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没有疑问、不善思索,就谈不上求知,也就无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要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不能不对课堂提问做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提问应作为参与、协作、沟通的桥梁,作为知识这一“动态液体”不断转变、融合、整合的课堂提问应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因此,要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提问”是关键。我认为,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做到“三要”。
1. 提问要有“度” 所谓的“度”指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或者“满座寂然,无敢答者”。最后只好由老师自己回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的形式和过程,但这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地就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貌似繁荣的背后,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那么,如何把握度呢?有位教育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然后获得正确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和谐的快乐。
2. 提问要有“量” 课题提问的目的性原则明确指出了课堂提问的四个基本作用,即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为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就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同时要有量的控制,多了,解决不了,课堂紧张而急促;少了,课堂松散而空乏。都不利于课堂的和谐。因此,“提问”一定要注意量的控制。要注意瞅准关键,瞄准“课眼”,以一当十,既让学生解决得了,又让学生感觉到虽紧凑却有快感和满足感。
3. 提问要有“评”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落实。提问的效果又优化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者的每一句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都应公开进行评判。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的“对不对”,还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好不好”。最关键的是课堂评价要:①以表扬为主,②鼓励求异,③鼓励学生评价。尤其是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更加和谐。
霍姆林斯基所说:“上课,这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间最重要的沟通和配合。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来自于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只要在课堂上注意了提问的“度”“量”“评”,就一定能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1. 提问要有“度” 所谓的“度”指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或者“满座寂然,无敢答者”。最后只好由老师自己回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的形式和过程,但这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地就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貌似繁荣的背后,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那么,如何把握度呢?有位教育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然后获得正确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和谐的快乐。
2. 提问要有“量” 课题提问的目的性原则明确指出了课堂提问的四个基本作用,即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为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就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同时要有量的控制,多了,解决不了,课堂紧张而急促;少了,课堂松散而空乏。都不利于课堂的和谐。因此,“提问”一定要注意量的控制。要注意瞅准关键,瞄准“课眼”,以一当十,既让学生解决得了,又让学生感觉到虽紧凑却有快感和满足感。
3. 提问要有“评”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落实。提问的效果又优化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者的每一句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都应公开进行评判。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的“对不对”,还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好不好”。最关键的是课堂评价要:①以表扬为主,②鼓励求异,③鼓励学生评价。尤其是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更加和谐。
霍姆林斯基所说:“上课,这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间最重要的沟通和配合。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来自于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只要在课堂上注意了提问的“度”“量”“评”,就一定能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