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来全得费工夫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xu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个小人物通过散漫的秩序,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时代;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底片,组成了横亘数十年的百姓生态图。尧山壁从一个长者的视角,俯瞰历史纵深,从人到物,从逸闻到事件,庞大而细碎的截面结构了复杂的迷宫,对历史的回望和反思,尽显洞见,又见修养。晨昏之间,窥视时空;轻语之下,实为凝重。有鉴于此,特授予尧山壁《一个人的百姓史》储吉旺文学奖。
  这个颁奖词写得真好,准!
  有了这样的颁奖词,再说别的有些多余。但因得知我追随山壁先生近四十年,又在一起工作二十年,《文学港》的编者让我为先生的《一个人的百姓史》再写点什么,我没有推辞,也没有推辞的理由。
  那就从“一个长者的视角”说起吧。山壁先生是我的父辈,马上就八十岁了。当他得知自己在《文学港》得了头奖,头一个感觉竟然是不好意思,他说不是奔着得奖去的,这辈子老是给别人颁奖,老了老了没想到自己凑了个热闹。他没想到自己宝刀不老,也没想到评奖并不都像传说中的那样。
  先生自幼热爱文学,一辈子孜孜以求。先是以诗著名,尤以比喻特别生动为人称道;也写过剧本,他熟悉一千多个剧目,会唱,尤善旦角,有一次将军诗人朱增泉听了说:“好一个第五名旦!”因此他写起剧本来也是得心应手,善于人物形象塑造和唱词把握;上世纪80年代中期偶尔写散文,没想到这一“偶尔”便让人刮目,篇篇令人叫好。他的《理发的悲喜剧》《母亲的河》等,独树一帜,一时洛阳纸贵,为各种散文选本必选之佳构,还被选入高中课本和大中专课本。这次获得储吉旺文学奖的这组,就更是老到家的上等文字。而就是这样一位文学长者,对当下的不少文学青年和读者来说却是陌生的,其中的原因,不说也罢。
  《一个人的百姓史》刊发在《文学港》杂志2016年第一期,离当下时间不算太短了,我找出自己珍存的杂志,重温一遍,感觉还是那么地道,真可谓炉火纯青。本来,我是想通过重温摘些文字引用,以便说出我的感觉,阐述我的观点,却发现这些文字浑然一体,根本不能拆开,强拆它们就成了钉子户了,就不是了。想来想去,不得不趁便来精彩回放一下。看——
  魏家庄的魏三,原来给财主看家护院。1943年带一杆枪投了区小队,立了一功,当上了副班长。当时抗日武装枪支紧缺,一个区小队仅有两杆水连珠,三杆汉阳造,四把独一响,几十颗手榴弹。1945年围攻邢台,区小队打东门,夜里一个保安队员坠城开小差,被魏三撞上,抓住送到团部,又立了一功,提升为副队长。土改运动后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三区区长。
  这魏三我常见,他从小受穷,免不了有些偷鸡摸狗的毛病。如今一步登天,怕乡亲们看不起,自己先端起来。因为天生个子小,不到五尺高,便走路梗着脖子,站着打能能(踮脚),人前常为自己打圆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咱个子不高,高个子给咱说话,都得低头哈腰哩。”魏三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姓都认不得,只认得一个三字。一天他喝多了,路过戏院门口,看海报上剧目,《取西川》《反徐州》,大发其火:“谁这么大胆,把我魏三罚站了,还连开了三枪!”戏班班主出来解释了半天,他才说误会了,梗着脖子要走。班主多了一句话:“区长走好,祝你好运,祝你幸福。”魏三猛地扭过头来,吼道:“什么!闹了半天你还不知道本区长姓什么,告诉你,老子不姓福,姓魏,魏区长的魏。”
  魏区长不识字,还忌讳别人说短,总说自己眼不沾,脑子灵,听文件过耳不忘。有一次副区长去县里开会,带回来文件,号召农村多种早熟作物,他听话音是种枣树。第二天副区长不在,他召集各村村长开会,说上级了解情况,魏家庄是沙滩,就适合种枣树,命令各村毁了一部分谷苗,种上枣树秧。为此他挨了县长一顿狠批,说再不学文化这区长就别当了。魏三真的认识到学文化的重要,痛哭流涕地做了检查。
  魏三学文化从一个“免”字开始,为种枣树的事,县里通报批评并说认识深刻,免于处分。魏区长拿着简报,正过来调过去地看,把这个免字死死记在心里,不认识谁也得认得它。一次开大会,他磕磕巴巴地念文件:“上级号召,大力养牛,养羊,養免……”旁边人用胳膊捅他:“是养兔。”他不好意思,但还是硬撑着说:“养免。中国大了,北方念兔,南方念免。”元旦前,县里要开拥军优属会,民政局来了个条子,派三区交鸡三只,兔两只,毋忘。他念道:“交鸡三只,免两只,还剩一只,母的。”
  以上是《魏区长》一文的前半部分。
  事体情理,近在眼前。
  《一个人的百姓史》共十六篇,篇篇都是这等文字。
  这像是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的文字吗?不像,但它是。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活透了的文学老人,才可能有这等文字。达此境界,的确需要一生的洞见和修养。
  我在前边说过,山壁先生年轻时以诗著名,在这儿我想说,先生本色是诗人,他的散文,竟然让我首先想到了“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闻一多先生曾分析说,志,是记忆,是记录,也是怀抱。这么说,“志之所之也”,所强调的是诉说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说,“诗言志”强调的是写作的过程与方法,这才是言志的秘密。山壁先生的散文,让我再次见证了读诗与写诗的重要性。当代读者一般把诗歌理解为抒情诗,但实际上“诗歌”一词的所指要宽泛得多,在希腊语中,诗,就是创造。且不说史诗、诗剧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小说、散文也是诗,单说“抒情诗”,就无法涵盖今日容纳了思辨、悖论的诗歌写作。“诗歌”一词固定不变,而在此命名之下的文字却在悄悄改变,这就如衣裳之名古已有之,但我们今日的装扮却异乎古人。先生的文字还让我想到,培养良好文学趣味的方式或许就是阅读诗歌和诗歌写作训练。诗歌作为人类语言的最高形式,它并不仅仅是传导人类体验之最简洁、最浓缩的方式,它还可以为任何一种语言操作——尤其是纸上的语言操作——提供可能获得的最高标准。拿散文来说,其中的好风格,看来是诗歌语汇之精确、速度和密度的人质。诗歌是充满想象的,是通向任何一个可想象之物的捷径,对于散文而言,诗歌则是一个伟大的训导者,它教授给散文的不仅是每个词的价值,而且还有人类多变的精神类型、在不言自明之处的本领、对细节的强调和突降法的技巧。尤其是,诗歌促进了散文对形而上的渴望,正是这种形而上将一部艺术作品与单纯的美文或故事区分开来。   针对山壁先生的散文,吾兄闻章有过精道的评论:“这些散文与他的诗一样,都很本然。特别是散文,当初写的都是个人亲情,源于肺腑,达于心窍,属于至真至纯之作,感人是定然的。后来,他的散文多起来,题材也越来越宽泛,主题也越来越深广,但路子仍是原来的路子,以真挚为核心,少有敷衍,鲜有雕饰。这也是一种必然,因为他的选材,是以自己的生命流程为经,以身历耳闻为纬,都是真情实景,本然再现即可,用不着写,他只是靠文字来流露。因此可以说,这些东西是他生命之树上的枝桠,是他的生命本身,本真本色本有,自在自足自然,任何的雕饰都属多余。”我同意闻章兄的看法,也还有些话说。窃以为,因为先生本色是诗人,写起散文来,也深深懂得诗的“用具体超越具体”的运思方式:具体——抽象——新的具体。诗文源于個体生命的经验,经验具有大量的感性成分,因而它是具体的。但是,再好的经验也不会自动等同于诗文,或者说,经验的表现还不是诗文的表现。给我的感觉是,一旦进入写作,山壁先生急忙醒来,审视其经验,将经验置于理智和形式的光照之下。看似随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他在“用具体超越具体”的过程中,经过抽象,而不到达抽象,保留了“具体”经验的鲜润感和直接性,他对“具体”的超越,是出而不离,从不指向空洞的玄思,也不单维线性通向“升华”,它达到的是既具有本真经验甚至是“现场感”“目击感”,又有精神命名势能和生命意味的文字的具体,有质地的具体。它的“世俗生活描写力”和“历史生存命名力”是同时到位、合作完成的,具有细节的质感,又不琐碎、膨胀或臃塞,它葆有内在历史维度,深刻切入到百姓的存在和最基本的历史语境中去了。
  前两天山壁先生到我办公室小坐,我俩谈到人们对近来的文学不满足。先生说,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成功的形象塑造,让人记不住;二是结构不讲究,语言也乏味,让人看不下去,如孙犁所说:“贫嘴烂舌,胡乱写之。”这让我直接就和《一个人的百姓史》联系起来。它的形象不用说了,每一个人物都是活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无不尽当时之态,无不得当时之宜;先生还有着自己的结构方式,事跟着人走,人跟着历史走,历史跟着先生走,先生跟着谁走呢?跟着自己走。他不随意揣摩,没有想当然,更不臆想妄猜,都是顺着历史走向,追着生存状态,人和事里所包含着的生机,天然本质,如一出出经典戏剧,经得住时间的推敲;先生的语言,就更老到。往粗了说是春秋笔法,往细处看是赵树理和孙犁的有机结合,既有赵树理的生动、幽默,又有孙犁的纯净、朴素。
  因此就有了《一个人的百姓史》,总共有三百多篇。
  因此这样的散文,就看似轻灵,实为凝重,或许还要加上:看似民间,实为信史;看似大俗,实为大雅;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得来全得费工夫。
其他文献
黄金海岸  有人将黄金比作沙子  有人用沙子比作黄金  但海岸沉默  将海锁进旷废的时光里  流逝的事物看上去是美的  但不可能拥有  潮起潮落,落日是运沙的轮子  人间的嬉戏还原为泡沫  一切都无可挽回  潮来一排雪,潮去一片金  人间的花开花落  海的眼角一粒月光滴落  ——这是帆离去后的苦水  盐在深渊浊浪里燃烧  粒粒细沙将一片海喂养  只有贝壳和星星在世界的两头  花岙岛  有一种爱在花
期刊
风吹贵门山  风吹贵门山 秋天的光线  挂满一棵三百岁的枫香树  它在山坡上轻轻晃动叶子  它其实是另一座山  一座旧时的书院 露出了许多新鲜的表情  宋朝的方言 又一次被地道的贵门人  一一翻译和繁衍 仿佛那片竹林  起伏着喧响着柔软着——翠绿着  青石径 黄泥路 落叶沙沙  高处的风景 需要最高远的目光  而水往低处流 它们的汇聚  铺展出秋风无法抵及的深和蓝  此刻我席地而坐 周围的一切都在
期刊
一  写写河吧,我对自己说。  此时身边的河正在湍湍流动,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封住了阡陌原野,银装素裹的世界,千鸟飞绝,洁白畅意,花朵流逸,四野辽阔,空灵得任由思想驰骋、目光疾走,聚约而来的元素侃侃而谈,一河水进入化境,带上禅意,犁开耀眼的白色,向远方奔去。河流是生产联想的地方,她来自何处,又将落幕于何方,她的终极位置会不会栖于一枚叶的硕放、一朵花的盛开、一粒种子的发芽、一棵树的生长、一个人的眼眸?
期刊
我的母亲  我,王彦山,生于1983年  母亲那年,30岁,彼时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正紧  二姐已先我一年出生  用母亲的话说,我是逃生的  从不信神的父亲,骑着大金鹿牌自行车  驮着有孕的母亲,专门去东边的山村问卜  彼人答:您媳妇怀了个黑大汉  父母才心满意足地在月色中回家  我生之初,不知道中国是不是  已有这么一个节日,专为母亲们而设  待我长大,17岁,负笈南下  才知道一个节日——母亲
期刊
无 题  你是背负黑夜行走的人  身体的蜜,无处流泻  你忍住了悲伤,却没能忍住眼泪  把黑夜撕裂成几段  每一段都用孤独来浇灌  暗流禁锢了你  人世的荒芜,无法给你欢乐  她是那个逐渐理解你的人  但她有自己的航道  不能给你渔火  在你去寻她的路上  她更多地抛出了生活的刀伤  而你给了一条河流,你僅有的星光  失眠之诗  她抱着棉花,黑夜抱着她  灯火熄灭  鱼漏网,木屑在大脑里奔跑  一
期刊
一  清晨,天边微微现了一线阳光,仿佛轻轻揭开一帐帘幕,徐徐展露,惨阳微浮着,格外的清亮,窗外空气里,微微泛着凉。程天睁开眼,面前是夏一静,面膜还留在脖子上,一脸疲态,手里抱着灰白相间毛茸茸的“面团”。突然之间,他有恍然如梦的感觉,似乎躺在这里的是庄欣然。  他和庄欣然,与所有初恋情结的相遇一样,乏善可陈。  那天,如此刻一般,云淡风微,鸟声啾啾,蝶影翩翩,空气弥漫着芙蓉和茉莉混杂的清香,洋溢着探
期刊
冬天有点无聊,里亚不喜欢天气变冷,衣服穿得厚厚的。这个本该睡会懒觉的星期天他不得不驱车来到附近的公园,这是大学园区边上的公园,除了一条小河和随处可见的树木,连亭子都难得见到,更别说一般公园会有的假山、人工湖以及人工湖上漂着的游乐船。正是因为这样的简陋、朴素,在休息日,来到的人也是少。里亚因一次开错车路,遇见了这块地方,然后便将它视为宝地。他呆在公园里最常做的事是在汽车里发呆,他的车停在一条小径上,
期刊
在甬江边  朋友下午要去印度  我们刚刚见面  餐厅里空荡荡的桌椅  如此安静,冬天的甬江  流过窗外  我们沉默了一会  仿佛看见岁月流过城市  一条驳船在江面行驶  迎风的记忆,穿过  寒冷的身体  果汁已倒入杯子  那些熟悉的事物  有我们无法言说的陌生  印度是遥远的国度  离开故地,我们一生都是旅人  在难以抵达的地方  也难以返回  现在透过这玻璃房子  又一次,我们虚构了  自己的生
期刊
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闭幕仪式结束才下午两点半光景。修文文化部门同志问我们,要不要到三人坟、天生桥一带去参观。他们热情好客,很愿意带我们到有关王阳明文化遗迹处去看一看。对于这样的热情,我们自然是求之不得,便欣然前往。  驱车出修文城往西偏北方向前行,半小时多些,在谷堡乡的某一处村落,见有“三人坟”指示牌。我们正准备下车,陪同同志说,先看天生桥,回来再看三人坟。到了天生桥,他们又说,前面不远处有蜈蚣桥
期刊
她是我见过的出手最快的人。  武侠层面上,快手之快,看得着的是结果,看不清的是过程。劳动层面上,过程和结果都一目了然。  她是普通农村妇女,自从村里有大雪压背的故事之后(指妇女们在海涂上弯腰捉蛏子,大雪纷飞之际,效率起见,只有背上的积雪太重的时候才肯直身抖落),我面对她们生出了一股敬意,察觉中间有的是藏龙卧虎之辈。快手的出现就是意料中的事。  她的手快是有来历的。据她说从记事起,只要跟人一起做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