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作为解放军军乐团的业务副团长,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军乐团这个穿军装的特殊艺术团体以及它的特点?
张:确实,我们军乐团是个很特殊的单位,全团360人,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乐团,下设四个交响管乐队和一个本科教学队,也是国内唯一自己培养本科生的艺术团体,集司礼、演奏、创作、教学等多功能为一体。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军队的重大典礼、会议、迎送国宾等仪式举行音乐演奏,这也是我们团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建国以来,我们圆满地完成了历次国庆大典等司礼演奏任务,曾经为近千位外国政要演奏,还为社会演出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六千多场。我曾经说过,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大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军队的形象,那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代表的就是国家和军队的声音。
武:您认为军乐和其他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张:军乐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不可被替代的。军乐不同于歌剧、舞剧、交响乐等在室内演出的任何一种舞台艺术,它产生于战争时期,是以鼓舞战士作战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军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全天候演奏。全世界只要有政府的地方都有军乐团,因为每个国家都要搞国之大典,所以军乐艺术就可以去世界任何国家进行演出交流活动。
武:很多人认识您可能是源于去年您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联合军乐团总指挥。请您谈谈2015年“九三阅兵”仪式上的联合军乐团和以往阅兵仪式的演奏有什么不同?
张:去年的“九三阅兵”是建国以来第15次大阅兵,联合军乐团有几个历次阅兵仪式上都没有的特点。他们都说我胆子大,第一是加进了女兵,第二是改变乐队的编队排位,第三是把编排的乐曲变了。
首先是女兵的加入,这成为最大的一个亮点。2013年习近平主席就曾提出我们的三军仪仗队应该有女兵。2014年我从美国学习回来,发现美国各兵种军乐团中女演奏者很多,军乐是一个世界语言,要符合全世界的审美,所以我就建议招100名女兵。很多人担心几个小时的阅兵过程中,这些女同志坚持不住倒在地上怎么办7我觉得外国的女军人能做到,我们中国的女军人怎么会做不到7就是凭着一种肯定,一种对女同志的尊重。第一次、第二次预演的时候改变真的是二三十个往下倒,练到后来一个都不倒了。最终,她们成为阅兵仪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次是改变联合军乐团的乐队排位。我提出把铜管三个最重要的音色——小号、圆号和长号放在前三排,形成类似三角形般的既核心又稳固的军乐声音。以前打击乐都是在第一排,为了使整个乐团清晰地听到打击乐的速度和节奏,这次放在了联合军乐团的中间位置,也就是第四排,之后是大号和次中音。所有的铜管在前五排都已经呈现了,这是前14次大阅兵从来没有过的。
再次是音乐作品的编配。除了欢迎曲和国歌,其他28首作品全都进行了重新编配。我们军乐团创作室的10位作曲家把所有的曲目都室外化,突出铜管,减少声部,要适合于全世界最大的广场的音响配器。演奏的时候一定要特别铿锵有力,我要求短,响、加重音,有那种“肌肉群”的感觉。军乐的本性就是鼓舞全军士气,这个本质一定要找准。
2001年7月6日,在荷兰参加指挥大赛获奖后的合影,前三位是金奖、银奖和铜奖获得者,后两位是组委会主席和总监
更重要的是,去年的“九三阅兵”加入了一个特别的环节,就是在习近平主席乘检阅车驶上长安街与阅兵总指挥对接前加入了一段20秒的音乐,这在以往14次阅兵仪式上是没有的。这个环节确实容易被人忽略,但对于作曲家是一项大挑战。我当时建议作曲家采用一个艺术技巧来处理,就是把最后一个音写成长音,这样有利于我在指挥时随时结束。
武:其实在“九三阅兵”之前。您已经指挥过国家大型演奏任务六百多场次,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但去年担任联合军乐团总指挥。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吧?
张:我父亲上世纪50年代来到军乐团,也是一名老军乐人,从1952年开始参加阅兵,我参加了4次阅兵,我和父亲加起来总共参加了13次阅兵,被媒体称为“阅兵第一家庭”。由于这些经历,我知道阅兵场上需要一种怎样的状态。我和另外一名指挥没有替补,没有生病的“权利”,没有请假的“权利”。我以前从没吃过安眠药,但是“九三阅兵”前一天晚上吃了安眠药八点多就睡了,第二天三点多就要起床,必须保证睡眠才能确保精力充沛。阅兵场上的我们是从头受阅到尾,我们是在五线谱上踢正步,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严格准确的节拍下完成的。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好”,而是要精确完成任务,零误差!
武:“九三阅兵”前后采访您的人很多,但是深入谈论音乐艺术的内容比较少。请您谈谈在指挥乐队、尤其是管乐队方面的心得?
张:心得不敢说,面对《人民音乐》这样一个国家级权威核心期刊,我特别想谈谈指挥解放军军乐团20年以来,我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工作的。
第一是管乐的交响化。改革开放前,我们军乐团主要是吹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谈不上管乐的交响化。在15年前,我开始重点在军乐团指挥世界优秀的交响管乐作品。这是源于2001年在荷兰参加指挥大赛时,9首比赛曲目当中8首都是交响管乐作品,只有1首是从管弦乐移植过来的交响曲,这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回国后,我先后指挥并录制了西方交响管乐作品《火之诗》《舞蹈的乐章》和《大苹果》等5张CD。那时有人问我:“张指挥为什么总演外国曲目啊?”我说:“毛主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我是城市包围农村。”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我指的是先从西方乐曲练起,再逐步回到中国作品。管乐本身是西洋乐器,西方的管乐交响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他们的演奏方法,创作技法都很先进,尤其是配器手法确实高明,找到的泛音点像弦乐的泛音一样,效果非常好。比如英国作曲家菲利普·斯巴克的《舞蹈的乐章》,第二乐章是纯木管,第三乐章是纯铜管,声音极具纵深感。尤其第三乐章,一般我们觉得铜管演奏是辉煌有力的音色,但它恰恰是一个慢板乐章,一开始是所有铜管加弱音器配竖琴,发出一种近似透明的音色,很特别。还有一段用长笛的低音区和萨克斯的高音区结合在一起演奏旋律,再加上打击乐的配合,就像画家的调色板调出了五彩斑斓的混合音色。我想举这些例子说明西方作曲家已经把管乐配器用得是炉火纯青,我们要先拿世界优秀的东西来学习和使用,它跟我们传统音乐的配器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是管乐的流行化。这也是源于我在荷兰比赛时看到欧洲顶级的军乐团——荷兰皇家海军军乐团的演出,水平之高令我瞠目结舌。他们的音乐会中出现了迈克·杰克逊,披头士等流行音乐,并不是简单地把歌曲变成管乐曲,而是经过调整和艺术化处理,并且队形一字排开、面向观众,特别震撼。我在2003年组建了全中国第一支专业的流行管乐队,采取了请中国作曲家写中国流行管乐作品和引进外国流行音乐两种方式,演出效果非常热烈。艺术市场是很直接的,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是两种文化,我指挥的音乐会常常能够兼顾老中青观众的需求,上半场是严肃音乐,下半场是流行音乐。
第三是管乐的中国化。完成“城市包围农村”,回到正路,也就是回到了我们中国作品、军旅作品。在经历了前面十几年的管乐交响化和流行化的过程后,最近几年我重点指挥的是中国作品和军旅音乐,将军事文化融入交响性作品进行“正能量”的传播。我在军乐团主抓音乐创作,常跟作曲家们说,我们不能只把自己看成是作曲家,应当是一个中国军旅作曲家,要有鲜明的中国语汇,体现我们的军事文化。2014年我在美国学习时,在美国陆军军乐团、华盛顿大学等地指挥演出《长江颂》《骑兵进行曲》等中国作品,无论是乐队还是观众,都对我指挥的中国作品相当感兴趣,拍手称赞,这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
我不认为自己做的有多好,我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中国管乐与交响乐和流行音乐之间搭了一座桥,打开了一扇门,并且也影响到了我们的作曲家。对此,我总结了一句话:“高而不雅,通而不俗。”
武:可以看出。您在荷兰的指挥大赛、美国的学习以及出国演出交流中获益良多。对指挥工作乃至军乐团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您接触到的西方管乐行业还有哪些特点?
张:除了前面提到的管乐的交响化和流行化,还有一些西方的理念值得重视和学习。比如,美国的管乐音乐出版业十分发达,每年出版的管乐新作品达到几百部。出版商会根据作品的难度系数分为六个级别,一二三级为初级水平,四级为中等,五级较难,六级的难度拔高了许多,一般国家级高水平的专业团体才能演奏。欧美出版的音乐作品,封面上会标注几颗星就是代表几级难度,挑选的时候可以直接跟出版商查询,例如可以指定四星或者四星半难度,就会方便快捷地查到许多相应作品。另外,我还从欧美学到了一个最简单的概念——管乐队对音。一般来说,交响乐队的对音方式是用标准音A。2001年我在荷兰比赛的时候,他们的乐队分两层对音,先是木管对A,接着是铜管对降B,我突然明白过来,铜管演奏的都是空管,这样确实比较合理。回来后我把这个方法带到了军乐团,现在国内很多管乐队都采取这种方式对音了。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技术手段,不是我张海峰发明的,是从西方学来的,很多理念真的需要向更先进的地方学习。
武:在您的指挥生涯中,哪场演出或哪首曲目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2013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6周年以“八一军旗高高飘扬”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上,我带领军乐团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探索性的演出。节目当中精心挑选了四首曲目——《人民海军向前进》《我爱祖国的蓝天》《忠诚卫士之歌》和《分列式进行曲》分别代表四个军种,并以军服来区别。当演奏到每一首军歌的时候,我请所有穿过军装的人站起来,面对着乐队身后的军旗敬礼,并用军礼告诉大家,自己曾经或现在是一名军人。在演出前其实不知道会是什么效果,因为中国人很内敛。没有想到的是,观众中的军人一个个笔直地站立,标准的军礼,当时很多人都落泪了。在他们向军旗敬完礼之后,又向我敬了个礼,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回礼,包括给台下的观众回礼。那一刻,我知道这样的探索是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们作为军人的无比荣誉。后来有人告诉我,那是军乐团最震撼人心的一次演出、最温暖人心的一次演出。艺术不仅要给人视觉上的触动,更要给人精神上的慰藉和温暖,我和军乐团都正在努力。一位部队首长总结说:“演员出了一身汗,观众上了一堂课。”从那次以后,这个节目成为我们军乐团在所有演出中必不可少的曲目。
武:您对自己军旅音乐生涯的定位?
张:一个乐团也好,一个艺术家也好,对自己的定位十分重要。我非常欣赏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两句话:“不抛弃,不放弃!”“做,就要做有意义的事!”如果你开始就是在做正确的事,那么一定会事半功倍。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部队音乐工作者,而不是职业音乐家。职业指挥常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一周一套曲目,把音乐艺术呈现给大家。我是军队的音乐工作者,职业是指挥,一定要弘扬“正能量”,从音乐上引领观众们爱国和爱军。
武:您下一步的打算?
张:作为军乐团业务副团长,我主抓团里的司礼、创作、教学,演出和训练。军乐团要屹立于世界管乐艺术之林,音乐作品是最重要的。我要求作曲家阅读更多的西方管乐作品,掌握更丰富的创作理念和配器手法,并在音乐语汇上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军乐团将在2017年12月13日推出一台全新的大型交响管乐音乐会作为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在教学方面,我问过我们的大学专业课老师们,几十年来解放军军乐团到底是什么音色?将来应该出现什么音色?我们应当朝着欧洲还是美国的方向去学习呢?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和风格。我跟我们的老师们说:“我提出铜管声部的声音如何统一等问题,请大家深入研究管乐艺术教学规律。教学就是教和学,不能只教不学。”我们应该摸索出适合我们军乐团发展的教学模式。我要求本科教育增加中国军乐史和中国管乐创作史等课程,他们必须对中国军乐的发展脉络和中国管乐作品熟悉了解,并在中国音乐史课程中不能只学理论,还必须学唱戏曲和民歌,身为中国人不能不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作为一个演奏者来说,最后呈现出来的是沉淀在血液里的东西。而作为部队艺术管理者,不仅要懂得管理,还要懂得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说到底就是掌握每件事的规律,才能做得更好。在中国数量众多的管乐队中,我们军乐团是扛大旗的。我们要用音乐抒发爱党、爱军、爱国的情怀,因为我们就是穿军装的部队文艺工作者。
后记:采访张团长的任务是在他工作间隙完成的。第一次见到他是早晨在琴房与作曲家王和声老师讨论最新创作的曲目,紧接着到会议室给创作组开会、去排练厅审查当晚外事活动的节目,再到室外仪式检查、下午驱车前往人民大会堂,晚上圆满完成为外国元首演奏的司礼任务,接近深夜与团员们一起返回,整整一天看到他紧凑有序地进行各项工作,却没有太多时间完成访谈。在张团长看来,这不过是无数个普通日子中的一天,却不得不令人佩服他饱满充沛的精力、广博精深的学识,还有忘我付出的责任心。面对这位被无数观众、联合军乐团团员和军乐团演奏员们赞不绝口的“魅力型男”,你会感慨为什么这位指挥能够集睿智成熟、硬朗霸气、严谨认真与朴实幽默于一身?深入了解他的人才知道,气势磅礴的指挥棒点线挥舞的背后是艰辛执着的奋斗,精彩杰出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的背后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谦逊高尚的人格魅力的背后是沸腾在热血中的军乐精神!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张:确实,我们军乐团是个很特殊的单位,全团360人,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乐团,下设四个交响管乐队和一个本科教学队,也是国内唯一自己培养本科生的艺术团体,集司礼、演奏、创作、教学等多功能为一体。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军队的重大典礼、会议、迎送国宾等仪式举行音乐演奏,这也是我们团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建国以来,我们圆满地完成了历次国庆大典等司礼演奏任务,曾经为近千位外国政要演奏,还为社会演出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六千多场。我曾经说过,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大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军队的形象,那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代表的就是国家和军队的声音。
武:您认为军乐和其他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张:军乐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不可被替代的。军乐不同于歌剧、舞剧、交响乐等在室内演出的任何一种舞台艺术,它产生于战争时期,是以鼓舞战士作战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军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全天候演奏。全世界只要有政府的地方都有军乐团,因为每个国家都要搞国之大典,所以军乐艺术就可以去世界任何国家进行演出交流活动。
武:很多人认识您可能是源于去年您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联合军乐团总指挥。请您谈谈2015年“九三阅兵”仪式上的联合军乐团和以往阅兵仪式的演奏有什么不同?
张:去年的“九三阅兵”是建国以来第15次大阅兵,联合军乐团有几个历次阅兵仪式上都没有的特点。他们都说我胆子大,第一是加进了女兵,第二是改变乐队的编队排位,第三是把编排的乐曲变了。
首先是女兵的加入,这成为最大的一个亮点。2013年习近平主席就曾提出我们的三军仪仗队应该有女兵。2014年我从美国学习回来,发现美国各兵种军乐团中女演奏者很多,军乐是一个世界语言,要符合全世界的审美,所以我就建议招100名女兵。很多人担心几个小时的阅兵过程中,这些女同志坚持不住倒在地上怎么办7我觉得外国的女军人能做到,我们中国的女军人怎么会做不到7就是凭着一种肯定,一种对女同志的尊重。第一次、第二次预演的时候改变真的是二三十个往下倒,练到后来一个都不倒了。最终,她们成为阅兵仪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次是改变联合军乐团的乐队排位。我提出把铜管三个最重要的音色——小号、圆号和长号放在前三排,形成类似三角形般的既核心又稳固的军乐声音。以前打击乐都是在第一排,为了使整个乐团清晰地听到打击乐的速度和节奏,这次放在了联合军乐团的中间位置,也就是第四排,之后是大号和次中音。所有的铜管在前五排都已经呈现了,这是前14次大阅兵从来没有过的。
再次是音乐作品的编配。除了欢迎曲和国歌,其他28首作品全都进行了重新编配。我们军乐团创作室的10位作曲家把所有的曲目都室外化,突出铜管,减少声部,要适合于全世界最大的广场的音响配器。演奏的时候一定要特别铿锵有力,我要求短,响、加重音,有那种“肌肉群”的感觉。军乐的本性就是鼓舞全军士气,这个本质一定要找准。
2001年7月6日,在荷兰参加指挥大赛获奖后的合影,前三位是金奖、银奖和铜奖获得者,后两位是组委会主席和总监
更重要的是,去年的“九三阅兵”加入了一个特别的环节,就是在习近平主席乘检阅车驶上长安街与阅兵总指挥对接前加入了一段20秒的音乐,这在以往14次阅兵仪式上是没有的。这个环节确实容易被人忽略,但对于作曲家是一项大挑战。我当时建议作曲家采用一个艺术技巧来处理,就是把最后一个音写成长音,这样有利于我在指挥时随时结束。
武:其实在“九三阅兵”之前。您已经指挥过国家大型演奏任务六百多场次,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但去年担任联合军乐团总指挥。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吧?
张:我父亲上世纪50年代来到军乐团,也是一名老军乐人,从1952年开始参加阅兵,我参加了4次阅兵,我和父亲加起来总共参加了13次阅兵,被媒体称为“阅兵第一家庭”。由于这些经历,我知道阅兵场上需要一种怎样的状态。我和另外一名指挥没有替补,没有生病的“权利”,没有请假的“权利”。我以前从没吃过安眠药,但是“九三阅兵”前一天晚上吃了安眠药八点多就睡了,第二天三点多就要起床,必须保证睡眠才能确保精力充沛。阅兵场上的我们是从头受阅到尾,我们是在五线谱上踢正步,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严格准确的节拍下完成的。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好”,而是要精确完成任务,零误差!
武:“九三阅兵”前后采访您的人很多,但是深入谈论音乐艺术的内容比较少。请您谈谈在指挥乐队、尤其是管乐队方面的心得?
张:心得不敢说,面对《人民音乐》这样一个国家级权威核心期刊,我特别想谈谈指挥解放军军乐团20年以来,我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工作的。
第一是管乐的交响化。改革开放前,我们军乐团主要是吹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谈不上管乐的交响化。在15年前,我开始重点在军乐团指挥世界优秀的交响管乐作品。这是源于2001年在荷兰参加指挥大赛时,9首比赛曲目当中8首都是交响管乐作品,只有1首是从管弦乐移植过来的交响曲,这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回国后,我先后指挥并录制了西方交响管乐作品《火之诗》《舞蹈的乐章》和《大苹果》等5张CD。那时有人问我:“张指挥为什么总演外国曲目啊?”我说:“毛主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我是城市包围农村。”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我指的是先从西方乐曲练起,再逐步回到中国作品。管乐本身是西洋乐器,西方的管乐交响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他们的演奏方法,创作技法都很先进,尤其是配器手法确实高明,找到的泛音点像弦乐的泛音一样,效果非常好。比如英国作曲家菲利普·斯巴克的《舞蹈的乐章》,第二乐章是纯木管,第三乐章是纯铜管,声音极具纵深感。尤其第三乐章,一般我们觉得铜管演奏是辉煌有力的音色,但它恰恰是一个慢板乐章,一开始是所有铜管加弱音器配竖琴,发出一种近似透明的音色,很特别。还有一段用长笛的低音区和萨克斯的高音区结合在一起演奏旋律,再加上打击乐的配合,就像画家的调色板调出了五彩斑斓的混合音色。我想举这些例子说明西方作曲家已经把管乐配器用得是炉火纯青,我们要先拿世界优秀的东西来学习和使用,它跟我们传统音乐的配器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是管乐的流行化。这也是源于我在荷兰比赛时看到欧洲顶级的军乐团——荷兰皇家海军军乐团的演出,水平之高令我瞠目结舌。他们的音乐会中出现了迈克·杰克逊,披头士等流行音乐,并不是简单地把歌曲变成管乐曲,而是经过调整和艺术化处理,并且队形一字排开、面向观众,特别震撼。我在2003年组建了全中国第一支专业的流行管乐队,采取了请中国作曲家写中国流行管乐作品和引进外国流行音乐两种方式,演出效果非常热烈。艺术市场是很直接的,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是两种文化,我指挥的音乐会常常能够兼顾老中青观众的需求,上半场是严肃音乐,下半场是流行音乐。
第三是管乐的中国化。完成“城市包围农村”,回到正路,也就是回到了我们中国作品、军旅作品。在经历了前面十几年的管乐交响化和流行化的过程后,最近几年我重点指挥的是中国作品和军旅音乐,将军事文化融入交响性作品进行“正能量”的传播。我在军乐团主抓音乐创作,常跟作曲家们说,我们不能只把自己看成是作曲家,应当是一个中国军旅作曲家,要有鲜明的中国语汇,体现我们的军事文化。2014年我在美国学习时,在美国陆军军乐团、华盛顿大学等地指挥演出《长江颂》《骑兵进行曲》等中国作品,无论是乐队还是观众,都对我指挥的中国作品相当感兴趣,拍手称赞,这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
我不认为自己做的有多好,我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中国管乐与交响乐和流行音乐之间搭了一座桥,打开了一扇门,并且也影响到了我们的作曲家。对此,我总结了一句话:“高而不雅,通而不俗。”
武:可以看出。您在荷兰的指挥大赛、美国的学习以及出国演出交流中获益良多。对指挥工作乃至军乐团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您接触到的西方管乐行业还有哪些特点?
张:除了前面提到的管乐的交响化和流行化,还有一些西方的理念值得重视和学习。比如,美国的管乐音乐出版业十分发达,每年出版的管乐新作品达到几百部。出版商会根据作品的难度系数分为六个级别,一二三级为初级水平,四级为中等,五级较难,六级的难度拔高了许多,一般国家级高水平的专业团体才能演奏。欧美出版的音乐作品,封面上会标注几颗星就是代表几级难度,挑选的时候可以直接跟出版商查询,例如可以指定四星或者四星半难度,就会方便快捷地查到许多相应作品。另外,我还从欧美学到了一个最简单的概念——管乐队对音。一般来说,交响乐队的对音方式是用标准音A。2001年我在荷兰比赛的时候,他们的乐队分两层对音,先是木管对A,接着是铜管对降B,我突然明白过来,铜管演奏的都是空管,这样确实比较合理。回来后我把这个方法带到了军乐团,现在国内很多管乐队都采取这种方式对音了。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技术手段,不是我张海峰发明的,是从西方学来的,很多理念真的需要向更先进的地方学习。
武:在您的指挥生涯中,哪场演出或哪首曲目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2013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6周年以“八一军旗高高飘扬”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上,我带领军乐团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探索性的演出。节目当中精心挑选了四首曲目——《人民海军向前进》《我爱祖国的蓝天》《忠诚卫士之歌》和《分列式进行曲》分别代表四个军种,并以军服来区别。当演奏到每一首军歌的时候,我请所有穿过军装的人站起来,面对着乐队身后的军旗敬礼,并用军礼告诉大家,自己曾经或现在是一名军人。在演出前其实不知道会是什么效果,因为中国人很内敛。没有想到的是,观众中的军人一个个笔直地站立,标准的军礼,当时很多人都落泪了。在他们向军旗敬完礼之后,又向我敬了个礼,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回礼,包括给台下的观众回礼。那一刻,我知道这样的探索是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们作为军人的无比荣誉。后来有人告诉我,那是军乐团最震撼人心的一次演出、最温暖人心的一次演出。艺术不仅要给人视觉上的触动,更要给人精神上的慰藉和温暖,我和军乐团都正在努力。一位部队首长总结说:“演员出了一身汗,观众上了一堂课。”从那次以后,这个节目成为我们军乐团在所有演出中必不可少的曲目。
武:您对自己军旅音乐生涯的定位?
张:一个乐团也好,一个艺术家也好,对自己的定位十分重要。我非常欣赏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两句话:“不抛弃,不放弃!”“做,就要做有意义的事!”如果你开始就是在做正确的事,那么一定会事半功倍。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部队音乐工作者,而不是职业音乐家。职业指挥常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一周一套曲目,把音乐艺术呈现给大家。我是军队的音乐工作者,职业是指挥,一定要弘扬“正能量”,从音乐上引领观众们爱国和爱军。
武:您下一步的打算?
张:作为军乐团业务副团长,我主抓团里的司礼、创作、教学,演出和训练。军乐团要屹立于世界管乐艺术之林,音乐作品是最重要的。我要求作曲家阅读更多的西方管乐作品,掌握更丰富的创作理念和配器手法,并在音乐语汇上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军乐团将在2017年12月13日推出一台全新的大型交响管乐音乐会作为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在教学方面,我问过我们的大学专业课老师们,几十年来解放军军乐团到底是什么音色?将来应该出现什么音色?我们应当朝着欧洲还是美国的方向去学习呢?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和风格。我跟我们的老师们说:“我提出铜管声部的声音如何统一等问题,请大家深入研究管乐艺术教学规律。教学就是教和学,不能只教不学。”我们应该摸索出适合我们军乐团发展的教学模式。我要求本科教育增加中国军乐史和中国管乐创作史等课程,他们必须对中国军乐的发展脉络和中国管乐作品熟悉了解,并在中国音乐史课程中不能只学理论,还必须学唱戏曲和民歌,身为中国人不能不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作为一个演奏者来说,最后呈现出来的是沉淀在血液里的东西。而作为部队艺术管理者,不仅要懂得管理,还要懂得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说到底就是掌握每件事的规律,才能做得更好。在中国数量众多的管乐队中,我们军乐团是扛大旗的。我们要用音乐抒发爱党、爱军、爱国的情怀,因为我们就是穿军装的部队文艺工作者。
后记:采访张团长的任务是在他工作间隙完成的。第一次见到他是早晨在琴房与作曲家王和声老师讨论最新创作的曲目,紧接着到会议室给创作组开会、去排练厅审查当晚外事活动的节目,再到室外仪式检查、下午驱车前往人民大会堂,晚上圆满完成为外国元首演奏的司礼任务,接近深夜与团员们一起返回,整整一天看到他紧凑有序地进行各项工作,却没有太多时间完成访谈。在张团长看来,这不过是无数个普通日子中的一天,却不得不令人佩服他饱满充沛的精力、广博精深的学识,还有忘我付出的责任心。面对这位被无数观众、联合军乐团团员和军乐团演奏员们赞不绝口的“魅力型男”,你会感慨为什么这位指挥能够集睿智成熟、硬朗霸气、严谨认真与朴实幽默于一身?深入了解他的人才知道,气势磅礴的指挥棒点线挥舞的背后是艰辛执着的奋斗,精彩杰出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的背后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谦逊高尚的人格魅力的背后是沸腾在热血中的军乐精神!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