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刻艺术的题材多种多样,形式上更是广泛,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诸图案均可入其题材,这使得其载体紫砂壶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关键词:陶刻;艺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97-1紫砂陶刻装饰,最早始于元代有壶铭“且吃茶”、“清隐”、石字草者。它与古代有关陶器刻文同为一种模式,即是制作人在所制陶坯上记上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在紫砂壶的底部刻划,这是紫砂陶刻的雏形,谈不上装饰工艺。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陶坯上进行无论草、隶、篆、魏碑等多种书体,柳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白描,均易于雕刻。这一做法将文学、书法、绘画、鉐篆刻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紫砂陶刻特有的装饰效果,为世人所称赞。
在紫砂陶刻中,书法装饰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件好的作品,书法的题刻和主体之间在内涵上是息息相关的。紫砂陶刻在文字内容上,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通常采用吉语和颂祈之词,如“长乐安康”、“延年益寿”、“宜子孙,大吉祥”(方钟壶)、“饮之甘泉,长乐无极”(方壶)、“饮者寿”等等,表示一种追求和祝福。而最为常用的还是对茶具、茶事进行描述的诗文。如对茶具的描述:“稜可摸,孤可觚,得其精意遗其粗”(汉铎壶);“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徸”(石铫提梁壶),其他还有如“体素储洁”等等对茶具描述之词。对茶事的描述,如“涤烦解渴”“虽有甘芳,不如苦茗”“一杯清茗,可沁诗脾”“红泥碧树,乳凝香茶”“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喜共索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客至何妨煮茗候,诗清只为饮茶多”等等。
陶刻艺术形成了鲜明的文人特点,同时还具有记事、寓意、寄情、简练、含蓄等艺术气息醇厚的特点。陶刻艺术的题材多种多样,形式上更是广泛,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诸图案均可入其题材,这使得其载体紫砂壶的表现力更为丰富。陶刻作品特别讲究利用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书法来表现,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体现情怀,抒发感情。陶刻艺术不仅体现在形式上,内容上和手法上也传递着文化气氛与传统韵味,它还是创作者文学素养的一种体现。通过陶刻的形式将作者文人气质渗透到自己的作品当中,渲染和承托出壶的气质,就紫砂壶而言,就是将制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投射到壶艺作品当中,使其获得内在的活力。因此作者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还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而对作为紫砂陶刻的艺术载体紫砂壶,必须要有相当深的理解。我们必须力求极致,一笔一画都要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每一根线条的处理都要流畅自然,画面上的人物必须神态逼真,使得文化气韵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所作陶刻的图案与整把紫砂壶的气质吻合,相得益彰。我个人比较喜欢一些传统人物故事与典故为题材的陶刻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往往民族味道浓厚,加上紫砂壶的古味,给人一种回忆悠久历史的特殊感觉。每每品玩这类紫砂作品,看着壶韵、品着香茶,凝神静赏其上的画面,总是觉得自己畅游在民族气韵的文化氛围里。
“厚积薄发,孜孜以求。”这是每位陶刻艺术从事者所具有的行业情操,他们以此为要求让自己的工作变得得心应手,在紫砂陶刻中他们总是能够做到随壶而刻,随韵而为,适宜地表现出不同的题材。在掌握陶刻传统手工艺术的同时,融汇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建立属于自己独特个性的美学观点。业精于勤,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每个陶刻艺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他们往往数十年如一日般地浸淫在自己所从事的陶刻艺术领域。将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对于自然的感悟,抒发到他们的作品当中,又将历史的演变、文化的内涵以及民族的传承通过他们独有的手段记录了下来。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刻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在新文化如翻江倒海一般袭来的现代,依旧如巍峨大山一般,在世人面前展现着它特有的魅力。
刻绘装饰在陶瓷世界里,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在陶瓷的装饰中,大多是彩绘和釉下刻绘,而紫砂陶的雕刻装饰取决于“刻”,以刀代笔,以刻代绘,将刀与笔相合,将文字、书法、绘画、篆刻诸艺术汇集于一体,具有独特装饰风格。
由于陶器泥坯易于刻划的缘故,在最早的木刻文字尚未发现之前就有了陶刻文字(即有了陶刻)。据现有的资料证实:陶刻文字早于甲骨文、金文、商牍等,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文字,在关中地区出土的商周时代的瓦和陶器上就有了陶刻(有编号、人名及铭文),在秦代出土的陶俑陶器上都有证明作坊的陶刻和表明陶工名字的陶文(也有刻上皇帝诏文的陶刻),据上之实完全可以说明随着原始陶器的出现和发展就有了陶刻的存在,也可谓紫砂陶刻之源。
紫砂陶刻历史也相当悠久,宋元时期的紫砂器中逐渐有陶刻,到明初时一些名家所制的作品中,陶刻普遍出现。然而,那时所谓“陶刻”仅仅是用竹笔或钢刀在壶体底部铭刻上作者的名款而己。
关键词:陶刻;艺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97-1紫砂陶刻装饰,最早始于元代有壶铭“且吃茶”、“清隐”、石字草者。它与古代有关陶器刻文同为一种模式,即是制作人在所制陶坯上记上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在紫砂壶的底部刻划,这是紫砂陶刻的雏形,谈不上装饰工艺。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陶坯上进行无论草、隶、篆、魏碑等多种书体,柳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白描,均易于雕刻。这一做法将文学、书法、绘画、鉐篆刻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紫砂陶刻特有的装饰效果,为世人所称赞。
在紫砂陶刻中,书法装饰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件好的作品,书法的题刻和主体之间在内涵上是息息相关的。紫砂陶刻在文字内容上,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通常采用吉语和颂祈之词,如“长乐安康”、“延年益寿”、“宜子孙,大吉祥”(方钟壶)、“饮之甘泉,长乐无极”(方壶)、“饮者寿”等等,表示一种追求和祝福。而最为常用的还是对茶具、茶事进行描述的诗文。如对茶具的描述:“稜可摸,孤可觚,得其精意遗其粗”(汉铎壶);“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徸”(石铫提梁壶),其他还有如“体素储洁”等等对茶具描述之词。对茶事的描述,如“涤烦解渴”“虽有甘芳,不如苦茗”“一杯清茗,可沁诗脾”“红泥碧树,乳凝香茶”“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喜共索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客至何妨煮茗候,诗清只为饮茶多”等等。
陶刻艺术形成了鲜明的文人特点,同时还具有记事、寓意、寄情、简练、含蓄等艺术气息醇厚的特点。陶刻艺术的题材多种多样,形式上更是广泛,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诸图案均可入其题材,这使得其载体紫砂壶的表现力更为丰富。陶刻作品特别讲究利用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书法来表现,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体现情怀,抒发感情。陶刻艺术不仅体现在形式上,内容上和手法上也传递着文化气氛与传统韵味,它还是创作者文学素养的一种体现。通过陶刻的形式将作者文人气质渗透到自己的作品当中,渲染和承托出壶的气质,就紫砂壶而言,就是将制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投射到壶艺作品当中,使其获得内在的活力。因此作者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还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而对作为紫砂陶刻的艺术载体紫砂壶,必须要有相当深的理解。我们必须力求极致,一笔一画都要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每一根线条的处理都要流畅自然,画面上的人物必须神态逼真,使得文化气韵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所作陶刻的图案与整把紫砂壶的气质吻合,相得益彰。我个人比较喜欢一些传统人物故事与典故为题材的陶刻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往往民族味道浓厚,加上紫砂壶的古味,给人一种回忆悠久历史的特殊感觉。每每品玩这类紫砂作品,看着壶韵、品着香茶,凝神静赏其上的画面,总是觉得自己畅游在民族气韵的文化氛围里。
“厚积薄发,孜孜以求。”这是每位陶刻艺术从事者所具有的行业情操,他们以此为要求让自己的工作变得得心应手,在紫砂陶刻中他们总是能够做到随壶而刻,随韵而为,适宜地表现出不同的题材。在掌握陶刻传统手工艺术的同时,融汇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建立属于自己独特个性的美学观点。业精于勤,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每个陶刻艺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他们往往数十年如一日般地浸淫在自己所从事的陶刻艺术领域。将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对于自然的感悟,抒发到他们的作品当中,又将历史的演变、文化的内涵以及民族的传承通过他们独有的手段记录了下来。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刻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在新文化如翻江倒海一般袭来的现代,依旧如巍峨大山一般,在世人面前展现着它特有的魅力。
刻绘装饰在陶瓷世界里,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在陶瓷的装饰中,大多是彩绘和釉下刻绘,而紫砂陶的雕刻装饰取决于“刻”,以刀代笔,以刻代绘,将刀与笔相合,将文字、书法、绘画、篆刻诸艺术汇集于一体,具有独特装饰风格。
由于陶器泥坯易于刻划的缘故,在最早的木刻文字尚未发现之前就有了陶刻文字(即有了陶刻)。据现有的资料证实:陶刻文字早于甲骨文、金文、商牍等,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文字,在关中地区出土的商周时代的瓦和陶器上就有了陶刻(有编号、人名及铭文),在秦代出土的陶俑陶器上都有证明作坊的陶刻和表明陶工名字的陶文(也有刻上皇帝诏文的陶刻),据上之实完全可以说明随着原始陶器的出现和发展就有了陶刻的存在,也可谓紫砂陶刻之源。
紫砂陶刻历史也相当悠久,宋元时期的紫砂器中逐渐有陶刻,到明初时一些名家所制的作品中,陶刻普遍出现。然而,那时所谓“陶刻”仅仅是用竹笔或钢刀在壶体底部铭刻上作者的名款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