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如何应对网络环境的挑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网络逐渐走入千家万户。小学生也对网络非常熟悉了,他们的生活已经与网络分不开了,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小学生产生着很大的吸引力。网络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我们的德育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德育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网络环境带来的挑战呢?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网络环境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网络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小学生也对网络非常熟悉了,他们的生活已经与网络分不开了,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小学生产生着很大的吸引力。网络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我们的德育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德育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网络环境带来的挑战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对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 网络具有开放性和隐蔽性
  网络犹如一个信息的海洋,从中学生能够找到任何自己所需要的材料、信息,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也不受年龄的限制。在网络上,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不涉及一些违法的内容,就不会受到任何的约束,也不用担心自己所说的话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后果,更不会受到任何惩戒。网络交流不分男女老幼,人和人之间都是自由、平等的。
  (二) 网络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
  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会聚集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冲击,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上述的网络特性,有些不良信息会无法避免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长期受其感染,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就会逐渐弱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就会逐步降低,有时候甚至会产生一些违反社会常规的恶性事件。
  由此可以看出,德育工作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切不可对此掉以轻心,而是要做好小学生的网络监管工作,将学校的网络建设工作逐步加强,使网络更好地为小学生获取新知识服务。
  二、 网络具有两面性,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对待
  (一) 网络具有积极性因素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这就使得小学生有了一个全新的知识获取途径,他们的学习不再受书本的限制,网络上有着海量的图文并茂的信息,也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每天都会有一些新的知识涌现,并且,新知识的传播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往往令人应接不暇。在网络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网站进行访问,拓宽他们的求知途径,使小学生得到了更为多样的网络学习。
  网络空间能够为学生创造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无论是上网聊天还是通过BBS等形式,学生都能交到很多的朋友,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来,针对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同时了解和接受他人的观点,不断增强自身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自身潜能的开发。网络环境是非常宽松的,学生那些不想和老师、家长讲的话都可以在网络中宣泄,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与咨询,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与较高的素质。
  (二) 网络具有负面影响
  在为小学生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网络也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当前,很多学生都沉溺在网络游戏中,街头的网吧繁杂多样,他们在放学或周末会将大量的时间消耗到网吧上。有人曾经针对网吧上网人群做了一次数据调查,发现有30%的人是在聊天,60%的人是在玩游戏或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利用网络做一些正当事的人则非常少,而青少年学生则是网吧里的“主力军”。很多的学生都有“恋网”情结,他们沉溺在虚拟的世界之中,无论是身体的发育还是心理健康的培养,都面临着巨大的危害。
  此外,网络上有很多新鲜、新奇的信息,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来说,这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由此他们就会对网络上瘾,并逐渐地对网络产生一种依赖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想要一直处于虚拟世界中,对于现实社会,他们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逃避心理,无论是对人对事,都会表现得非常冷漠,在社会交往中没有自信心,也不具备基本的交往能力与技巧。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错位,他们的生理机能和神经系统也会遭到很大的破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阻碍。
  三、 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
  (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
  网络世界是极为精彩的,同时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具有多样化与快捷的特点,对于判断能力尚不充足的小学生来说是极为有趣的,他们很容易为之沉迷,甚至发展成为网瘾。德育教师要多向学生进行一些上网会对心理发展产生障碍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避免心理障碍,断绝学生产生网瘾的途径。对于网络中的一些垃圾理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甄别和判断,明确自己的上网目的。此外,我们还要对学生加强网络法纪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抵制不良的网络文化,形成科学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高尚的情操。
  (二) 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学习网站
  当今网络技术极为发达,它涵盖了海量的内容,可以说是整合了天下的资源。对于这些丰富的资源,小学生在判断与选择方面有着一定的难度,他们多数是全盘接受,而且会盲目地相信网络中的那些良莠不齐的信息。为了使网络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适合他们使用的学习网站。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此类的网站,如雏鹰网、中青网等,这些网站内容健康,学习资源丰富,页面安排方面也比较合理,多以学生喜欢的暖色调为主,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余时间浏览15~30分钟,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很大益处的。曾经有一位家长告诉笔者:“这种学生网站特别好,有很多孩子喜欢的内容,他根本没有空闲时间去浏览其他网站。”
  (三) 开设校园网站
  当前,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校园网站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工作和学习使用,同时还是学校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也可以将校园网站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我们的战斗武器。首先,德育工作者要与网络建设人员多多沟通,使校园网站能够施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技术防护,过滤一些不良信息,并有效地监督学生的上网行为,对一些特色网站进行开发和维护,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利用校园网站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發挥网站的交互性特点,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网上论坛开设专门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讨论,也可以为学生开设一些德育专栏,将一些好人好事发布到校园网上。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虽然面临挑战,同时也迎来了自身的机遇,我们要好好把握互联网这一利器, 更好地为学生的德育建设工作服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与个人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 1、研究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脂类代谢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2、研究散发早发冠心病患者中MEF2A Exon 7和Exon 11以及ACE 16Intron基因突变情
摘 要:“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频发的态势促使我们对这类事件开始反思并寻找解决的方案。经观察和研究发现,在幼儿园里的一些孩子身上也存在着原始的早期的“欺凌”行为的现象。因此,要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发生,应该从幼儿园的全面教育开始抓起,做到早发现、早纠正。  关键词:校园欺凌;幼儿园;早期欺凌现象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成为民众广为关注的热词,有关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视频、图片
摘 要:为了更好地发展中职教育,促进中职学校学生成长成才,我们有必要对其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影响其自身发展的心理障碍并予以解决。本文从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以及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对策分析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对策  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与其他学生,如普通高中生、大专学生等,中职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年龄较小、家庭环境一般、成绩
摘 要:人的思想道德是表现在生活中的,因此,道德教育的开展也要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那些纯粹的道德说教以及道德戒律的灌输犹如空中楼阁一般,没有任何根基,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小学生思想纯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萌芽状态,在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道德规范的学习,还是生活常识
摘 要: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来说,新课程对教师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使教学回归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基础。在多年的教学探索和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感兴趣,真正地将这门课程学好、学透,教师就必须将教学融入生活中,将生活与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拓展和延伸,都要努力实现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工作人员与家长的重视。从某些方面来说,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与其他素质的质量水平是成正比的,也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很多地区的中小学都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了教学日程,也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但是,在我国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以及偏远农村中,这项工作开展的效果并不好,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很多
摘 要:人们常说,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在我国教育过程中还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不少的著名学者都曾提出“教育生活化”的理念,例如:被毛泽东称颂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被宋庆龄赞誉的“万世师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的“生活即教育”[1]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了在生活中的举止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品德变化。同时,也强调了,实现德育生活化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