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中美教育的肩膀上》是作者赴美国考察基础教育回来后进一步比较中美教育结出的硕果,尤其是作者记述的美国课堂教学情景,给我以深深地震撼:“美国课堂教学形式非常随意,没有太多的限制。老师上课一会坐着,一会儿站着,一会儿坐到桌子上,一会站到椅子上,一会儿跳起来,非常随便。教室的课桌摆放没有规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或坐在地上,或围坐在老师周围,迟到进教室不用喊报告打招呼,上课中间上洗手间可以直接站起来就去,不用报告。”这是作者亲临美国课堂看到的情景。从上述情景可以看出,美国课堂教学师生都十分放松,甚至有几分“放肆”。这种“放肆”,有利于师生个性的张扬,这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用说,这种“放肆”也为美国培养了众多的诺贝尔奖得主。
反观我们的课堂,却过于“神圣”。正如《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所指出的那样:“课堂已经神圣得如同教堂,那么宁静;教材神圣得如同经书,一字都不可更改;教学简直庄严得如同‘布道’;对学习简直苛求得如同‘苦修’了。”当“课堂”成为“教堂”时,学校里哪有什么人的生趣和灵动?恕我不客气地说,在今天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被倒了个个儿: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学生们坐着的躯体里掩藏着的却是一个个战战兢兢的站着乃至于跪着的灵魂。这样的课堂,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这样的课堂,不能培养出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素质全面的人才,只能培养出考试机器。
也许我们现在急需要做的,不是帮助孩子们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如何保护孩子的天赋,如何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如何让孩子们健康地去成长,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课堂,不妨让学生“放肆”些,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随意而开放的景象。学生答错了允许重新回答;学生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学生没想好的允许再想;老师说错了,允许学生提意见;师生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在老师讲课或同学回答问题时,允许边听边议,不随声附和;听到不同的看法或不理解之处,允许坐在位子上发言,不必站起来,不必举手。
反观我们的课堂,却过于“神圣”。正如《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所指出的那样:“课堂已经神圣得如同教堂,那么宁静;教材神圣得如同经书,一字都不可更改;教学简直庄严得如同‘布道’;对学习简直苛求得如同‘苦修’了。”当“课堂”成为“教堂”时,学校里哪有什么人的生趣和灵动?恕我不客气地说,在今天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被倒了个个儿: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学生们坐着的躯体里掩藏着的却是一个个战战兢兢的站着乃至于跪着的灵魂。这样的课堂,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这样的课堂,不能培养出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素质全面的人才,只能培养出考试机器。
也许我们现在急需要做的,不是帮助孩子们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如何保护孩子的天赋,如何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如何让孩子们健康地去成长,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课堂,不妨让学生“放肆”些,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随意而开放的景象。学生答错了允许重新回答;学生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学生没想好的允许再想;老师说错了,允许学生提意见;师生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在老师讲课或同学回答问题时,允许边听边议,不随声附和;听到不同的看法或不理解之处,允许坐在位子上发言,不必站起来,不必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