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广路于1968年入伍,当了7年的铁道兵后转业返回地方。称其为“老兵”是名副其实,再恰当不过了。祖籍山东的许广路为人宽厚,处事稳健,平日讷言。因事业有成,但凡亲朋好友聚会时,多有人当面称赞他,每次他都是谦虚笑对,从不自炫其荣。我和他相识多年,因其年长,习惯尊称其为“老许”。我写老许,一是因为其业绩可圈可点,二是因为军人一直为我心中所敬仰,早想为其写赞歌。
会技术,就业有出路
昔日的鲁西北,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贫困像一座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1949年,许广路就出生在这里一个贫苦家庭,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许广路弟兄5个,他排行老三,出门没有衣服就穿哥哥的,他是饱尝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长大的。贫穷的阴影早就深深地印在了许广路幼小的心灵上。
为糊口,17岁的许广路初中还没有毕业就应征入伍,远离家乡当了一名铁道兵。铁道兵修路架桥,南征北战,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许广路因从小营养不良,身单力薄,一天活儿干下来,总是累得筋疲力尽,浑身酸痛。每次从工地回到家,小腿像灌了铅似的不听使唤。白天强撑着,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常偷偷地掉眼泪。
军营是历练人的熔炉,其艰苦程度远远超出了许广路的想象。许广路年纪小、体力差,痛苦不堪的现状动摇了起初从军的意志,他萌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每当这念头在脑海闪现时,临行前父亲谆谆教导的声音就回荡在耳边:“咱是山东汉子,到哪里也不能给山东人丢脸。”许广路虽体力差,可脑子不笨,很快就想明白了事理,“不能落个怂包,回家既没有脸面,也没有出路。别人能吃的苦,自己也要咽下去。”时隔不久,许广路就克服了横亘在自己面前的重重困难,度过了难熬的新兵适应期。适应环境后的许广路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处处表现良好,在班组里渐露头角。由于有点文化,时隔不久,组织上就选派其到运输部学习汽车驾驶技术。那年代,一个人能开汽车是件很荣耀的事。许广路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学会汽车驾驶返回连队后,像老虎下山,干得更猛了。由于业绩突出,当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
1975年夏,许广路脱下军装转业到了邢台市运输公司。“开汽车跑运输,每月能挣30多块钱。运输公司当时为国营单位,是铁饭碗,是社会上很多人羡慕的地方。我是外地人,如果没有汽车驾驶技术,想进这么好的单位,一点门也没有。古人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我要说的是,艺多不压身,有技术就好就业,有技术就有饭吃。无论什么时代,只要有技术,又脚踏实地勤奋肯干,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能慢慢地圆了自己的梦想。”回忆起自己一转业就有了好工作,许广路感慨地说。
谋发展,致富有门路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席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解冻了祖国冰封多年的经济。“甩掉贫困帽子”的呼声像春潮,在神州遍地涌动,有些敢试先行的弄潮儿已经扬帆起航,破浪前行。刚过而立之年的许广路,正是心存梦想、激情燃烧的年龄,又有在军营淬炼而成的军人特有的胆魄、刚毅和过硬的驾驶技术,加上转业7年来跑运输、走南闯北摸爬滚打的积淀和经济蓬勃发展的熏染,他内心深处悄然萌生了下海经商、闯一闯的念头。“时代发展到了大变革的关头,每个人都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小富即安,老婆孩子热炕头’倒是没有风险,但到头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下海经商虽有风险,但不拼一把心里老痒痒。我为是否下海经商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许广路说出了下海经商的初衷。
经过深思熟虑后,许广路决心辞掉国营单位这个“铁饭碗”,到商海拼一拼,闯一闯。这个决定像冰块掉到热油中,他的亲朋好友顿时炸了锅。“广路,你脑子进水了?放着这么好的单位不呆,而去冒险,能不能落个囫囵尸首都很难说啊!”“你疯了,放着这么好的日子不过,去瞎折腾,有你后悔的时候。”“试试吧,不试试怎么知道到底行不行,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周边有质疑声,也有鼓励声。许广路面对众人的质疑,也不做过多的解释,一言以蔽之:“小富即安不是我的脾气,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1983年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吸引下,许广路力排众议,毅然辞掉“铁饭碗”,勇敢地投身到经商致富的浪潮中。邢台长城电子培训学校的创办,成了许广路商海航行的始发港,开辟了他人生的新纪元。在改革开放之初,敢“下海”就要有一定的胆量,能乘风破浪、自主沉浮,敢中流击水,进而彰显弄潮儿的英雄本色。在茫茫的“下海”人群中,不乏一时感情冲动者,这部分人不具备“游泳”的基本技能,一“下海”就呛水。若“到风大浪急”,船翻葬身者也屡见不鲜。“经商和打仗一样,光勇敢不行,闭着眼打糊涂仗,没赢的可能。我敢辞掉工作是因为我有驾驶技术,就算混得不行了,给谁开个车也饿不着。‘下海’的决心如此坚定,是因为我事先到南方考察了,心里有底。我之所以选择办技校,是因为当时在南方,技术培训已经比较火爆了。”许广路回忆创业之初为什么办培训学校时,如是说。
机会总是垂青早有准备的人。许广路由于把市场的需求摸清了,所以培训学校刚一开张,报名的人就接踵而至,首期开班就招收学员一百余人。学员爆棚,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许广路的干劲,更坚定了他办培训班的信心。旗开得胜,一发而不可收,服装、美发、电脑和食用菌技术等培训班接连开张。由于培训质量好,学员就业率高,许广路的培训业务越来越红火,事业越做越大。没过多长时间,许广路就成了人人羨慕的“万元户”。
光阴荏苒,时光转眼就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普通的技术培训已经遍地开花,竞争日趋白热化,发展的空间日渐萎缩,发展的前景不甚乐观。倾注了自己心血的培训事业面临停滞的困境,许广路整日食不知味,夜不安寝,心中像打翻了酱醋瓶似的,五味杂陈。身处困境的许广路没有彷徨,没有消极地等待,而是走出去寻找新的门路,这次他又踏上了南下取经的迢迢之路。在南方诸地,汽车驾驶培训如火如荼,一派繁荣。许广路见此情景眼前一亮,心中顿时豁朗。“经济要繁荣,少了运输肯定不行,我开车跑运输多年,不用教也明白这个理。南方发展比北方快,南方搞驾驶培训行,到北方也一定能行。”许广路文化不高,但思维超前,悟性极高。来南方不多时,就下定了回家办汽车驾培学校的决心。 许广路当兵多年养成了雷厉风行的性格,为他以后经商能及时抓住商机奠定了基础。经营中,许广路对决定好的事说干就干,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从南方返回邢台后,许广路就立即着手张罗办驾校。他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倾囊取出,对于资金缺口,他不辞辛苦地多方筹借。夜以继日,许广路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办驾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994年金秋时节,南和县首家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天一驾校应运而生。当时办驾校是件盛事,开业时,县里的主要领导和众多社会名流前来祝贺,场面甚是隆重。建校后,许广路心无旁骛,竭尽全力为学校谋求发展,以求让更多的人学会驾驶,就业有饭吃,致富有门路。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7年持续拼搏,驾校已由当初占地30亩、拥有教练车15辆的普通驾校,发展为占地130余亩、拥有80余辆教练车、30余辆模型教具车,集教练场和考试场为一体的现代化驾培基地。
“如今,驾校每年可为社会输送近万名合格驾驶员,为众多人的就业和生活提供了帮助,为当地的经济繁荣也尽了绵薄之力。现在回头想一想,我这个老兵也算没有白当。”年逾古稀的许广路说这话时,语气里透着由衷的自豪。
跟党走,人生有正路
许广路是外地人,一个当兵转业的普通司机,没有广泛的社会关系,更没有丰富的优势资源。再加上他不善言谈,似乎又少了叱咤商场的沟通技能。但许广路竟然成功了,而且芝麻开花——节节高。他到底靠什么获得了成功,众多人迷惑不解,我的内心也一直是一团迷雾。许广路靠什么干这么大、发展这么好,不把这点写清楚,对不起读者。采访伊始,我就把自己的心思和盘亮了出来:“老许,今天你得把成功的秘诀告诉我,不然这文章没法写。”
“发展到今天也没什么秘诀。要说靠什么,一是靠政策,二是靠质量。没有好的政策,怎么折腾也白搭。没有高的质量,怎么忽悠也白费。你别光听我说,你到学校里好好转转,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老许说这话时,脸上透着自信,语气里含着无可辩驳的力量。
学校大门口,鲜红的党旗模型迎门矗立,党旗上镶嵌的“党建领航,企业扬帆”八个金色大字赫然醒目,这让我首先感受到了学校的魂。楼道两侧,内容丰富、构图巧妙的彩色喷涂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学校历史、党建知识、党员之窗、学员练车、抗疫救灾、拥军优属、奉献爱心等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心生敬意。其中,“一家三代”先后都在学校学驾驶和为退役军人及亲属减免学费的故事,颇是温馨,甚动心弦。荣誉区里的块块奖牌占了墙壁很大的面积,从学校开业到现在,几乎每年都会获得荣誉,近几年的奖牌更多。“国家认证示范学校”“河北省十佳文明驾校”“消费者放心学校”“邢台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单位”“永不褪色的老兵”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学校会议室里,“南和县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暨党建示范点建设工作推进会”的会标还散发着墨香,与四周墙壁上精美的党建文化彩图相映生辉,珠联璧合。我目睹后,深深感受到党建工作在这里开展的力度和氛围的浓厚。
回到办公室,老许把办公桌上《简明中国史·党员干部国史必修》的书放好后说:“2005年,我就在学校建立了党支部,这在非公企业里属于头一批。前段时间县里组织的党建示范工作推进会,刚刚在学校召开。这些年,我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地很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非常地好。由于有党员带头,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学校风清气正、和谐诚信的氛围才得以养成。上级的政策没有赖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好,就看你怎样领会、怎样贯彻落实了。紧跟党的政策走,肯定走不了弯路,无论干什么事都容易成功,人生也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学校的每一点进步都饱含着许广路的心血和汗水,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就是他人生旅程上一个个奋进足迹的缩影。许广路陪我在校园里尽情地转着,边走边讲。转着转着,我往日蓄积在心中的谜团,渐渐地烟消云散了。
从许广路的成功中我悟出了一个理,那就是:每个人都犹如一棵树苗,只有根植祖国肥沃的土地,沐浴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雨露阳光,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即将离开学校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复读,让我最动情、最难忘的,是邢台市委宣传部和邢臺市军分区联合颁给许广路个人的“永不褪色的老兵”那块奖牌,窃以为这是对许广路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对许广路风雨人生最好的注脚。
责任编辑/魏建军
会技术,就业有出路
昔日的鲁西北,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贫困像一座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1949年,许广路就出生在这里一个贫苦家庭,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许广路弟兄5个,他排行老三,出门没有衣服就穿哥哥的,他是饱尝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长大的。贫穷的阴影早就深深地印在了许广路幼小的心灵上。
为糊口,17岁的许广路初中还没有毕业就应征入伍,远离家乡当了一名铁道兵。铁道兵修路架桥,南征北战,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许广路因从小营养不良,身单力薄,一天活儿干下来,总是累得筋疲力尽,浑身酸痛。每次从工地回到家,小腿像灌了铅似的不听使唤。白天强撑着,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常偷偷地掉眼泪。
军营是历练人的熔炉,其艰苦程度远远超出了许广路的想象。许广路年纪小、体力差,痛苦不堪的现状动摇了起初从军的意志,他萌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每当这念头在脑海闪现时,临行前父亲谆谆教导的声音就回荡在耳边:“咱是山东汉子,到哪里也不能给山东人丢脸。”许广路虽体力差,可脑子不笨,很快就想明白了事理,“不能落个怂包,回家既没有脸面,也没有出路。别人能吃的苦,自己也要咽下去。”时隔不久,许广路就克服了横亘在自己面前的重重困难,度过了难熬的新兵适应期。适应环境后的许广路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处处表现良好,在班组里渐露头角。由于有点文化,时隔不久,组织上就选派其到运输部学习汽车驾驶技术。那年代,一个人能开汽车是件很荣耀的事。许广路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学会汽车驾驶返回连队后,像老虎下山,干得更猛了。由于业绩突出,当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
1975年夏,许广路脱下军装转业到了邢台市运输公司。“开汽车跑运输,每月能挣30多块钱。运输公司当时为国营单位,是铁饭碗,是社会上很多人羡慕的地方。我是外地人,如果没有汽车驾驶技术,想进这么好的单位,一点门也没有。古人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我要说的是,艺多不压身,有技术就好就业,有技术就有饭吃。无论什么时代,只要有技术,又脚踏实地勤奋肯干,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能慢慢地圆了自己的梦想。”回忆起自己一转业就有了好工作,许广路感慨地说。
谋发展,致富有门路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席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解冻了祖国冰封多年的经济。“甩掉贫困帽子”的呼声像春潮,在神州遍地涌动,有些敢试先行的弄潮儿已经扬帆起航,破浪前行。刚过而立之年的许广路,正是心存梦想、激情燃烧的年龄,又有在军营淬炼而成的军人特有的胆魄、刚毅和过硬的驾驶技术,加上转业7年来跑运输、走南闯北摸爬滚打的积淀和经济蓬勃发展的熏染,他内心深处悄然萌生了下海经商、闯一闯的念头。“时代发展到了大变革的关头,每个人都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小富即安,老婆孩子热炕头’倒是没有风险,但到头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下海经商虽有风险,但不拼一把心里老痒痒。我为是否下海经商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许广路说出了下海经商的初衷。
经过深思熟虑后,许广路决心辞掉国营单位这个“铁饭碗”,到商海拼一拼,闯一闯。这个决定像冰块掉到热油中,他的亲朋好友顿时炸了锅。“广路,你脑子进水了?放着这么好的单位不呆,而去冒险,能不能落个囫囵尸首都很难说啊!”“你疯了,放着这么好的日子不过,去瞎折腾,有你后悔的时候。”“试试吧,不试试怎么知道到底行不行,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周边有质疑声,也有鼓励声。许广路面对众人的质疑,也不做过多的解释,一言以蔽之:“小富即安不是我的脾气,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1983年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吸引下,许广路力排众议,毅然辞掉“铁饭碗”,勇敢地投身到经商致富的浪潮中。邢台长城电子培训学校的创办,成了许广路商海航行的始发港,开辟了他人生的新纪元。在改革开放之初,敢“下海”就要有一定的胆量,能乘风破浪、自主沉浮,敢中流击水,进而彰显弄潮儿的英雄本色。在茫茫的“下海”人群中,不乏一时感情冲动者,这部分人不具备“游泳”的基本技能,一“下海”就呛水。若“到风大浪急”,船翻葬身者也屡见不鲜。“经商和打仗一样,光勇敢不行,闭着眼打糊涂仗,没赢的可能。我敢辞掉工作是因为我有驾驶技术,就算混得不行了,给谁开个车也饿不着。‘下海’的决心如此坚定,是因为我事先到南方考察了,心里有底。我之所以选择办技校,是因为当时在南方,技术培训已经比较火爆了。”许广路回忆创业之初为什么办培训学校时,如是说。
机会总是垂青早有准备的人。许广路由于把市场的需求摸清了,所以培训学校刚一开张,报名的人就接踵而至,首期开班就招收学员一百余人。学员爆棚,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许广路的干劲,更坚定了他办培训班的信心。旗开得胜,一发而不可收,服装、美发、电脑和食用菌技术等培训班接连开张。由于培训质量好,学员就业率高,许广路的培训业务越来越红火,事业越做越大。没过多长时间,许广路就成了人人羨慕的“万元户”。
光阴荏苒,时光转眼就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普通的技术培训已经遍地开花,竞争日趋白热化,发展的空间日渐萎缩,发展的前景不甚乐观。倾注了自己心血的培训事业面临停滞的困境,许广路整日食不知味,夜不安寝,心中像打翻了酱醋瓶似的,五味杂陈。身处困境的许广路没有彷徨,没有消极地等待,而是走出去寻找新的门路,这次他又踏上了南下取经的迢迢之路。在南方诸地,汽车驾驶培训如火如荼,一派繁荣。许广路见此情景眼前一亮,心中顿时豁朗。“经济要繁荣,少了运输肯定不行,我开车跑运输多年,不用教也明白这个理。南方发展比北方快,南方搞驾驶培训行,到北方也一定能行。”许广路文化不高,但思维超前,悟性极高。来南方不多时,就下定了回家办汽车驾培学校的决心。 许广路当兵多年养成了雷厉风行的性格,为他以后经商能及时抓住商机奠定了基础。经营中,许广路对决定好的事说干就干,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从南方返回邢台后,许广路就立即着手张罗办驾校。他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倾囊取出,对于资金缺口,他不辞辛苦地多方筹借。夜以继日,许广路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办驾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994年金秋时节,南和县首家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天一驾校应运而生。当时办驾校是件盛事,开业时,县里的主要领导和众多社会名流前来祝贺,场面甚是隆重。建校后,许广路心无旁骛,竭尽全力为学校谋求发展,以求让更多的人学会驾驶,就业有饭吃,致富有门路。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7年持续拼搏,驾校已由当初占地30亩、拥有教练车15辆的普通驾校,发展为占地130余亩、拥有80余辆教练车、30余辆模型教具车,集教练场和考试场为一体的现代化驾培基地。
“如今,驾校每年可为社会输送近万名合格驾驶员,为众多人的就业和生活提供了帮助,为当地的经济繁荣也尽了绵薄之力。现在回头想一想,我这个老兵也算没有白当。”年逾古稀的许广路说这话时,语气里透着由衷的自豪。
跟党走,人生有正路
许广路是外地人,一个当兵转业的普通司机,没有广泛的社会关系,更没有丰富的优势资源。再加上他不善言谈,似乎又少了叱咤商场的沟通技能。但许广路竟然成功了,而且芝麻开花——节节高。他到底靠什么获得了成功,众多人迷惑不解,我的内心也一直是一团迷雾。许广路靠什么干这么大、发展这么好,不把这点写清楚,对不起读者。采访伊始,我就把自己的心思和盘亮了出来:“老许,今天你得把成功的秘诀告诉我,不然这文章没法写。”
“发展到今天也没什么秘诀。要说靠什么,一是靠政策,二是靠质量。没有好的政策,怎么折腾也白搭。没有高的质量,怎么忽悠也白费。你别光听我说,你到学校里好好转转,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老许说这话时,脸上透着自信,语气里含着无可辩驳的力量。
学校大门口,鲜红的党旗模型迎门矗立,党旗上镶嵌的“党建领航,企业扬帆”八个金色大字赫然醒目,这让我首先感受到了学校的魂。楼道两侧,内容丰富、构图巧妙的彩色喷涂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学校历史、党建知识、党员之窗、学员练车、抗疫救灾、拥军优属、奉献爱心等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心生敬意。其中,“一家三代”先后都在学校学驾驶和为退役军人及亲属减免学费的故事,颇是温馨,甚动心弦。荣誉区里的块块奖牌占了墙壁很大的面积,从学校开业到现在,几乎每年都会获得荣誉,近几年的奖牌更多。“国家认证示范学校”“河北省十佳文明驾校”“消费者放心学校”“邢台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单位”“永不褪色的老兵”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学校会议室里,“南和县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暨党建示范点建设工作推进会”的会标还散发着墨香,与四周墙壁上精美的党建文化彩图相映生辉,珠联璧合。我目睹后,深深感受到党建工作在这里开展的力度和氛围的浓厚。
回到办公室,老许把办公桌上《简明中国史·党员干部国史必修》的书放好后说:“2005年,我就在学校建立了党支部,这在非公企业里属于头一批。前段时间县里组织的党建示范工作推进会,刚刚在学校召开。这些年,我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地很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非常地好。由于有党员带头,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学校风清气正、和谐诚信的氛围才得以养成。上级的政策没有赖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好,就看你怎样领会、怎样贯彻落实了。紧跟党的政策走,肯定走不了弯路,无论干什么事都容易成功,人生也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学校的每一点进步都饱含着许广路的心血和汗水,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就是他人生旅程上一个个奋进足迹的缩影。许广路陪我在校园里尽情地转着,边走边讲。转着转着,我往日蓄积在心中的谜团,渐渐地烟消云散了。
从许广路的成功中我悟出了一个理,那就是:每个人都犹如一棵树苗,只有根植祖国肥沃的土地,沐浴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雨露阳光,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即将离开学校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复读,让我最动情、最难忘的,是邢台市委宣传部和邢臺市军分区联合颁给许广路个人的“永不褪色的老兵”那块奖牌,窃以为这是对许广路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对许广路风雨人生最好的注脚。
责任编辑/魏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