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报纸上的募捐,社会承担起道德责任,逃避了制度性义务
我认为人人,或至少八成的人,都该建立个名单,明白有哪些事是自己做不起的。被撞?可以;撞人?不可以。感冒?可以;非典?不可以。骨坏死?可以;肾衰竭?不可以。青光眼?可以。白血病?绝对不可以。
1982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日本电视剧《血疑》,从那以后,白血病在中国的名声很大。如果有人统计过白血病在电视剧中的发病率,我相信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数字。二十年里,剧作家为了动员观众的同情心,用白血病袭击了千百名善良的人,其中多数是女性。这一疾病似乎是美德的代价,从来不会落到坏蛋的头上;致命而又可以治愈,从而带来悬念;高昂的费用,艰难漫长的疗程,足够使苦难主题从第七集延伸到第三十九集。
不要小看电视剧的力量,它在我们心里建立了模式。白血病让我们想到善良、亲情、苦难,它是人生悲剧的化身,激发同情之心的强大力量。致命而昂贵的疾病有许多,白血病并不是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但它是在报纸头版上出现最多的一种;在无数得了重病而治不起的人当中,白血病人得到捐助的希望还是最大的。
这最大的希望有多大呢?在中国,白血病的发病率是十万分之三,即每年新增患者四万多人。从目前的收入线,以及目前的医疗保障状况来看,其中大概有四万人,自己是治不起这病的。治疗白血病的费用少则二三十万,多则近百万;以三四十万元计,这四万人如果都只能靠同情者的捐款来治病,全中国每个人要捐十元钱。
这个数字大吗?对征税者来说,不算很大;对募捐者来说,就太大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幻想过“如果每人给我一块钱……”,或者“假如人人献出一点爱”,我只知道从来没有人得到过。中国十几亿人口,有捐款能力的不到四分之一(儿童也会捐款,但那是他们父母的钱;穷人也会捐款,但他们自己也需要援助)。而其中愿意捐款的人,又有多少呢?后一个问题不妨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有四万病人需要在报纸上募捐来治疗,意味着在每个省,每一天有三个病例出现在报纸上。那么,读者的同情心,会足够强壮吗?
最近,一个叫刘利的白血病患者想出了刊登“自救广告”这个办法。他的女友联系北京的大小报纸,希望报导此事。有的报纸同意,有的拒绝。拒绝的理由之一是:刘利一事的特性不够。换句话说,他的事情,不足以既能刺激同情心,满足同情心,又能保护同情心。报纸编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你不能每天拿三次募捐去号召读者,每个月三次都太多。
何况,白血病只是众多致命而昂贵的疾病中的一种。
曾有一个白血病人的父亲向我说,儿子的病,使他心里总怀着惭愧。一个白血病例发生后,首先不得不去挤压患者的亲戚,然后是朋友,然后是同事、同里、同学,直到社会。在目前的情况下,每一次发病,都要在社会组织的某一区域里造成激荡,形成一次小的社会动员,涟漪会持续震荡一段时间,以致许多关系因之而调整了。
这位父亲说,他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对不起人的事。他说,如果得病的是他自己,他肯定不治了。事实上,多数白血病患者,都放弃了有效的治疗。多数昂贵的疾病的患者,也都放弃了有效的治疗。靠捐款得以治疗的人是很少的。
许多学校动员小学生购买一种大病保险;在有的学校,想不买都不行。但这种商业性质的大病保险,是不管白血病的,也不管另几种被认为“高发”的昂贵疾病。
从现状看,依赖商业保险来解决“大病”问题,无论是对保险公司,还是对多数家庭来说,并无可能。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说了许多年了,但要建立起来,不知会在什么时候。
在农村,正在试行一种保障体系,或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个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中央财政每年为每人出十元,地方财政出十元,农民自己出十元。这是好的尝试,至少,它意味着农民重新被纳入福利体系。现在的问题是,地方财政该出的钱不愿意出,还总琢磨如何克扣上面分下来的钱。而农民,一提到交钱就害怕,不太愿意交那十元钱。至于这种保障体系能否应付白血病这类重病,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很长时间里,在很大范围里,报纸还将继续是重病患者的救星。通过报纸上的募捐,社会承担起道德责任,逃避了制度性义务。在这交换中,建立可以及远的制度的压力有所缓解,而公众的良心被迫成为代价,每年若干次地接受折磨。看着过多的社会成员束手待死,是人们的同情心受不了的;而依赖同情心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健康的社会受不了的。至少对报纸编辑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锻炼身体吧,这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刀尔登:六十年代生人,中文系出身,做过行政、研究、编辑等几项工作。
我认为人人,或至少八成的人,都该建立个名单,明白有哪些事是自己做不起的。被撞?可以;撞人?不可以。感冒?可以;非典?不可以。骨坏死?可以;肾衰竭?不可以。青光眼?可以。白血病?绝对不可以。
1982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日本电视剧《血疑》,从那以后,白血病在中国的名声很大。如果有人统计过白血病在电视剧中的发病率,我相信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数字。二十年里,剧作家为了动员观众的同情心,用白血病袭击了千百名善良的人,其中多数是女性。这一疾病似乎是美德的代价,从来不会落到坏蛋的头上;致命而又可以治愈,从而带来悬念;高昂的费用,艰难漫长的疗程,足够使苦难主题从第七集延伸到第三十九集。
不要小看电视剧的力量,它在我们心里建立了模式。白血病让我们想到善良、亲情、苦难,它是人生悲剧的化身,激发同情之心的强大力量。致命而昂贵的疾病有许多,白血病并不是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但它是在报纸头版上出现最多的一种;在无数得了重病而治不起的人当中,白血病人得到捐助的希望还是最大的。
这最大的希望有多大呢?在中国,白血病的发病率是十万分之三,即每年新增患者四万多人。从目前的收入线,以及目前的医疗保障状况来看,其中大概有四万人,自己是治不起这病的。治疗白血病的费用少则二三十万,多则近百万;以三四十万元计,这四万人如果都只能靠同情者的捐款来治病,全中国每个人要捐十元钱。
这个数字大吗?对征税者来说,不算很大;对募捐者来说,就太大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幻想过“如果每人给我一块钱……”,或者“假如人人献出一点爱”,我只知道从来没有人得到过。中国十几亿人口,有捐款能力的不到四分之一(儿童也会捐款,但那是他们父母的钱;穷人也会捐款,但他们自己也需要援助)。而其中愿意捐款的人,又有多少呢?后一个问题不妨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有四万病人需要在报纸上募捐来治疗,意味着在每个省,每一天有三个病例出现在报纸上。那么,读者的同情心,会足够强壮吗?
最近,一个叫刘利的白血病患者想出了刊登“自救广告”这个办法。他的女友联系北京的大小报纸,希望报导此事。有的报纸同意,有的拒绝。拒绝的理由之一是:刘利一事的特性不够。换句话说,他的事情,不足以既能刺激同情心,满足同情心,又能保护同情心。报纸编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你不能每天拿三次募捐去号召读者,每个月三次都太多。
何况,白血病只是众多致命而昂贵的疾病中的一种。
曾有一个白血病人的父亲向我说,儿子的病,使他心里总怀着惭愧。一个白血病例发生后,首先不得不去挤压患者的亲戚,然后是朋友,然后是同事、同里、同学,直到社会。在目前的情况下,每一次发病,都要在社会组织的某一区域里造成激荡,形成一次小的社会动员,涟漪会持续震荡一段时间,以致许多关系因之而调整了。
这位父亲说,他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对不起人的事。他说,如果得病的是他自己,他肯定不治了。事实上,多数白血病患者,都放弃了有效的治疗。多数昂贵的疾病的患者,也都放弃了有效的治疗。靠捐款得以治疗的人是很少的。
许多学校动员小学生购买一种大病保险;在有的学校,想不买都不行。但这种商业性质的大病保险,是不管白血病的,也不管另几种被认为“高发”的昂贵疾病。
从现状看,依赖商业保险来解决“大病”问题,无论是对保险公司,还是对多数家庭来说,并无可能。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说了许多年了,但要建立起来,不知会在什么时候。
在农村,正在试行一种保障体系,或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个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中央财政每年为每人出十元,地方财政出十元,农民自己出十元。这是好的尝试,至少,它意味着农民重新被纳入福利体系。现在的问题是,地方财政该出的钱不愿意出,还总琢磨如何克扣上面分下来的钱。而农民,一提到交钱就害怕,不太愿意交那十元钱。至于这种保障体系能否应付白血病这类重病,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很长时间里,在很大范围里,报纸还将继续是重病患者的救星。通过报纸上的募捐,社会承担起道德责任,逃避了制度性义务。在这交换中,建立可以及远的制度的压力有所缓解,而公众的良心被迫成为代价,每年若干次地接受折磨。看着过多的社会成员束手待死,是人们的同情心受不了的;而依赖同情心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健康的社会受不了的。至少对报纸编辑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锻炼身体吧,这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刀尔登:六十年代生人,中文系出身,做过行政、研究、编辑等几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