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祖母是南山人,周塘离南山有近二十里路。
那一年祖母回娘家,带上了我,我当时只有七八岁。第二天,祖母要去南山寺。他们都劝祖母不要带我去,怕我走不动,但我死活不肯。于是,祖母就毅然带上了我,做好了背我上山的准备。
南山寺很小,大树掩映着。有的房子倒掉了,露出了东倒西歪的梁柱和椽子。墙上刷着大红字,隐约记得跟周塘的一样,什么“农业学大寨”“万岁万岁万万岁”一类。边上是一垄一垄的菜地,有人在干活,有的人有头发,有的人头上光光的,就几个人。
终于,一个人站了起来,他定定地看了我们好一会。“三哥!”祖母叫了起来。“原来是阿春啊,你怎么到这里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祖母的小名,觉得很有趣;在周塘,人家都叫她某某嫂的。我们走近了,才知他在挖洋芋。祖母让我叫“舅公”,他连说“乖小囝”,掸掸衣服,放下活计,热情地带我们到寺里去。
他走在前面,我人矮,无意中发现他的小指是半截的,就偷偷指给祖母看。祖母向我努努嘴,示意别说。我们进了厢房,里面很乱,放着铁耙、簸箕什么的,只有一张床。祖母拿出一包豆酥糖,一包香糕。
“侬太客气哉,真叫难为情啊!”
祖母又拿出一根银项圈说:“我孙子要读书了,我想让你念几句,开个光!”
“不作数嘞,菩萨像都敲光嘞!”他拖着长声。
他的口音糯糯的,跟我们周塘有点不一样,但跟祖母的口音很像。
他洗了手,拿出佛珠,念念有词了一会。
祖母说,我总是心口痛。于是,他给了祖母一袋草,祖母说是药。下山时,他硬是送给祖母一袋洋芋。
后来,祖母总是念叨,三哥是个好人。要不是家里穷,养不活,也不会去当和尚。
“他是和尚?”我如梦初醒似的。我当初并不知道我去的地方是个寺庙。我总觉得,和尚该都是光头,上有戒疤,身披袈裟,内功深厚,武侠片里都是这样的。但是他却留着短发,身穿短衣,在干农活,口不称“老衲”,满口的南山糯米腔,说的都是“侬啊我啊”的家常话——这怎么是和尚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忘了这个“和尚舅公”。祖母过世时,叮嘱把她的牌位放到南山寺去。这件事是父亲、叔父、姑姑们搞定的,我正在上班,没有去。我对这类事很不上心,尽管我听说南山寺的香火已今非昔比。
南山寺重光是在我做记者后。捐资重建的是一位香港老板,他母亲怀孕时,曾在南山寺许过愿,如果能生个男孩,振兴家业,定当重塑金身,再修庙宇。这时,我才知道,当年南山寺也是香火鼎盛的大寺,后来日本人扔炸弹,烧掉了大半个寺庙。“文革”时,变成了山林队管理处,四大金刚的像被敲了个精光。
南山寺重开山门,在我们县是一件大事。不仅香港老板一家全来了,就是县上的领导都悉数到场。我跟统战部部长乘同一辆车。大家一路说笑着。部长说:“你们知道吗,南山寺的方丈一泓法师可是弘一法师的弟子?”
弘一法师来过南山寺,这我知道。政协文史委已经深入挖掘过无数次了。
“那他也可算得是一代高僧了。”我接口道。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我了如指掌,他的传记就读过好几本。想来,他的弟子也该是道行高深吧。
于是,我的脑中展现出一代高僧的模样:仙风道骨,慈眉善目,银须飘飘,袈裟拂地,双手合十,口称法号……见了我们,应该是:阿弥陀佛,施主有请,善哉善哉……
到了南山寺,果然气象不凡。台阶整修一新,有九九八十一级,抬头仰望,山门高大巍峨,飞阁流丹,额书“灵山圣地”。登上山门,但见殿宇一道道上升,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边是钟楼和鼓楼,古木参天。它已完全不是我小时候见的南山寺了。
在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上,已经搭好了台子。
我因为要采访拍照,耽搁了一会。等到重新出现在大雄宝殿前时,领导已经鱼贯而入,坐在台下第一排。台上,和尚身披袈裟,口念佛号;居士身穿玄衣,神情肃穆。我忽然想起我的舅公,不知道他还在不在,这么多年没见,我都忘了他长啥样。最后,方丈大师站到了台前,原来只是一个瘦小的老头,佝偻着背,面皮焦黄,胡须稀稀疏疏,鬈曲着。他停了一会,终于开口说话了:“同志们——”他拖着长声,声音苍老。我吓了一跳,和尚也喊同志们?“侬拉(你们)老远来到旮旯(这里),我拉(我们)呒没(没有)好招待,真是过意不去——”这口音如此熟悉,让我立马想起祖母的腔调。没想到,方丈大师也是一口南山糯米腔。我看见部长皱起了眉头,有几个人几乎要噗哧而笑,但还是硬僵住了脸皮。“侬拉相相看(看一看),恁大的屋,不晓得要多少钞票,佛菩萨也要谢谢侬拉!”
我拉近镜头,拍下了一泓法师合十致谢的最后一个镜头。当我放大镜头时,我发现了合十的手掌中有一根残指。我一下子明白了这个方丈大师,就是我祖母的三哥,我的堂舅公!
本来,部长打算与一泓法师小坐,但是,当他听了方丈的致辞后,觉得已经没必要了。
多年之后,部长早已退休,也学起了摄影。有一次,他与我们这些摄影协会的会员一起到南山寺摄影,回来喝了点酒,路上说起当年的掌故,说真替方丈大师着急,并且模仿了一段方丈的讲话:“同志们——侬拉老远来到旮旯,我拉呒没好招待,真是过意不去——”顿时,车上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俯后仰。
后来,写县志时,我负责一泓法师的条目。查得,他在南山寺遭日寇火焚時,曾燃一指供佛,以明心志。“文革”时,驱逐僧侣,他化身农夫,代管山林,不曾一日离南山。于是,县志对一泓法师下了如下断语:形容高古,心如磐石,自耕自种,作家常语,乃一代高僧也……
责任编辑 夏 群
那一年祖母回娘家,带上了我,我当时只有七八岁。第二天,祖母要去南山寺。他们都劝祖母不要带我去,怕我走不动,但我死活不肯。于是,祖母就毅然带上了我,做好了背我上山的准备。
南山寺很小,大树掩映着。有的房子倒掉了,露出了东倒西歪的梁柱和椽子。墙上刷着大红字,隐约记得跟周塘的一样,什么“农业学大寨”“万岁万岁万万岁”一类。边上是一垄一垄的菜地,有人在干活,有的人有头发,有的人头上光光的,就几个人。
终于,一个人站了起来,他定定地看了我们好一会。“三哥!”祖母叫了起来。“原来是阿春啊,你怎么到这里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祖母的小名,觉得很有趣;在周塘,人家都叫她某某嫂的。我们走近了,才知他在挖洋芋。祖母让我叫“舅公”,他连说“乖小囝”,掸掸衣服,放下活计,热情地带我们到寺里去。
他走在前面,我人矮,无意中发现他的小指是半截的,就偷偷指给祖母看。祖母向我努努嘴,示意别说。我们进了厢房,里面很乱,放着铁耙、簸箕什么的,只有一张床。祖母拿出一包豆酥糖,一包香糕。
“侬太客气哉,真叫难为情啊!”
祖母又拿出一根银项圈说:“我孙子要读书了,我想让你念几句,开个光!”
“不作数嘞,菩萨像都敲光嘞!”他拖着长声。
他的口音糯糯的,跟我们周塘有点不一样,但跟祖母的口音很像。
他洗了手,拿出佛珠,念念有词了一会。
祖母说,我总是心口痛。于是,他给了祖母一袋草,祖母说是药。下山时,他硬是送给祖母一袋洋芋。
后来,祖母总是念叨,三哥是个好人。要不是家里穷,养不活,也不会去当和尚。
“他是和尚?”我如梦初醒似的。我当初并不知道我去的地方是个寺庙。我总觉得,和尚该都是光头,上有戒疤,身披袈裟,内功深厚,武侠片里都是这样的。但是他却留着短发,身穿短衣,在干农活,口不称“老衲”,满口的南山糯米腔,说的都是“侬啊我啊”的家常话——这怎么是和尚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忘了这个“和尚舅公”。祖母过世时,叮嘱把她的牌位放到南山寺去。这件事是父亲、叔父、姑姑们搞定的,我正在上班,没有去。我对这类事很不上心,尽管我听说南山寺的香火已今非昔比。
南山寺重光是在我做记者后。捐资重建的是一位香港老板,他母亲怀孕时,曾在南山寺许过愿,如果能生个男孩,振兴家业,定当重塑金身,再修庙宇。这时,我才知道,当年南山寺也是香火鼎盛的大寺,后来日本人扔炸弹,烧掉了大半个寺庙。“文革”时,变成了山林队管理处,四大金刚的像被敲了个精光。
南山寺重开山门,在我们县是一件大事。不仅香港老板一家全来了,就是县上的领导都悉数到场。我跟统战部部长乘同一辆车。大家一路说笑着。部长说:“你们知道吗,南山寺的方丈一泓法师可是弘一法师的弟子?”
弘一法师来过南山寺,这我知道。政协文史委已经深入挖掘过无数次了。
“那他也可算得是一代高僧了。”我接口道。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我了如指掌,他的传记就读过好几本。想来,他的弟子也该是道行高深吧。
于是,我的脑中展现出一代高僧的模样:仙风道骨,慈眉善目,银须飘飘,袈裟拂地,双手合十,口称法号……见了我们,应该是:阿弥陀佛,施主有请,善哉善哉……
到了南山寺,果然气象不凡。台阶整修一新,有九九八十一级,抬头仰望,山门高大巍峨,飞阁流丹,额书“灵山圣地”。登上山门,但见殿宇一道道上升,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边是钟楼和鼓楼,古木参天。它已完全不是我小时候见的南山寺了。
在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上,已经搭好了台子。
我因为要采访拍照,耽搁了一会。等到重新出现在大雄宝殿前时,领导已经鱼贯而入,坐在台下第一排。台上,和尚身披袈裟,口念佛号;居士身穿玄衣,神情肃穆。我忽然想起我的舅公,不知道他还在不在,这么多年没见,我都忘了他长啥样。最后,方丈大师站到了台前,原来只是一个瘦小的老头,佝偻着背,面皮焦黄,胡须稀稀疏疏,鬈曲着。他停了一会,终于开口说话了:“同志们——”他拖着长声,声音苍老。我吓了一跳,和尚也喊同志们?“侬拉(你们)老远来到旮旯(这里),我拉(我们)呒没(没有)好招待,真是过意不去——”这口音如此熟悉,让我立马想起祖母的腔调。没想到,方丈大师也是一口南山糯米腔。我看见部长皱起了眉头,有几个人几乎要噗哧而笑,但还是硬僵住了脸皮。“侬拉相相看(看一看),恁大的屋,不晓得要多少钞票,佛菩萨也要谢谢侬拉!”
我拉近镜头,拍下了一泓法师合十致谢的最后一个镜头。当我放大镜头时,我发现了合十的手掌中有一根残指。我一下子明白了这个方丈大师,就是我祖母的三哥,我的堂舅公!
本来,部长打算与一泓法师小坐,但是,当他听了方丈的致辞后,觉得已经没必要了。
多年之后,部长早已退休,也学起了摄影。有一次,他与我们这些摄影协会的会员一起到南山寺摄影,回来喝了点酒,路上说起当年的掌故,说真替方丈大师着急,并且模仿了一段方丈的讲话:“同志们——侬拉老远来到旮旯,我拉呒没好招待,真是过意不去——”顿时,车上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俯后仰。
后来,写县志时,我负责一泓法师的条目。查得,他在南山寺遭日寇火焚時,曾燃一指供佛,以明心志。“文革”时,驱逐僧侣,他化身农夫,代管山林,不曾一日离南山。于是,县志对一泓法师下了如下断语:形容高古,心如磐石,自耕自种,作家常语,乃一代高僧也……
责任编辑 夏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