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师生对话既是教与学的展示,也是师生情感和价值沟通的全过程。它超越了传统教学的“独白”,尊重师生之间的差异,彰显青年学生的个性,注重消解师生双方之间在知识的传授和获得中的摩擦与矛盾,为教学理想的实现和学生成为认知历史的真正主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师生关系 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是历史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在新课改背景下,师生对话既是教与学的展示,也是师生情感和价值沟通的全过程。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以下简称《历史课标》)指出,“历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对话,是现代性境遇中教学上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在场状态,指向对话者之间的平等、开放、和谐,也注重理解与合作、共同创造,是认识自我与反思自我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对话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锋,也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实施教育的一种教学艺术,是一种获得新知,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维护真理的手段,也是实现教学理想应该具备的教学精神。
新课改语境下的师生对话,首先是一种对话的精神。教育者主动退出教学中心,告别自身的主体地位,彰显其主导地位,解放被教育者,而被教育者则主动地由边缘进至中心,由从属走向主体,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在此状态下,师生走向合作,双方的情感得以充分调动与培养,人的情感与创造性形成稳定的双向互动。在教育者的主动“退出”和被教育者的主动“进入”情景下,与双方本有的平等,形成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自觉意识。
新课改语境下的师生对话,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对话,指的是“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对话者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平等是对话的基础。平等的对话,能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均得到尊重。在宽松的环境中,被教育者可以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而教育者也在其中展开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双向互动。《历史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独特价值在于对人的教养的特别关注,并且对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弗莱雷认为:“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话才具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正是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独立人格才逐渐形成。
平等关系的确立,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通过对话而达成的合作成为可能,使被教育者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积累历史知识成为可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师生的对话,不是在教学中把一方的观点强加于一方,而是通过对话。进行沟通,以开放的姿态接纳不同的意见,达成共识。对历史人物,诸如希特勒、李鸿章、袁世凯的“翻案”,对“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不逃跑的“误解”,对南京大屠杀的“冷漠”等等,教师的“独白”固然能够使得学生达成学习历史知识的目标,但是,对话式的沟通合作、开放式的对话,更显探究与合作的教学意趣,从而在人与人的对话和人与文本的对话中,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师生的对话,是对教师“独自”的扬弃,更是培养学生独立判断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使学生逐渐具备一个现代公民的品质。“历史是一门重思考的学问,不是一门重记忆的学问;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既是学习这一门知识可以得到的好处,也是从事这一门学问必须具备的前提。”师生对话的开展和深入,使教师的课堂领导者身份凸显,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得以扩展,事实性的历史知识,沉淀成学生的内在价值。师生对话,不仅是师生课堂上的对话,也是对话者之间的相互倾听。被教育者理性倾听,才能把握本已有的、不同观点的本来意义,从而深化对复杂的历史事实的认知,接近思想史的脉络,在理性观照下,审视自己的朴素的观点,或坚持,或修正,或超越,生成新的意义,使创造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行为。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和光荣的记忆。良好的历史教学能够更全面地为身处现代性境遇的人们提供和谐发展,快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超越了传统教学的“独白”,尊重师生之间的差异,彰显青年学生的个性,注重消解师生双方之间在知识的传授和获得中的摩擦与矛盾,为教学理想的实现和学生成为认知历史的真正主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师生关系 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是历史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在新课改背景下,师生对话既是教与学的展示,也是师生情感和价值沟通的全过程。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以下简称《历史课标》)指出,“历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对话,是现代性境遇中教学上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在场状态,指向对话者之间的平等、开放、和谐,也注重理解与合作、共同创造,是认识自我与反思自我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对话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锋,也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实施教育的一种教学艺术,是一种获得新知,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维护真理的手段,也是实现教学理想应该具备的教学精神。
新课改语境下的师生对话,首先是一种对话的精神。教育者主动退出教学中心,告别自身的主体地位,彰显其主导地位,解放被教育者,而被教育者则主动地由边缘进至中心,由从属走向主体,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在此状态下,师生走向合作,双方的情感得以充分调动与培养,人的情感与创造性形成稳定的双向互动。在教育者的主动“退出”和被教育者的主动“进入”情景下,与双方本有的平等,形成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自觉意识。
新课改语境下的师生对话,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对话,指的是“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对话者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平等是对话的基础。平等的对话,能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均得到尊重。在宽松的环境中,被教育者可以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而教育者也在其中展开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双向互动。《历史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独特价值在于对人的教养的特别关注,并且对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弗莱雷认为:“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话才具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正是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独立人格才逐渐形成。
平等关系的确立,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通过对话而达成的合作成为可能,使被教育者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积累历史知识成为可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师生的对话,不是在教学中把一方的观点强加于一方,而是通过对话。进行沟通,以开放的姿态接纳不同的意见,达成共识。对历史人物,诸如希特勒、李鸿章、袁世凯的“翻案”,对“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不逃跑的“误解”,对南京大屠杀的“冷漠”等等,教师的“独白”固然能够使得学生达成学习历史知识的目标,但是,对话式的沟通合作、开放式的对话,更显探究与合作的教学意趣,从而在人与人的对话和人与文本的对话中,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师生的对话,是对教师“独自”的扬弃,更是培养学生独立判断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使学生逐渐具备一个现代公民的品质。“历史是一门重思考的学问,不是一门重记忆的学问;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既是学习这一门知识可以得到的好处,也是从事这一门学问必须具备的前提。”师生对话的开展和深入,使教师的课堂领导者身份凸显,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得以扩展,事实性的历史知识,沉淀成学生的内在价值。师生对话,不仅是师生课堂上的对话,也是对话者之间的相互倾听。被教育者理性倾听,才能把握本已有的、不同观点的本来意义,从而深化对复杂的历史事实的认知,接近思想史的脉络,在理性观照下,审视自己的朴素的观点,或坚持,或修正,或超越,生成新的意义,使创造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行为。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和光荣的记忆。良好的历史教学能够更全面地为身处现代性境遇的人们提供和谐发展,快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超越了传统教学的“独白”,尊重师生之间的差异,彰显青年学生的个性,注重消解师生双方之间在知识的传授和获得中的摩擦与矛盾,为教学理想的实现和学生成为认知历史的真正主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