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花30亿元买到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m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Marketing Week报道了一条小新闻,虽然被大多数营销人忽略,但在我们看来其实应该是个营销圈的小小里程碑事件。
  这条新闻的标题是《阿迪达斯:我们在数字营销领域进行了过度投放》。阿迪达斯全球媒介总监Simon Peel表示:过去这些年,阿迪过度投资了数字和效果(digital & performance)渠道,进而牺牲了品牌建设。文中还提供了异常精确的数字:77%的预算在效果,23%在品牌。
  “过度投资”这个词听上去好像不太严重。但你要知道,阿迪达斯每年在营销上的预算投放大概将近20亿欧元,就算只是错配20%,这也是30亿人民币买的教训。
  那所谓的“数字和效果渠道”到底是指什么呢?
  翻译一下,本质上,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两条标准:
  1.投资可以监测的>不可以监测的;
  2.投资直接产生转化的>不能直接产生转化的。
  也就是说,阿迪把大把的预算砸在了信息流、SEO/SEM(搜索引擎优化)、电商广告这样的渠道,这些渠道可监测,甚至能按CPA甚至CPS(购买)付费,ROI(投资回报率)立竿见影。而传统的户外、电视、广播、报纸自然就相形见绌了。
  更有意思的是,文中提到阿迪达斯过去几年一直引用一种叫做“最后点击”的归因模型。这种模型把“务实主义”发挥到极致——顾名思义,不管之前消费者看过点过多少其他品牌信息,这个模型会把转化的功劳全部归因于购买前的最后一次点击。
  看到这里你应该恍然大悟,很明显,这违背了最基本的营销常识:效果转化并非无源之水,这个源头就是品牌建设。
  从任何消费者决策旅程或基本的漏斗模型中,我们都能看到,没有源头的认知与兴趣,就没有最终的转化与购买。引用一位数字广告资深从业者的数据:事实上,用户一般要经过20多个广告点击才能做出购买的行动。各种展示方式包括搜索、社交、邮件、异型广告或者电视广告。
  所以,相信有个更大的疑问在你脑中呈现了:阿迪达斯真的就那么蠢?为什么那么不重视品牌?
  其实对于大多数甲方而言,坚持做品牌建设,真的特别难。

理解之难:品牌建设到底在建设什么


  品牌是一个模糊术语,其定义太多太杂,这容易导致大家鸡同鸭讲,更增加了相互沟通和推进的难度。
  考虑如下场景:
  老王开了家饭店,找设计师做了个LOGO,这是做品牌吗?
  饭店开起来后,老王为了扩散,投了本地公众号,这是做品牌吗?
  老王请亲朋好友来吃饭,然后口碑推荐更多人,这是做品牌吗?
  老王邀请到十大名厨加入公司,这是做品牌吗?
  老王模仿海底捞,把服务做得远近闻名,这是做品牌吗?
  从企业价值的宏观视角出发,这里的每个行为都是做品牌。但如果从不同职能的个体出发,各自就有各自的偏见。
  建立起立体的思維,永远不要一想到“做品牌”,就联想到苹果或耐克做的广告,或者写一句充满创意的Slogan。
  做品牌究竟是做什么?我们的答案是,做品牌就是构建品牌的深度和广度。所谓“心智显著性”,实际上也就是这两个维度的共同组合。
  深度可以看作是一个纵轴,从最浅显的识别和记忆,到承诺和背书,再到情感价值、象征价值的层面,越往上扎得越深。而广度可以看作是横轴,任何品牌都应该关注自己如何更全面地覆盖自己的品类用户。
  上面的老王,可以看见他有的时候是在做深度,有的时候是在做广度,这与他从事的事业和资源有直接关系。
  为了帮你更系统地理解这个立体定义,我们就以阿迪达斯的短期主义来做个反面教材:
  1.过度投资数字和效果渠道,局限了品牌心智的广度覆盖。
  虽然数字广告近几年爆炸式发展,但人们上班、下班、听音乐、看电视的场景从来没有消失。如果过度追求投放ROI高和数据监测,那更多的电视、户外、报纸、音频等渠道就容易被选择性忽视、拒绝。
  对于成熟品牌,这其实是画地为牢,自己限制了自己的品牌曝光和触达。
  2.高ROI的效果猛药,消耗了品牌心智的“深度”。
  为什么会存在ROI高的媒体呢?一是因为总会存在漏斗底部的消费者,他们需求匹配、购买意愿高。比如,在搜索引擎主动搜索品牌名称的人群,SEO的ROI自然也高。二是因为品牌为了保持住这样的ROI,就必然打折促销。当轻易的促销变成了常态,消费者就不会再以正常价格消费,也就成了所谓的“价格敏感用户”。换句话说,严重削减了品牌溢价。对于大品牌,消费者原本的一种仰视的心态也荡然无存。
  你可以想象得到,品牌建设的终极目的,毫无疑问应该是构建一个矩形,使得品牌在人们的心智中既广又深,有足够多的消费者对其有足够强的记忆和依赖。
  回忆一下各种品牌资产排行榜,前几名的品牌如苹果、可口可乐、迪士尼、华为,莫不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很好,拥有真正强大的品牌资产。
  阿迪达斯也是如此成熟和巨大的全球品牌,现在你更加理解,它过去那么做对品牌资产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执行之难:品牌建设如何下手


  品牌建设的第二大难处在于:虽然我们知道品牌建设很重要,但什么时机进行怎样的品牌建设?没有准确的反馈,如何知道做得对不对呢?
  最不负责的回答是:看情况。
  最负责的回答也是:看情况。
  看情况,其实考验的是品牌操盘者的底层分析能力。有了分析能力,才有了执行的自信。   通常来说,分析的起点在两个最基本面的问题:阶段和品类。
  阶段,更多是从企业角度看决策时机,决定了企业负责人如何去做品牌投放决策、如何划分主次。
  一个刚上线的互联网产品,达成PMF(产品-市场匹配)的时间,就决定了品牌进行引流投放的重要性和时间;一个快消品的研发初期,起个好名字可能就是品牌策略的重心,而定义品牌价值观可能就不是这个阶段该重点考虑的。
  品类,决定了消费者的需求、决策模式、触媒习惯等共性,也决定了产品/解决方案的价值构成。以网红带货举个例子。带货的成功率本质上就是成交的可能性,而成交的可能性实际取决于消费者的感知价值VS实际价格:一个美妆时尚网红,如果带货阿迪达斯新出的鞋子就非常容易。因为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中,除了鞋子最基本的使用价值外,鞋子的设计价值、阿迪达斯这个品牌所带来的时尚优越感(品牌社交价值)能够迅速使得感知价值超越定价,就算卖1399元,也很可能被一抢而空。
  如果是带一款小众的护肤产品,那可能初创品牌所提供的感知价值就非常低。此时更加需要KOL个人的背书,来帮助提升消费者的感知价值。而且就算这样,这款产品也不能定得太贵,100多元比较合适。
  上面这些基本分析,能帮助企业构建好自己产品价值的重心,也是企业做好投放的第一步。
  另外,执行之难,往往也与理解透彻与否有关。
  例如,该投效果还是该投品牌。阿迪达斯似乎告诉你,效果广告不宜投得太多,品牌应该重视起来。但我们真的要拘泥于概念吗?
  本就不存在绝对的“效果”和“品牌”广告。比如,工作日的中午,小白领不知道该吃什么。如果在商场的电梯横幅上看到一条广告“麦当劳豪华午市套餐”,这个时候你去不去吃?就算你不去吃,会不会有人因此去吃呢?
  虽然我们没法说具体转化是多少、这则广告投放起到多少作用,但品牌人员应该清楚地相信,对的人群、对的需求、对的信息,就是会产生对的结果。
  这样无法监测的品牌广告,其实能带来“效果”。
  再比如,一个女生在微博上刷到雅诗兰黛小黑瓶的广告。左下角的购买按钮直连天猫,我们可以说它是一条数字&效果广告。然而,常识告诉我们99%的受众并不会点击,它起到的更多是一次告知、一次记忆强化的作用。看上去是转化为目的的效果投放,其实更多起到的是品牌的心智广度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对用户心智、对品牌增长的客观规律,理解越透彻,其实执行越果决。

坚守之难:内外部的多重困境


  品牌建设的第三大难处,在于坚守:外部诱惑有很多。
  比如客观的渠道和媒体红利。2015年的微博,2016年的微信,2017年的小红书,2018年的抖音,2019年的直播。所有的渠道红利在迅速崛起之初,都多多少少以“能带货”而骄傲自豪。
  以直播为例,当我们的客户在做直播时,往往都会赞叹其超高的ROI。最近就连汽车在直播上卖出几千万、上亿元都已经不足为奇。
  试问:哪个甲方不动心?危险往往出现在你收割完第一、二波,打算继续收割的那个贪心的时刻上。
  再比如圈内不断兴起迭代的各类概念,2017年是“品效合一”,2018年是“增长裂变”,2019年是“私域流量”,新名词崛起背后其实是对营销决策者注意力的吸引,爆红的术语总是在暗示我们可以“放短线钓大鱼”。更不用说,新老BAT巨头利用其强大的数据能力、包装能力,将他们的一套方法论灌输给你。
  新媒体、新概念、新平台,想告诉你的东西太多,这些外部诱惑都能将你从什么“营销的常识”或“长期主义”上拉下马来。
  企業内部的挑战更加严峻。
  品牌经理人的人性弱点:企业的目的是长期获取利润,而品牌负责人的任期可能决定了,他的利益是短期获取升职加薪。但更麻烦的不是经理人,个人的短视可以依靠强大的领导者来纠偏。而大企业整体的短视,往往会伴随着组织扩张而必然发生。
  在阿迪达斯的这次自白中,其实也提到了这个关键因素——“我们错误的短期主义是因为我们必须对股东利润负责”。
  你看,企业的目标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利润),但是股东的利润却会导致极端的短期主义,自上而下蔓延自整个公司。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完全说是领导者出了问题,而是制度/文化出了问题。
  这方面当然也有成功案例,比如国外的亚马逊、国内的阿里。
  我在一篇报道上看到过阿里在企业文化层面的自我改革,印象深刻:当企业还没有成长为巨无霸时,领导人凭借个人远见,积极带领全员“务虚”,专门请外部顾问来构建企业文化,纳入KPI考核,即使这与当时销售业绩的KPI相冲突。
  结果是,我们前段时间就看到了他们最新的企业价值观,第一条赫然写着: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组织能力之强大,与此不无关系。
  极端的务虚,某种程度上是极度的务实。
  可以说,把企业做大做强靠领导者的远见卓识,而让企业基业长青则可能要靠能容纳长期主义的制度和文化。
  请相信,坚持去做那些更难、更长期的事情,总会获得更好的回报。(李怡,系统理性营销咨询合伙人)
其他文献
在中國,有四万多个家庭仍在寻找着自己丢失的孩子。由于部分人畸形的需求,儿童拐卖已成为一条血色产业链,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悲剧。杜绝儿童拐卖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不可忽视的议题。  最近,天猫超市、阿里巴巴公益“团圆项目”携手公安部刑侦局打拐办在网络上发起了“全民反拐,让爱回家”行动,通过品牌优势进行打拐宣传。天猫在快递盒上印制了大量走失儿童的信息,并将其投放到相关儿童的疑似所在地,借助社会力量
期刊
抖音用户江田古稻,是东北的一名农民,有着一颗想把家乡好大米推广到全国的心,他做起了卖大米的生意。可没想到创业初期,零售渠道拓展之路便举步维艰,他尝试在超市、粮油店等终端做推广,在早市摆过地摊,还利用身边的朋友们进行口碑宣传,可效果甚微,月销量也始终未能突破300袋。  一次偶然的机会,江田古稻看到朋友在抖音上卖大闸蟹,这使得他茅塞顿开:“别人可以卖大闸蟹,为什么我不可以卖大米呢?”于是他在抖音上开
期刊
这些年,中国饮料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8年到2018年,行业由10万吨产量发展到1.8亿吨产量;由单一的汽水品类发展到功能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植物蛋白等数十个细分品类。2019年1~9月中国饮料类零售额达到1548亿元,同比增长9.8%。可以说,在经济趋势性放缓的大形势下,中国饮料市场已成为中国食品行业近年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  之所以实现良性增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期刊
13. 7亿美元  消费娱乐行业蓬勃发展。近日,美国著名主题乐园运营公司海洋世界财报显示,2018年海洋世界游客访问数量同比增长8.6%,达到2260万人;营收同比增长8.6%,达到13.7亿美元。 2. 6%  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6%,高于预期的2.2%,但低于之前一个季度的3.4%。 38. 1万亿元  2018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期刊
视障人士可以独自出国旅行吗?人们心存疑惑的问题,支付宝用实际案例给出了答案。  在世界视觉日来临之际,支付宝为一名視障女孩拍摄了出国纪录片。因为眼睛的缺陷,本以为女孩的出行会是困难重重,但在视频中,她用导航软件出行、翻译软件交流、使用支付宝打车……在手机软件的帮助下,一切都方便快捷,视障女孩也顺利完成了一个人的异国旅行。短片中的女孩打破了盲人不方便出门的大众认知,也让我们看到了其对生活的勇敢态度。
期刊
每年万圣节期间,世界各地酒驾的犯罪率都会大大增加。为了提醒人们万圣节不要过度饮酒和酒后驾驶,百威与创意代理DAVID 迈阿密共同策划了一项名为“Drink Wiser”的主题活动。  “Drink Wiser”主题活动以狱照为创意灵感,征得之前在万圣节期间因酒驾而入狱的人同意,让其身穿cos服为“Don’t let Halloween haunt you forever”平面海报出镜。随后将平面广
期刊
近日,可口可樂公司推出了世界首款以回收塑料垃圾为原料制造的再生饮料瓶。首推的300个包装瓶采用了象征着大海的蓝绿色作为标签颜色,这是因为此批包装瓶原料中25%的塑料,源自于环保志愿者在84个清扫行动中收集的海洋垃圾。可口可乐通过与其塑料供应商之一Indorama ventures以及荷兰Ioniqa technologies公司通力合作,运用高分子解聚合技术,将海洋垃圾分解成多个单体再聚合成全新的
期刊
十年前,包政教授曾在《销售与市场》著文拷问:“为什么中国企业从4P策略到4P大战,即围绕着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销售要素战火不断,可就是打不到技术大战?”  十年后,当中国企业的竞争从4P走向1P时,现实给出了答案。技工贸战略走向崛起模式,贸工技战略走向地狱模式。它们都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区别是今天各自的处境和前景大不一样。  表面上看,技工贸与贸工技从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或者路径上,是企业根
期刊
春节后开工的第一周就被一篇叫《停更“两微一抖”》的文章狠狠地刷了一波,尤其是在自媒体圈、营销圈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过去的几年,伴随着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崛起,我们已经对刷屏、10万+、一夜爆火等现象见惯不惊了,几乎每天都有熱点,追热点也已经成为企业自媒体营销传播的常规动作。但这一次的刷屏有些不一样:过去,企业自媒体是追别人的热点;这次,一不留神,自己竟成了热点。  如今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两微一
期刊
2018年,整个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环境、行业环境、营销环境、社会环境都在变。面对越来越多的变化因素、激烈的行业竞争,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进入了行业的寒冰期。但是在这么多的变化中,最根本的变化是消费者的变化。消费者的变化导致了营销过程中消费者链条里的诸多要素需要创新求变,对品牌传播环节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创新的方式在哪里?新营销的各个要素应往什么方向改变?在诸多变化中,什么是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