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三境界”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文练笔一直以来都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随文练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到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言语运用的能力。它是沟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最便捷的桥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将随文练笔落实到阅读教学中。但追问其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境界:
  一、第一境界——得意
  课例:六年级《船长》一课,当教学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这一节时,低沉缓慢的音乐渐渐响起。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随文练笔:“同学们,当那些已经脱险的乘客站在‘玛丽’号的甲板上,看着徐徐沉入大海的哈尔威船长,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请拿出你的笔写下来。”于是,学生在音乐中用文字表达了对哈尔威船长的崇敬与感激。课堂氛围很好。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情感性较强的课文,运用这样的练笔,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受到情感的熏陶。由于比较容易寻找练笔的切入口,因此在平时的随文练笔中,这种方法运用得较多。但我把这种练笔称为第一境界,因为这种练笔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思想情感,始终纠缠于对人文内涵的挖掘,这在我们的课堂上比比皆是。从三年级教学《争论的故事》时设计“你想对兄弟俩说些什么”到六年级教学《詹天佑》时设计“看着詹天佑的铜像你有什么感想”,此类“感想式”练笔表达的是从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易流于空洞说教、泛泛而谈,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缺少提升。另外,这类练笔在不同年级和课文中都可以采用,很难体现出各学段练笔训练目标和文本特点。
  二、第二境界——得言
  课例:四年级《第一朵杏花》一课,当教学到“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一排比的写作手法很容易被老师作为写作迁移的好素材,于是随文练笔就应运而生了。如:“请同学仿照这種句式,写写别的季节: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 了 ,吹 了 ,吹了 。”学生模仿文中的例句,很容易就用这种句式写出了其他季节的特点。又如三年级《海底世界》一课,在学完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写海底的各种动物之后,老师要求同学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随着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变成“用课文教语文”这一理念的深入,一时间,对词句、段篇的摹写型练笔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种随文练笔使教者能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有效地进行表达技巧的迁移。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其实是学生习作的蓝本,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模仿迁移类的随文练笔。但我把这类练笔理解为第二境界,因为教者关注了语言的表达特点,却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上述随文练笔,很好地抓住了文本语言的特点,并进行了迁移运用,可学生并没有通过练笔对文本情感有所升华,也遗忘了对文本的整体回归,为写而写,未能达到言意共生。另外,这一种练笔有时会犹如“第三者插足”,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突然冒出一个与文本基调并不一致的练笔训练,学生思想上没有准备,但师命难违,于是只能为写而写,机械模仿。等到写完开始交流评价时,又硬生生被老师拉回文本情境。
  三、第三境界——言意兼得
  课例:五年级《黄山奇松》。当教学到“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一重点段落时,教者首先通过朗读、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奇”。随后,关注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三棵松树的,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发现都是先描写奇松的外形或姿态,再展开联想,用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黄山奇松的“奇”。此时,教者通过多媒体出示黄山上其他各有特点的松树,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让学生选择一种松树,模仿课文中描写三大名松的方法进行仿写。
  又如,三年级《海底世界》第三自然段教学,学习完描写海底动物的说明方法后,老师让学生观看海洋中其他动物的活动视频,要求学生用刚才学习的说明方法写一种海底动物。
  刚才两个课例,所设计的随文练笔都是在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用课文的语言形式写与课文紧密联系的内容。
  课例一的练笔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黄山奇松的“奇”,又习得了外形加联想的状物写作方法。课例二在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后,设计随文练笔,在简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海底世界的物产丰富、生机勃勃。这是我所理解的随文练笔的第三境界——言意兼得。
  所谓“言意兼得”。“意”是指课文,文本传达的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言”是指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言意兼得”是指从理解运用文本的语言入手,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随文练笔中做到言意兼得,既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在感悟其内容内涵、体会情感的同时,领悟其在表达上的特点、作用、效果。还需要教师设计好言和意有机统一的练笔切入口。既关注练笔的语言形式,又关注练笔的内容,通过练笔使学生既习得了某种语言表达形式,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升。
  当然,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运用第三境界的随文练笔。有些课文思想内涵比较深刻,但语言表达特点不是很鲜明。我们不妨可以使用第一境界的随文练笔。不过,这需要教师有效创设情境,使孩子入情入境,真情流露,真正做到“用我笔言我心”,避免出现空洞说教、泛泛而谈、口号式的练笔。对于那些语言风格很有特点的课文段落,第二境界的随文练笔也不失为一种习得语言的好方法。
  例如,学完《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关注总分的写法后,让学生模仿这种 “总分”的方法写一处景物,也能有效训练写法的迁移。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写的内容能指向课文的重点内容,那就是第三境界了。
  例如,上面所举的《海底世界》课例,随文练笔是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写一种小动物,这一练笔的主要目的是得言——简单运用说明方法。它很容易破坏课堂教学的情境:刚才还是在海里游览、欣赏,突然又要观察屏幕上的一只大公鸡。而改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写海底其他的动物。这一设计的目的既学习、巩固了对说明方法的简单运用,又引导学生感受到了海底千奇百怪的动物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的情怀。
  随文练笔训练中,我们必须结合年段要求、课文特点、学生基础精心设计,把对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达到随文练笔的第三境界。但不管哪种境界的练笔,都需要紧扣教学目标,使随文练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切不可为练笔而练笔,使课堂变得臃肿;随文练笔还需在情境中完成,不可因为练笔而使课堂变得生涩。■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九里小学)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现实场景下设备的移动轨迹,发现其链路持续时间互补累积分布具有幂律特征;熟悉度-频繁度分布具有节点比例差异和时间无关性特征。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明这两种分布特征
3、加强企业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本期的“企业管理”栏目就企业并购方式问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问题、如何发挥会计核算在企业管理的作用问题,进行了有
三电视道具设计原则及方法1.电视节目道具设计原则电视节目道具设计是为节目服务的,它是电视节目导演在节目构思中的舞台场景、效果的辅助体现,它的设计原则(1)小品节目道具设
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学习的能动性,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课程知识,使学科教育更具成效性。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应运用生活化的理念对教学进行优化,营
<正>目前,博世可以为各种车辆和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制动系统,包括车辆大小、动力类型、电气化程度以及辅助功能的数量。ESP hev可以为混合动力和电动车提供再生制动解决方
新课程提倡物理课堂的学习要注重以问题为抓手,引领学生在问题中发现物理现象,抽取物理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内容思考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能力。在这样的理念观照下,当下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就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物理学习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丰富的物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分析中提升。  一、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创设悬念  对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是初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物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