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131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祖母是南山人,周塘离南山有近二十里路。
  那一年祖母回娘家,带上了我,我当时只有七八岁。第二天,祖母要去南山寺。他们都劝祖母不要带我去,怕我走不动,但我死活不肯。于是,祖母就毅然带上了我,做好了背我上山的准备。
  南山寺很小,大树掩映着。有的房子倒掉了,露出了东倒西歪的梁柱和椽子。墙上刷着大红字,隐约记得跟周塘的一样,什么“农业学大寨”“万岁万岁万万岁”一类。边上是一垄一垄的菜地,有人在干活,有的人有头发,有的人头上光光的,就几个人。
  终于,一个人站了起来,他定定地看了我们好一会。“三哥!”祖母叫了起来。“原来是阿春啊,你怎么到这里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祖母的小名,觉得很有趣;在周塘,人家都叫她某某嫂的。我们走近了,才知他在挖洋芋。祖母让我叫“舅公”,他连说“乖小囝”,掸掸衣服,放下活计,热情地带我们到寺里去。
  他走在前面,我人矮,无意中发现他的小指是半截的,就偷偷指给祖母看。祖母向我努努嘴,示意别说。我们进了厢房,里面很乱,放着铁耙、簸箕什么的,只有一张床。祖母拿出一包豆酥糖,一包香糕。
  “侬太客气哉,真叫难为情啊!”
  祖母又拿出一根银项圈说:“我孙子要读书了,我想让你念几句,开个光!”
  “不作数嘞,菩萨像都敲光嘞!”他拖着长声。
  他的口音糯糯的,跟我们周塘有点不一样,但跟祖母的口音很像。
  他洗了手,拿出佛珠,念念有词了一会。
  祖母说,我总是心口痛。于是,他给了祖母一袋草,祖母说是药。下山时,他硬是送给祖母一袋洋芋。
  后来,祖母总是念叨,三哥是个好人。要不是家里穷,养不活,也不会去当和尚。
  “他是和尚?”我如梦初醒似的。我当初并不知道我去的地方是个寺庙。我总觉得,和尚该都是光头,上有戒疤,身披袈裟,内功深厚,武侠片里都是这样的。但是他却留着短发,身穿短衣,在干农活,口不称“老衲”,满口的南山糯米腔,说的都是“侬啊我啊”的家常话——这怎么是和尚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忘了这个“和尚舅公”。祖母过世时,叮嘱把她的牌位放到南山寺去。这件事是父亲、叔父、姑姑们搞定的,我正在上班,没有去。我对这类事很不上心,尽管我听说南山寺的香火已今非昔比。
  南山寺重光是在我做记者后。捐资重建的是一位香港老板,他母亲怀孕时,曾在南山寺许过愿,如果能生个男孩,振兴家业,定当重塑金身,再修庙宇。这时,我才知道,当年南山寺也是香火鼎盛的大寺,后来日本人扔炸弹,烧掉了大半个寺庙。“文革”时,变成了山林队管理处,四大金刚的像被敲了个精光。
  南山寺重开山门,在我们县是一件大事。不仅香港老板一家全来了,就是县上的领导都悉数到场。我跟统战部部长乘同一辆车。大家一路说笑着。部长说:“你们知道吗,南山寺的方丈一泓法师可是弘一法师的弟子?”
  弘一法师来过南山寺,这我知道。政协文史委已经深入挖掘过无数次了。
  “那他也可算得是一代高僧了。”我接口道。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我了如指掌,他的传记就读过好几本。想来,他的弟子也该是道行高深吧。
  于是,我的脑中展现出一代高僧的模样:仙风道骨,慈眉善目,银须飘飘,袈裟拂地,双手合十,口称法号……见了我们,应该是:阿弥陀佛,施主有请,善哉善哉……
  到了南山寺,果然气象不凡。台阶整修一新,有九九八十一级,抬头仰望,山门高大巍峨,飞阁流丹,额书“灵山圣地”。登上山门,但见殿宇一道道上升,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边是钟楼和鼓楼,古木参天。它已完全不是我小时候见的南山寺了。
  在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上,已经搭好了台子。
  我因为要采访拍照,耽搁了一会。等到重新出现在大雄宝殿前时,领导已经鱼贯而入,坐在台下第一排。台上,和尚身披袈裟,口念佛号;居士身穿玄衣,神情肃穆。我忽然想起我的舅公,不知道他还在不在,这么多年没见,我都忘了他长啥样。最后,方丈大师站到了台前,原来只是一个瘦小的老头,佝偻着背,面皮焦黄,胡须稀稀疏疏,鬈曲着。他停了一会,终于开口说话了:“同志们——”他拖着长声,声音苍老。我吓了一跳,和尚也喊同志们?“侬拉(你们)老远来到旮旯(这里),我拉(我们)呒没(没有)好招待,真是过意不去——”这口音如此熟悉,让我立马想起祖母的腔调。没想到,方丈大师也是一口南山糯米腔。我看见部长皱起了眉头,有几个人几乎要噗哧而笑,但还是硬僵住了脸皮。“侬拉相相看(看一看),恁大的屋,不晓得要多少钞票,佛菩萨也要谢谢侬拉!”
  我拉近镜头,拍下了一泓法师合十致谢的最后一个镜头。当我放大镜头时,我发现了合十的手掌中有一根残指。我一下子明白了这个方丈大师,就是我祖母的三哥,我的堂舅公!
  本来,部长打算与一泓法师小坐,但是,当他听了方丈的致辞后,觉得已经没必要了。
  多年之后,部长早已退休,也学起了摄影。有一次,他与我们这些摄影协会的会员一起到南山寺摄影,回来喝了点酒,路上说起当年的掌故,说真替方丈大师着急,并且模仿了一段方丈的讲话:“同志们——侬拉老远来到旮旯,我拉呒没好招待,真是过意不去——”顿时,车上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俯后仰。
  后来,写县志时,我负责一泓法师的条目。查得,他在南山寺遭日寇火焚時,曾燃一指供佛,以明心志。“文革”时,驱逐僧侣,他化身农夫,代管山林,不曾一日离南山。于是,县志对一泓法师下了如下断语:形容高古,心如磐石,自耕自种,作家常语,乃一代高僧也……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开 心  ◎侯发山  “开心”是老公的职业——他是省人民医院的医生,做开胸手术,移植心脏的。此时此刻,她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老公是昨天下午吃过晚饭去医院的,说是晚上八点的手术,现在是早上九点,整整十三个小时过去了,手机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老公的消息。老实讲,每逢遇到这样的事,她一个晚上都处在半梦半醒之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担心什么,她又说不清楚。她摩挲着手机,好几次想拨号过去,都放弃了。难道是手
期刊
以赛亚·伯林有一个影响颇大的看法,说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家要么是狐狸型的,要么是刺猬型的。狐狸博观约取,而刺猬则专注执一。循此分类模式,苗秀侠无疑是一位典型的刺猬型小说家。从“庄稼系列”到《皖北大地》,再到现在的《扎手的麦芒》,土地始终是她聚焦性的书写对象和贯穿性的核心意象。如同倔强地行走在大地上的行吟诗人,她孜孜不倦地描摹土地的景象,叙写土地上发生的变化,在喧哗纷扰的消费主义时代,這种执着的文化选择
期刊
我和妻子站在中间,其他几个男同学分列两侧。因为酒喝多了,我面红耳赤不说,还有些控制不住。我明显觉得,这一次回家乡,不仅我这些同学,即便是那些以前把我骂得或看得狗屁不是、饿死的货色、忤逆的混蛋家伙的乡亲们,对我的态度,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多年之前,南太行村庄,虽然这里我熟悉得如同自己的内裤,但要来仍旧是有些发怯的。中学毕业后,因为人生迷茫,乃至对世事人心的不够理解,我大胆妄为,做了一些令乡村人认
期刊
在我的印象中,迎兵对深度写作是不屑而为的,他在其小说集《万事都如意》自序中说:“每个人都有度过时光的方式,这些方式谁也不比谁更高尚……我喜欢喝酒,写小说,这两种癖好都会导致虚无。”这使他的小说拒绝因深度写作可能带来的故作高深,拒绝由隐喻书写可能带来的自我矫情。他的小说自有一种魅力:富有趣味地抚摸和敲打日常生活,看起来不求意义,漫不经心,其实有着一种机锋和冷幽默。而在《去江心洲》中,他似乎不再是一个
期刊
笔者手记  一座工厂的历史往往浓缩于无数工人的个体生命里。  在早已把工厂融于血液的父亲心里,这座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由他们在西北戈壁上一砖一瓦亲自建成的工厂的历史,就是他作为一名老三线人、一名工厂创业者半个世纪的人生过往,是他和他那一拨工友的岁月变迁。他们最初住“干打垒”,睡“大通铺”,吃没有油水的大白菜,三天两头侍弄阳极大漏糊的无底电解槽。后来得到了厂里分配的新楼房,举
期刊
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着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卡夫卡  一  赵挺弋乘坐的南方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了,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已经五点半钟。  在武汉天河机场候机的时候,他就烦躁,机场广播里一次次重复着飞机晚点,什么时候起飞请等待通知的消息。每听到一次,他的烦躁就开始繁殖。赵挺弋觉得这是一次未知的旅程,一次次广播通知让他的旅程变得漫长,无限
期刊
一日盛放如玫瑰  采回来的玫瑰开一天就落了。  玫瑰养在马克杯里,摆在卧室床头。早上醒来,见床头柜上落了一层花瓣,而枝头只剩未开的花苞,不见花了。  玫瑰是大马士革品种,紫红色,花朵略小,枝节也短,和花店卖的不同,香气却更为浓郁。这些玫瑰是自然农庄种植的,用来提炼精油,也添加在食品里。  自然农庄离我的居所木舍很近,步行一刻钟就到。仲夏已至,玫瑰开花的旺季过去了,花田里见不到花朵,只有靠近村庄的地
期刊
海阳县城不大,但面馆有上百家,不过最有名的要数“沈三跳面”。  沈三个不高,人瘦,但名字却了不得,沈乾坤。沈三十八岁跟着父亲学跳面,三年便超过了父亲。他跳出的面根根如样,韧性强,下成的鱼汤面筋道、爽口、鲜美,深受小城人喜爱。  像往常一样,九点刚过,沈三放下切刀,拿布擦着手中的跳杠,这是他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沈三一天要跳二百斤干面,三分之一给自己的面馆,余下的卖给几个固定的客户。  儿子沈秋林爬上
期刊
晚上,我和洪涛约好了,在“小城故事”跟刘老师一聚,谈谈文学。我和洪涛来北京参加一个高规格的文艺创作会议,现在,会议已经结束。我和洪涛,都是青年作家,按照同行的说法,已经小有成绩。我两个都在外省的小县城工作,平时极少进京。刘老师是京城的文学前辈,对写作有独到的见解,一直以来给了我们不少指导。按照原来的计划,是再找刘老师谈谈,请教一些写作上的问题。  在闭幕式上,洪涛已经给刘老师发了微信,时间定在晚上
期刊
像上次一样,铁石把他们堵在村口皂角树下。铁石垮着个脸,什么儿,我不配。谁再来认我,就把谁推进水塘。声音很沉,很冷。蛙受到惊吓,扑通一声,跳进水塘,股股渾浊透绿的浆柱随声起落。  铁石面前是一男一女。女的两鬓斑白,脸皱得像皂角树皮。她颤抖着,像被电击中。男的秃顶,他扶住女人说,走吧,儿子不认我们。女人浑浊的眼睛里透着酸楚,闪着亮光。她被男人拽着,仿佛走在粘布上,每一步都费劲。她不断回头,魂没跟上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