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y_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过:“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准确的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意,从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没有很好的语感,如何把握文学作品?既然不能把握又谈什么理解,当然也就更不用说欣赏了。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学生通过阅读,学习阅读也许正是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当然,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培养仅限于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是不够的。学生只有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所以我们首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宽广的世界,勾起他们的阅读欲望。
  笔者的做法是:每周语文自习时给学生朗诵一篇美文,声情并茂的诵读,并让学生谈听后感。记得2001年带高一(七)班的语文时,有一天自习时我给学生朗读了一篇叙写友情的美文《狗二爷祭文》,读后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哭了,有的甚至泣不成声。我就趁热打铁,连连发问,问他们为什么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吴哲的男生说“老师,听你读了以后,我多么渴望有个像狗二爷一样的哥哥啊。”女生张琛抽泣着说“老师,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朋友,但我平时真没意识到友情如此珍贵,现在我懂了……”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纷纷联系起了实际生活总的感受。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已经进入了文本内部,深入了人物内心,理解了文本并能欣赏人物形象了。我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要求学生以“情”为话题当堂写作文一篇,平时一向害怕作文的学生们表现十分积极,那次作文也写得非常成功,同学们个个奋笔疾书,一篇篇心灵之作跃然纸上。为此,我还特意为他们办了一版“亲情系列作文展”,在全校师生中也获得了很大的反响。
  但同时我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之所以听我的朗诵会哭泣,一是因为文章本身写得好,二也是因为我读得好。换句话说就是我的语感好,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敏锐,能很好的把握语速、语调、语音、语气。那么我怎样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培养我的学生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呢?
  一些论者认为语感分析是一条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途径。它是对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分析,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重点是分析语言意义的生成机制,分析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的。并强调应以语感分析为辅,以言语实践为主。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却用繁琐的分析讲解,纠缠于课堂内容的训练,替代了学生的阅读领悟和言语实践。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和独特感受的做法使一篇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变成一堆堆干巴巴的符号。过分偏重“语感分析”,不但学生的语感能力得不到提高,怕是连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失却了吧。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太过关注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延伸,忽略了对语言本身的感悟。例如,有的教师在课上抛开书本,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从网上看到的资料,以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这样学生投入读书的时间少了,对文章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学生也被挤掉了。这种作法在一味地的强调培养搜集、检索信息的能力。还有不少研究课在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时地以画面图释文字解读文本,取代品读、想象和思考。实际上任何媒体都不能取代“语言”这个重要媒体,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情感的交流。语文教学在脱离文本这个重要的语言环境之后,又何谓语文教学呢?就更不必谈语感的培养了吧。
  所以我还是主张,在课堂上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语文的课堂还给学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助读。语文教材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是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作为教师,经验和知识积淀使然,对教材的把握自然比学生更准确更深入。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教学时教给学生方法,也就是“授人以渔”。
  我在教学中通常是先介绍作者的身份,文章的写作背景……根据“知人论世”说,学生不难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基本的调子定下来以后,后面的阅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也就有了大致的方向。
  二.学生初读。有些教师习惯自己范读,我则不然。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而不是单纯展现教师才华的处所。我认为只要有可能,教师应该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在初读过程中,我要求他们自己先扫清字词障碍,尝试把握文本的停顿、断句、语气、语速、语调等。自己的确无法把握的用笔做记号。因为只有自己先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教韩愈的《师说》时,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尝试断句,就有学生提问:“老师‘彼与彼年’是什么意思啊?”我当时还愣住了,马上反应过来,该生是没弄清楚这句话该如何断句。应该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他们才有机会去思考,也才会去思考。作为教师,我们所应该做的是指导而不是包办。
  三.自由朗读。在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对文本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接着就该让他们尝试着自己投入感情,凭着自己对文本的把握,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去朗读。我们不应该越俎代庖,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硬塞给学生,先入为主的灌输给学生,这样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应该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朗读不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穿插,它是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
  四.激情诵读。学生经过粗读和自由诵读之后,对文本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不代表他们诵读时已经完全领会了作品的思想感情。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诵读,让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谈自己的感受,指出优点缺点。还要谈谈自己认为应该怎么读比较好,而且要说明理由。如果学生真读好了,且能说明理由,也就是算对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有了正确的把握吧,接下来对文本的理解,我想就无需教师讲太多了。
  五.精读品味。在让学生个体激情诵读,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后,我如上面所说的引导了问题后,并不多讲,接着让学生们又开始精读品味。这一次的读,要求“不动笔墨不看书”,要圈点、要勾画、要画出感情的跌宕起伏、还要加旁注。哪里应读得急促,哪里该读得缓慢,为什么?比如有学生就谈到“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也将告诉每一个人”这一句应该读得激越,明快,说是闪电是迅速的,而且是幸福的闪电,所有应该读出幸福感。有同学认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应该把“温暖”二字重读,读出那种温暖,幸福的感觉……总之,只要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内部,用心体会了文本,他们的能力还是不能小视的。虽然学生们的读法不都是对的,但起码他们用心思考了,他们真正走入了文本,自己体验了文本。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会在一次次诵读和赏析中得到提高。
  六.言语实践。阅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但加强言语实践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不能忽视在课后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首先要多给他们制造自己开口的机会。从那时起,我的语文课就开始实行“三分钟朗诵”,按座位顺序,人人都上台,个个都开口。开始是朗诵美文,读完后让台下的同学品评,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不好,那应该如何读。如此一段时间后同学们明显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同时也自然而然扩大了阅读量,为了这三分钟演讲时能展示自我,他们都想找到最好的文章给全班朗诵。
  其次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口头作文、成语接龙等活动。本着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的目的,我一般一个月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但内容尽量不重复。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感的形成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只有想方设法,抢占语文阵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多方面促使学生不断积淀文学素养,才能帮助他们提高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最后,发展到第三阶段就不能只读别人的作品了,要朗诵自己的得意之作。我还专门为学生开办了一个作文专栏——“敞开心扉”,投放到该专栏的作品,文体不限,文题自拟,不限字数,想说就说。每周集中上交一次,评出的优秀作品直接贴到班级专栏中。开始他们们写的并不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他们阅读的好作品越来越多,对别人作品中的佳词妙句品析越来越到位,领悟越来越深入,他们的作品也由豆腐块变成了动不动就上千字的侃侃而谈,而且情真意切。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口,我口绘我心”。
  总之,几年来随着一系列教学方法的尝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最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是学生整个语文素养的提升,甚至在连续两届的高考中,我所任教班级的语文人均分在我所在的省级重点中学中都是全校第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争取不断提高!
  
  张勉,教师,现居湖北罗田。
其他文献
所谓“语感”,就是指对语文的感受、认识和把握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培养语感最常见的训练方式。如何加强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形成学生的语感,笔者在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课堂的朗读现状    (一)朗读的时间不充分。传统的"讲问教学"充斥于语文课堂,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二)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读前没有作要求,读中没有作指导,读后也没有
自古以来,在语文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最怕作文。除了不知“怎么写”以外,就是不知“写什么”。这就是  老生常谈的写作素材积累的问题。笔者就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的精选精编,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朱自
日记、周记、作文均是写作的范畴,它们是由简到繁,由浅到深,从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成长的写作过程,掌握其规律,对我们写作很有帮助。  日记是简单的入门写作,对于一般人都实用,认真长期坚持下去,不但可以寻觅到我们成长的足迹,而且还会“吾日三省吾身”,正确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更能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写日记贵在勤奋,贵在坚持,贵在执着的追求,久而久之回报你的就是素材的积累、基本功的训练和思想观念的更新
先给大家说个例子。有一次,我翻高考满分作文,碰到一名考生用到阿里巴巴老总马云的材料,在其他作文中并未多见,就在课堂上,这么告诉学生,“大家用这些古代人物事例用烦了吧,我在翻高考作文时无意中翻到了个宝,大家一定喜欢他。”学生被提起兴趣,我接着告诉他们,“让我们每天受惠的阿里巴巴、淘宝的老总—马云。”学生对淘宝并不陌生,因此较为感兴趣,接着我把那篇满分中写到马云的片段给学生读了,接着就有学生说,“老师
一个人的阅历是非常有限的,但通过读书,就能让我们真正有感于外面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生命涵义的丰富。我是一名教师,一名平凡而又普通的语文教师。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专心读书的人,因此每次外出我唯一不会少的收获是书柜中又多了两本新书,每晚睡前固定的夜宵是品味案头那几本书,那每天半小时的品读时间对我来说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所以我想借此文与大家一起分享读书的
让学生主动编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大的空间。因此,编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适应现代教育培养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的需要,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呼声。  一.编演课本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
《美国语文》在选文前后的阅读材料和学习活动设计一般在2000字以上,课文《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约900字)选文前后的文字约有2500字,比选文还长,而苏教版教材在选文前没有导读材料,在选文后设置几道思考题,少则几十字多则四五百字,比如,《象山那样思考》课后只有不到100字的问题设计;显然,《美国语文》的设计更加细致,内容更加丰富,而苏教版教材设计要简单粗疏得多。  与以往教材相比,苏教版高中语文
近来,有三个问题对我的困扰越来越大。  一.语文等于文学吗?  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扰,是因为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几乎是纯文学教材。  高中语文的五本必修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三个部分组成,共594页,其中316页的“阅读鉴赏”,全部为纯文学鉴赏;剩下的278页中,写作训练全部是议论文、记叙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及与之相应的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等表达艺术的训练。梳理探究所涉及的内容全
市井乡野,窗外桌前,话语声声,应答连连,天天如此,处处亦然。是的,无论社会自怎么进化、发展,“说”与“听”,仍是人们交往最便捷的方式,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达意传情频率很高的一种人文现象。视角转向校园,说听场景,更为壮观。一提到教师,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教师的“说”: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不乏溢美之辞。议及教师的业务功力。是否善于言辞?语言艺术如何?是一个永恒的议题,至于“听”
新课程教学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了教学的新气象,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根据初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实际,本人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通过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营造语文学习氛围,优化语文学习的外部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