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后评改是后习作教学的重要阵地,但往往不被重视,只停留在“教师一次性”改完的初级阶段,不注重反复推敲、合作评改。对此,提出作后评改要唱响“四部曲”:唱响“目标曲”,让评改有标准;唱响“交流曲”,让评改有方法;唱响“反思曲”,让评改有深度;唱响“语用曲”,让评改有迁移。
关键词:后习作教学;作后评改;习作要素;习作方法
与先教后写的前习作教学不同,后习作教学采取先写后教、以评促教的形式展开习作教学。其中,作后评改是后习作教学的重要阵地,但往往不被重视,只停留在“教师一次性”改完的初级阶段,不注重反复推敲、合作评改。对此,笔者以为,作后评改要唱响“四部曲”。
一、唱响“目标曲”,让评改有标准
作后评改必须依据目标而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注重文字表达规范,如书写、标点使用、文从字顺等;一方面,参照相关习作目标要求,针对习作要素评改。
例如,评改“我喜爱的小动物”主题习作时,首先让学生明确习作目标:观察动物能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能从例文入手,运用掌握的观察方法表达事物特点。然后,遴选一篇优秀的习作与一篇问题较多的习作,分别评改。整个评改过程,既注重习作的常规要求,又关注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突出单元“留心观察事物”的习作要素。
二、唱响“交流曲”,让评改有方法
小组合作评改可以促进学生习作素养的共生共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改能力、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组织成立评改小组,每组4人,其中1人为组长。组长负责小组内的任务分配、活动组织。教师作为全班习作批改的总组织者与引导者,和学生“改”成一片,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加以整体性指导,点拨学生辩证地评析同伴的习作,给出适当的意见;总结各小组形成的经验和有效的评改方法。
首先,学生组内评改。以“我喜爱的小动物”主题习作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观察得仔细吗?有没有从外形、性格特点、发生的故事等角度展开来写?有没有突出小动物的变化?有没有突出“喜爱”的情感?等等。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路,抓住“留心观察”这一关键点展开评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评改方法。
其次,师生全班评改。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挑選学生代表讲解自己的评改过程与评改结果,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其他学生适当补充。这样,既帮助了发言的学生,又让其他学生从中获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生成丰富多样,小动物的形象跃然而出。
同时,教师应充分鼓励“小作者”与“小批评家”们多多交流。借鉴同伴和师长的修改建议与方法,是学生习作能力进步的阶梯。
三、唱响“反思曲”,让评改有深度
经过小组互评与师生交流,学生认识到了自身文章的优缺点,之后便着手修改。修改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反思:首先,从“小作者”层面,看一看习作质量是否有提升,有没有体现习作的训练要素,人文主题是否突出;其次,从“小批评家”层面,评一评习作有没有修改到位,有没有突出习作方法的运用技巧,有没有做到突出人文主题的方法指引,有没有突出评语的针对性等。
“我喜爱的小动物”的主题,全班45名学生,有37名学生都能体现习作的训练要素,写出了小动物的外形、性格特点以及与“我”之间的故事,突出了“喜爱”这一人文主题。但有8名学生的习作成效不明显,具体表现在外形特征的描写不明显,没有很好地顾及性格特点,与小动物之间的故事记叙不翔实。对于写得好的多欣赏,让学生评点出其突出优势,促其向更高的目标前行。对于一些没有抓住关键要素的习作,采取结对评改的方法,让学生多向反思,向优秀的同伴学习,并根据针对性的评语,再次调整习作。这样,学生的评改就不是为改而改,而有了深度。
习作的过程是不断反思、创造的过程。只有不断反思,习作思维才能从单向走向多元,从低阶走向高阶。
四、唱响“语用曲”,让评改有迁移
作后评改也要关注语用,让习作教学从被动地写,变成主动地学、创意地改,强调评改中的语用能力在课堂学习以及日常生活、模拟情境中逐步得到深耕。
评改应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在课堂评改中得到更适切的表达。于这样的评改过程中,学生抓住要点来评改他人的习作,他们的习作能力在评改中真正得到了生根发芽,语用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生长。
习作要在真切的学习生活中生根,就要及时把习作评改的成果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如让学生写“我喜爱的小动物”时,就要让学生立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去观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抓住特点,持续观察,不断修正,把评改中习得的观察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同时,在多元评改后,真正地把评改中习得的习作鉴赏、评议、修改方法更好地运用到创作之中,让作后评改走出单一、静止“作业”的误区,让评改真正成为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作后评改时,要十分关注适宜相互倾听、个性表达、共同成长的良好情境的营造。“我喜爱的小动物”主题习作教学,教师让学生模拟生活的情境,回想与小动物之间的生活日常,抓住关键的训练要素“外形、性格特点、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先自行联想,然后分小组交流“自己经历的场景”,接着推选代表分享“自己的故事”,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由此,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喜爱”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度第13期立项课题“基于全息理论的小学生项目习作群建构的研究”(编号:2019JK13L408)和宿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小学生语文生态语言表达范式的研究”(编号:SQ2018GHZD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后习作教学;作后评改;习作要素;习作方法
与先教后写的前习作教学不同,后习作教学采取先写后教、以评促教的形式展开习作教学。其中,作后评改是后习作教学的重要阵地,但往往不被重视,只停留在“教师一次性”改完的初级阶段,不注重反复推敲、合作评改。对此,笔者以为,作后评改要唱响“四部曲”。
一、唱响“目标曲”,让评改有标准
作后评改必须依据目标而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注重文字表达规范,如书写、标点使用、文从字顺等;一方面,参照相关习作目标要求,针对习作要素评改。
例如,评改“我喜爱的小动物”主题习作时,首先让学生明确习作目标:观察动物能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能从例文入手,运用掌握的观察方法表达事物特点。然后,遴选一篇优秀的习作与一篇问题较多的习作,分别评改。整个评改过程,既注重习作的常规要求,又关注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突出单元“留心观察事物”的习作要素。
二、唱响“交流曲”,让评改有方法
小组合作评改可以促进学生习作素养的共生共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改能力、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组织成立评改小组,每组4人,其中1人为组长。组长负责小组内的任务分配、活动组织。教师作为全班习作批改的总组织者与引导者,和学生“改”成一片,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加以整体性指导,点拨学生辩证地评析同伴的习作,给出适当的意见;总结各小组形成的经验和有效的评改方法。
首先,学生组内评改。以“我喜爱的小动物”主题习作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观察得仔细吗?有没有从外形、性格特点、发生的故事等角度展开来写?有没有突出小动物的变化?有没有突出“喜爱”的情感?等等。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路,抓住“留心观察”这一关键点展开评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评改方法。
其次,师生全班评改。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挑選学生代表讲解自己的评改过程与评改结果,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其他学生适当补充。这样,既帮助了发言的学生,又让其他学生从中获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生成丰富多样,小动物的形象跃然而出。
同时,教师应充分鼓励“小作者”与“小批评家”们多多交流。借鉴同伴和师长的修改建议与方法,是学生习作能力进步的阶梯。
三、唱响“反思曲”,让评改有深度
经过小组互评与师生交流,学生认识到了自身文章的优缺点,之后便着手修改。修改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反思:首先,从“小作者”层面,看一看习作质量是否有提升,有没有体现习作的训练要素,人文主题是否突出;其次,从“小批评家”层面,评一评习作有没有修改到位,有没有突出习作方法的运用技巧,有没有做到突出人文主题的方法指引,有没有突出评语的针对性等。
“我喜爱的小动物”的主题,全班45名学生,有37名学生都能体现习作的训练要素,写出了小动物的外形、性格特点以及与“我”之间的故事,突出了“喜爱”这一人文主题。但有8名学生的习作成效不明显,具体表现在外形特征的描写不明显,没有很好地顾及性格特点,与小动物之间的故事记叙不翔实。对于写得好的多欣赏,让学生评点出其突出优势,促其向更高的目标前行。对于一些没有抓住关键要素的习作,采取结对评改的方法,让学生多向反思,向优秀的同伴学习,并根据针对性的评语,再次调整习作。这样,学生的评改就不是为改而改,而有了深度。
习作的过程是不断反思、创造的过程。只有不断反思,习作思维才能从单向走向多元,从低阶走向高阶。
四、唱响“语用曲”,让评改有迁移
作后评改也要关注语用,让习作教学从被动地写,变成主动地学、创意地改,强调评改中的语用能力在课堂学习以及日常生活、模拟情境中逐步得到深耕。
评改应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在课堂评改中得到更适切的表达。于这样的评改过程中,学生抓住要点来评改他人的习作,他们的习作能力在评改中真正得到了生根发芽,语用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生长。
习作要在真切的学习生活中生根,就要及时把习作评改的成果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如让学生写“我喜爱的小动物”时,就要让学生立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去观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抓住特点,持续观察,不断修正,把评改中习得的观察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同时,在多元评改后,真正地把评改中习得的习作鉴赏、评议、修改方法更好地运用到创作之中,让作后评改走出单一、静止“作业”的误区,让评改真正成为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作后评改时,要十分关注适宜相互倾听、个性表达、共同成长的良好情境的营造。“我喜爱的小动物”主题习作教学,教师让学生模拟生活的情境,回想与小动物之间的生活日常,抓住关键的训练要素“外形、性格特点、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先自行联想,然后分小组交流“自己经历的场景”,接着推选代表分享“自己的故事”,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由此,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喜爱”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度第13期立项课题“基于全息理论的小学生项目习作群建构的研究”(编号:2019JK13L408)和宿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小学生语文生态语言表达范式的研究”(编号:SQ2018GHZD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