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方式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职业的要义贵在善于思考,学会思考,勇于探索。没有思想高度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没有思想高度的教学是缺乏艺术的教学,没有思想高度的教学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学,一言以蔽之,没有思想的教学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
  
  最近,笔者先后走访了近年来在县城中小学退休的14位教师,其中小教高级3人,中教高级11人,语数外教师9人,政史地教师5人,教龄最短的为36年,最长的为43年。我们探讨的主要话题是:退休后你对所教学科有哪些深刻体会,主要经验是什么?又有哪些育人心得?在交谈中,笔者发现,这14名退休教师的教学经验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教学环节均为数年不变的程式化。其育人心得是严格有余,宽容不足。
  一位语文教师从任教到退休,对语文教学的几个模块从未改变过,即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还自称“这套教学法是跟一位退休老教师学的,效果还不错”。另一位语文教师批了42年的学生作文,自嘲用语最多的是“中心明确,主题突出”。从探讨这14位退休教师的教育教学心得来看,他们的所谓“经验”都惯用了刻板、重复的某个模式。有位退休教师自诩道:“我当了38年的班主任,自认为我的管理是最棒的,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当笔者问其何种妙策时,他很自豪地说:“遥控管理法,这可是我的管理宝典。”并对其“宝典”大加赞赏一番。笔者听后困惑地想:一个不愿走进学生心灵的班主任,又怎能说自己的管理是最棒的呢?
  笔者先后与14位退休教师交谈后,又不能不想到身边正在工作着的同行们,包括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们。他们的生存方式又如何呢?在长期的观察、交流和多次调查中得知他们的生存方式和14位刚退休的教师相比,很难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即经验取代了理性,重复取代了创新,压力赶走了激情,从众淡化了个性,这就是当前一般教师的生存方式。
  不少青年教师适应期刚过,就被“经验”这一桎梏定格了。凭借自己的一点“经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徜徉在狭窄的“经验”小道上,再也不肯探索新的路径,新的方向。由于理性被“经验”所取代,他们的思想往往被禁锢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愿自拔,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起来,什么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什么新课改、新教法,一概被拒之门外。每天只能麻木地生存在有限而又可怜的一点“经验”里,过着日无所思,心无所用,不思进取的生活。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还有3年就退休了,进城15年来,自言没订过一份报刊,没买过一本书,也没读过一本书,饭桌上常年放着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参。他说,除了每学期简单套写半页计划和总结外,平时从未动过笔,晋升中高职称时,只是下载了两篇文章获得了市级奖就通过了。他曾心安理得地对笔者说,“教书这一行,只要有几年经验就足够用到退休,我就是凭自己年轻时的一点经验,一直走到现在。我虽然没有什么大功劳,但也算辛苦了一辈子。在我们语文组里,我觉得我还是站得住脚的,还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我觉得这就够了。”
  我们说,教育应该是与生命共舞的活动,因此,教师最宝贵的经验应该是在探索中所得,在创新中生成,惟有这种富有生命力的鲜活而有价值的教育经验,才能体现教师心灵的舒展,生命的成长,思想的放飞,而那些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所谓“经验”,只能使我们的思想萎缩,灵魂固化,精神麻木,心如死灰。难怪有资料显示,目前,有80%的教师在教学中固守传统,经验老套,不思进取,对新型教学法从不愿意尝试一下。这种经验型教师不仅制约了个人的发展,更严重地阻碍了新课改的有效开展。
  许多教师习惯了定势思维,习惯了重复自己的工作:备课不分析学生,上课不顾学情,课后从不反思。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很容易形成教师思想的简单化,甚至是一种思维的僵化,这种定势的僵化思维往往对学生又是一种意想不到的伤害。比如,一位教师对求教的学生总爱说这样一句话:“这类题,我已经讲过好多遍了,你怎么还是不会?”有一次我问这位教师,“既然你讲了好多遍了,他为什么还不会?到底是什么原因?你是怎么讲的?他为何老是不会?你思考过吗?”停了一会儿,那位教师恍然大悟似的说,“我还真没想到,我老是这样批评学生,怎么就没换个角度考虑呢?”
  教师职业一旦走上重复自己的圈子,生存方式必然是麻木的、固化的、平庸的。重复自己虽然是省时、省事、省心,但必然会失去、超越自我的机会。笔者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师,他们备课抄教参,上课讲教参,有的干脆把教参带进教室,一字不漏,照本宣科。这种只会教教材、教教案的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尚未走出适应期就退休了,他不可能走向熟练期,更不可能感受风格期的洒脱,骨干期的底蕴,学术期的练达,理想期的从容。
  教师职业的要义贵在善于思考,学会思考,勇于探索。没有思想高度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没有思想高度的教学是缺乏艺术的教学,没有思想高度的教学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学,一言以蔽之,没有思想的教学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因为,教师真正的生命是拥有自己的思想,一种深邃而智慧的思想。因此,笔者认为,重复自己是一种思想的苍白和贫乏,它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准则;重复自己,是对自己职业的一种搪塞和亵渎,它只能自我矮化,思想僵化;重复自己,是一种责任的缺失和灵魂的丢失,它永远也找不到生命的支点和精神的皈依。
  升学压力使许多教师失去了工作热情,由于压力大,心理疲倦,职业倦怠,不少教师只能一天天地苦撑着,对自己的职业冷漠,不感兴趣,心态麻木,毫无追求。于是对工作能搪塞就搪塞,能马虎就马虎,能不做就不做,一切简单化、情绪化,得过且过。
  教师一旦失去了工作热情,就失去了对职业的亲和力,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对国民教育的影响;教师失去工作热情,敬业就成为一句空话,使命感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失去工作热情,生命就会缺乏支点,心灵就会失去依托,人生就会失去充盈。善待教育,就是善待生命,只有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如琢如磨,才能感受教育的意蕴,生命的觉醒,人生的真谛。
  面对压力,要坚守理想,学会超脱,要让读书滋养底气,让思考带来灵气,要力求成为不同的自我,鲜活的自我,生动的自我,希望的自我,追求的自我,卓越的自我,在压力中成就自我。
  从众心理使许多教师淡化了个性:人家怎么做咱就怎么做,上类似的课,写类似的批语;对老教师的经验,年轻教师亦步亦趋;你不看书,我也没有习惯;你不爱教研,我也无兴趣;你爱海侃,我爱热闹;你爱玩牌,我喜欢上网聊天;你爱喝酒,我常有醉意。于是,一大批教师的个性泯灭了,思想平庸了,习惯从众了,无所用心了。记得李希贵说过这样的话: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试想,你没有超常规的思路,你没有超常规的办法,你也没有超常规的措施,你又想要达到超常规的目标,这怎么可能?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但你却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和一般的人一样追求,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
  教师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张大千先生说过:“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赊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重要,更何况对于我们教师?可以说,爱好读书的教师才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才会有洞见,有智慧,才会经常叩问心灵,才会保持对问题的敏感性,才会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问题。思考意味着觉醒,要做一个觉醒的教师,就要学会思考我们的教育,探索我们的教学,研究我们的学生;要做一个觉醒的教师,就要学会敏感地捕捉那些能够引发人思考的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一次在电视上笔者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根海带百种做法”,看后,笔者在想:一篇课文是否有百种备法?一篇课文是否有百种教法?学生犯错是否有百种处理方案?再比如看了一次《赢在中国》的电视,很令人震撼:全国拔尖企业家群雄争芳,充满睿智,那犀利的质疑,机敏的答辩,深度的点评,足以让人引发很多思考:我们的教育管理能否经得起如此拷问?对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能否也来点质疑?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无创新性?有无开拓精神?商界有道德底线,教育的道德底线是什么等等,都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作为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平时总会带着更多的关注点去学习和生活,总会时时处处捕捉自己的灵感和创生自己的思想。因为他深知:对问题的不断探究是个体成长必经的心路历程。因此,始终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和对研究的热情,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只要我们用心学习,用心思考,用心研究,既不盲从,又不重复自己;既能抛开陈旧的“经验”,又能善于呼吸新鲜的空气,既有“多智明达”的学养,又有“开心明目”的智慧,我们的心灵就会舒展起来,我们的视界就会开阔起来,我们的生活就会丰富起来,我们的生命就会精彩起来。
  (作者单位: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履行好职责的同时,也要学会讲好自己的故事,将自己承担的公共责任、完成的社会职能正面呈现给社会公众。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和提升地方政府的形象,也有助于提高
超七成的受调查者认为“贫困县负面新闻多”湖北秭归80万天价接待赞、湖南新化强扣水利款大建旅游区、四川巴中三个县政府领导严重超编……这些报道里有一个被共同强调的词汇
"绿化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抓城市绿化就是抓科学发展、抓生活品质、抓城市特色、抓基础设施
编者的话  近期的“抢盐潮”平息后,从无“盐”以对到“盐”多必失的现状,反映出了心浮气躁“一窝蜂”、“随大流”,急功近利、甚至企求少劳多获、不劳而获的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这还是首次。中央为何如此强调“社会心态”?当今中国有哪些值得警惕的
为了进一步阐释模因论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加深对模因论以及语言模因本质的认识,更好地解释语言模因产生、演变和解读的认知机制以及为电影台词的设计和解读提供借鉴,在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