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献
著者等乘在长春短期教学工作之便,就寄生虫病问题作一初步调查,动机起源于发现长春医大内科学院条虫病例之多,故所作调查,亦以条虫为主。由于时间上之限制,工作未能全面详密,本文所及,仅达概况性报道而已。调查结果,发现条虫无论对人体健康或农民生计,危害均大。本文主要目的,为希望引起东北卫生工作者对此问题之重视,并作进一步之研究与防治。
自1948年Woodward,Smadel及Ley氏等首先发见氯霉素对伤寒的显著疗效后,世界各地诸家Murgatroyd,Patel,Mackenzie,Ramli等均先后作类似的报告。国内亦有钱德、黄铭新、宋杰等多篇论著。综阅文献,这些作者都一致公认氯霉素为有史以来治疗伤寒最有效的药物,但其作用尚不够理想,例如肠出血、肠穿孔等併发症的防止,复发的预防以及带菌者的处理等问题仍不能解决。治疗上亦存在
在书籍或文献中,我们看见的心电图,有各种不同名称的过导,比较常见的有:(1)标准过导,(2)心前过导,(3)单极肢体过导,和(4)单极心前过导。这许多过导,对于一个不大熟习心电图或对心电图最近的发展比较生疏的读者,常常是很困惑的。我们常会问:为什么要有这许多种过导?它们的意义又是什么?本文的目的是试图解释上述过导的意义,并且就它的优缺点陈述一下我们的意见。
患者(住院号92842,尸检号3912),22岁,主妇,江苏人,1952年3月18日因产后阴道排血性分泌持续约一年。并咳嗽、吐痰、气促约半月,由急诊入本院妇科。1951年4月,因跌交而早产七个月大的活婴,产后胎盘很快自然娩出,产后出血不多,亦无发烧,但恶露持续,量多少不定。1952年3月初开始发烧、腹泻、腹痛,大便每日20余次,内无脓血。三月四日开始服中药后渐愈。服中药后不久即感气促,三月中旬又发
中国各地肠阿米巴之感染率高低颇不一致,平均可达20%——东北为17%;华北城市居民为15%以上,医院病人为12%;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时期,北京乞丐之感染率竟达30%;济南大学生,小学生及医院病人各为8.1%,13.4%及14.9%;华中及华南约在5%以下。由此可知,肠阿米巴病在国内之流行如何严重。
发作性睡病据历史上记载,早在1877年已被Westphal氏所发见。到了1880年Gelineau氏便起用Narcolepsy这个名词。1926年Spiller氏尝怀疑它是大脑炎之后遗症。同年Adie氏又有一文说明属于特发(Idiopathic)一类的发作性睡病。后来Levin氏在1929年,Cave氏在1931年,Dauiel氏在1934年,都陆续发表关于发作性睡病的论文。
在北美及北欧诸国动脉变质性疾患中之动脉粥样化硬化症(以下简称本病)已跃居死亡之主因。或有谓本病死亡率之增加,可部份反映人类平均寿限之延长者,但壮年男性患之者或因而死亡者仍夥。心冠状动脉疾患(其95%为本病所引起)诱致暴卒之病发率,以50-55岁之男性为最高,未满50岁之男性中因心冠状动脉疾患致死或发生残废者亦屡见不鲜。本文就晚近对於本病之知识作一综述,关於尚在争论的问题拟不多述或仅简单提及之。
1932年继扑疟母星之后发明了阿的平,它的化学名是2Chloro-5diethylamino-iso Penthylamino-7methoxy-acridine。此药呈黄色粉末状,味苦,能溶于水,耐热性低,内服后迅速为肠内吸收,吸收后90%经血液而固定于组织内,因其排泄缓慢,故作用较为持久,且呈积蓄作用。临床上应用阿的平作治疗时,较常见之副作用为胃肠刺激现象,静脉大量注射可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在临床上应用之价值及其准确度已早由钟惠澜、张乃峥两氏撰文报告(1)。由作者及钟氏等创制简制抗原后这种试验已可能在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此简制抗原所得之结果虽不如钟、张两氏报告之佳,但其准确度亦可高达96.9%(2)。本文目的即在介绍简制抗原之制备方法及此试验之操作法。
三氢化砷(AsH3,Arsine,Arseniuretted hydrogen gas,Hydrogen arsenide,Arsenic trihydride)为无色无臭气体,或偶有大蒜气味。是工业中惟一的溶血性毒气。其发生偶然,难以预防,工作人员在不知不觉中蒙受中毒,引起严重的病变。其毒性又极剧烈,虽数气泡之微,亦可致命。致死量0.d-0.15克。中毒的诊断预防及医治多极困难,死亡率高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