的穆斯林社群,记者采访城中重要的穆斯林人物,对白是阿拉伯语,有滚动条可以查阅相应的英文。接下来是1957年伯恩利和曼联队的比赛录像,前者1:3失利,这套不起眼的彩色影像,据信是曼联的“巴斯比男孩们”(20世纪50年代初一批优秀的年轻球员,其中8人在1958年的一场空难中遇难)在慕尼黑空难前的最后留影。我又搜索了一下我的家乡云南,跳出一部拍摄于1928年的人类学纪录片,片中印度东北部纳加山区的两个猎头部族,是从云南迁徙过去的。
  


  接连三天,我黄昏时必到中央图书馆的这个角落报到,坐在电脑前,有一种久违了的对爱慕之人表白的幸福的灼烧感。汉弗莱·詹宁斯的《倾听不列颠》,约翰·格里尔逊的《夜邮》,林赛·安德森的《如此运动生涯》……这些年少时曾挂在嘴边却无缘得见的经典黑白作品一一出现在眼前,熟悉的导演与演员,以及诸如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自由电影运动等名词瞬间从记忆中流出。这和吃货们在巴黎吃到期盼已久的某家马卡龙而感激涕零应该是差不多的感觉吧。
  


  曼彻斯特姑娘Emma是一个资深电影人,长期混迹于中国独立电影圈。在她的微信“导航”下,我来到曾经凝固了她许多欢乐时光的Cornerhouse,一家运营了30年的艺术影院。这是该影院在牛津路火车站营业的最后一天,此后它将搬去新址,在不远处的一座商业中心里重生。影厅照常放映着档期内的金狮奖作品《寒枝雀静》,以及讲述涅槃乐队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的纪录片《烦恼蒙太奇》,墙上贴满纸条,写着观众们对这座艺术天堂的寄语,老朋友们在咖啡厅里相聚叙旧,Emma在我发的朋友圈信息里瞥见了熟人:“那张照片里,前面那个秃头的家伙,是最早和我一起搞电影的。”

Tips

曼彻斯特时光机


  1896年,电影诞生仅仅一年,不列颠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有据可考的电影学术流派——布莱顿学派,因其主要艺术/科学家都来自南部海港城市布莱顿而得名。作为工业中心的曼彻斯特,在电影史上未曾有过什么重要影响力,但英国电影协会西北分馆还是为iPhone推出一个APP:Manchester time machine,狂热影迷可以用它的GPS功能,遍寻一百多年来市中心的影像和现实之差异,最早保存的影像可追溯至1911年,那是一小段市场大街的步行片段。

圣彼得广场与中央图书馆


  圣彼得广场和阿尔伯特广场分别位于市政厅的南侧和西侧,是曼彻斯特绝对的中心点。85米高的市政厅塔楼也是老城的制高点。位于圣彼得广场的中央图书馆,建筑效仿罗马万神殿,建于1934年,随即成为全英最大的市政图书馆。
  


  ● 中央图书馆(Central Library)及其电影资料库开放时间:周一到周四,9:00-20:00;周五及周六,9:00-17:00;周日闭馆。
  ● 4条免费的Centre Line公交线路,完全覆盖了曼彻斯特的市中心,平均每10分钟发一趟车,可以去市政厅里的旅游信息中心拿一份班次地图。大多数公交的起点站都在Piccadilly花园。

约翰·莱兰茨图书馆


  于20世纪的第一天正式开放,有着宏伟的哥特式外观和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内饰。午后,跟着免费向导来到装点着昂贵天花板和彩色玻璃窗框的阅览室,在各朝名人雕塑的注目下,可以转入藏有价值连城的《谷登堡圣经》的书架下,掏出自己的书或是笔记本电脑,感受一下高格调的工作环境。它比布拉格那座只能远观的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图书馆要亲民得多,不过,要想使用馆内Wi-Fi,还是得借一张曼彻斯特大学的学生证。
  球迷朝圣的伟大殿堂   曼彻斯特的景点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还是与足球密切相关的部分。这里有一支历史战绩卓著的球队曼联、一支现实财富状况顶呱呱的球队曼城,英国的国家足球博物馆也建在这里。
  国家足球博物馆原来位于曼彻斯特附近的普雷斯顿市,但门可罗雀,经营惨淡。2012年,曼彻斯特建起一座更具收藏能力的异形玻璃建筑,作为这座国家级博物馆的新址。
  


  博物馆大厅的名人堂里,乔治·贝斯特、博比·查尔顿、贝克汉姆、斯蒂夫·达利等足坛名宿关于足球的最初记忆被铭刻于墙上,凝固了那些与竞技和金钱还毫无关联的短暂的“初恋时光”:帅气的老贝追忆着“我的技艺源自老爸带我到公园玩耍的那些年”,斯蒂夫·达利语重心长地说:“在冲突不断的北爱尔兰长大,踢球有机会让我远离那些麻烦。”
  BBC体育频道收集了不少关于解说中意外事故的资料存放于此,老式收音机带人穿越回尚无影像的旧时光,有的解说员在激情澎湃时被大喇叭催促着去楼下腾车位,还有的目睹自家球队被虐成0∶7,精神错乱,打砸电台。
  博物馆的14万件藏品中,除去记载荣耀的奖杯、合影,还有不少有趣的物件:粉丝收集的签名照、球星卡、绝版球衣、球场会员卡;足球流氓被没收的匕首、棍棒甚至枪械;球队的各种战利品,包括1966年英格兰夺得世界杯冠军时的那只皮球(此前它一直被德国队的败军之将哈勒私藏,30年后才赠予在那场比赛中完成帽子戏法的射手赫斯特);足球巨星们被做成了玩偶,其中最可爱的是满脸横肉的恶汉维尼·琼斯和加斯科因,和赛场上的那个著名瞬间一样,前者正狠狠捏着后者可怜的蛋蛋。参观者们还可以尝试“改变历史”——视频播放着足球史上富有争议的判罚片段,裁判吹哨,视频暂停,此时可以通过触摸屏施展你的“上帝之手”。
  曼彻斯特最耀眼的巨星,始终是“国王”坎通纳(曾任法国国家队队长,1992-1997年在曼联效力)。纪念品商店里,他的签名球衣价值349镑,远高于其他球星固定的299镑。在博物馆的出口附近,球迷画家迈克尔·布罗尼以名画《基督复活》为蓝本,为坎通纳创作了一幅“重生”的油画,他就像一个得胜的高卢帝王,高举着被其降服的英格兰国旗,贝克汉姆、内维尔兄弟、巴特、老爵爷也都有亮相。这幅画是为了庆祝坎通纳因飞踹球迷而被禁足9个月后的复出时刻。
  


  来到曼彻斯特,无论是不是曼联的拥趸,甚至是不是球迷,曼联的主场老特拉福德都是一个必游之地,而曼城队的主场伊蒂哈德就没有这般荣耀,谁让他们还是个手握“New Money”的暴发户呢。
  我在老特拉福德碰到两位来此“朝圣”的北京球迷,系着红黄色围巾,穿着曼联的正版战袍,手持摇杆GoPro、脖挎沉重单反,带着“终于等到这一天”的表情。博物馆的入口绘满了足球史上第一位偶像球星乔治·贝斯特(1946-2005,15岁时被曼联的球探发现)的玉照和名言,自称跟“爵爷”弗格森(世界上最著名的足球教练之一,1986-2013年执教曼联队,创造了长达27年的“弗格森时代”。因其对英国足球的巨大贡献,1999年被英国王室授予爵士爵位)很熟的老导游,把连同我在内的20多人带进了能让粉丝们舔墙的球队更衣室,7号迪马里亚、18号阿什利·扬、10号鲁尼、20号范佩西……这些大牌的球衣就这么挂在座椅前,甭管比赛日他们穿不穿,大伙儿冲进去就用闪光灯和脸颊伺候。走到球员入场通道,导游让我们分成左右两拨儿,一队荷兰初中生排在左边,“领头那孩子,现在你就是鲁尼(2004年至今为曼联效力),跟你右边的对手握手。”曼联的队歌Life is high澎湃而起,我们昂首走进老特拉福德,拥有75635个座位的全英第三大球场(仅次于伦敦的温布利和加的夫千禧),像一个刺激的足球欢乐谷,在眼前铺天盖地地展开。
  老特拉福德的博物馆与国家足球博物馆的内容毫不重复,能让球迷逛上一整天。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参军球员,到1958年慕尼黑空难中丧生的8名天才的“巴斯比男孩”,人们能够感受到,苦难和悲剧是如何塑造出真正的王者。球场出口处播放着一部振奋人心的球队宣传片,最后,从一而终、将整个职业生涯都奉献给曼联的伟大球星吉格斯说:“希望你在这儿的感受,和我第一次迈进球场时一样,顺祝你安全回家。”

Tips

曼联与曼城


  众所周知,曼彻斯特有两支相互敌对的老牌俱乐部——曼联与曼城。中国球迷接触英超相对较晚,常根据近年两支俱乐部的状况,将曼联视为贵族,而将曼城贬为暴发户。其实,这两支队伍都历史悠久,第一次交手要回溯到1881年。


音乐节的乐迷们。
唱片店的陈列。
石玫瑰(The Stone Roses)乐队的演出。
绿洲(Oasis)乐队的主唱Liam Gallagher。

  在当地,曼联球迷时常取笑曼城长时间未夺得过重要锦标,而曼城球迷则称曼联根本不是来自曼彻斯特市——因为其主场老特拉福德刚好位于曼彻斯特市的边界之外。双方在城中的拥趸各半,东部居民较多支持曼城。因曼联在电视直播和足球商业化的近30年战绩突出,其球迷遍布世界各地。

老特拉福德球场


  ● 除比赛日闭馆外,每天9:40-16:00开放参观。
  ● 球场导览历时80分钟,价格18英镑。
  ● 主题活动:   ①巡航之旅(Leisure Cruise Tour),从曼彻斯特Salford口岸搭乘游船,抵达球场附近码头,25镑。
  ②贵宾体验之旅(The Old Trafford Experience),在Red咖啡参与一次家庭晚宴,25镑。
  ③传奇之旅(Legends Tour):由入选曼联名人堂的退役球星率领的怀旧旅程,120镑。
  以上活动均需提前在网上订票:
  http://www.manutd.com/en/Visit-Old-Trafford/Museum-And-Stadium-Tour/Unique-Tours-Experiences-and-Events.aspx

摇滚乐迷的24小时狂欢派对


  19世纪末,马克·吐温曾经吐槽这座煤云蔽日的工业之都:“如果我愿意住在这儿,原因只能是,曼彻斯特与死亡之间的转变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可谓是这句话的最佳实践者。这个不断在舞台上发作癫痫病的天才创作歌手,在20世纪70年代末组织了最具代表性的后朋克乐队——快乐小分队(Joy Division),乐队仅发行了两张录音室专辑后,他就将自己的生活彻底搞砸,1980年5月18日,离婚不到一个月,他在屋内循环播放着伊基·波普(Iggy Pop)的《偶像》,将脖子悬在厨房的屋梁上……成名和自杀,这个23岁的年轻人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两大夙愿。他被埋葬在曼彻斯特城郊Macclesfield小镇的一座墓园里,旁边一块几十厘米见方的石砖上,刻着乐队最有名的那首歌《爱将我们撕裂》(Love will tear us apart)。
  或许是曼彻斯特难见晴天的糟糕气候,孕育出Ian Curtis及其同道中人的阴郁性格。总之,以Joy Division为代表的曼城之音,曾两次挽救英伦音乐,并深刻影响着世界摇滚乐的格局。
  无论是当代音乐史专著,还是迈克尔·温特波顿2002年那部“伪纪录片”《24小时狂欢派对》,都把曼城发音的起点定在1976年6月4日。当时,来自伦敦的朋克宗师“性手枪”乐队(Sex Pistol)在Anarchy俱乐部首演,台下一共只有24名观众,却包括了随后成就曼城之音的中坚力量——伊恩·柯蒂斯组建了华沙乐队,随后变身为Joy Division。伊恩死后,乐队其他成员组建了新秩序乐队(New Order),成为New Wave风格祖师爷;Shaun Ryder玩起了俱乐部舞曲风格的“快乐星期一”(Happy Mondays);苏格兰人Mick Hucknall回家乡后组织了一点都不摇滚的Simply Red;还有主导了城中声音景观近20年的电视主持人Tony Wilson,他在节目里将这场冷清的演出夸张地称为:“继埃尔维斯迈进孟菲斯太阳录音棚并成为猫王以来,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时刻。”
  城市在迅速衰败,重工业在加剧凋零。Tony Wilson找来一家旧厂房,创办了拨弄起后朋克骚动的Factory唱片厂牌,一封被半吊子乐手们逼着写下的血书“所有的乐队都拥有他们的音乐,以及随时滚蛋的自由”,让他成为一个永远赔钱的资本家。录音制作人Martin Hannett羞辱技术差劲的Joy Division乐手:“你穿的真像个音乐家,但能给我演奏点他妈的音乐吗?”然后把鼓手锁在屋顶上独自操练,竟成就出乐队独具特色的冷漠节拍。伊恩·柯蒂斯死后,曼城之音才算振聋发聩了。欢庆财富的时刻,有人雀跃道:“这简直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佛罗伦萨。”刻薄而愤怒的Martin Hannett说:“放屁!这里是黑暗世纪的曼彻斯特。”
  就我的听觉教育而言,曼彻斯特远非如西雅图一般深刻影响并塑形了我,这或许该怨史密斯乐团(The Smiths)和石玫瑰(The Stone Roses)在我国打口碟走私市场出现得实在太晚。不过,作为一名受西方音乐“毒害”颇深的摇滚青年,我还是虔诚地走到Whitworth西街的The Hacienda大厦前,瞥了一眼那个纪念牌,上面写着“1982年11月,James乐队在此首演”。
  与大厦同名的庄园俱乐部(The Hacienda Club),是主持人Tony Wilson最烧钱的玩具。某次现场演出中,Shaun和他的Happy Mondays在舞台上玩着新鲜的电音,一个叫Bez的家伙跃上台,手舞足蹈,下面的观众也跟着跳动起来,从此,Happy Mondays多了一个不会演奏任何乐器的跳舞小丑。从此,波及全球的锐舞文化从这里喷涌而出。从此,在吉他制造着Wacha-Wacha噪音效果中,摇滚和其曾经鄙视的跳舞音乐相亲相爱。从此,如果你是来自曼城,全世界的青年都巴不得跟你一个样。1991年,曼彻斯特市长激动地说道:“庄园俱乐部之于曼城,就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之于佛罗伦萨。”遗憾的是,不到一年,一分钱没赚还饱受暴力、毒品之苦的俱乐部就关门大吉,赔钱的老板Tony Wilson在散伙派对上宣布:“在你们离开前,我要大伙儿去看看办公室。进门后可以随便拿东西,电脑、音乐设备……统统不留,希望以此培养出成千上万的曼城音乐家。”
  Tony的理想也算是实现了,随着石玫瑰、绿洲(Oasis)和化学兄弟(Chemical Brothers)的接连登场,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曼彻斯特又一次振奋并成就了英伦摇滚并且曾经影响了中国的一代文青。
  周五晚上,我走进隶属于曼彻斯特大学的演出厅,倾听来自斯诺文尼亚的老牌工业金属乐队Laibach的滚滚电音。军鼓的稳定节拍,前任主唱的自杀历史,理应吻合这座阴郁的前工业化城市的气质,然而,整个现场竟看不到任何观众疯狂跳跃撞击的Pogo,嗅不到一丝大麻的违禁味道,和他们的父母辈所经历的电音时代相比,这简直不可想象。穿着军装的主唱吹起口哨,低沉地吼着,大屏幕上播放的科幻片中跳跃出大写的口号:“Freedom of speech go to Hell!(言论自由见鬼去吧!)”
  那些骚动的青年都去哪儿了?回酒店的路上,我走进乔治亚风格的“全国连锁大型演出场所”——阿尔伯特大厅,DJ台散射出勾引心跳的重拍,电动灵魂在周末的汗水中升腾而起,寻觅着同样寂寞的肉身。在曼彻斯特,24小时狂欢派对从不落幕。

Tips

曼彻斯特摇滚简史


  如文中所述,第一波曼城之音肇始于1976年6月4日性手枪乐队的一场冷清演出,从此激起了这座城市弥漫整个20世纪80年代并波及全球亚文化的后朋克和跳舞音乐。第二波“音潮”,或可算作1989年石玫瑰乐队发行的同名专辑,中国乐迷所熟悉的、结合了传统吉他流行风格和独立摇滚气质的英伦摇滚(Brit Pop)从此席卷全球,之后可以算作在1997年绿洲乐队走进唐宁街10号与布莱尔握手那一刻终结,从此,辣妹、罗比·威廉姆斯的糖水歌曲,成功取代了年轻人曾经的愤怒表达。
  曼城重要乐队推荐:快乐小分队(Joy Division)、新秩序乐队(New Order)、史密斯乐团(The Smiths)、James乐队(James)、快乐星期一(Happy Mondays)、石玫瑰乐队(The Stone Roses)、绿洲乐队(Oasis)、接招合唱团(Take That)、化学兄弟乐团(The Chemical Brothers)。

曼彻斯特音乐之旅


  ● 包括以石玫瑰、绿洲、史密斯、快乐小分队等四类乐队的过往踪迹为主题的线路,以及一条综合性的徒步之旅。
  ● 根据所需交通工具和距离的远近,价格从10镑到25镑不等。
  ● 参考网站:www.manchestermusictours.com

重要的艺术节庆


  ● 户外电影节(Screenfields)
  每年4-7月,周四晚20:00,Spinningfields都会播映伴随野餐的露天电影。
  参考网站:www.spinningfieldsonline.com
  ● Future Everything电子音乐和媒体艺术节
  每年五月中旬举办,场地不固定。
  参考网站:www.futureeverything.org
其他文献
在樱花绽放之际,当超现实的迷幻世界随“歌舞伎”的舞姿铺陈开时,东京成为传奇,让全世界的人都着迷于它。可东京也是一座压力巨大的都市,人群川流不息,却暗含着隔离,彼此没有沟通,甚至弥散着难言的冷漠,街上的人们表情无奈,身影疲乏,如果有人在地铁座位上熟睡,或突然昏倒,他抓得最紧的就是自己的钱包。这就好比摄影概念中的光比反差,如果繁华无限代表了东京的明亮度,那么城市压力就是东京的灰暗度。  东京生活的成本
期刊
编辑 陈曼欣风水村——地理与文化的“迷宫”  山下阳村位于松阳县城西北十公里,是一座依据阴阳五行与传统星象布局的风水村落。2005年我第一次进村时,如同陷入了一个八卦迷宫,巷道层出不穷,有数不清的丁字路和“断头路”,高大巍峨的马头墙使得巷道逼仄而幽深。松阳古村落中多有雕刻精细、寓意别致的牛腿。这只回形竹子纹牛腿采用双面透雕,寓意知向上也要知弯曲的人生哲学。  登上村后的五阳山,能清晰分辨出整个村落
期刊
美洲龙舌兰是墨西哥最常见的植物之一,这片土地孕育了最古老的美洲文明,也将龙舌兰的刚劲、壮美萃取于酒中。在首都墨西哥城,可以拜访饱经沧桑的日月金字塔、阿兹特克遗址,感受历史的重量,也可以流连于摩登的酒吧区,与当地人一道品味一点龙舌兰中的墨西哥精神。墨西哥艺术之城圣米格尔-德阿连德有墨西哥老酒吧,保留传统的前门造型。特基拉小镇最负盛名的 Jose Cuervo 酿酒厂内的蒸馏铜锅。特基拉上桌,将佐柠檬
期刊
藏书楼文化  天一阁,当地人称“宝书楼”,宝,不仅是形容书本的珍贵,更是突出人对书的珍视与尊重。宁波出租车司机会向外地人建议:宁波到处都有好多书馆书室,待着挺舒服的。  在宁波地区,由藏书楼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早在清末已经萌芽,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天一阁一直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楼文化,包括了对知识的尊重(分家不分书)、文人相重(馆中有大批来自楼主友人的藏品)以及萌芽的公共概念(
期刊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史家斯特累波,就已在他的名著《地理学》中,高瞻远瞩地对凯尔特人定了性:“这整个民族,都疯狂地热爱战争,能够非常勇猛且迅速地投入到战斗中去。不要招惹凯尔特人,即便他们不携带任何武器,也同样拥有无匹的力量和勇气。”  历史着实有趣。11世纪中叶,英格兰王国与丹麦人的300年战争临近收尾,因为丹麦王国的分裂,原本统治英格兰全境的丹麦人,开始受到英国王族爱德华风卷残云般的突袭。在某次
期刊
中山铁桥,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是兰州著名地标。兰州地处高原,两山夹一河,此处河段自古靠羊皮筏摆渡,交通极为不便  兰州,一开门就得看见莽莽的山,以及无边旷野,日头格外毒辣,大风格外悲冽,牛肉面、酿皮子、水车、羊皮筏子、秦腔、花儿……这些词语,这些形象,像是凸出海面的点点珊瑚礁描绘了海底的形状一样,描绘出这个城市沉积在底的灵魂和气质。兰州的文艺范儿,因此与别处不同。酒吧  兰州人好酒,有一句话这
期刊
“喂,爱尔兰怎么样?”偶尔在开罗遇到的都柏林中年绅士,在某个热得要死又干燥无聊的约莫午后两点时分,没来由地问出了这么个问题。  “爱尔兰,不错,挺好的。无论哪方面都……唔,不错。”我泛泛然地答了这泛泛然的问题,呷了口当地原产、味道腻歪歪的Stella啤酒,依然感觉口中泛泛,身心俱疲。  “想到音乐了,对吧,爱尔兰音乐?”绅士抹了一把额前干掉的汗盐,挥手甩在黄如沙漠的酒馆地板上。“不过,我可真讨厌我
期刊
钟表工艺级别  的旅途享受  Story:  19世纪末,瑞士钟表业处于兴旺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工业基础上,瑞士的工匠们开始将普通刀具进行创新,在一把Wenger军刀上将一些常用的工具组合在一起,如开瓶器、拔木塞钻、牙签、锥等。这种多功能的小刀一问世便受到世人的喜爱,并被瑞士军队采购作为士兵及军官必带的工具之一。“二战”后美军大量购入使用,使瑞士军刀走向了世界,并以此名称沿用至今,Wenger的产
期刊
英美的小资产阶级,到夏天若不避暑,是件丢人的事。于是避暑差不多成为离家几天的意思,暑避了与否倒不在话下。城里的人到海边去,乡下人到城里来;城里若是热,乡下人干吗来?若是不热,城里人为何不老老实实地在家里歇着?这就难说了。再看海边吧,各样杂耍,似赶集开庙一般,男女老幼,闹闹吵吵,比在家还累得慌。原来暑本无须避,而面子不能不圆——夏天总得走这么几日,要不然就受不了亲友的盘问。谁也知道,海边的小旅馆每每
期刊
真假《胜利日之吻》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是不错的旅行目的地,同时也是美军海军的重要基地之一。在海岸线上密布的军舰旁,有一座巨大的雕塑非常引人注意,这便是根据著名照片《胜利日之吻》形象建起的纪念雕塑,著名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在拍下这张照片的52年后,其中的男主人公却指出照片其实是摆拍之作。无论其是否确为摆拍,我们都能由此学到两种不同的拍摄人物方法。客观记录  这里所说的客观记录和纪实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