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巩义自古以来被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这里有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的北宋皇陵区,北宋9个皇帝,除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兵掳去惨死漠北外,其余7个皇帝都葬在这里。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陵墓,素有“七帝八陵”之称。
1984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巩县文物保管所组成联合发掘队,发掘北宋元德李皇后陵。这次发掘缘于1981年秋天的一场暴雨,雨水沿盗洞灌入陵墓,陵墓存在全部坍塌的危险。
李后陵,是宋太宗永熙陵的附葬后陵之一,这次发掘是千年来对北宋帝后陵墓的第一次正式挖掘,也是为以后挖掘帝陵做准备。对于皇陵构造,史书没有记载,因此后人对宋陵的情况一无所知。
孙新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我们在李后陵封土的南侧开了一条探沟,发现了墓道的大致位置。但发掘过程非常艰苦,因为墓道全部是用石片和砖块一层一层夯起来的,很结实坚固。
清理完墓道和甬道,墓门露了出来,两扇高大的石门已被盗墓者推倒。
孙新民:两个门扉高达3米多,门上有两个线刻武士像,一个执戟,一个拿剑,高大英武。在墓门内发现了墓门钥匙。据文献记载,当时埋藏以后“投钥于内”,就是把钥匙扔到墓里,墓门锁起来,用铁丝把墓门拴在盖锁柱石上,在盖锁石外部再用砖封住(图1)。
(1)图组:两扇高大的墓门上线刻的武士像(左为执戟武士,右为拿剑武士)
尽管如此,元德李后墓还是遭到了盗掘,墓室里仅剩下石棺床和蜡台座。
孙新民:整个墓室用砖砌,有1米厚,非常坚固。每块砖都有“官”字款,显然是为建造墓室特制的。墓室为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地宫平面接近圆形,直径近10米;高12.26米,正中房檐下砌有砖雕门窗和日用家具等。
考古人员在清理地宫时,发现地宫地面的石板上有许多精美的线刻画像,这些传说中的人物像是陵墓的守卫者。墓室砖砌的圆形穹顶绘有天象图,地宫的墙上绘有壁画。
孙新民:天象图中有银河,银河的两侧布满了星象,它是用青灰在砖上抹平,仿照现在的星空,用白灰点了很多星象(图2)。
(2)墓室下仿居室,上仿天空,是古代视死如生观念的反映
考古队员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清理完墓室中数米厚的积土,结果发现了一套相当于墓志的玉册。册文系阴刻的楷书,填有金粉,其内容和史料记载一致(图3)。
(3)出土的玉册
另外,还发现了一批瓷器。
孙新民:瓷器有80多件,其中能复原的有40多件。主要是越窑精品瓷器,秘色瓷,有直径30多厘米的龙纹大盘,还有套盒(图4)。
(4)出土的瓷器
皇后陵挖掘结束,接着就要对帝陵挖掘。到了1986年,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但学术界慎重发掘帝陵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部门重新研究后,决定暂停对宋陵地宫的发掘。
但是,帝陵和后陵毕竟不可同日而语,探索帝陵地宫仍然是巨大的考古诱惑。
北宋帝陵的地宫到底有多大?里面是否有价值连城的宝物呢?
秦汉以来,皇帝往往一登基就开始为自己修造陵墓。许多皇陵修建长达数十年,而宋陵却只修建短短的7个月。
除从开封迁葬到巩义的赵匡胤父亲赵宏殷的永安陵,巩义陵区的第一座帝陵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赵匡胤在位17年,正值盛年的他选定巩义为大宋的陵区,却从未提过建陵之事。
公元976年10月20日,年仅49岁的赵匡胤突然驾崩,巩义皇陵不得不仓促开工。永昌陵建好后,赵匡胤的灵柩从开封被护送到巩义下葬(图5)。
(5)宋太祖赵匡胤
席延昭(巩义市文物保管所专家):当时送葬队伍有2万人左右,前面是仪仗队,中间是灵柩,光拉灵柩的就有1000多人。随后是皇亲国戚,再后面是大臣。送殡队伍浩浩荡荡,从开封到巩县半个月左右。到达陵区时,距赵匡胤去世正好7个月。
刘坤太(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宋代后来就延续下来,皇帝生前不修建陵墓,死了以后在7个月内建好陵墓进行安葬,形成了“七月而葬”的惯例。
除七月而葬,其他皇陵的规模和建制都与赵匡胤的永昌陵基本相同:坐北朝南,帝陵陵区由安葬皇帝棺木的上宫、进行祭祀的下宫以及附葬的皇后和王室子孙的墓组成。
由于时间紧迫,宋陵的修建工程非常残酷,建造赵匡胤父亲赵宏殷的永安陵时,仅被石头压死的民工就达200多人。
采石碑刻详细记载了宋第七代皇帝哲宗永泰陵修建的情况。公元1100年初,宋哲宗驾崩,农历二月初十,4600多人的采石队伍抵达距离陵区30多公里的粟子山。到五月初十,也就是在3个月的时间里,这些工匠必须采集27600块石材。为运输这些石材,又动用了士兵和民夫1万多人。加上修陵的工匠4万多人,共有5万多人被集中到陵区劳动。
《宋史》记载了这些开采来的石头的用处:修建永定陵时,地上的石雕用62块,门石用了14块,而地宫却用了27377块(图6)。
(6)从残留在地面的石刻可以推断,地宫的建造规模该有多么宏大
刘坤太:这么多石头用来修建地宫,可以想象,地宫一定气势恢宏,规模非常宏大。
修建皇陵的开销也十分惊人,据记载,公元1063年,修建宋仁宗永昭陵共计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丝绢250万匹。这些开支占当时北宋国库年收入的一半。
?根据李皇后墓的挖掘和近几年探测的结果,考古人员推测帝陵的地宫有30多米深,地宫仿照地面宫殿建筑,整个墓室富丽堂皇。
傅永魁(巩义市文物保管所专家):皇帝生前所有的日常用具,如金枪、板刀、弓箭,金银器皿等都随之埋入,地下摆满了皇帝生前喜爱的宝物。比如宋仁宗生前最喜欢的一匹马也殉葬了,这匹白龙马走起路来有音乐的节奏,他交待,我死后把这匹马一起随葬。
宋真宗是一位很迷信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位到泰山封禅的皇帝。《宋史》曾记载公元1022年,文武大臣为宋真宗准备殉葬品的情况,他们把宋真宗生前喜欢的各种宝物,包括“天书”和“瑞物”都随葬了。
傅永魁:天书就是老子的《道德经》,真宗生前喜欢读老子的《道德经》。他的随葬品大概有3000多件。
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4年),为保护皇陵,北宋划巩县、堰师、登封等县各一部分设立永安县,专门保护皇陵区。
孙新民:由永安县专门对宋陵进行管理,驻有部队。还有一些叫做柏子户的,专门种柏树对陵园进行绿化。下宫还住了一批特殊的管理人员,他们是皇帝生前的侍女和太监,现在负责对去世的皇帝四时祭祀。
到宋代第7位皇帝哲宗,巩义皇陵已经营了160多年。陵区松柏如织,殿宇相接,威严肃穆,所以又被称为“柏城”。
席延昭:宋陵绿化比其它皇陵有特色,其它皇陵只允许种柏树,而宋陵种有柏树和松树,陵与陵之间用橘子树隔开,界线非常清楚,冬夏常青。
公元1127年3月, 金兵攻占大宋都城开封,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金兵对京城开封大肆劫掠,对巩义宋皇陵也疯狂抢劫。
因为下宫的大殿及禅院里有许多金银玉器、古玩字画,成为金兵最先下手的地方。
孙宪周:开始抢下宫,然后抢上宫,进一步就挖地宫抢东西。宋陵建在平原的黄土地上,墓道建制规模相同,所以比较容易盗挖。金兵对小墓采用揭顶,对大墓则从陵台侧坡挖洞,撬开墓顶券石,缒绳而下进行抢劫。
孙新民:金兵和南宋相持阶段,宋陵被盗掘非常严重。据记载,哲宗皇帝的尸骨甚至被抛到了陵外。
宋高宗赵构闻讯,命令河南镇抚使翟兴和抗金英雄岳飞北上,驱走金兵,修复了皇陵。这样,巩义就成了宋金两军拉锯的战场。宋军撤退后,金兵的报复更加强烈,掘墓烧房,砍树伐木,原本松柏茂密的陵区很快变得千疮百孔。
公元1130年,金人在大名府封宋朝的降官刘豫为大齐皇帝,这让北宋皇陵又遭到了另一番劫难。
刘坤太:有一次,刘豫发现一名士兵拿了一个非常精美的水晶碗,当得知这个水晶碗是从永裕陵盗来时,刘豫就让他儿子组织了一个挖墓队伍,就是史书上称之为“淘沙队”的,重新把宋陵挖了一遍。
“淘沙队”是继东汉末年的曹操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记载的官盗机构。淘沙队主要以未被金兵盗过的皇家陵墓为主要目标,对金兵已盗过的陵墓也再次挖掘,甚至连老百姓的墓也不放过。
席延昭:这是属于官盗啊,对宋陵是雪上加霜。
刘豫的毁灭性盗掘,使那些生活在陵区的僧尼、柏子户等无处存身,只好流落他乡。从此,北宋皇陵再无专人管理,民盗相继兴起,其中最有名的一个盗墓贼叫朱漆脸。
孙宪周:朱漆脸盗宋太祖墓,太祖的身材比较高大,很胖,他想把太祖的玉带取下来,就用一根带子套在太祖的脖子上,把太祖尸体拽起来。太祖的尸体已经腐烂,一拽,从太祖嘴里喷出好多黑水,喷在他的脸上。从此他就留下了一个黑脸。
1278年,南宋灭亡,元朝建立。蒙古人怕宋代的遗民怀念先朝的皇帝,又把北宋皇陵的建筑全部烧毁。
所幸的是,宋陵被划为官地,不准百姓打柴放牧,不准种植庄稼,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建筑遗址,特别是保护了石雕像。
1995年初,为配合宋陵抢救保护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进驻宋仁宗永昭陵,对这座陵墓的地面建筑遗址进行了一次全面勘查。
随着巩义经济的发展,永昭陵已被市区包围,所以永昭陵就被选为首个勘查的帝陵。这次发掘出了雀台、乳台、上宫、下宫等建筑遗址。
现在永昭陵的地面建筑就是根据考古发掘前按原样进行恢复的,这是目前宋陵“七帝八陵”中唯一复原的皇陵。
发掘表明,皇陵的陵台用夯土筑成,平面呈正方形,通高15米,每5米一层,共3层(图7)。
(7) 陵台复原图
孙新民:陵台表面用红土或红泥进行涂抹,看起来非常雄伟壮观。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永昭陵南高北低,居于最崇高地位的陵台却处在陵区的最低处,丝毫没有皇帝高高在上的感觉。
孙新民:北宋皇陵区的地势是南高北低,主要的建筑物在北边,等于把主要的建筑物放在地势低洼的地方了。
宋陵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选择呢?原来,唐宋时期流行“五音姓利”的风水理论,人们姓氏的读音对应着工、商、角、徵、羽五音。宋代皇帝的赵姓属于角音,读角音的姓氏要求在都城的西方选阴宅,陵要求 “东南地穹、西北地垂”, 所以宋代的皇陵都南高北低,形成了一种倒仰的姿势。巩义宋皇陵区面对嵩山,背依黄河,正符合角音“山之北、水之南”的风水要求。
除风水考虑,赵匡胤把皇陵选在远离都城开封的巩义还有更深的政治意图,那就是为迁都洛阳做准备。
李华瑞(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开封四周是平地,无险可守,朝廷要派大量的军队用于防守,造成军队人员的急剧膨胀。因此,宋太祖想迁都洛阳,但最终迁都长安。宋太祖说,我就是想依据山河的形势而去用兵,仿照周朝汉朝的故事以安天下。
但迁都洛阳的提议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刘坤太:在宋代,南方的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量的粮食靠运河从南方运来,而汴河到开封就不好走了,所以大臣们不愿意舍弃汴河经济命脉,不愿意迁都。
但群臣的谏阻并没有动摇赵匡胤迁都的决心。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说“为政在德不在险,何必一定要耗费民力迁都呢?”
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见弟弟也反对迁都,赵匡胤只好长叹:“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叹也。”。
1127年,终于应验了宋太祖的话,金兵长驱直入,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巩义皇陵的绝好风水,并没有护佑住大宋的千年帝业。
1984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巩县文物保管所组成联合发掘队,发掘北宋元德李皇后陵。这次发掘缘于1981年秋天的一场暴雨,雨水沿盗洞灌入陵墓,陵墓存在全部坍塌的危险。
李后陵,是宋太宗永熙陵的附葬后陵之一,这次发掘是千年来对北宋帝后陵墓的第一次正式挖掘,也是为以后挖掘帝陵做准备。对于皇陵构造,史书没有记载,因此后人对宋陵的情况一无所知。
孙新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我们在李后陵封土的南侧开了一条探沟,发现了墓道的大致位置。但发掘过程非常艰苦,因为墓道全部是用石片和砖块一层一层夯起来的,很结实坚固。
清理完墓道和甬道,墓门露了出来,两扇高大的石门已被盗墓者推倒。
孙新民:两个门扉高达3米多,门上有两个线刻武士像,一个执戟,一个拿剑,高大英武。在墓门内发现了墓门钥匙。据文献记载,当时埋藏以后“投钥于内”,就是把钥匙扔到墓里,墓门锁起来,用铁丝把墓门拴在盖锁柱石上,在盖锁石外部再用砖封住(图1)。
(1)图组:两扇高大的墓门上线刻的武士像(左为执戟武士,右为拿剑武士)
尽管如此,元德李后墓还是遭到了盗掘,墓室里仅剩下石棺床和蜡台座。
孙新民:整个墓室用砖砌,有1米厚,非常坚固。每块砖都有“官”字款,显然是为建造墓室特制的。墓室为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地宫平面接近圆形,直径近10米;高12.26米,正中房檐下砌有砖雕门窗和日用家具等。
考古人员在清理地宫时,发现地宫地面的石板上有许多精美的线刻画像,这些传说中的人物像是陵墓的守卫者。墓室砖砌的圆形穹顶绘有天象图,地宫的墙上绘有壁画。
孙新民:天象图中有银河,银河的两侧布满了星象,它是用青灰在砖上抹平,仿照现在的星空,用白灰点了很多星象(图2)。
(2)墓室下仿居室,上仿天空,是古代视死如生观念的反映
考古队员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清理完墓室中数米厚的积土,结果发现了一套相当于墓志的玉册。册文系阴刻的楷书,填有金粉,其内容和史料记载一致(图3)。
(3)出土的玉册
另外,还发现了一批瓷器。
孙新民:瓷器有80多件,其中能复原的有40多件。主要是越窑精品瓷器,秘色瓷,有直径30多厘米的龙纹大盘,还有套盒(图4)。
(4)出土的瓷器
皇后陵挖掘结束,接着就要对帝陵挖掘。到了1986年,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但学术界慎重发掘帝陵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部门重新研究后,决定暂停对宋陵地宫的发掘。
但是,帝陵和后陵毕竟不可同日而语,探索帝陵地宫仍然是巨大的考古诱惑。
北宋帝陵的地宫到底有多大?里面是否有价值连城的宝物呢?
秦汉以来,皇帝往往一登基就开始为自己修造陵墓。许多皇陵修建长达数十年,而宋陵却只修建短短的7个月。
除从开封迁葬到巩义的赵匡胤父亲赵宏殷的永安陵,巩义陵区的第一座帝陵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赵匡胤在位17年,正值盛年的他选定巩义为大宋的陵区,却从未提过建陵之事。
公元976年10月20日,年仅49岁的赵匡胤突然驾崩,巩义皇陵不得不仓促开工。永昌陵建好后,赵匡胤的灵柩从开封被护送到巩义下葬(图5)。
(5)宋太祖赵匡胤
席延昭(巩义市文物保管所专家):当时送葬队伍有2万人左右,前面是仪仗队,中间是灵柩,光拉灵柩的就有1000多人。随后是皇亲国戚,再后面是大臣。送殡队伍浩浩荡荡,从开封到巩县半个月左右。到达陵区时,距赵匡胤去世正好7个月。
刘坤太(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宋代后来就延续下来,皇帝生前不修建陵墓,死了以后在7个月内建好陵墓进行安葬,形成了“七月而葬”的惯例。
除七月而葬,其他皇陵的规模和建制都与赵匡胤的永昌陵基本相同:坐北朝南,帝陵陵区由安葬皇帝棺木的上宫、进行祭祀的下宫以及附葬的皇后和王室子孙的墓组成。
由于时间紧迫,宋陵的修建工程非常残酷,建造赵匡胤父亲赵宏殷的永安陵时,仅被石头压死的民工就达200多人。
采石碑刻详细记载了宋第七代皇帝哲宗永泰陵修建的情况。公元1100年初,宋哲宗驾崩,农历二月初十,4600多人的采石队伍抵达距离陵区30多公里的粟子山。到五月初十,也就是在3个月的时间里,这些工匠必须采集27600块石材。为运输这些石材,又动用了士兵和民夫1万多人。加上修陵的工匠4万多人,共有5万多人被集中到陵区劳动。
《宋史》记载了这些开采来的石头的用处:修建永定陵时,地上的石雕用62块,门石用了14块,而地宫却用了27377块(图6)。
(6)从残留在地面的石刻可以推断,地宫的建造规模该有多么宏大
刘坤太:这么多石头用来修建地宫,可以想象,地宫一定气势恢宏,规模非常宏大。
修建皇陵的开销也十分惊人,据记载,公元1063年,修建宋仁宗永昭陵共计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丝绢250万匹。这些开支占当时北宋国库年收入的一半。
?根据李皇后墓的挖掘和近几年探测的结果,考古人员推测帝陵的地宫有30多米深,地宫仿照地面宫殿建筑,整个墓室富丽堂皇。
傅永魁(巩义市文物保管所专家):皇帝生前所有的日常用具,如金枪、板刀、弓箭,金银器皿等都随之埋入,地下摆满了皇帝生前喜爱的宝物。比如宋仁宗生前最喜欢的一匹马也殉葬了,这匹白龙马走起路来有音乐的节奏,他交待,我死后把这匹马一起随葬。
宋真宗是一位很迷信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位到泰山封禅的皇帝。《宋史》曾记载公元1022年,文武大臣为宋真宗准备殉葬品的情况,他们把宋真宗生前喜欢的各种宝物,包括“天书”和“瑞物”都随葬了。
傅永魁:天书就是老子的《道德经》,真宗生前喜欢读老子的《道德经》。他的随葬品大概有3000多件。
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4年),为保护皇陵,北宋划巩县、堰师、登封等县各一部分设立永安县,专门保护皇陵区。
孙新民:由永安县专门对宋陵进行管理,驻有部队。还有一些叫做柏子户的,专门种柏树对陵园进行绿化。下宫还住了一批特殊的管理人员,他们是皇帝生前的侍女和太监,现在负责对去世的皇帝四时祭祀。
到宋代第7位皇帝哲宗,巩义皇陵已经营了160多年。陵区松柏如织,殿宇相接,威严肃穆,所以又被称为“柏城”。
席延昭:宋陵绿化比其它皇陵有特色,其它皇陵只允许种柏树,而宋陵种有柏树和松树,陵与陵之间用橘子树隔开,界线非常清楚,冬夏常青。
公元1127年3月, 金兵攻占大宋都城开封,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金兵对京城开封大肆劫掠,对巩义宋皇陵也疯狂抢劫。
因为下宫的大殿及禅院里有许多金银玉器、古玩字画,成为金兵最先下手的地方。
孙宪周:开始抢下宫,然后抢上宫,进一步就挖地宫抢东西。宋陵建在平原的黄土地上,墓道建制规模相同,所以比较容易盗挖。金兵对小墓采用揭顶,对大墓则从陵台侧坡挖洞,撬开墓顶券石,缒绳而下进行抢劫。
孙新民:金兵和南宋相持阶段,宋陵被盗掘非常严重。据记载,哲宗皇帝的尸骨甚至被抛到了陵外。
宋高宗赵构闻讯,命令河南镇抚使翟兴和抗金英雄岳飞北上,驱走金兵,修复了皇陵。这样,巩义就成了宋金两军拉锯的战场。宋军撤退后,金兵的报复更加强烈,掘墓烧房,砍树伐木,原本松柏茂密的陵区很快变得千疮百孔。
公元1130年,金人在大名府封宋朝的降官刘豫为大齐皇帝,这让北宋皇陵又遭到了另一番劫难。
刘坤太:有一次,刘豫发现一名士兵拿了一个非常精美的水晶碗,当得知这个水晶碗是从永裕陵盗来时,刘豫就让他儿子组织了一个挖墓队伍,就是史书上称之为“淘沙队”的,重新把宋陵挖了一遍。
“淘沙队”是继东汉末年的曹操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记载的官盗机构。淘沙队主要以未被金兵盗过的皇家陵墓为主要目标,对金兵已盗过的陵墓也再次挖掘,甚至连老百姓的墓也不放过。
席延昭:这是属于官盗啊,对宋陵是雪上加霜。
刘豫的毁灭性盗掘,使那些生活在陵区的僧尼、柏子户等无处存身,只好流落他乡。从此,北宋皇陵再无专人管理,民盗相继兴起,其中最有名的一个盗墓贼叫朱漆脸。
孙宪周:朱漆脸盗宋太祖墓,太祖的身材比较高大,很胖,他想把太祖的玉带取下来,就用一根带子套在太祖的脖子上,把太祖尸体拽起来。太祖的尸体已经腐烂,一拽,从太祖嘴里喷出好多黑水,喷在他的脸上。从此他就留下了一个黑脸。
1278年,南宋灭亡,元朝建立。蒙古人怕宋代的遗民怀念先朝的皇帝,又把北宋皇陵的建筑全部烧毁。
所幸的是,宋陵被划为官地,不准百姓打柴放牧,不准种植庄稼,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建筑遗址,特别是保护了石雕像。
1995年初,为配合宋陵抢救保护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进驻宋仁宗永昭陵,对这座陵墓的地面建筑遗址进行了一次全面勘查。
随着巩义经济的发展,永昭陵已被市区包围,所以永昭陵就被选为首个勘查的帝陵。这次发掘出了雀台、乳台、上宫、下宫等建筑遗址。
现在永昭陵的地面建筑就是根据考古发掘前按原样进行恢复的,这是目前宋陵“七帝八陵”中唯一复原的皇陵。
发掘表明,皇陵的陵台用夯土筑成,平面呈正方形,通高15米,每5米一层,共3层(图7)。
(7) 陵台复原图
孙新民:陵台表面用红土或红泥进行涂抹,看起来非常雄伟壮观。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永昭陵南高北低,居于最崇高地位的陵台却处在陵区的最低处,丝毫没有皇帝高高在上的感觉。
孙新民:北宋皇陵区的地势是南高北低,主要的建筑物在北边,等于把主要的建筑物放在地势低洼的地方了。
宋陵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选择呢?原来,唐宋时期流行“五音姓利”的风水理论,人们姓氏的读音对应着工、商、角、徵、羽五音。宋代皇帝的赵姓属于角音,读角音的姓氏要求在都城的西方选阴宅,陵要求 “东南地穹、西北地垂”, 所以宋代的皇陵都南高北低,形成了一种倒仰的姿势。巩义宋皇陵区面对嵩山,背依黄河,正符合角音“山之北、水之南”的风水要求。
除风水考虑,赵匡胤把皇陵选在远离都城开封的巩义还有更深的政治意图,那就是为迁都洛阳做准备。
李华瑞(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开封四周是平地,无险可守,朝廷要派大量的军队用于防守,造成军队人员的急剧膨胀。因此,宋太祖想迁都洛阳,但最终迁都长安。宋太祖说,我就是想依据山河的形势而去用兵,仿照周朝汉朝的故事以安天下。
但迁都洛阳的提议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刘坤太:在宋代,南方的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量的粮食靠运河从南方运来,而汴河到开封就不好走了,所以大臣们不愿意舍弃汴河经济命脉,不愿意迁都。
但群臣的谏阻并没有动摇赵匡胤迁都的决心。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说“为政在德不在险,何必一定要耗费民力迁都呢?”
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见弟弟也反对迁都,赵匡胤只好长叹:“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叹也。”。
1127年,终于应验了宋太祖的话,金兵长驱直入,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巩义皇陵的绝好风水,并没有护佑住大宋的千年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