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在故乡崇明的一条乡间小路上,有个叫“高树园”的,那是我们大热天赶路的歇脚之处,树荫下设有茶水让路人解渴,乡下人称之为“路茶”。路茶不收分文,也无人看守。两碗清凉的路茶下肚,口渴顿时消失。
这里的路茶由大麦烧煮而成,色泽金黄,喝起来爽口,回味时有大麦的清香,略带一丝甜味。主人把大麦茶盛放在一个被称为“落缸”的陶器里。缸里放着一个蓝边茶碗,落缸的盖子是用洁白的纱布和一个竹箍缝合而成。当时虽没有消毒水,也没有“一次性”的条件,但看上去清清爽爽,喝着也放心。
路人到此喝茶,想喝多少就舀多少,喝得碗里滴水不剩,再用手指或衣角抹抹嘴唇接触过的碗边,然后把蓝边碗轻轻放进茶缸,把盖子盖好,无一马虎。这“抹碗边”的动作今天看来有点儿“那个”了,可在当时的含义,不仅表示卫生,更是对路茶主人的一种尊敬与礼节。路茶的主人与走路人非亲非故,也素不相识,但维系的是一种古朴、纯真的人情味。
儿时,我经过这里总想多喝一碗路茶,但母亲只准我喝两碗,而她自己只喝大半碗,从不多喝,母亲说只要“湿湿嘴”。喝好后她习惯地咂咂嘴、舔舔唇,似乎在回味大麦茶的清香。有时母亲还要唠叨几句:“大麦茶是花本钿烧出来的,又不收我俚一个铜钿,人家是积德行善,我俚要珍惜一点,少喝一口。”这既是对我儿时的教诲,也是对路茶主人的赞许。
五十多年过去了,故乡小路上的路茶大概不会再有了。也罢,就让那清凉爽口的路茶,就让我当年挺着脖子,“咕嘟咕嘟”喝路茶时的痛快和情趣久蓄心田,闲时取出仔细品味。这也是一种享受。
[李云贵摘自《文汇报》]
这里的路茶由大麦烧煮而成,色泽金黄,喝起来爽口,回味时有大麦的清香,略带一丝甜味。主人把大麦茶盛放在一个被称为“落缸”的陶器里。缸里放着一个蓝边茶碗,落缸的盖子是用洁白的纱布和一个竹箍缝合而成。当时虽没有消毒水,也没有“一次性”的条件,但看上去清清爽爽,喝着也放心。
路人到此喝茶,想喝多少就舀多少,喝得碗里滴水不剩,再用手指或衣角抹抹嘴唇接触过的碗边,然后把蓝边碗轻轻放进茶缸,把盖子盖好,无一马虎。这“抹碗边”的动作今天看来有点儿“那个”了,可在当时的含义,不仅表示卫生,更是对路茶主人的一种尊敬与礼节。路茶的主人与走路人非亲非故,也素不相识,但维系的是一种古朴、纯真的人情味。
儿时,我经过这里总想多喝一碗路茶,但母亲只准我喝两碗,而她自己只喝大半碗,从不多喝,母亲说只要“湿湿嘴”。喝好后她习惯地咂咂嘴、舔舔唇,似乎在回味大麦茶的清香。有时母亲还要唠叨几句:“大麦茶是花本钿烧出来的,又不收我俚一个铜钿,人家是积德行善,我俚要珍惜一点,少喝一口。”这既是对我儿时的教诲,也是对路茶主人的赞许。
五十多年过去了,故乡小路上的路茶大概不会再有了。也罢,就让那清凉爽口的路茶,就让我当年挺着脖子,“咕嘟咕嘟”喝路茶时的痛快和情趣久蓄心田,闲时取出仔细品味。这也是一种享受。
[李云贵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