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各地高职院校“不差钱”已成普遍现象。很多学校占地动辄几百亩、上千亩,校内建筑雄伟豪华,实训场所先进设备蔚为壮观,教室会场现代电教设施琳琅满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75%以上的高职院校都在这几年借着旧城改造的“东风”,改建、扩建、重建了校园,使得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老师们亲切而自豪地把这样的校园称为新校区或“大学城”。然而,走进这样的校园,在“悦目”之余,却鲜有“赏心”之快。相似的格局、雷同的建筑、生硬的标语、花哨的装点,常给人以千校一面的感觉,难免让人大失所望。
崭新精美的校园却得不到好评,原因何在?概因文化“缺位”严重。有很多老师感慨,以往在老校区处处都能感受到文化底蕴和育人气息,到了新校区之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了,教育的神圣氛围也荡然无存。此番感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毫无疑问,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校园不能让文化“缺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重点研究和解决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经济增长、国民素质之间“三个不适应”的问题,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部署“文化兴国”战略。教育贯穿于科技文化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高职教育如何选择破解校园“文化命题”的着力点,值得深思,有待探究。
首先,弘扬品牌专业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精心打造的品牌专业,这些专业或与地方人文历史沿革紧密相连,或与区域产业优势交相辉映,既有基于历史传承的生命力,又有一流的师资和基地做支撑。基于品牌专业的传统文化展示,应该成为高职校园的亮丽风景线。对于一个新入校园的学子来说,全面了解和领会蕴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将有助于培养其专业意识,提升职业认同,促进职业成长。
其次,彰显行业企业的文化魅力。高职办学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近几年,各学校都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尝试与各类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何在?既不是为了获得企业的奖学金资助和设备捐赠,也不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难题,而在于让企业的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更应注重合作企业的内涵与品牌,吸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很多跨国公司的文化,不仅代表着国际市场文化的主流,还代表着某一行业的主流文化。把这样的文化引进校园,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事实证明,充满行业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才能称得上魅力校园。
再次,构建面向职业的认知文化。很多西方国家的职业流动性和迁移性都比较强,每个人在一生中往往会变换多种职业,而在目前的中国,学校的专业再多,对应每个学生的职业却常常是唯一且终身不变的,以至于人们将选报专业比作是女子出嫁、转世投胎。然而,虽然考生们对选报专业非常慎重,但真正了解专业内涵者却是凤毛麟角,而对毕业后的职业定位更是知之甚少。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系部层面重视职业文化的构建,既有普适性较强的宏观职业介绍,又有针对性较强的职业特色文化架构;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适应能力,又重视引导学生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便赢在起点,胜在终点。
此外,宣传区域产业的战略文化。高职办学往往与区域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不仅蕴涵着地方政府发展社会经济的思路,更会对驻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产生连锁影响。从宏观上讲,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会相时而动;从微观上讲,学生的职业取向和目标定位也会发生改变。因而学校有义务对区域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布局规划进行全面梳理,从战略文化层面进行高度概括,面向学生开展广泛宣传,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胸怀全局,以免坐井观天,坐失良机。
(王寿斌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崭新精美的校园却得不到好评,原因何在?概因文化“缺位”严重。有很多老师感慨,以往在老校区处处都能感受到文化底蕴和育人气息,到了新校区之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了,教育的神圣氛围也荡然无存。此番感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毫无疑问,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校园不能让文化“缺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重点研究和解决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经济增长、国民素质之间“三个不适应”的问题,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部署“文化兴国”战略。教育贯穿于科技文化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高职教育如何选择破解校园“文化命题”的着力点,值得深思,有待探究。
首先,弘扬品牌专业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精心打造的品牌专业,这些专业或与地方人文历史沿革紧密相连,或与区域产业优势交相辉映,既有基于历史传承的生命力,又有一流的师资和基地做支撑。基于品牌专业的传统文化展示,应该成为高职校园的亮丽风景线。对于一个新入校园的学子来说,全面了解和领会蕴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将有助于培养其专业意识,提升职业认同,促进职业成长。
其次,彰显行业企业的文化魅力。高职办学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近几年,各学校都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尝试与各类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何在?既不是为了获得企业的奖学金资助和设备捐赠,也不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难题,而在于让企业的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更应注重合作企业的内涵与品牌,吸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很多跨国公司的文化,不仅代表着国际市场文化的主流,还代表着某一行业的主流文化。把这样的文化引进校园,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事实证明,充满行业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才能称得上魅力校园。
再次,构建面向职业的认知文化。很多西方国家的职业流动性和迁移性都比较强,每个人在一生中往往会变换多种职业,而在目前的中国,学校的专业再多,对应每个学生的职业却常常是唯一且终身不变的,以至于人们将选报专业比作是女子出嫁、转世投胎。然而,虽然考生们对选报专业非常慎重,但真正了解专业内涵者却是凤毛麟角,而对毕业后的职业定位更是知之甚少。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系部层面重视职业文化的构建,既有普适性较强的宏观职业介绍,又有针对性较强的职业特色文化架构;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适应能力,又重视引导学生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便赢在起点,胜在终点。
此外,宣传区域产业的战略文化。高职办学往往与区域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不仅蕴涵着地方政府发展社会经济的思路,更会对驻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产生连锁影响。从宏观上讲,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会相时而动;从微观上讲,学生的职业取向和目标定位也会发生改变。因而学校有义务对区域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布局规划进行全面梳理,从战略文化层面进行高度概括,面向学生开展广泛宣传,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胸怀全局,以免坐井观天,坐失良机。
(王寿斌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高教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