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前的顾斌声音沉稳,出语审慎,与时下“全民VC、全民PE”的燥热氛围相比,这位有理工科基础、哈工大管理硕士出身的浙江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身上,让人很难捕捉到浸淫风投界18年的“投资大佬”的豪放。
1993年是个幸运年景。浙科投成立的这一年,刚学成毕业的他借此一脚跨进了投资界。18年后,浙科投实现资产增值20倍,投资100多个项目,其中9家企业已经上市,目前数量位列浙江省风投机构第一。
在顾斌看来,只有经历岁月的磨练方能知晓投资的不易,在节奏日益加快的风投行业,唯有耐得住寂寞,沉下自己的内心,慢慢推进,才能守得住初衷。
伯乐与红娘
“老板分为两类,一类是冲动型、一类是冷静型,我不爱冲动型,偏爱冷静型。”顾斌的理由是,“冲动型老板的显性特征是社交面广,交流能力极强,遇到事情容易激动,听到一个好项目恨不得马上投资,但冲动是魔鬼,不远的将来他也将为此而埋单”。
这颇似德国式的严谨甚至刻板的投资风格。在他眼里,投资项目前必须冷静应对,成本是多少?怎么落实?生产如何管理?工艺如何解决?这一长串问题唯有得到满意的答复,话题才可能继续。“投资就是投人,这是所有风险投资商的共识,但我们在1993成立之初就已经提出,具有相当的超前性。”
这还得从1993年浙科投成立之初说起。公司起先提出了“投资投项目”的理念,但问题很快随之而来:项目可能很好,但实施的人水平不够;或者老板不守诚信,企业赚钱风投却赔钱。彼时的顾斌调研了很多小企业,他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很多企业改制后被个体老板购买,但后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看中的是企业的地,而不是产品,对行业非常陌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拿出了靓丽的财务报表也毫无用处。”思路于是很快调整,“人”在投资因素中的比重得以大幅度提高。
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合作?老板的定位应该为“总工”,知道哪里的原材料性价比最高,哪儿的工艺最好,怎样的销售渠道最好,如何找到做好这些事情的人。他说,如果老板无法从管事变为管人,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越抓越乱。顾斌对自己第一个投资项目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浙大的半导体厂,当年的企业带头人是位兢兢业业做研究的老院士,企业的技术先进,带头人的精神延伸至了整个团队,同行业的口碑非常好。“我们1993年投资,1998年退出,收益率达到2.5倍左右,这在当时是很不错的成绩。”
不仅对别人,对己也是一样。在顾斌看来,“投资投人”尤其需要自己扮演好红娘角色,让小企业得到人才、渠道和资金的支持,大企业得到新的增长点,实现共赢。
让一个个小项目成长为“大腕”是他一直就有的愿望,生产需要的是工艺人才,但许多项目发明者对工艺多是外行,唯有将工艺人才搭桥到需要投资的项目上,才能具备理想的前景,这也是“做媒”的题中之义。当然,企业引进人才也得讲求门当户对。他说了个小故事,杭州一家中小企业为了让销售更上一层楼,花很大代价引进了一位世界500强的销售主管,但遗憾的是,双方无法彼此适应。“大企业的营销策略很多是依赖广告轰炸,小企业无法企及,人才适配才是最重要的,空降大腕容易水土不服。”
审时度势聚焦坚守
自身定位和投资对象找准之后,对经济运行和行业趋势的把握,对项目、企业成长性的价值研判就显得更加关键。
随着工业化的高速推进,90年代的化工业“钱景”诱人。顾斌涉足化工领域的第一单是1995年投资升华拜克。那时升华拜克生产的伊维菌素,每公斤销价高达5万元,吨产值5000多万,而成本仅需1700万元,利润十分可观。超额回报很快引来了资本扎堆,后来这一产品每吨才卖几万元,竞争者众多,蓝海变成了红海。
化工业的高景气时期已经过去,下一个投资领域在哪里?本科时期学习机械专业的他有了新的发现,“90年代化工企业的毛利率高,而机械行业没有投资前景,因为当时机械行业都停留在加工零件,别人都能算出来你用了多少钢、铁、玻璃,一眼便看穿的事情没法投资。但现在中国制造业已经步入了生产设备的阶段,毛利率已大大提高”。
如今的顾斌更醉心于新材料技术。“我们拿喷气发动机与涡轮发动机做例子,中国和俄罗斯企业做出来的产品乍一看差不多,但是材料相差很大,两者相比较,使用期限可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他不容打岔地接着说,“再看做LED外延片的设备,国内完全依靠进口,300万美元一台,如果国内可以做出来仅需300万人民币就可以了,设备毛利率极高。”“中国装备业与国际的差距都是在材料上面,这个行业方兴未艾,生机勃勃。”说到此他有些激动。
新材料只是新兴产业的一个领域,很多风投家更喜欢拥有1亿消费群体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比如熊晓鸽。顾斌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坦言,很多软件公司去年还亏损,今年竟可盈利上千万、上亿元。自己不是没有关注,但这个行业确实太浮躁、跟风快,并且项目团队松散度高,核心技术容易被一两人掌握,一旦他们离开团队企业无疑就被釜底抽薪。“我还是喜欢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精耕细作,唯有这样才能给投资者高的回报率。”
积跬步才能致千里
如今的投资界同样燥热且易乱心,慢工出细活的顾斌深感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同业竞争是个逃避不了的问题。他坦言,90年代自己可以深入调研,谈得很细,现在他刚接触一个项目,别的机构嗅到气味第二天就杀过去了。“半路杀出程咬金”成为现在最纠结的事情。很多时候,一个项目的方案已经和企业谈好,对方也比较接受,但在进一步论证期间,往往中间会忽然杀出同行“夺食”。“这些投资机构、尤其是外资不差钱,会把价格抬得很高。轻易放弃这个项目,我不甘心;不放弃这个项目,我更不放心。这是我18年来面对的很大挑战。”
和投资界相比,企业界更是以追逐快成长、成为“快鱼”为生存唯一要义。这让顾斌非常忧虑。“今年下半年开始经营环境恶化,这种变化与2008年是不一样的。2008年是大宗原材料的波动,很多原材料急涨急跌,但今年明显是内需不足,产能过剩。”
这样的宏观经济氛围中,很多企业不得不转型升级,谋求更丰厚的利润,但慌乱操作却极易走入歧路,酿成大祸。“转型应该顺理成章,迈小步而不是迈大步,可以做延伸与提升,但不是突然转型。”他比划着手中的杯子顺势说,如果一个做杯子的企业忽然转型做互联网,结果很难预测,合理的转型应该逐渐拓宽互联网销售渠道,提高杯子的品质,争取从生产型企业转变为品质输出型企业。这样的转型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企业面对转型应当稳步发展,跟进最新的技术,不能头脑发热,冲动决策。
偏好跬步行走,不喜箭速狂奔,顾斌的这种“稳健”与其经历和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他说,90年代投资公司手中粮乏饷少,很容易因为一个决策失误就万劫不复,浙科投资金损失率不足1%,靠的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他还向本刊记者透露了现任董事长的三样“看家宝”。
首先,浙科投当年做投资时,面对很多方面的游说,董事长坚持自己的原则,判断一个项目不好则坚决不投。顾斌说,坚持原则一直是公司的投资传统,他们拥有公认的评判标准,所有“不同的声音”都围绕项目能不能达到标准,而不是对标准本身进行争论;如果提出的异议有价值,就带着问题去调研,研究得更加仔细。其次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创投公司能否做大就是看其用人,能否选择合适的项目经理?能否与人才共享果实而不是独享果实?面对更大的舞台能否与人才合作共赢?只有将这些问号拉直,才能实现人尽其用,留住人才,团队稳定。最为重要的是亲临现场。“董事长重视调查仓库的劲头高于研究财务报表。”他介绍说,仓库如果堆积如山,先看是原材料还是产品,但如果企业老板“耍阴”告诉你这批产品马上发货,需再看生产日期,这是辨析积压产品、销售产品最好的方式。只有流动性好的企业才能健康。
浙科投拥有8个基金,今年有5个将要上报证监会发审委,实现IPO。顾斌的目标是希望这些项目都能够顺利上市,对他而言,挂牌敲钟的时刻是最美好的。
1993年是个幸运年景。浙科投成立的这一年,刚学成毕业的他借此一脚跨进了投资界。18年后,浙科投实现资产增值20倍,投资100多个项目,其中9家企业已经上市,目前数量位列浙江省风投机构第一。
在顾斌看来,只有经历岁月的磨练方能知晓投资的不易,在节奏日益加快的风投行业,唯有耐得住寂寞,沉下自己的内心,慢慢推进,才能守得住初衷。
伯乐与红娘
“老板分为两类,一类是冲动型、一类是冷静型,我不爱冲动型,偏爱冷静型。”顾斌的理由是,“冲动型老板的显性特征是社交面广,交流能力极强,遇到事情容易激动,听到一个好项目恨不得马上投资,但冲动是魔鬼,不远的将来他也将为此而埋单”。
这颇似德国式的严谨甚至刻板的投资风格。在他眼里,投资项目前必须冷静应对,成本是多少?怎么落实?生产如何管理?工艺如何解决?这一长串问题唯有得到满意的答复,话题才可能继续。“投资就是投人,这是所有风险投资商的共识,但我们在1993成立之初就已经提出,具有相当的超前性。”
这还得从1993年浙科投成立之初说起。公司起先提出了“投资投项目”的理念,但问题很快随之而来:项目可能很好,但实施的人水平不够;或者老板不守诚信,企业赚钱风投却赔钱。彼时的顾斌调研了很多小企业,他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很多企业改制后被个体老板购买,但后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看中的是企业的地,而不是产品,对行业非常陌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拿出了靓丽的财务报表也毫无用处。”思路于是很快调整,“人”在投资因素中的比重得以大幅度提高。
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合作?老板的定位应该为“总工”,知道哪里的原材料性价比最高,哪儿的工艺最好,怎样的销售渠道最好,如何找到做好这些事情的人。他说,如果老板无法从管事变为管人,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越抓越乱。顾斌对自己第一个投资项目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浙大的半导体厂,当年的企业带头人是位兢兢业业做研究的老院士,企业的技术先进,带头人的精神延伸至了整个团队,同行业的口碑非常好。“我们1993年投资,1998年退出,收益率达到2.5倍左右,这在当时是很不错的成绩。”
不仅对别人,对己也是一样。在顾斌看来,“投资投人”尤其需要自己扮演好红娘角色,让小企业得到人才、渠道和资金的支持,大企业得到新的增长点,实现共赢。
让一个个小项目成长为“大腕”是他一直就有的愿望,生产需要的是工艺人才,但许多项目发明者对工艺多是外行,唯有将工艺人才搭桥到需要投资的项目上,才能具备理想的前景,这也是“做媒”的题中之义。当然,企业引进人才也得讲求门当户对。他说了个小故事,杭州一家中小企业为了让销售更上一层楼,花很大代价引进了一位世界500强的销售主管,但遗憾的是,双方无法彼此适应。“大企业的营销策略很多是依赖广告轰炸,小企业无法企及,人才适配才是最重要的,空降大腕容易水土不服。”
审时度势聚焦坚守
自身定位和投资对象找准之后,对经济运行和行业趋势的把握,对项目、企业成长性的价值研判就显得更加关键。
随着工业化的高速推进,90年代的化工业“钱景”诱人。顾斌涉足化工领域的第一单是1995年投资升华拜克。那时升华拜克生产的伊维菌素,每公斤销价高达5万元,吨产值5000多万,而成本仅需1700万元,利润十分可观。超额回报很快引来了资本扎堆,后来这一产品每吨才卖几万元,竞争者众多,蓝海变成了红海。
化工业的高景气时期已经过去,下一个投资领域在哪里?本科时期学习机械专业的他有了新的发现,“90年代化工企业的毛利率高,而机械行业没有投资前景,因为当时机械行业都停留在加工零件,别人都能算出来你用了多少钢、铁、玻璃,一眼便看穿的事情没法投资。但现在中国制造业已经步入了生产设备的阶段,毛利率已大大提高”。
如今的顾斌更醉心于新材料技术。“我们拿喷气发动机与涡轮发动机做例子,中国和俄罗斯企业做出来的产品乍一看差不多,但是材料相差很大,两者相比较,使用期限可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他不容打岔地接着说,“再看做LED外延片的设备,国内完全依靠进口,300万美元一台,如果国内可以做出来仅需300万人民币就可以了,设备毛利率极高。”“中国装备业与国际的差距都是在材料上面,这个行业方兴未艾,生机勃勃。”说到此他有些激动。
新材料只是新兴产业的一个领域,很多风投家更喜欢拥有1亿消费群体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比如熊晓鸽。顾斌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坦言,很多软件公司去年还亏损,今年竟可盈利上千万、上亿元。自己不是没有关注,但这个行业确实太浮躁、跟风快,并且项目团队松散度高,核心技术容易被一两人掌握,一旦他们离开团队企业无疑就被釜底抽薪。“我还是喜欢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精耕细作,唯有这样才能给投资者高的回报率。”
积跬步才能致千里
如今的投资界同样燥热且易乱心,慢工出细活的顾斌深感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同业竞争是个逃避不了的问题。他坦言,90年代自己可以深入调研,谈得很细,现在他刚接触一个项目,别的机构嗅到气味第二天就杀过去了。“半路杀出程咬金”成为现在最纠结的事情。很多时候,一个项目的方案已经和企业谈好,对方也比较接受,但在进一步论证期间,往往中间会忽然杀出同行“夺食”。“这些投资机构、尤其是外资不差钱,会把价格抬得很高。轻易放弃这个项目,我不甘心;不放弃这个项目,我更不放心。这是我18年来面对的很大挑战。”
和投资界相比,企业界更是以追逐快成长、成为“快鱼”为生存唯一要义。这让顾斌非常忧虑。“今年下半年开始经营环境恶化,这种变化与2008年是不一样的。2008年是大宗原材料的波动,很多原材料急涨急跌,但今年明显是内需不足,产能过剩。”
这样的宏观经济氛围中,很多企业不得不转型升级,谋求更丰厚的利润,但慌乱操作却极易走入歧路,酿成大祸。“转型应该顺理成章,迈小步而不是迈大步,可以做延伸与提升,但不是突然转型。”他比划着手中的杯子顺势说,如果一个做杯子的企业忽然转型做互联网,结果很难预测,合理的转型应该逐渐拓宽互联网销售渠道,提高杯子的品质,争取从生产型企业转变为品质输出型企业。这样的转型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企业面对转型应当稳步发展,跟进最新的技术,不能头脑发热,冲动决策。
偏好跬步行走,不喜箭速狂奔,顾斌的这种“稳健”与其经历和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他说,90年代投资公司手中粮乏饷少,很容易因为一个决策失误就万劫不复,浙科投资金损失率不足1%,靠的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他还向本刊记者透露了现任董事长的三样“看家宝”。
首先,浙科投当年做投资时,面对很多方面的游说,董事长坚持自己的原则,判断一个项目不好则坚决不投。顾斌说,坚持原则一直是公司的投资传统,他们拥有公认的评判标准,所有“不同的声音”都围绕项目能不能达到标准,而不是对标准本身进行争论;如果提出的异议有价值,就带着问题去调研,研究得更加仔细。其次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创投公司能否做大就是看其用人,能否选择合适的项目经理?能否与人才共享果实而不是独享果实?面对更大的舞台能否与人才合作共赢?只有将这些问号拉直,才能实现人尽其用,留住人才,团队稳定。最为重要的是亲临现场。“董事长重视调查仓库的劲头高于研究财务报表。”他介绍说,仓库如果堆积如山,先看是原材料还是产品,但如果企业老板“耍阴”告诉你这批产品马上发货,需再看生产日期,这是辨析积压产品、销售产品最好的方式。只有流动性好的企业才能健康。
浙科投拥有8个基金,今年有5个将要上报证监会发审委,实现IPO。顾斌的目标是希望这些项目都能够顺利上市,对他而言,挂牌敲钟的时刻是最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