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研究以人工智能支持的社交网络为核心的智慧校园2.0,分析智慧校园社交网络的若干新业态,并指出突出若干优势的发展途径:教育人际互动大数据、泛在智慧教学应用场景、云网融合的教育生态载体、互动创新的核心价值。在实际规划实践中可以从中找准一到两个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将智慧校园带入“社交核心”时代。
关键词:智慧校园;新媒体;社交网络;人工智能
一、智慧校园发展的核心转移
新时期以来,智慧校园建设逐步从基础建设期进入到应用发展期。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IT技术催生了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校园两个阶段的发展,当前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驱动下,全面转向智慧校园时代;而人工智能和云网合一等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引入,又使得智慧校园开始向着“AI+校园”的智能教育时代跨进。特别是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变革,新的创新教育理念围绕人的创造性开展,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人工智能的发展,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新浪潮近在眼前。智慧校园2.0的概念呼之欲出——从以新技术整合应用为核心的1.0转移到以教育中的人及其互动关系为核心的2.0——从而在智能、人本、生态三个方向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创新驱动。
核,亡啭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智慧校园2.0的视角已然超越为技术而技术,为智能而智能的阶段,恢复人作为教育理念中不可动摇的中心位置,而云网融合与泛在技术的普及,也使得教育互动的场景不断拓展延伸。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交网络这一长期处于边缘的智慧校园构成可能成为智慧校园2.0的核心。
二、智慧校园社交网络的新业态
上一代的智慧校园社交应用,如易班、电子课堂等,从功能设计上就凸现某种单一目的,或者用以维持班级/专业的组织管理式社交,或者用以替代课表点名签到等仅仅作为锦上添花式的边缘化智慧校园应用。而在新的智慧校园2.0框架中,泛在的教育交互是以真正的社交网络形态作为智慧校园的核心呈现,具体表现在若干新的业态。
(一)智慧校园社交网络以教育人际互动大数据为基础
在大数据时代,任何智慧系统的基础都是数据。与一般的人际社交数据不同,教育社交的数据在交互性、时序性、富媒体性三个方面更显突出,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也日益丰富;由此带来的大数据技术的突破与广泛应用也驱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互动领域的实质进步,从而使得未来教育成为真人教师与AI教师协同共存的时代。同时,基于人际教育互动的数据也是实现“人本”“生态”“智能”三要素协同发展的前提。当前教育社交应用的一个核心缺陷,即在于社交大数据在自然采集和智能应用两方面之间的不匹配:一方面,终端设备采集了海量数据,但仅能发挥教学互动统计、社交足迹分析、特定群体筛选等边缘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核心教学场景和AI辅助自学习场景却依然缺失可持续、针对性、定制化的数据支持,导致智慧教学往往流于硬件的形式化堆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充分考虑多模态数据融合应用的方法,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应用,以人际教学交互大数据训练教学AI,从而达成社交教学—体的智慧校园网络数据基础。
(二)智慧校园社交网络以泛在智慧教学为应用场景
以校园社交网络作为智慧教学核心的思路出发,考虑具体业务需求模型,新的智慧校园应用场景应当是基于5G通讯、IoT技术和vR/AR/MR技术的泛在应用。也即是说,物理的校园和教学场所已经不再是教学社交的边界,在移动终端和AR终端的支持下,无论线上线下之间、实体和虚拟校园之间、乃至远程和本地教学场景之间,可实现完全无缝衔接。在此基础上,智慧社交网络可进一步嵌入各泛在智慧教学场景,如AI精准教学、AI学习工具、AI环境管控、AI辅助决策、AI辅助评估、AI心理服务等。其中,不仅上一代智慧校园的精准教学、学习工具、心理服务等已然充斥着各类形态的互动媒体形式,随着可视化数据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的兴起,新媒体的富媒体形式在环境管控、各类辅助场景中也具备关键的交互枢纽作用,从而使得社交网络日益成为泛在智慧教学场景的核心组件。泛在智慧教学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对教学双方的人机无缝感知交互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支持。
(三)智慧校园社交网络以云网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为载体
智慧校园2.0通过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建设学习型社会,从而以信息技术解放教育力,实现面向全社会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其指向的教育生态体系是一个由“教育决策一学校一供应商—教育师生主体一社会公众主体”构成的复合社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关联、协同演化和动态平衡,对交互网络的瞬时传输需求远远超越以往的简单逻辑系统;而如此复合的生态系统,用户侧多元特性与个性化需求及富媒体的数据来源的复杂性,又使得交互网络的即时性面对巨大考验。
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基本的应对策略就是AI支持下的云网融合一云侧主要以SaaS的形式提供AI平台、AI学习、社交互动数据支持,网侧主要以5G落地的形式提供各类终端一体化的无缝现实/虚拟应用场景。在云网一体的应用场景中,对应于真人教学与AI学习混合的应用组件,用户之间的互动过程不再区分真人或AI,而是都以混合云的形式存在。也即是说,参与社交互动的同时,人类用户也成为了AI云的机器学习对象,并以混合云的形式参与其他互动进程。
(四)智慧校园社交网络以互动创新理念为核心价值
无论什么时代,教育的核心理念都是围绕着“人”这一要素展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是技术支持下的人的实践活动,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的信息化发展”。构建新—代智慧校园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就是促进信息技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而人的创新创造能力,大部分并非闭门造车而来,而是在智慧的交互之中闪耀的灵感火花,所谓“头脑风暴”的案例屡见不鲜。
现代社会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细分和深入,这种智慧交互也显得愈发难得。而AI+混合云+社交网络的技术组合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途径一以互动创新为学习判断标准的AI交互学习机制。从这一机制出发,社交互动的AI学习算法以创新性作为核心价值判断,不断累积社交网络中用户创新的广义知识,并反馈至用户体验中;对用户而言,与智慧校园社交网络的互动会越来越显得具有创造力,可以为不同的用户,特别是研究学者们在不同的领域激发较高层面的研究创新灵感。
三、智慧校园社交网络的发展途径
智慧校园社交网络的目标,要求以人际交互为核心,全面推动智慧校园的功能拓展,全面提升互动教育的范围,构建新时代智慧校园的新生态。从智慧校园2.0的“人本+智能+生态”的理念出发,AI互动社交网络的价值目标,应是通过个性化的互动服务,激发教学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动创新性。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作为智慧校园2.0的核心,AI社交网络的发展途径正与其新的业态息息相关。
从基础环境来看,教育互动大数据提供对人的需求的精准判断和预测;从应用场景来看,泛在智慧教学场景无缝适配人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从教学方式来看,云网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支持灵活可变的教学方式;从自我发展来看,不断的互动创新算法支持AI保持与教学者同步的自学习水平。
对有限的信息化投入而言,以上四个方向都是将人工智能、社交网络与智慧校园高度融合,可以用相对较小的投入充分体现出AI社交网络的优势。但在实际规划上仍需從本单位实际教学科研现状出发,战略上一次重点投入,两个方面切入,尽可能获取决策层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切忌全面铺开和一蹴而就的思路。
而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却又不能仅仅建设单一化场景,要根据智慧校园的实际要求进行分类建设,甚至是多种形式的社交网络场景整体建设,做到在某方面整体性的深入提高,才能显现出显著效果。高校由此为基础,以后10-20年为期,通过逐步完善的AI互动社交网络作为核心,一方面提升自身“AI+校园”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倍增效应,一方面将原先封闭于校园内的教育能力解放到全社会。与此同时,基于AI社交网络的网络信息安全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研究。
关键词:智慧校园;新媒体;社交网络;人工智能
一、智慧校园发展的核心转移
新时期以来,智慧校园建设逐步从基础建设期进入到应用发展期。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IT技术催生了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校园两个阶段的发展,当前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驱动下,全面转向智慧校园时代;而人工智能和云网合一等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引入,又使得智慧校园开始向着“AI+校园”的智能教育时代跨进。特别是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变革,新的创新教育理念围绕人的创造性开展,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人工智能的发展,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新浪潮近在眼前。智慧校园2.0的概念呼之欲出——从以新技术整合应用为核心的1.0转移到以教育中的人及其互动关系为核心的2.0——从而在智能、人本、生态三个方向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创新驱动。
核,亡啭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智慧校园2.0的视角已然超越为技术而技术,为智能而智能的阶段,恢复人作为教育理念中不可动摇的中心位置,而云网融合与泛在技术的普及,也使得教育互动的场景不断拓展延伸。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交网络这一长期处于边缘的智慧校园构成可能成为智慧校园2.0的核心。
二、智慧校园社交网络的新业态
上一代的智慧校园社交应用,如易班、电子课堂等,从功能设计上就凸现某种单一目的,或者用以维持班级/专业的组织管理式社交,或者用以替代课表点名签到等仅仅作为锦上添花式的边缘化智慧校园应用。而在新的智慧校园2.0框架中,泛在的教育交互是以真正的社交网络形态作为智慧校园的核心呈现,具体表现在若干新的业态。
(一)智慧校园社交网络以教育人际互动大数据为基础
在大数据时代,任何智慧系统的基础都是数据。与一般的人际社交数据不同,教育社交的数据在交互性、时序性、富媒体性三个方面更显突出,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也日益丰富;由此带来的大数据技术的突破与广泛应用也驱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互动领域的实质进步,从而使得未来教育成为真人教师与AI教师协同共存的时代。同时,基于人际教育互动的数据也是实现“人本”“生态”“智能”三要素协同发展的前提。当前教育社交应用的一个核心缺陷,即在于社交大数据在自然采集和智能应用两方面之间的不匹配:一方面,终端设备采集了海量数据,但仅能发挥教学互动统计、社交足迹分析、特定群体筛选等边缘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核心教学场景和AI辅助自学习场景却依然缺失可持续、针对性、定制化的数据支持,导致智慧教学往往流于硬件的形式化堆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充分考虑多模态数据融合应用的方法,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应用,以人际教学交互大数据训练教学AI,从而达成社交教学—体的智慧校园网络数据基础。
(二)智慧校园社交网络以泛在智慧教学为应用场景
以校园社交网络作为智慧教学核心的思路出发,考虑具体业务需求模型,新的智慧校园应用场景应当是基于5G通讯、IoT技术和vR/AR/MR技术的泛在应用。也即是说,物理的校园和教学场所已经不再是教学社交的边界,在移动终端和AR终端的支持下,无论线上线下之间、实体和虚拟校园之间、乃至远程和本地教学场景之间,可实现完全无缝衔接。在此基础上,智慧社交网络可进一步嵌入各泛在智慧教学场景,如AI精准教学、AI学习工具、AI环境管控、AI辅助决策、AI辅助评估、AI心理服务等。其中,不仅上一代智慧校园的精准教学、学习工具、心理服务等已然充斥着各类形态的互动媒体形式,随着可视化数据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的兴起,新媒体的富媒体形式在环境管控、各类辅助场景中也具备关键的交互枢纽作用,从而使得社交网络日益成为泛在智慧教学场景的核心组件。泛在智慧教学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对教学双方的人机无缝感知交互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支持。
(三)智慧校园社交网络以云网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为载体
智慧校园2.0通过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建设学习型社会,从而以信息技术解放教育力,实现面向全社会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其指向的教育生态体系是一个由“教育决策一学校一供应商—教育师生主体一社会公众主体”构成的复合社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关联、协同演化和动态平衡,对交互网络的瞬时传输需求远远超越以往的简单逻辑系统;而如此复合的生态系统,用户侧多元特性与个性化需求及富媒体的数据来源的复杂性,又使得交互网络的即时性面对巨大考验。
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基本的应对策略就是AI支持下的云网融合一云侧主要以SaaS的形式提供AI平台、AI学习、社交互动数据支持,网侧主要以5G落地的形式提供各类终端一体化的无缝现实/虚拟应用场景。在云网一体的应用场景中,对应于真人教学与AI学习混合的应用组件,用户之间的互动过程不再区分真人或AI,而是都以混合云的形式存在。也即是说,参与社交互动的同时,人类用户也成为了AI云的机器学习对象,并以混合云的形式参与其他互动进程。
(四)智慧校园社交网络以互动创新理念为核心价值
无论什么时代,教育的核心理念都是围绕着“人”这一要素展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是技术支持下的人的实践活动,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的信息化发展”。构建新—代智慧校园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就是促进信息技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而人的创新创造能力,大部分并非闭门造车而来,而是在智慧的交互之中闪耀的灵感火花,所谓“头脑风暴”的案例屡见不鲜。
现代社会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细分和深入,这种智慧交互也显得愈发难得。而AI+混合云+社交网络的技术组合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途径一以互动创新为学习判断标准的AI交互学习机制。从这一机制出发,社交互动的AI学习算法以创新性作为核心价值判断,不断累积社交网络中用户创新的广义知识,并反馈至用户体验中;对用户而言,与智慧校园社交网络的互动会越来越显得具有创造力,可以为不同的用户,特别是研究学者们在不同的领域激发较高层面的研究创新灵感。
三、智慧校园社交网络的发展途径
智慧校园社交网络的目标,要求以人际交互为核心,全面推动智慧校园的功能拓展,全面提升互动教育的范围,构建新时代智慧校园的新生态。从智慧校园2.0的“人本+智能+生态”的理念出发,AI互动社交网络的价值目标,应是通过个性化的互动服务,激发教学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动创新性。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作为智慧校园2.0的核心,AI社交网络的发展途径正与其新的业态息息相关。
从基础环境来看,教育互动大数据提供对人的需求的精准判断和预测;从应用场景来看,泛在智慧教学场景无缝适配人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从教学方式来看,云网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支持灵活可变的教学方式;从自我发展来看,不断的互动创新算法支持AI保持与教学者同步的自学习水平。
对有限的信息化投入而言,以上四个方向都是将人工智能、社交网络与智慧校园高度融合,可以用相对较小的投入充分体现出AI社交网络的优势。但在实际规划上仍需從本单位实际教学科研现状出发,战略上一次重点投入,两个方面切入,尽可能获取决策层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切忌全面铺开和一蹴而就的思路。
而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却又不能仅仅建设单一化场景,要根据智慧校园的实际要求进行分类建设,甚至是多种形式的社交网络场景整体建设,做到在某方面整体性的深入提高,才能显现出显著效果。高校由此为基础,以后10-20年为期,通过逐步完善的AI互动社交网络作为核心,一方面提升自身“AI+校园”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倍增效应,一方面将原先封闭于校园内的教育能力解放到全社会。与此同时,基于AI社交网络的网络信息安全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