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不是一般性的局部调整,而是深刻的系统变革。高中课程改革更是这一系列变革中最为关键,最为艰巨的部分。它的理念体现了普通高中性质的变化,教育目标的变化和教育方式的变化,其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
高中课改的实施,面临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以好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础,二是以好的教师和教学活动为保障,三是以好的教育评价制度为导向。三者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其中评价制度是指挥棒,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课改的实际方向。
从实验地区看,普通高中的评价制度,无论是评价的目标、内容,还是方式,都努力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改革,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当然,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一些亟待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仍需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来求得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解决。
首先是全面性与综合性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而学业成绩又局限于学科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评价。而课改评价则注重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发挥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倡导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了学生评价的全面性。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一些地区的综合评价并没有真正体现全面性。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将整体进行分解,拆成一个一个部分进行分析,以求对整体认识得更深刻,但是正如系统思维倡导者所指出的那样,将整体进行分解,有时如同将一面镜子打碎,再还原的时候,很难真实地恢复甚至有可能歪曲原貌。我们用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但由于我们是将全面发展分解为若干个指标,再为每项指标确定易于检测的要素,实际上如果用这些要素还原,并不一定真正体现甚至有可能曲解全面发展。因此,合理判断全面发展的边界,科学判定全面发展的内涵,以求多项指标的综合判断减少还原时的差距,是保证正确导向的前提。
其次是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关系。教学评价的目的应该是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注重结果,轻视评价学生的成长过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是发挥评价功能的正确途径,在实验地区普遍推行的“成长记录袋评价” ,是对发展性的过程评价的有益探索。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一些地区常将发展性评价与一贯性表现混同,从而失去了过程性评价促进发展的积极意义。注重过程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将动态的纪录变成静态的考核依据。不少地区为了不以“一考定终身”,而增加了考核和考试的次数,并且以一贯成绩好作为学生表现的最佳状态,这样一来,过程评价也变成了终结评价的组成部分,学生进步的幅度和进步的结果退居次要地位,而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也就相应地被淡化。因此,过程评价必须立足于鼓励发展,着眼于鼓励进步,要以科学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指导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
当然,最大的难点还是评价方式与选拔方式的关系。高中课改关注学生发展,发展性评价是评价的指导思想与核心理念。在评价目标上,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和谐发展,在评价方式上,关注评价对象发展的动态变化和其呈现成果的过程,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这一切,不仅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全面了解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资料,因此,这种评价本应转化为选拔的依据。但是,高一级学校的选拔要求更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而平时以学校、教师和自我为主的评价主体,以成长纪录袋为主要形式的发展纪录,在目前都难以适应选拔的要求,所以,选拔仍然主要以一次性考试为依据。而且,对这关系到选拔的一次性考试的管理和作用仍在强化过程中。尽管有些地区明确表示成长纪录将在选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验地区的同志感到在实践中难度很大。于是,客观上必然又出现两根指挥棒,而且最终还是一根软,一根硬。这就会严重干扰课改目标的实现。所以,积极探索评价制度与选拔制度的统一也是摆在高中课改面前不容回避的课题。
总之,妥善处理整体性与综合性的关系,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关系,评价方式与选拔方式的关系,应该是高中课改评价制度建设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责任编辑 潘静波)
高中课改的实施,面临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以好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础,二是以好的教师和教学活动为保障,三是以好的教育评价制度为导向。三者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其中评价制度是指挥棒,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课改的实际方向。
从实验地区看,普通高中的评价制度,无论是评价的目标、内容,还是方式,都努力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改革,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当然,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一些亟待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仍需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来求得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解决。
首先是全面性与综合性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而学业成绩又局限于学科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评价。而课改评价则注重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发挥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倡导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了学生评价的全面性。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一些地区的综合评价并没有真正体现全面性。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将整体进行分解,拆成一个一个部分进行分析,以求对整体认识得更深刻,但是正如系统思维倡导者所指出的那样,将整体进行分解,有时如同将一面镜子打碎,再还原的时候,很难真实地恢复甚至有可能歪曲原貌。我们用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但由于我们是将全面发展分解为若干个指标,再为每项指标确定易于检测的要素,实际上如果用这些要素还原,并不一定真正体现甚至有可能曲解全面发展。因此,合理判断全面发展的边界,科学判定全面发展的内涵,以求多项指标的综合判断减少还原时的差距,是保证正确导向的前提。
其次是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关系。教学评价的目的应该是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注重结果,轻视评价学生的成长过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是发挥评价功能的正确途径,在实验地区普遍推行的“成长记录袋评价” ,是对发展性的过程评价的有益探索。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一些地区常将发展性评价与一贯性表现混同,从而失去了过程性评价促进发展的积极意义。注重过程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将动态的纪录变成静态的考核依据。不少地区为了不以“一考定终身”,而增加了考核和考试的次数,并且以一贯成绩好作为学生表现的最佳状态,这样一来,过程评价也变成了终结评价的组成部分,学生进步的幅度和进步的结果退居次要地位,而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也就相应地被淡化。因此,过程评价必须立足于鼓励发展,着眼于鼓励进步,要以科学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指导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
当然,最大的难点还是评价方式与选拔方式的关系。高中课改关注学生发展,发展性评价是评价的指导思想与核心理念。在评价目标上,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和谐发展,在评价方式上,关注评价对象发展的动态变化和其呈现成果的过程,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这一切,不仅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全面了解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资料,因此,这种评价本应转化为选拔的依据。但是,高一级学校的选拔要求更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而平时以学校、教师和自我为主的评价主体,以成长纪录袋为主要形式的发展纪录,在目前都难以适应选拔的要求,所以,选拔仍然主要以一次性考试为依据。而且,对这关系到选拔的一次性考试的管理和作用仍在强化过程中。尽管有些地区明确表示成长纪录将在选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验地区的同志感到在实践中难度很大。于是,客观上必然又出现两根指挥棒,而且最终还是一根软,一根硬。这就会严重干扰课改目标的实现。所以,积极探索评价制度与选拔制度的统一也是摆在高中课改面前不容回避的课题。
总之,妥善处理整体性与综合性的关系,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关系,评价方式与选拔方式的关系,应该是高中课改评价制度建设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责任编辑 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