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从高品质教研开始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xh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和乡村,区域不同,教育教学质量也有明显差异。推进教育公平,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关键。“高品质教研”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智力支撑。高品质教研应找准研究点,倡导真研究,追求共成长。
  [关键词]教育公平 乡村教师 高品质教研 适合 真实 成长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2000多年后,“教育公平”成为全体教育人共同努力的目标。在我省,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特别是城市和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各类活动中学生展示的整体素养,也表现在各级各类质量调研的相应数据上。笔者曾对我县两个学年度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调研数据进行过比较,城区小学的语文均分比乡村小学高出10分左右,这个差异显然大得有点惊人。如何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关键。近年来,我们努力通过高品质的教研活动,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水平,以实现乡村教育的振兴。
  “高品质教研”,顾名思义,是适宜的、真实的,有趣味、有效率的教研活动,它起源于我们这两年一直在乡村小学推进的“三品教育”,即创品牌学校、做品味教师、育品质学生,但在“三品教育”中,我们发现,品牌学校创建需要教研参与,品味教师养成更要教研提供支撑,品质学生培养也少不了有效的教研。这样看来,高品质教研是实现“三品教育”的前提与保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高品质教研呢?
  一、找准研究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某次活動,组织者邀请了一位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学。会场上三分之一的人聆听,三分之一的人看手机,三分之一的人提前离开了会场。这样的会场氛围显然对这位专家造成了影响。专家匆匆讲完,匆匆离场。这样的教研活动有何助益?然而,这并不是个例。
  一线教师最喜欢怎样的教研活动?也许活动的组织者从未做过此类调研,但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各类教研活动中,座无虚席的一定是课堂教学观摩,而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时至少会空出三分之一的座位。这不能完全怪教师,也不能完全怪专家。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相比,讲座的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你讲我听,你说我记”。参加者被动聆听,教研活动的品质大大降低。
  乡村教师最喜欢怎样的教研活动?我们曾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外出听课,听名家的课”这一选项总是最优选项;其次是希望有专业人士亲临课堂指导,手把手地进行点评与帮扶;第三是结合课例、深入浅出的讲座。显然,“基于课例的学习与研讨”是一线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最为向往的教研活动内容。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反观我们的教研活动,我们常常关注的是所请专家的知名度以及所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却很少考虑一线教师的真正需求。高品质的教研活动,就是要提供教师们喜欢的、需要的、适合的研究内容,让参与活动的教师得到最合适的教育。
  二、倡导真教研——“真实的才是最有魅力的”
  在微信朋友圈里,每天都能看到别人晒一些图文,看似很真实,却是一个秀场。教研活动也有不同程度的“秀”,虚假教学成了业内见怪不怪的现象。“真实”是教研活动的魅力所在,高品质教研应该追求“真实”。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一项研修活动,活动的参与对象基本上是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其基于真实的研讨卓有品质,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1.“真实”体现在执教者的“不确定”
  常规的教研活动,如果要上课,执教者会早在一两周前,甚至一个月前就得以确定。围绕活动主题,执教者还会进行有目的的试教。但此次活动展示的课堂教学均不是提前预约,而是在现场通过抽签确定。课前十分钟,小组成员齐聚讲台前,由学生代表抽签选出上课教师。这就要求参加活动的七八十位教师,人人都要提前进行准备。教师们强化了课前的准备,他们自觉地研读教材,拟订教学方案,小组研讨,大组交流,人人上课,人人评课。待到抽签环节时,所有的小组成员基本上都有了充足的准备,甚至有教师暗暗希望能抽中自己,以对得起自己的一路艰辛。执教者的不确定,让教研活动由原先的预约变成课堂的生成,由大多数人的“隔岸观火”变为所有成员的“全程参与”。
  2.“真实”体现在学习内容的“零起点”
  笔者在这里无意表达对学习内容的“零接触”是最好的学习。我们倡导有效的预习,但现状是在上公开课之前,学生往往预习过度。此次研修活动强调学习内容“零起点”,学生进入课堂才真正接触所学习的内容,师生也得以第一次见面,所以课堂呈现的是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态:有遇到问题而不解的困惑,有被教师或同伴点醒后的顿悟,有从不会到学会的喜悦……因为真实,课堂中的学习得以真正发生,教学因此有了可信度,师生在真实的课堂上得到了真正的成长,不只是学业上的成长,更是心灵上的成长。如此一来,语文的丰盈与美好才会在学生的生命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3.“真实”体现在研讨的“有感而发”
  此次研修活动的课例研讨不指向评课,而是指向对课堂教学的提问。课堂观察者会向执教者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生字的学习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你的课堂里却感觉到被忽略,为什么这样安排?”“在讲读课文时,如何处理课后作业与课文讲读的关系?”执教者可以自己回答,也可以由所在的研修小组成员共同回答。评课为什么改为提问?细细琢磨,就能领略其中的奥秘:评课往往是点评者自说白话,是“一言堂”,而提问则必须回答,是指向“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的深度思考与双向互动。这种研讨形式倒逼执教者思考自己每一个教学环节背后的理据。因为教师们前期都参与了研讨,对教学内容十分熟悉,对教学环节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有着心理准备,带着知识储备进课堂,所提的问题均是“有感而发”,更能聚焦语文学科的核心,聚焦学生学习的本质。有些问题甚至成了教师们日后研究的课题。
  因为活动开始之前不确定执教者,不进行过度预习,评课环节不是“一言堂”,这“三不”的要求反而强化了教师的预设。只不过,我们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度”,不能将“预设”变成“预演”,不能将“生成”变成“合成”。   三、追求共成长——“听得见心灵的拔节声”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教研活动同样也是如此,当我们越走越远,越走越快时,需要停下脚步问自己:为什么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开展这个活动的初衷是什么?乡村教师参与这样的教研活动,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这样的反省能够让教研活动返璞归真,回到教研活动最初的样式——引领教师成长。当然,这种成长要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心灵的拔节声。
  1.高品质的教研,应各美其美
  教研活动是展示,是交流,是分享。“各美其美”是教研新理念。各层级的优质课竞赛、优质课展示,主要目标并不是决出名次这么简单,而是让优秀的教师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示他们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观摩者在聽课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课美在教学设计,有的课美在师生交流,有的课美在媒体运用,有的课美在课程拓展……各展风采,各美其美。乡村教师参与这样的教研活动,在活动组织者的引导下,能够发现诸多的“美”,而不是其中的“缺”,这样的教研才会有收益,助成长。
  2.高品质的教研,应互惠双赢
  高品质的教研活动一定会给参与者启迪和思考,而这种启迪与思考又会将教研活动推向更深处、更远方。为了发挥城区学校“传帮带”作用,推动乡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我们开展了“双校联动、互惠共生”的主题教研活动,将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结成一个项目组,同一篇课文,乡村学校的教师上第一课时,城区学校的教师上第二课时。两个课时,教学设计要一脉相承,一气呵成,这就需要上课的两位教师以及参与研修的两个学校团队共同研读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策略,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活动悄然打破了城乡教研的壁垒,两校互相学习,互取所长,乡村学校的课堂有城区学校的智慧,城区学校的课堂有乡村学校的朴素,教研品质在这种联动中得到了提升。
  3.高品质的教研,应舍大做小
  目前,各级各类教研活动都有越做越大的趋势。普通的一个县级活动,动辄两三百人。因为规模大,无法顾及每一位参与者,所以许多教师是带着“看客”的心态参加活动的,回到自己的课堂,他们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要想改变,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活动的规模。近期,我们针对乡村学校组织了一次“学在现场”的主题活动,为保证活动效率,我们分成南北两个教研片举行,每一片有五六所学校。参加活动的人数少了,但研究的主题却更为集中。在现场,教师们围绕“学在现场”的“学”,结合课例,谈所获。交流之后,他们忽然发现,这个“学”,原先以为只是指“学生”,现在发现,还指“学习”“学法”“学力”等等。因为活动的规模小了,一线教师们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且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珍惜这个平台,珍惜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而这不正是教研活动的变化所带来的惊喜吗?
  乡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兴,则乡村少年兴;少年兴,则民族兴、国家兴。振兴乡村教育,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推进教育公平,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英语口语,英语课课时本来就少,所以课堂上没有太多时间去进行口语训练。那么,如何发挥英语语音作业的作用,让学生做到发音标准,语音、语调地道、自然呢?结合平时的实际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做法。  首先,英语教师要善于依托各种多媒体资源,布置丰富多样的作业。这是因为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内,更要重视课外,家庭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枯燥、单一的听读作业,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疲
期刊
谈到读书,我总结自己多年的阅读体会,概括为“读书三部曲”:第一部曲,书到用时方恨少;第二部曲,书山有路勤为径;第三部曲,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到用时方恨少  最近一两年,常听到做生意的人抱怨: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钱越来越难赚了。其实并不是经济不景气了,而是懂行的人越来越多了,专业的人越来越多了。世界在进步,科技技术日趋发达,可你并没有随世界的进步而进步,你不懂得创新,你的工作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
期刊
阅读,一个对于我们而言不能再熟悉的词汇,当我们是学生时,就跟阅读打交道,不过后面还跟着两个字:理解。没错,阅读理解,就是我们平时接触阅读最多的地方,无论是当学生的时候还是从事了教师行业,即使是数学学科,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做应用题时,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能读懂题目”,也就是需要学生能够理解题目当中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才能正确列出算式。  刚刚说的这些是从我们的行业出发,简单地与“阅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說:“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一年级儿童天真无邪,他们犹如一张白纸,作为教育者要走进他们,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尊重和正确地爱护他们,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健康、自由、充满童趣和智慧的原生课堂环境。  原生课堂就是日常的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充分预设的公开课只能是日常课堂教学的点缀,孩子
期刊
[教材解读]  《我的“长生果”》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明智”。本课和前面两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以及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习作《推荐一本书》《语文园地》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读书明智”主题单元。单元的人文主题“书山有路勤为径”也印证了这一单元“读书明智”的主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明确体现出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
期刊
[文本解读]  统编教材围绕“单元主题”及“语文要素”编排,关注纵向梯度,螺旋上升。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为“神话”,课文《女娲补天》描写了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去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文本想象丰富,情感真挚,是一篇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并能让学生得到中国传统文化濡染的好文章。本课教学,立足单元,整合资源,以“学”为本,品读关键词句,创设真实情境,
期刊
经常会有老师让我推荐书,我真不是很会推荐,因为在我看来,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宜于看不同的书。在书籍印刷比较复杂的时代,举凡能印成书的,都经过千挑万选千锤百炼,因此,“开卷有益”大抵是正确的;而在印刷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着海量书籍,首先要选书,选择怎样的书来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我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建议,就是建立自己的“垫底书”。我并不认为书读得越多,专业水平就一定越高,太多的像肥皂剧一
期刊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可能很多人只是把它当作一首普通的诗来读,但对我来说,是真正从中读到了自己,读到了书和我的人生产生的联系。读书,给予了我支撑与力量,还有温暖。”坐在记者对面的曹红燕,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校长,一位爱好阅读与写作的教育工作者,
期刊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学生在阅读书籍后,教师需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这样的平台一般就是阅读交流课。既然是交流课,话题必不可少,那么怎样设计有价值的话题呢?一、话题要有“诱惑性”;二、话题要有“挑战性”;三、话题要有发散性;四、话题要有拓展性。设计具有实效性的话题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关键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而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以一节歌唱课为例,从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有效评价三方面阐述如何让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课堂中真正发生。  [关键词]单元主题教学 深度学习 音乐课堂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正式颁布,大家关注的焦点就是学科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