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语文是一门工具课,那么语文工具绝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假若语文教师冷若冰霜,又怎能使学生动之于情呢?不能以感情滋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然而,在当今应试教育余威未减的重压下,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将语文课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刻板化,语文成了没有灵气、没有感情、脱离生活的“木乃伊”。这种缺乏真情实感的语文教学是决不会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心智健全的学生的,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进而使语文教学走向歧途。本文将分析和探讨这一严峻的语文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使语文教学在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含义、现状及其原因
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来自生命的内在的激动,是无可抑制更不能征服的。马克思说情感是人的自身本质力量的显现,列宁认为感情是造成一切事业成功的伟大动力,托尔斯泰和罗丹都说艺术就是情感。情感可以引导、培养、升华而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变成与意志、道德相合一的东西,那就是所谓的“情操”。语文情感教育,如同智育、体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语文情感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水准、审美情趣和情感水平都在不断变化。不少学生喜欢追求结果,忽视过程;喜欢浅尝辄止,不愿深入思考;喜欢庸俗无聊而不懂得欣赏美,追求美。这责任固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文教育一个学科,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语文教育应对人的心灵塑造、情感培养起重要作用这一点上,我们语文教师做得远远不够。语文教学过程的积极化和最优化,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问题。现在的语文课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有情有义的作品中,语文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学习的情绪性、自觉性、思考性,教学方法上存在超强度负荷、死板的知识灌输、缺乏正向诱导等破坏教学过程最优化和积极化的问题。
产生这种“冷面孔”、“冰心肠”的语文教学的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观念出现了偏差,教材选编与教学指导中往往仍带“左”的痕迹。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本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兴趣没有,作品根本引不起学生的感情共鸣。第二,烦琐哲学盛行。烦琐分析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的美感,把文章肢解为一个个毫无意义的语言材料,这不仅让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最终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第三,忽视人文性,忽视语文课的审美价值,过分强调工具性,导致语文课成一门纯理性,纯技术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但这种工具是带有思想、情感色彩的工具。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但这种载体同内容是不能分开的,过分强调工具性,语言的魅力就荡然无存。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作用
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两个基本任务。由于课文内部逻辑结构与情感结构的并存和相互渗透,语文教学本身就担负着情感培育的任务。中学生的情感生活是十分丰富的,而且正处在急剧变化发展的阶段。利用语文教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决不能离开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成败至关重要。翻开语文教材,我们无不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处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都是情感信息的传递,这一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虽然我们不能肯定一切的情感都是好的,但是对一个真正的人来说,有无情感却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语文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潜在力量,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过程积极化和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当今应试教育余威未减的重压下,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将语文课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刻板化,语文成了没有灵气、没有感情、脱离生活的“木乃伊”。这种缺乏真情实感的语文教学是决不会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心智健全的学生的,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进而使语文教学走向歧途。本文将分析和探讨这一严峻的语文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使语文教学在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含义、现状及其原因
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来自生命的内在的激动,是无可抑制更不能征服的。马克思说情感是人的自身本质力量的显现,列宁认为感情是造成一切事业成功的伟大动力,托尔斯泰和罗丹都说艺术就是情感。情感可以引导、培养、升华而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变成与意志、道德相合一的东西,那就是所谓的“情操”。语文情感教育,如同智育、体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语文情感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水准、审美情趣和情感水平都在不断变化。不少学生喜欢追求结果,忽视过程;喜欢浅尝辄止,不愿深入思考;喜欢庸俗无聊而不懂得欣赏美,追求美。这责任固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文教育一个学科,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语文教育应对人的心灵塑造、情感培养起重要作用这一点上,我们语文教师做得远远不够。语文教学过程的积极化和最优化,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问题。现在的语文课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有情有义的作品中,语文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学习的情绪性、自觉性、思考性,教学方法上存在超强度负荷、死板的知识灌输、缺乏正向诱导等破坏教学过程最优化和积极化的问题。
产生这种“冷面孔”、“冰心肠”的语文教学的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观念出现了偏差,教材选编与教学指导中往往仍带“左”的痕迹。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本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兴趣没有,作品根本引不起学生的感情共鸣。第二,烦琐哲学盛行。烦琐分析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的美感,把文章肢解为一个个毫无意义的语言材料,这不仅让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最终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第三,忽视人文性,忽视语文课的审美价值,过分强调工具性,导致语文课成一门纯理性,纯技术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但这种工具是带有思想、情感色彩的工具。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但这种载体同内容是不能分开的,过分强调工具性,语言的魅力就荡然无存。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作用
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两个基本任务。由于课文内部逻辑结构与情感结构的并存和相互渗透,语文教学本身就担负着情感培育的任务。中学生的情感生活是十分丰富的,而且正处在急剧变化发展的阶段。利用语文教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决不能离开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成败至关重要。翻开语文教材,我们无不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处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都是情感信息的传递,这一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虽然我们不能肯定一切的情感都是好的,但是对一个真正的人来说,有无情感却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语文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潜在力量,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过程积极化和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