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意象与美育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angmm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但切不要拘泥,只随人意兴所到适情便可……大家看看文学书,唱唱诗歌,也可以悦性怡情……人是感情的动物,感情要好好涵养之,使活泼而得生趣”。由此可以看出,美育的工具主要是艺术,却并不拘泥于形式。文学、音乐、电影都可以陶冶情操。感受艺术作品,人们常常接触“意象”这个词,也会听闻“讲究意象”“求解意象”等概念,告诉人们艺术创作者常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阐释诉求。艺术作品寄托创作者一定的情感,唤起受众的共鸣,激发情感升级。因此,品味“意象”也成为人们进行审美体验的一种常见方式。意象陶养美育,美育又升华了意象,意象出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在电影世界亦是如此。
  从影片《镜子》说起
  “电影作为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也可以从象征意义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艺术,是通过镜像话语作为艺术实践的,它构建起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及其审美价值的艺术。”从这种意义上讲,意象可以看作是电影的重要精神体,它具有承载导演的情思的功能,激发观众思维的涟漪,以达到体会、评价、反思、陶冶的美育作用。
  影片《镜子》虽然只有4分30秒的时长,却在片中通过几个典型意象展现了人的一生,令人唏嘘不已。《镜子》又叫《在镜子前的一生》,本片的空间构成非常简单,一间浴室、一面镜子、几件生活用具,简单的结构,简单的意象,却完整地诠释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从主人公开灯到关灯,镜子前的他,从幼年到暮年,经历了人生的成长、恋爱、结婚、生子、离异、病痛、衰老,时光匆匆流过,5分钟年华老去。而这些表达,却离不开“镜子”“牙齿”等典型意象。导演在读解观念的引导下创作电影意象,读者则用读解的态度来感知导演营造的种种意象,体味人生之美、艺术之美。短片《镜子》中,导演虽受到了有限空间的制约,却通过镜子、牙齿等的意象营造出无限意蕴,对一切关心命运的人们进行心灵涤荡。
  通过“镜子”意象看审美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知,人可以通过自我观察来完善自己,也可以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镜子”这个意象不单单是一面镜子,也成为了教育、反思、修身的必要工具。在电影中,镜子的使用机率也十分频繁,本片直接以“镜子”命名,可见镜子在短片中的出现,不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具、一个物象,它作为创作者的意中之像、表意之像,是“意”与“象”的统一,传达给观众别样的情怀。观众跟着剧情从自我审视的体味,到直面真实残酷的自己,再到自我抗争的飞跃,完成了精神上的陶冶和心灵上的成长。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有意识地陶冶人的审美能力,培育人的心灵成长,提升人的品格修养。
  体味“自我审视” 一面镜子中折射出主人公一生。从幼齿到假牙,从孤单到伴侣、子女再归于到孤单,从黑暗到光明再归于黑暗,一生看似漫长,却短暂的让人咋舌。镜子作为本片的重要道具,所体现的意象是在建构叙事的同时也建构了人的自我。卓别林曾说过:“镜子是我最好的朋友,在我哭的时候,它从来不笑。”镜子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真实客观的反映证明了世界与人之间的一种真实的相互性。缺少了这种反映,人就缺乏了自我审视的机会,失去了观看自己的角度,往往会迷失自我,找不到灵魂的归处。全片主人公没有一句台词,只是面对镜中不断长大、衰老的自己,凝视至灵魂的深处。而片子结尾处主人公无奈和自嘲的眼神像是给自己这一生的总结,观众也就在“最后一眼”中完成了自我反思和质问,从一种简单的观影到达了体味、反思的情感质变,这便是一种陶冶。
  直面“真实残酷” 镜子是一个恐怖的意象,它的恐怖源自它的真实和残酷。作为一种真实性的象征,镜子本身的折射是一种固有的难以磨灭的本能。这种折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挽留不住的时光。导演采用了“镜子”意象来隐喻时间,一面镜子照出了主人公的一生。从幼年的好奇、青春期的躁动到中年的烦躁、暮年的自嘲;从爱情的甜蜜到婚姻的失败,从相伴到孤独:岁月流转,演绎了时间的残酷。镜子真实记录了太多的秘密,生老病死,人生无常,试问哪一个曾经在镜子面前忍着痛拔掉门牙的孩子能想象到自己终有一天也要拄着拐杖摘掉假牙呢?一次次俯仰镜头之间,预示着年华老去;一次次开关水管之间,时间在指间溜走。镜子成为连接主人公长大成人的一种叙述方式。镜子真实记录了一切:时光匆匆而过,滑落的牙齿、剃须刀里残留的胡须、烧掉一半的照片以及主人公的一生,都被时间轻轻冲下水槽;而没有冲走的是观众对时间的认识和感叹,不禁问一句“时间都去哪儿了”,从而激发“珍惜时光,不再蹉跎”的信念,协调人在现实中的情感心理,化解焦躁和懒惰,实现灵魂和心灵的净化,一次情感教育完成,那么美育的作用也就在于此了。
  完成“自我抗争” 上文已经提到了镜子的真实性,其实镜子就像一个记录仪,记录下人们容颜的更改、生活的变化,人们凝视镜中自己,岁月流过的痕迹被一天天地永久记录下来。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镜像”的幻象中,人都很难辨别真实的自我,是镜子让人们看得更清晰,更彻底。主人公通过几个年龄阶段的不同动作,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模样的变化。“时代凝视着形象因这形象足以换取时代的凝视,这乃是一种大神秘,俨然宿命,而宿命刻印在模样上。”主人公青春期在镜中反复欣赏的自己。被欣赏的个体,其实是自我个性化的展现。镜子映照出了自我的迷恋与成长的迷惘。而人到暮年,主人公看着镜中的自己,感到衰老的无奈,然而即使不愿承认改变的容颜是属于自己的,镜中的灵魂却无法否认。从欣赏自己,崇拜自己,再到痛恨自己和认同自己,观众与主人公一起通过“镜子”这一意象,让镜中的“自己”与真实的灵魂抗争,完成了一个回忆、一个反思以及再次确认、认同自我的过程,从低级情感到高级情感的飞跃。
  通过“牙齿”意象看审美
  人的一生会长两次牙,一次是乳牙,一次是恒牙。恒牙萌出的结果是乳牙会相继脱落。恒牙的生长伴随着疼痛,疼痛即意味着成长,纵然疼痛不已,人们却往往带着喜悦。年老之后,恒牙逐渐松动,很多老人的牙会逐渐掉光,虽然没有疼痛伴随,却不见人们欣喜。牙齿生长和脱落常常成为艺术作品中对人的一生的隐喻,象征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体验的深度。
  导演之所以选择了“牙齿”这一意象来阐述生命的过程,因为牙齿(包括假牙)是伴随每个人生命最长的朋友,长于爱情,忠于伴侣。观众通过“牙齿”感受成长的过程,经历心智的蜕变,投射到每个人心里,是反思自我之痛,是一种个人情操的升华。
  片中出现了四次关于牙齿的影像,分别记录了乳牙脱落,恒牙长出,再到恒牙脱落,佩戴假牙的过程,展现出了主人公不同的人生阶段。第一次是主人公处于幼年时期。小男孩刷牙时发现乳牙脱落,好奇的他把牙齿拿起来左右把玩,后来不慎将牙齿掉入洗面池中。镜头俯仰之间,小男孩已经长大到六七岁左右。镜头上的小男孩脱落了门牙,扶着洗面台看着镜子的自己,还调皮地舔了舔门牙豁口处,开心和期待不言而喻。长牙的过程是伴随疼痛的,牙齿和疼痛,常常在艺术作品中并存,创作者希望用疼痛来表现成长蜕变和苦难之美,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疼痛,所以难忘。第三次出现牙齿的段落,主人公已经成长为青少年,满口的牙齿让他自信满满,镜子前的洗漱更像是一种自我欣赏,恍如两个人,镜外人对镜中人的欣赏,舔牙的动作在这里更是一种个性化的表现。最后,当主人公逐渐老去,轻车熟路地找到泡假牙的水杯,将假牙投入杯中,没有激起一丝涟漪,观众也随之叹息,人已暮年,过去的时光是否虚度?
  结束语
  “美育民族魂”,美育说到底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审美培养和情感教育不但对于人性的完美、人格的修养关系重大,而且对整个民族进步、社会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影是情感艺术。《镜子》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片镜头语言的相对贫乏。也正是因此,影片采用了使用典型意象叙事的方法,记录了主人公的一生,简单易懂,便于观众捕捉和理解,也给予观众有力的心灵震撼。在理性(美学理论)和感性(审美活动)的结合之下,导演带着观众在几分钟内完成了低级情感到高级情感的飞跃。生命看似很长,却在人们仰头低头间走过,片子结尾关灯处可谓亮点。从黑暗到黑暗,宛如流星划过,落入观众心中。怅然若失也好,唏嘘不已也罢,终归是要告诫自己,珍惜春光。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7.
  [2]陈丹青.退步集续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7.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
其他文献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和谐发展,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办学的根本。学校坚持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将德育工作始终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构建和实施了“德育为首,自主体验,知行内化,和谐发展”的德育工作模式。  学校发展现状、育人模式概述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奏响“创新、实践、和谐”的主
摘要:初入园幼儿未曾体验过集体生活,且绝大多数幼儿在家里有家长的精心照顾和百般呵护,自我服务能力较弱,许多幼儿甚至连口渴了去喝水这种生理反应式的自理能力也不具备,本文从初入园幼儿的特殊性入手,结合低龄幼儿的认知特点、思维特点,从情境诱导、饮具支持、环境暗示三方面例谈初入园幼儿饮水习惯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入园;幼儿;饮水习惯;策略  幼儿饮水与其健康息息相关,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幼儿,初入园幼儿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校园话剧作为艺术教育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信心,提升艺术品位,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有着二十四年教育经验的赵丹阳校长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作为教育信条,以总揽全局的博大和自信,以
假如不曾遇见你  我将会是在哪里  日子过得怎么样  生命是否会珍惜……  每次回想自己和新教育的故事,都会想起这首歌。生命因未知和遇见而美丽,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走进我生命中的人和事,就像经线和纬线在相互编织中印证着自己这一段生命的存在。哭过,笑过,感动过,幸福过,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这些人,这些事。离开他们,生命中的这一段旅程也便成为空白。  1  和大多数年轻的名师一样,自己的专业成长,源于一节省级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闪光的部分,其主张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不论出身、地域、年龄以及天分、种族、品性,学生都能受到教育,并能因材施教。北京市劲松六中建于1978年,是隶属于北京市朝阳区教委的义务教育专门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1000平方米。设有初中部、职高部、培训部、心理中心、法制中心等教育教学机构。  作为义务教育的专门学校,学校实行职普融通六年一贯制办学体制。
四川省广元外国语学校是广元市委、市政府引进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投资创办的一所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全寄宿制学校。学校以“创办优质教育,满足社会需求”为愿景,确立“差异教育,多元发展”的办学思想,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运用差异,开设可供学生选择的差异教育课程,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文化课和特长课,开设同学科内的分层走班教学,实施差异化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个性
谨防体育应试化趋向,坚持健康成长的导向,在内容中加大学生的选择性,并引入体育过程性评价,也许是一剂良药,否则丧失的是孩子参与体育的兴趣和体育的真正价值。  对于体育纳入中考计分科目,有媒体称学校体育迎来拐点,也有媒体认为体育已正式成为与语数外并列的“主科”,有的人士甚至开始描绘校园体育的美好发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笔者认为且慢鼓掌,且慢盲目乐观,因为还有比鼓掌和乐观更为重要的,那就是理性思考如何
在第32個教师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的学校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教师节庆祝活动,学生们或用诗歌,或用手工制作,或用画笔,向老师表达节日的祝福。  摄影报道/刘益余
中央明确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把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高等学校校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准确把握解决“四风”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收到让师生满意的成效。反对官僚主义,就是要提倡牢固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反对形式主义,就是要提倡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反对享乐主义,就是要提倡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
9月1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此举被社会誉为中考新政。据悉,高考新政也将于2017年高一新生执行。对于我国普通中学教育而言,2017年堪称考试改革元年。此次的中考新政,究竟“新”在哪里?《教育》记者对此做了相关追踪。  减考试次数,加素质评价  《意见》明确了中考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