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价值 追求开放 体现综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ywby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份成功的语文试题,应具有检测功能、激励功能和引导功能。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以新课程为准绳,从应用、开放和综合三方面对语文试卷命题内容进行改革,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充分发挥语文考试的积极作用,使语文考评日趋完美。
  
  一、引领应用,凸显价值性
  
  语文的价值在于应用。《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在语文试卷命题时,我们应该偏重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强化字词、句、段、篇的考查,强化感悟、理解、积累、运用的考查,从而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在灵活应用的过程中转化成一种永恒的语文能力。
  
  1.在语境中积极积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广泛的课内外积累。但是,“积累”只有通过实践应用才能真正活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
  例:根据意境在横线上填古诗名句。
  ①《汉乐府·长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今天,不然到了头发花白还是一事无成,只留下悲伤。
  ②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月光犹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铺洒在大地上。微风吹来,不由地撩起了思乡情怀:离开家乡已经几年了,家乡的亲人不知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春雨,古今中外多少诗人赞美过你。“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如丝,悄无声息,小草在你的呵护下盈盈闪光,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抽枝拔节,禾苗在你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这样的考查,一定比默写诗句、诗句填空、诗句连线更具实际意义和运用价值。它把古诗积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到了古诗积累的生成点、附着点,给古诗积累增添了实用价值,这是一种积极的积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积累!
  
  2.在活用中形成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为了应用。语文知识只有经过实践应用才能内化成能力,否则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一种消极的概念存在。
  例1:请你用“__________”划出文中的过渡句。
  例2:请给过渡句找到合适的位置,正确的答案是()
  ①填在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之间。
  ②填在第四小节和第五小节之间。
  ③填在第五小节和第六小节之间。
  例3:联系上下文,在第三小节的“__________”上填上合适的过渡句。
  上述三道题目都涉及过渡句的考查,第一题仅停留在知识的浅层记忆表面,而后两题则是知识能力的结合体,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运用。这样一次的深层次灵活应用,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过渡句”的整体概念,真正体现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新课程理念。
  
  3.在迁移中生成语言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语文试卷中选取的阅读材料总是非常有价值的,或词藻优美,或取材新颖,或构思巧妙,或立意深远。这样的例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优秀蓝本。在语文命题时,我们可以依托文本,把阅读材料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语言从文本中提取出来,让学生感受、理解、应用,以考查学生的语言即时应用能力。
  例1:荡漾的碧波亲抚着河畔的小草。
  句中的“亲抚”一词用得多好啊!我也来学写几句。
  柔和的春风亲抚着____________________。
  蓝蓝的海水亲抚着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温暖的手亲抚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这平静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儿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为什么会整天那么欢快?水晶宫一定有一块巨大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绿得这么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一颗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波荡漾。
  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多有特色啊!请你仔细读读画线的句子,体会它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宽空间,追求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试卷命题,既要尊重文本、依托文本,又不能拘泥文本,陷入自我封闭的困境。一份成功的语文试卷,应具有适度的开放性,留给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建构的广阔空间。
  
  1.向文本开放
  问题有多大,心灵的舞台就有多大!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个性喜好、情感态度都是迥然不同的,他们对语言材料的感受、理解、体验也是与众不同的。在语文试卷命题时,我们可以依托文本,编制一些理解性、感悟性、体验性的题目,给学生创建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
  例:准确、生动的景物描写往往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文章中心更明确,起到衬托、渲染的作用。本文第一小节、第二小节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你联系上下文,选择其中的一个小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2.向生活开放
  有一位哲人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启语文学习自闭的门扉,注入多彩生活的源头活水,让语文和生活手拉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是语文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在编制语文试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是有用的,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例1: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明天全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春游。我们四年级小朋友春游的地点是大家向往已久的天下玉苑。消息传来,我们教室一片欢腾。请你用一句比喻句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__________
  例2: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以姚明担任旗手的中国奥运代表团步入会场时,全场观众__________。燃烧了17天的奥运会圣火于北京时间30日凌晨在雅典熄灭,中国代表团获得32枚金牌,历史性地名列金牌榜第二位。越南媒体说“中国目标,下届超美”;泰国媒体说“中国骄傲,亚洲光荣”;我想说“__________”。
  汉语是母语,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我们可以把它们提炼、加工、浓缩成语文试题,让语文试题根植于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让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活中主动学习语文。
  
  3.向课外阅读开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阅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趣事。《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旨在通过课外阅读丰富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让学生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在试卷命题的时候,我们不妨编制一些与课外阅读相关的试题,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考查学生在课外读物中主动汲取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从而,引领学生以书为伴,走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理想境界。
  例1:请你从《三顾茅庐》中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个人物,为他设计一张名片,简要介绍一下人物特点以及相关情节。
  例2: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学生,书籍是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这学期,我又看了许多好书,让我挑选两本介绍给你:__________和__________。读了这两本书,我知道了__________,我还知道了__________。这些都是我从书本中获得的新知识,读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放眼全局,体现综合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课程。语文课程的目标是综合的,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语文学习的内容是综合的,涉及字、词、句、篇、标点、修辞、结构等多个方面;语文素养的内涵是综合的,它包含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等等。因此,一份优秀的语文试卷,一定是全面的、综合的,旨在全面、综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整合知识要点
  试卷的容量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试题中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唯一的方法就是根据学习目标整合知识点,尽可能少出单项孤立的题目,让每一道试题变得简约而厚重。这样学生在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前后跳跃的综合应用中,摆脱思维定势,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例1:按要求填空。
  (1)如果你不认识“糜”字,应按( )查字法查字典,先查( ),再查()。
  (2)如果你不会写“[zhì]烤”的“zhì”字,应按 ()查字法查字典,先查()。
  (3)《新华字典》正文按音序排列,“扛”、“杠”、“虹”在字典中的位置是( )在前,()在中,()在后。“深入浅出”四个字的先后顺序是()。
  (4)“截”字是( )结构,它的第十三笔是( )。
  (5)请你写出“贯”字的笔顺。
  “加强学科内以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是语文课程以及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上题包含了众多知识以及能力的检测。首先是使用工具书——查字典的能力;其次是对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顺序的掌握以及运用能力;其三还包括有关汉语拼音方面的知识。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地加以解答。
  例2:在语文书中,我们不但欣赏了()的燕子和()的荷花,认识了()的阮恒和()的西门豹,我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贵的沉默》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检阅》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目覆盖面广,以文本为依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和对文章中心思想的体会,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综合语文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综合的,涉及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在一份试卷中,应该涉及多种语文能力的考查。
  例1:小水滴说:“告诉你,我不是替你洗澡也不是替你搔痒,我要滴穿你!”该用__________语气读;“别做梦了,小水滴怎么能滴穿我这坚硬的台阶呢?”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该用__________语气读。
  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通常我们会以学生入情入境地有感情朗读来检验学生是否学懂课文。上述题目通过对朗读能力的考查,衡量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以及对人物个性的正确把握。
  例2:你的好朋友王强想逃学玩电子游戏,他想请你向班主任张老师请个假,证明他在家生病不能来上学了。你该怎么办?(提示:既不能目无纪律,又不能伤害朋友)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能力。此题选择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灵活应对、自由表达,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素养。
  
  3.融合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开展语文教学。在通常的语文试卷中,我们往往偏重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检测,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检测,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我们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还要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检测和引导。
  例1:(1)书写整洁美观。
  (2)先静下心读两遍,再认真完成文后的题目。
  简简单单的题目,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体现了基础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某种层面来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知识是学不完的,良好的习惯和方法则能伴随学生终身,能引领学生走进广袤无边的知识殿堂。
  例2: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和小水滴一样吗?如果你和小水滴一样,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如果,你和小水滴不一样,你又想对自己说什么?
  这道题目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老师出题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向小水滴学习锲而不舍的精神,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学习的挑战、人生的挑战,成为一个自立、自信、自强的人!
  总之,语文试卷命题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尝试从应用、开放、综合三方面对试卷内容进行改革,真正使语文考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成为教师、学生进行教学对话的有效载体!
其他文献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它的理念与整本书阅读高度契合。主题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整合,而整本书有着众多的线索可供整合;“主题学习的特点是围绕某个相对集中、独立的主题开展学习”,整本书内容包罗万象,在阅读中,必然要抓住它的核心价值,一书一得,在“得”中适当兼顾其他。  每本书的核心价值是不同的。怎样抓住整本书的核心价值进行主题式学习呢?本文选择《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形象作为主题式学习内容
1962年,于永正老师踏上小学教学岗位,到2012年,从教整整50周年。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以上种种
语言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产物之一,其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架接起基本的桥梁。汉语言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组成部分,其诞生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并紧随实践发展融入创新的元素,在无形中折射着我国社会生活所经历的种种变迁、发展及进步,因而能够被沿用至今并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  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言学新视界2019》一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现代尤其是近年来汉语言变化与发展的情况。该书包含一篇卷首语和十
在一次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中,九位青年语文教师同台献技,就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中的《品质》一课进行同课异构,并于课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交流。活动的最初目的是比拼教师的教学技能,给青年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但实际上,听课者与学习者的收获远不止这些。让不同的教师上同样的课,自然在各个方面就有了一种比较。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
关于《老王》的教学,很多名师奉献了自己的智慧,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堂风格各异、效果显著的语文课。那么,相较于普通老师,名师教学活动设计的秘密在哪里?笔者从魏本亚主编的《十位名师教〈老王〉》中选取了黄玉峰等十位名师的教学实录,并搜寻到十位普通教师教《老王》的教学实录,试图通过对比,探寻名师教学活动设计的奥秘。  说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必然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
解读郁达夫的美文《江南的冬景》,不能囿于知人论世的套路,也不能满足于“从文中找一找有几个画面,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或者“文中用了哪些对比和引用”等从文字浅表层面的筛选,而是要透过文字进入其美感及产生缘由的核心,探究其复杂的情感内涵。  一、从“反刍”到“心造”:被情感照亮的美景  大凡作家笔下的风景,往往只是“一个人的风景”,有着作家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心性体现。读完《江南的冬景》不难发现,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第一个任务群,也是为数不多的贯穿高中三个年级学段的任务群。《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更是进入了统编高中教材必修下册,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整本书”的特征和《课标》对这一任务群的要求,整本书阅读教学不能以教师的“读”代替学生的“读”,不能以课堂的精读代替课余的泛读,不能以回答问题式的解读代替个性化的自
今年是刘孟扬《中国音标字书》出版110周年,注音字母颁布100周年,国语罗马字颁布90周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发表60周年。我们应该纪念为《汉语拼音方案》作出贡献的几代人,颁布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的蔡元培先生诞生150周年,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设计者之一、拼音方案设计领导人吴玉章诞生140周年,周恩来同志、倪海曙先生诞生120周年;切音新字设计者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以上是2018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材料说,人们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渴望是一种普遍的心態。——材料如何解读,如何审题立意,许多人发表过意见,对此,本文不予讨论。本文思考的问题是:
《林黛玉进贾府》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写的是黛玉初至贾府的情形,脂砚斋评道:“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在这篇文字中,曹雪芹借黛玉一双俊眼,将贾府的主要人物细细描摹——贾母慈祥可亲,阿凤精明机巧,宝玉风度翩翩;与此同时,作者又借众人之眼,将黛玉细细写来——病如西子,留心在意。这一番笔墨,真可以说满目琳琅、精彩纷呈。  历来赏析此篇,多从显眼处入手,诸如贾府的豪奢与规矩、凤宝黛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