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引发成人狂热的儿童文学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1010ping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只要照直往第9和第10站台之间的检票口走就是了。别停下来,别害怕,照直往里冲,这很重要。要是你心里紧张,你就一溜小跑。”
  1997年6月26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这个神秘的、通往另一个魔法世界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自此成为万千哈迷的心中向往。
  在英国伦敦的国王十字火车站,由于前来朝圣寻找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哈迷太多,站方为了不影响交通,干脆在站厅里建造了一个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每年,数不清的哈迷争相前来,带着往里冲的姿势,与消失在墙里的半架手推车合影。
  1997年,魔法之门开启
  即使你没有从头到尾看完7本小说,凑成一组“哈哈哈哈哈哈哈”,也不可能没听说过哈利·波特——连牛津英语字典都将“麻瓜”(Muggle)一词收入囊中,可见这“哈哈哈哈哈哈哈”是早已出圈。
  哈利·波特的全球影响力有多大?看数据最直接:J·K·罗琳的七部小说全球销售超过5亿册,仅次于英国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圣经》,基本相当于每10个人就有一个买过;由小说翻拍而来的八部电影,票房总计超过70亿美元,基本相当于地球人每人都贡献了1美元。
  1997年的一部儿童文学,却在之后的20多年间引发了全球成人狂热,其中奥秘,也许是魔幻世界的功劳,也许是作者布下的悬念,也许是巧妙的伏笔与照应,也可以归功于人物塑造的精心与立体——畅销类型、热门题材、成熟笔触、带给世人趣味或是能量、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这是世界上一切畅销书的共通点,而哈利·波特效应的放大,还要感谢现代娱乐媒体。伴随着8部电影的全球热映,伴随着2010年美国环球影城“哈利·波特”主题公园的开园,畅销书变成卖座电影,卖座电影又化作成人的避世乐园,哈利·波特、赫敏、斯内普、邓布利多、霍格沃茨、四大学院……从此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饰演这些书中人物的小演员,也都毫无悬念地成为一线明星,被观众见证着成长。最有名的莫过于饰演哈利·波特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和饰演赫敏的艾玛·沃森。尽管丹尼尔总是被嘲“长歪了”,但他却是不想被观念囿于“童星”的一个好演员,勇于突破,毫无偶像包袱——哈利·波特之后他演过同志题材的《杀死汝爱》,甚至还自毁形象演了一具饱经风霜的尸体(《瑞士军刀男》),评价都相当不错,昔日的“长歪”早已变成如今的“不靠颜值吃饭”。而艾玛·沃森因为她在国际妇女节上的演讲、在地铁站“留书”等行为,更已经成为女性权益的代表人物。昔日作品里的美好少年,归来仍是观众心口的朱砂痣。对于童星这一“高危职业”来说,殊为不易。冥冥之中,魔法世界也在让现实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
  疫情中,魔法世界的大门再次打开
  而哈利·波特的缔造者,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人生也因此发生180度大转变——1997年前的罗琳还是一个单身妈妈,一度靠着政府每周发放的100英镑度日。尽管哈利·波特戴着小圆眼镜的魔法师形象早在十多年前已经有了雏形,但真正成文依然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即便完稿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手稿还曾被编辑一再退稿,直到1997年的6月26日。
  看初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封面设计就知道,即使已经出版,当时此书的定位依然是儿童文学,属于童书范畴。但谁知就是这本童书,打开了全世界人们内心对于魔法世界的渴望。同时,也将J·K·罗琳送上了全球最富有作家的排行榜——顶峰时期的2008年,她的版权收入高达1.6亿英镑。即便后来小说完结、电影也下片,但版税与衍生品收入依然傲视群雄。
  2017年6月26日,哈利·波特20岁生日时,官方粉丝网站“Pottermore”曾经举办“全球巫师读书会”,全球676个小哈迷穿上学院服,戴着小圆眼镜,脑门上贴上一道闪电形的疤痕,聚集在英国博尔顿(Bolton),此举当即创下了“同一地点最多人同时扮哈利·波特”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全球哈迷无法再聚集起来共同对哈利·波特说声“Happee Birthdae”(小哈利11岁生日的晚上,海格亲手做的蛋糕上就是这么拼写的),但J·K·罗琳却推出了“哈利·波特在家”网站(Harry Potter At Home),宣布“将霍格沃茨带到您身边”(Bringing Hogwarts to You)。
  “二十多年来,霍格沃茨一直是所有人的避难所,无论老少,读者和影迷都是如此。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特殊时期,我们欢迎您回到霍格沃茨,在那里您将为您、您的家人和您所关心的人找到一个很好的休养所。”罗琳在推特上表示,这个新项目是为了帮助居家隔离期间的孩子们找到兴趣点,缓解父母、老师的压力。
  通往魔法世界的大門再次打开——“哈利·波特在家”不仅提供了第一本哈利·波特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六种不同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和日语)的免费收听,还为隔离在家的孩子和成人们准备了魔法菜肴、魔法手工艺、谜题、小测验等等,不管是“已经熟悉巫术界”,还是“巫术界的初学者”,都能在这里找到新的乐趣。说不定,连麻瓜都会忍不住去看看,驱赶隔离期间的无聊。
  (摘自《新民周刊》2020年第23期)
其他文献
【内容简介】  王珮瑜,新生代京剧演员,当下中国京剧的代表人物。自接触京剧起,她被冠以神童、“小孟小冬”的称号。过去的近三十年里,王珮瑜学戏、唱戏,更致力于传播。表情包、学叫好、综艺、抖音短视频……她用各种新的方式为传统京剧发声,她与“京剧”画上等号。她心心念念的还是对老戏的坚守,还有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国粹的使命。  在书中,她回忆了自己进入梨园、学习余派老生的学艺经历,并以专题形式介绍了16出自
期刊
迈尔斯是爱荷华市的一位狱警,他的家就在监狱的旁边。他没有儿女,太太身体不太好,所以偶尔会叫囚犯过来帮忙打理他们家的花园。一天,迈尔斯太太怎么也找不到杂物房的钥匙了。正在花园里除草的一名男囚犯听说后就过来帮忙。他拿起一块石头,对着杂物房的锁狠狠地砸了两下,门瞬间就开了。“哇,”迈尔斯太太惊讶道,“你真是太厉害了!”  囚犯把石頭扔掉,笑道:“夫人,我要是没这本事也来不了监狱啊!”  (张甫卿摘自译者
期刊
麻雀是我最熟悉的鸟,熟悉得就像家里养的鸡。“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麻雀大概就是杜甫诗里被老鹰击杀的凡鸟。但这种凡鸟似乎挺有骨气,很难豢养。人们与生俱来都喜欢饲养这样那样的小动物,最常见就是养鸟和养鱼。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把长翅膀的鸟或能在水里悠游的鱼弄到笼子或水缸里,我不知道这是出于对自由的嫉妒还是向往。  我家里养过鹧鸪、斑鸠,好像还养过一只“八哥”,它们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似乎不觉得有自由
期刊
自古以来就讲究文治武功不能偏废,武以安邦,文以治国,文治和武功是保证国家正常运转的两种政治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政治环境下,各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武创业,以文守成,也是历代帝王摸索出来的治国模式。既然如此,一个国家要想健康、正常地运转,就需要在文官和武将的选拔方面都给予重视。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在唐代科举考试中,相对于文官选拔的考试而言,武举又如何呢?  武举什么时候开始  任何
期刊
写这个故事,是因为有一次我从铁匠铺门前经过,发现一只装有神秘物件的纸箱,上面写着:Star Washers。  有人成立了一家叫星星清洁者的公司。只要给50-4765这个号码打个电话,清洁队立即就会出发。他們装备齐全、指令高效,而且迫切地想把这些指令付诸实践。至少在公司广告上是这样说的。  就这样,很快,那些被时间、历史研究和飞机尾气弄得脏兮兮的星星便都恢复了原先的光芒。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星星各自的
期刊
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指导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奠定中医素质教育和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工作基础,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这位72岁的老人主持研究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①  春节,应当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正当中华大地准备除夕迎接庚子新年之际,湖北武汉却不断传来揪心的消
期刊
一步到位  我的手机已经用了三年多,觉得跟不上潮流了,于是向老婆请求想换一个。老婆说:“要换就换个一步到位的。”我一听很惊喜,谁知老婆来了句:“给你换个老人机!”  喜欢他  数学老师对我说:“你在这个年纪有喜欢的人很正常,但最好藏在心底。如果你想起他就做一道數学题,等毕业时把做满数学题的本子放在他面前,告诉他你有多喜欢他,不信他不感动。”这个主意真的很好,当我做到第二题的时候,我就不喜欢他了。 
期刊
在北京望京一家写字楼新开的“泡泡玛特”里,3个女生挑选好了“盲盒”,在收银台结完账,迫不及待地拆开盒子,其中一个女生抽到了心心念念的那一个,又笑又叫地蹦了起来。  “盲盒热”掀起已久,2019年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95后最“烧钱”的爱好中,潮玩手办排名第一,其中盲盒收藏成为硬核玩家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  如今,玩盲盒的“线上渠道”已很便捷,在微信小程序就可以抽盲盒,等着快递到家。在线抽
期刊
他是迄今为止,在海上漂流最久的人。  一提起绝处求生,人们总会联想起一些西方的形象。例如大名鼎鼎的贝爷,还有鲁滨逊,更是人类敢于挑战自然,永不放弃精神的代表。好像挑战自然极限与中国人无关。  但现实版的鲁滨逊,却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的名字叫潘濂(Poon Lim)。他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世界求生冠军”。  01 战争!逃生!  潘濂,海南人,1918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农村家庭 。为了谋生,16
期刊
4月27日晚,北京的夜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列队整齐的一串“流星”排成肉眼可见的“一字形”缓慢地划过天空。4天后,同样的景象又出现在厦门的夜空……  尽管很多国人对这幕场景感到陌生和惊奇,但国内熟悉航天产业的人早已在严阵以待这批特殊“访客”。它们不是UFO,而是来自美国一家著名的科技企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卫星阵列。6月3日,该公司用一枚“猎鹰9”火箭将“星链”计划第8批6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