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深化,国家教育部对各个学龄阶段的教育开始加大重视。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已经成为现阶段数学教师教研的主要话题。而创设具体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也因此成为多数教师青睐的教学方法。本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有效的创设情境,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希望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引言: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还不全面。同时小学数学科目往往具有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会造成学生理解力差,接受能力低等现象。而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避免这一弊端,也能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促进作用
情景创设,顾名思义,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及定理以情境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使其真正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做贡献。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具体方法
(一)开发多媒体等教辅工具,使情境教学多元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教育行业也因此受益。现在课堂上随处可见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这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多媒体播放的图片、视频等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引发学生关于数学的情感共鸣,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发散学生思维,使课堂氛围变得愉悦。
比如在小学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学习中。这一章节共分为三种学习,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在同向而行中学生对速度和距离的理解较为容易,而相向而行和相背而行对学生来讲,会有一定难度。这时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相向而行时距离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总结具体的解决方法。比如操场上小明和小红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小明的速度为六米每秒,小红的速度为四米每秒,在小明第二次追上小红时跑了几圈?很多学生往往喜欢用数字一个一个尝试来得出答案。教师如果通过动画方式向学生展示小明和小红的路线,就能得出关系追及时间乘以速度差等于追及距离,然后带领学生算出最后得数。由此可见,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学生能够迅速了解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答问题。
(二)巧妙提出问题,创设具体情境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整体水平,首先要做到让学生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上课中注意提问问题,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这样也能够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接下来的教学。
比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运算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不进位加法。教师在讲进位加法时可以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引出。教师提前在黑板上写出35+54,让学生算出得数,学生会很快算出答案是89。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三十几加五十几得数会是多少?”很多学生都会回答八十几。这时教师再提问“一定是这样吗?”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及查阅时间,有的学生会通过思考说出“不一定,因为如果是36+56就没有办法算出得数了”。这个时候教师再引出进位加法的算法,教会学生如何进位,如何算出得数,这样学生会对进位加法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理论联系实际,创设具体情境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教育及生活,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教育的素材,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学生能够感觉到熟悉,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的数学知识,也能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比如小学数学知识中有元角分的认识及计算。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关于元角分的模拟纸币,或者由家长自行购买模拟纸币带到学校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元角分的认识,然后通过设定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提高人民币的具体运算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中有超市收银员和购物者。购物者手拿几张人民币到超市购物员处结账,收银员根据购物者购买的具体商品结算价格并找回零钱。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负责监督,教师负责评价总结。学生通过扮演自己熟悉的超市购物场景,能够更加了解人民币的使用,这样不仅增强了运算能力,还锻炼了生活基本技能。
(四)深入挖掘教材,建立有效情境
小学阶段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阶段使用的教科书都是由国家教育部及地方教育部共同研讨制定的,其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因此,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时,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背后蕴含的知识点或价值观,然后建立具体的情境。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教材,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的框架,便于学生提高数学能力。
小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喜欢卡通人物。小学数学课本中,很多都是选取学生喜欢的素材。比如每个课本中都有详细的人物主角,在进行运算时也有很多小动物的图标,这样也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在小学一年级中有关于购买两种物品时学生带的钱够不够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书中的具体商品以图片的形式带到课堂上。比如在试题“裤子15元,上衣20元,鞋30元。明明带了50元购买上衣和裤子够吗?”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三步运算。第一步,算出上衣裤子共需要多少钱15+20=35元。第二步比较带的钱和需要的钱之间的大小关系50>35。第三步回答够或不够,答:够。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建立终身学习意识,一直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然后认真挖掘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最后运用具体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參考文献:
[1]. 郭军辉.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 学周刊, 2016(12):41-42.
[2] 潘少琼.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 文理导航, 2013, 000(018):58-58.
[3] 吴艳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引言: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还不全面。同时小学数学科目往往具有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会造成学生理解力差,接受能力低等现象。而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避免这一弊端,也能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促进作用
情景创设,顾名思义,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及定理以情境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使其真正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做贡献。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具体方法
(一)开发多媒体等教辅工具,使情境教学多元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教育行业也因此受益。现在课堂上随处可见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这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多媒体播放的图片、视频等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引发学生关于数学的情感共鸣,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发散学生思维,使课堂氛围变得愉悦。
比如在小学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学习中。这一章节共分为三种学习,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在同向而行中学生对速度和距离的理解较为容易,而相向而行和相背而行对学生来讲,会有一定难度。这时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相向而行时距离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总结具体的解决方法。比如操场上小明和小红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小明的速度为六米每秒,小红的速度为四米每秒,在小明第二次追上小红时跑了几圈?很多学生往往喜欢用数字一个一个尝试来得出答案。教师如果通过动画方式向学生展示小明和小红的路线,就能得出关系追及时间乘以速度差等于追及距离,然后带领学生算出最后得数。由此可见,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学生能够迅速了解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答问题。
(二)巧妙提出问题,创设具体情境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整体水平,首先要做到让学生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上课中注意提问问题,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这样也能够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接下来的教学。
比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运算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不进位加法。教师在讲进位加法时可以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引出。教师提前在黑板上写出35+54,让学生算出得数,学生会很快算出答案是89。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三十几加五十几得数会是多少?”很多学生都会回答八十几。这时教师再提问“一定是这样吗?”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及查阅时间,有的学生会通过思考说出“不一定,因为如果是36+56就没有办法算出得数了”。这个时候教师再引出进位加法的算法,教会学生如何进位,如何算出得数,这样学生会对进位加法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理论联系实际,创设具体情境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教育及生活,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教育的素材,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学生能够感觉到熟悉,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的数学知识,也能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比如小学数学知识中有元角分的认识及计算。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关于元角分的模拟纸币,或者由家长自行购买模拟纸币带到学校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元角分的认识,然后通过设定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提高人民币的具体运算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中有超市收银员和购物者。购物者手拿几张人民币到超市购物员处结账,收银员根据购物者购买的具体商品结算价格并找回零钱。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负责监督,教师负责评价总结。学生通过扮演自己熟悉的超市购物场景,能够更加了解人民币的使用,这样不仅增强了运算能力,还锻炼了生活基本技能。
(四)深入挖掘教材,建立有效情境
小学阶段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阶段使用的教科书都是由国家教育部及地方教育部共同研讨制定的,其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因此,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时,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背后蕴含的知识点或价值观,然后建立具体的情境。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教材,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的框架,便于学生提高数学能力。
小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喜欢卡通人物。小学数学课本中,很多都是选取学生喜欢的素材。比如每个课本中都有详细的人物主角,在进行运算时也有很多小动物的图标,这样也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在小学一年级中有关于购买两种物品时学生带的钱够不够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书中的具体商品以图片的形式带到课堂上。比如在试题“裤子15元,上衣20元,鞋30元。明明带了50元购买上衣和裤子够吗?”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三步运算。第一步,算出上衣裤子共需要多少钱15+20=35元。第二步比较带的钱和需要的钱之间的大小关系50>35。第三步回答够或不够,答:够。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建立终身学习意识,一直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然后认真挖掘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最后运用具体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參考文献:
[1]. 郭军辉.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 学周刊, 2016(12):41-42.
[2] 潘少琼.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 文理导航, 2013, 000(018):58-58.
[3] 吴艳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