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文以统编本教材为例,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统编本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丰富多样,有对韵歌、古涛词、童谣等多种形式。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语文园地八》里的《春节童谣》就介绍了春节的习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朗朗上口。统编本教材中还有很多民俗内容,插图也极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天地人》中,配的插图是艺术大家傅抱石的国画《一望大江开》,气势磅礴而又具有民族特色;再如第三课《口耳目》后的“站如松,坐如钟”,用京剧脸谱作背景插图,生动而又形象。在教学中,教师也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以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_、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识字和写作是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年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集中。在这一阶段,教师教学应重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汉字时,教师可以从讲解字形开始,介绍基本的汉字结构,讲述象形字、指事字的形成,以此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中。例如,教“孝”字时,可以从分析字形入手:“孝”是一个会意字,一个“老”字加“子”字,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下一代供养、陪伴上一代就是“孝”。《说文解字》悔“孝”解释为“善食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子女好好侍奉老人,就是孝。它告訴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善事父母、敬爱父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珍惜父母的劳动,自食其力,做到这些就是孝顺,就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中国传统汶化的精华。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汉字的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学生学习汉字时形义联想的过程,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入其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
二、阅读属性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育部统一组织了我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写工作,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主要在增加古诗文、增设专题栏目、大量编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三方面予以落实。
比如传统寓言、传说,往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诙谐幽默。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小故事,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阅读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学生可以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收获,否则将一无所获。阅读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学生可以学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懂得做人不应傲慢、过于计较个人得失。阅读《三国演义》,学生可以领略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忠心耿耿、料事如神,关羽义字当先、智勇双全,曹操任人唯贤、韬略非凡、文采飞扬。从这些故事中,学生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我国历史和文化,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无论是古诗词、古代语言还是历史故事,对学生进取精神、实践品格和道德修养的养成,都能够起到引领的作用。
古诗词教学强调“体验”和“感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温情触摸。小学古诗词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兴趣与古诗词亲密接触,引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灵性感悟和盎然兴趣。
古诗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音律美,其节奏与韵律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写照,或轻忪明快,或急促昂扬,或平静舒缓,反映了作者情绪的起伏,与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相呼应。学习古诗词,就要感受这种音律之美,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当然,所谓“反复诵读”并不是一遍又一遍机械地读,而是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心理特点为基础,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引导学生发现《渔歌子》的押韵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韵脚”,不妨紧扣“归”字引发学生思考:“请大家看看这个‘归’字,想想是什么意思。对,是‘回来’的意思。其实,咱们学过的古诗里,表示‘回来’的词还有一个,那就是‘还’。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还’与‘归’意思一样,我们替换进去凑一读吧!”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的读音,引起学生发现诗词押韵之妙,学生自然能对诗词如歌的音律产生真切体验。
三、通过其他途径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在课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占典崩司朗诵、表演、知识竞赛、汉字游戏等;还可以进行书画等才艺展览,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磨炼意志力,让学生的精神家园更加丰富多彩。
学校可以打造“书香校园”,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环境。例如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张贴国画;晨读、午写时播放民族音乐;放学时,让学生背着《三字经》等走出校门。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深远,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需要适当拓展。只有将课内外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发出传统文化的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统编本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丰富多样,有对韵歌、古涛词、童谣等多种形式。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语文园地八》里的《春节童谣》就介绍了春节的习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朗朗上口。统编本教材中还有很多民俗内容,插图也极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天地人》中,配的插图是艺术大家傅抱石的国画《一望大江开》,气势磅礴而又具有民族特色;再如第三课《口耳目》后的“站如松,坐如钟”,用京剧脸谱作背景插图,生动而又形象。在教学中,教师也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以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_、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识字和写作是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年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集中。在这一阶段,教师教学应重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汉字时,教师可以从讲解字形开始,介绍基本的汉字结构,讲述象形字、指事字的形成,以此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中。例如,教“孝”字时,可以从分析字形入手:“孝”是一个会意字,一个“老”字加“子”字,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下一代供养、陪伴上一代就是“孝”。《说文解字》悔“孝”解释为“善食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子女好好侍奉老人,就是孝。它告訴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善事父母、敬爱父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珍惜父母的劳动,自食其力,做到这些就是孝顺,就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中国传统汶化的精华。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汉字的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学生学习汉字时形义联想的过程,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入其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
二、阅读属性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育部统一组织了我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写工作,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主要在增加古诗文、增设专题栏目、大量编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三方面予以落实。
比如传统寓言、传说,往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诙谐幽默。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小故事,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阅读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学生可以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收获,否则将一无所获。阅读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学生可以学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懂得做人不应傲慢、过于计较个人得失。阅读《三国演义》,学生可以领略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忠心耿耿、料事如神,关羽义字当先、智勇双全,曹操任人唯贤、韬略非凡、文采飞扬。从这些故事中,学生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我国历史和文化,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无论是古诗词、古代语言还是历史故事,对学生进取精神、实践品格和道德修养的养成,都能够起到引领的作用。
古诗词教学强调“体验”和“感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温情触摸。小学古诗词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兴趣与古诗词亲密接触,引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灵性感悟和盎然兴趣。
古诗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音律美,其节奏与韵律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写照,或轻忪明快,或急促昂扬,或平静舒缓,反映了作者情绪的起伏,与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相呼应。学习古诗词,就要感受这种音律之美,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当然,所谓“反复诵读”并不是一遍又一遍机械地读,而是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心理特点为基础,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引导学生发现《渔歌子》的押韵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韵脚”,不妨紧扣“归”字引发学生思考:“请大家看看这个‘归’字,想想是什么意思。对,是‘回来’的意思。其实,咱们学过的古诗里,表示‘回来’的词还有一个,那就是‘还’。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还’与‘归’意思一样,我们替换进去凑一读吧!”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的读音,引起学生发现诗词押韵之妙,学生自然能对诗词如歌的音律产生真切体验。
三、通过其他途径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在课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占典崩司朗诵、表演、知识竞赛、汉字游戏等;还可以进行书画等才艺展览,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磨炼意志力,让学生的精神家园更加丰富多彩。
学校可以打造“书香校园”,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环境。例如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张贴国画;晨读、午写时播放民族音乐;放学时,让学生背着《三字经》等走出校门。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深远,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需要适当拓展。只有将课内外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发出传统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