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创意 快乐作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dre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高中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在三怕中,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许多同学往往会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感到实在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但是我们的学生给朋友写信,探讨某些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时,却常常得心应手,文从句顺,别人看了也觉得很不错。同样是写作,为何有如此鲜明的反差?过多的镣铐,束缚了快乐的舞步,更束缚了快乐的心灵。作文本是语文试卷中一块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的土地,但如今却因为镣铐而扦插着假的花朵。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老师,我没有高深的理论研究,也不是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但我站在教学的第一线,正经历着作文教学带来的苦涩和无奈。
  
  一、孤帆远影碧空尽(高考作文带来的困惑)
  
  作文在语文试卷上占着40%甚或半壁江山的地位,用“成也作文败也作文”来形容作文对语文整体成绩的影响或许并不过分。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一出来,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作文。审题的难易,写作的导向,出题的模式等等,不仅牵动着考生、家长的心,更牵动着老师的心。高考是指挥棒,指向哪里,备考的工作重心就会移到哪里。揣摩试题、研究试题便是下一年备考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常常让人疑惑的是,看了高考作文题,你有时会觉得这一年的作文备考有点白费功夫。有时审题过难,学生读不懂材料,不辨东西;有时内容过远,学生接触不多,下笔无言。同样让人困惑的是,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一出来,都是好评如潮,真的让人感觉自己见识短浅,愧为人师,连对一道题目的正确感知都没有。可是冷静想一想,每年公布出来的高考作文的平均分,仅仅说明的是学生的作文素质差吗?
  于是,当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公诸于众时,便会引起不小的喧哗。前两年故纸堆里说故事的作文风行一时,睁眼闭眼是苏轼陶潜。后来又发现作文需要“文采飞扬”,开头、结尾得来点“三比”、引用,这种“伪文采”的生命力可想而知。高考是一场战争,它以上一年的结束,敲响了下一年征战的鼓声。“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上行下效是高考试题对教学影响的最真实的写照。
  为什么能真实反应现实生活的记叙文不被高中师生青睐而这些无病呻吟的所谓的散文美文却大受欢迎呢?因为一度高考作文写记叙文,写的好一点也就是四十七八分,一般的四十分左右,很难得高分。学生老师觉得是“吃力不讨好”,谁还愿意去写?
  表面上这是作文教学的急功近利,堕落,从深处看来,这也是我们整个社会审美品位的堕落。高中作文教学的弊病,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审美畸变以及语文教师们的无奈困境。
  
  二、为伊消得人憔悴(作文教学现状的困境)
  
  没有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好,没有一个学生不渴望得到高分,当种子盲目追赶飘飞的风时,常常会忽略扎根的土地。
  社会的审美倾向重外表的华美时尚,轻本质的厚重质朴。一些“万能作文法”催生的作文当然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如果不仔细看,就很容易被这些作文华丽精巧的构思,气势磅礴的排比,动人灵犀的哲理迷住双眼,不经思考而打出高分。对于语文老师而言,这样的一种审美抉择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君不見,“包装”已经成了整个市场经济的追求,月饼的包装昂贵过了月饼本身;图书市场上,越“小资”越“病态”的靠文字游戏码出来的书越有市场……朴素、质朴、平淡、率真成了落伍的代名词。校园不是真空地带,作文教学也被浮华渗透腐蚀,学生炮制“假、大、空”的文字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虽然老师们在课堂上也喋喋不休地告诉学生要说真话诉真情,但临近考试的时候,却语重心长地警告学生哪些话不能说,哪些情不能诉,更要反反复复地叮嘱学生如何显示自己的“文采”,如何凸显自己的“积累”。长此以往,学生便慢慢懂得了如何投改卷人所好,如何让自己的文字自由地“在古典的密林里穿行”,从而显得“精致典雅仪态万方”。
  老师们把作文课变成了技巧课,拟题的技巧,开头结尾的技巧,叙例的技巧,结构的技巧;老师们把作文课变成了出题模式的研讨课,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老师们把作文课变成了模仿课,经典的议论文,经典的记叙文,经典的散文……学生写作文,想的不是身边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是伟人、名事;想的不是真情的吟唱,而是技巧的运用,形式的模仿。这样的作文,让写者享受不到创造的快乐,让读者看到的是速成涩果。“我手写我心”的至理名言被抛诸脑后,“为文而文”的文章散发着腐烂的气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文一旦脱离生活的土壤,摒弃对真情的渴望,还能有花开的美艳动人吗?
  学生厌写,老师厌教,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一块欲舍不能的鸡肋。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文教学的反思及对策)
  
  自古以来,状元不少,流传的金榜题名之作不多,这说明应试作文似乎并不完全体现作文的本真。我们倡导的作文应该是说真话,抒性灵,重感悟的。虽然应试作文的写作限制多,镣铐多,但在有些环节上我们注意一点,应试作文是可以更走近学生内心的。
  1、降低审题难度,拓宽写作空间
  作文是展示写作者的写作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的。审题太难,门槛太高,一开始就把学生挡在门外。因为跑题、偏题是作文的大忌。犯了这样的毛病,打多少分,是你的作文水平不能影响多少的,这就相当于剥夺了学生的写作才能展示权。而写作空间太窄,可能会让有些穿梭于教室、寝室忙于学习极少顾他的学生了解不多,下笔无言。在2007年的考后总评会上,有位批改作文的专家给与会者展示了一些扫描的高考文字(不能算是作文的,姑且称作文字),这年的作文是有关母语的。作文纸的开头几行写了被划掉,写了又被划掉,然后写了几句大意是这样的话:出题者,你该满意了吧,我什么也写不出来。作文就这样结束了。看完后,我的心很沉重,我相信那个学生会更难受。苦苦准备了十几年,我们能说这个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零吗?但高考给了他什么回答呢?高考的生命力在于公平,如果60分的作文让人闭嘴或半张嘴,公平又该如何说呢?
  2、评阅态度宽容,慎选引领范文
  允许、欣赏学生的个性发言,不迷信、鼓吹另类作文。
  过人的见识,渊博的知识,独运的匠心。固然好;纯净的心灵,透明的真情,稍显粗糙的文字,倒也不错。鲁迅曾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只要是心灵和生活的交流,文字便会闪耀灵性的光芒,作文便会回归到写作本体。在作文评阅过程中,去欣赏说理者的山高水长,去领略善描者的山清水秀,去捕捉建筑师的山体水形。宽容的态度,欣赏的角度,会让作文的花园万紫千红,四季如春。
  在2D08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令人欣喜地发现了几篇生活类作文,文字朴实,虽然有些还稍显矫情,但毕竟透露出“作文即生活”的信息,这与前几年作文高高在上的感觉完全不同。作文本该离我们的生活近些,再近些,范文更应该离我们的学生近些,再近些。高分作文是学生作文竞技场上的王者,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高分作文都适合做范文。《赤兔之死》让很多学生的作文语言文白夹杂,不伦不类;戏剧《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又使一些连规范文体都没掌握的学生连滚带爬。学生对范文的推崇备至、模仿套写远远超出了范文所能承载的重量。高考范文应对高中的作文教学起引导示范作用,否则,它的害处不是一年两年能清除得了的。
  3、关注多彩生活,抒写人生感悟
  对老师而言,研究考题,但不要追赶考题,要吃透精神。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出题渐趋成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给了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让学生的写作才能有了更多的展现。训练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撞题机率。如果老师的功利心不那么强,如果老师的阵脚扎稳,作文的方向便不会错。
  对学生而言,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没有创造,便没有作文;没有创造,便享受不到写作的快乐。对生活的再创造,对语言的再创造,对思想的再创造,对一切美的、痛的体验的再创造,都预示着好作文的产生。而任何的偷懒、套用,都是对自己写作才能的毁灭。想唱就唱,唱得响亮;想写就写,手写我心,这就是作文的创造。
  考场作文,拟符合学生实际的好题,以宽容的态度去欣赏个性,让写作回归生活,让心声吐露芬芳。给写作者一方飘逸的丝巾,一面玲珑的金鼓,让舞姿更美,气势更壮吧!
  作文因为它自身的特性,让我们不少同学“咬牙切齿”。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它的发展趋势,又能注重素材的积累、情感的表达,在语言上再多下功夫,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获益,并最终为我们高考语文拿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先给大家说个例子。有一次,我翻高考满分作文,碰到一名考生用到阿里巴巴老总马云的材料,在其他作文中并未多见,就在课堂上,这么告诉学生,“大家用这些古代人物事例用烦了吧,我在翻高考作文时无意中翻到了个宝,大家一定喜欢他。”学生被提起兴趣,我接着告诉他们,“让我们每天受惠的阿里巴巴、淘宝的老总—马云。”学生对淘宝并不陌生,因此较为感兴趣,接着我把那篇满分中写到马云的片段给学生读了,接着就有学生说,“老师
一个人的阅历是非常有限的,但通过读书,就能让我们真正有感于外面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生命涵义的丰富。我是一名教师,一名平凡而又普通的语文教师。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专心读书的人,因此每次外出我唯一不会少的收获是书柜中又多了两本新书,每晚睡前固定的夜宵是品味案头那几本书,那每天半小时的品读时间对我来说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所以我想借此文与大家一起分享读书的
让学生主动编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大的空间。因此,编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适应现代教育培养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的需要,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呼声。  一.编演课本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
《美国语文》在选文前后的阅读材料和学习活动设计一般在2000字以上,课文《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约900字)选文前后的文字约有2500字,比选文还长,而苏教版教材在选文前没有导读材料,在选文后设置几道思考题,少则几十字多则四五百字,比如,《象山那样思考》课后只有不到100字的问题设计;显然,《美国语文》的设计更加细致,内容更加丰富,而苏教版教材设计要简单粗疏得多。  与以往教材相比,苏教版高中语文
近来,有三个问题对我的困扰越来越大。  一.语文等于文学吗?  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扰,是因为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几乎是纯文学教材。  高中语文的五本必修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三个部分组成,共594页,其中316页的“阅读鉴赏”,全部为纯文学鉴赏;剩下的278页中,写作训练全部是议论文、记叙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及与之相应的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等表达艺术的训练。梳理探究所涉及的内容全
市井乡野,窗外桌前,话语声声,应答连连,天天如此,处处亦然。是的,无论社会自怎么进化、发展,“说”与“听”,仍是人们交往最便捷的方式,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达意传情频率很高的一种人文现象。视角转向校园,说听场景,更为壮观。一提到教师,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教师的“说”: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不乏溢美之辞。议及教师的业务功力。是否善于言辞?语言艺术如何?是一个永恒的议题,至于“听”
新课程教学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了教学的新气象,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根据初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实际,本人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通过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营造语文学习氛围,优化语文学习的外部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能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过:“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准确的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意,从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没有很好的语感,如何把握文学作品?既然不能把握又谈什么理解,当然也就更不用说欣赏了。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学生通过阅读,学习阅读也许正是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
在中国文学史上,巾帼词人李清照的出现,为南渡词坛放出了奇异的光采,特别是她的咏梅词,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女性特有的情感画卷,细细品来,顿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一.把梅掩羞,情态毕现。    少女时期的清照,天资聪慧,博闻强识,涉猎极广,不仅工诗善画,精通音律,更令人惊叹的是,此时她已成为一个早熟的作家,一位诗、词、散文创作的名媛圣手,很像一枝报春的寒梅。《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视野的开拓,情操的熏陶,是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也是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必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阅读,走进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吸收名篇语言精华,品味生活,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导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少年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在实际的引导中,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