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现代女性追求美的方式无处不见,而对美发的追求可谓空前。现代青年女性的美发热潮是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生活方式变迁的表现。本文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此现象的根源和意义进行了分析解读。
关键词青年女性 美发 流行 解析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正是由于世界各国人民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才产生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具体到美到底是什么该如何定义的问题,答案却因国家、民族甚至个人而异。正如苏格拉底总结到“美是难的。”
甲骨文中“美”字形状像个戴羽毛头饰站立的人。在远古的殷商时代,先民们认为用羽毛装饰头发是美的,并据此形象造了“美”字。在那个物质财富极度匮乏的年代,对头发的一点朴素装饰,构成了当时最高的审美追求。经过历史几千年岁月的洗刷,现代社会中,女性装扮头发追求美制造美的集体行为又发展到什么地步了呢?
2 现代青年女性中美发风盛行
青年女性正处女性生命周期的黄金阶段,她们大多有自己独特的时尚品味和追求时尚经济能力,她们也是美发运动的积极发起者和主体,正因如此本文泼墨较多注重于青年女性的美发行为。
研究一个社会群体必然要求明析该研究对象的概念。那么青年人如何界定、年龄范围多少?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成熟标准也有差别,因而对青年的年龄界限也有不同规定。学术界因对青年概念的不同解释而有不同的年龄段划分标准。社会学界认为 “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是人由少年向成人过渡的年龄阶段。我国目前把14岁至28岁的人视为青年。由于现代青年的结婚和就业的年龄不断后移,使社会学中的青年概念在年龄范围上有很大的伸缩性,“年龄下限与生理学、心理学的划分一致,上限则有所扩大,达到35岁,甚至40岁。”①本文中所界定的青年女性的年龄下限大致在此范围内。
美发,也即人们口中常说的“做头发”,专指对头发进行的烫、染等活动。在人潮涌动的大街上我们可以随意地观察到,大部分女性都对头发进行了细致的修饰。特别是站在时尚前沿的青年女性,对改造头发的运动更是趋之若鹜。不论齐耳短发还是披肩中长发,有曲有直。曲中有浪漫温婉的大波浪和各类青春时尚的小烫。而那些拉直头发的美眉看上去显得温柔贤淑,利落大方。当然头发颜色也是五彩缤纷。除了有标示中国人本色的黑色外,还有各类明亮艳丽的亮色系,如金棕、火红,也有比较含蓄低调的暗色系,如栗色、酒红、紫色等。当然,在染的方式上除了的全染,挑染,还有最近在时尚美眉中甚是流行的片染。可以说,现代女性正进行一场如火如荼的万人拥护的美发运动。
不论是繁华喧闹的都市,还是清静寥落的乡野集镇,大凡有人的地方就有美发造型之所。特别是县级以上大小城市,商业街边林立的美发造型会所随处可见。并且规式统一:这些美发店街面外墙上,无一例外都贴着美女的大幅美发效果的宣传图。从图片上美女得意的笑容中,我们仿佛可以听见她的召唤:“看!我做的头发很美吧?你也快来试试!” 每睹此景,一些特别向往美的年轻姑娘,不禁心旗摇曳,芳心大动,不自觉便走进了美发厅。剩下那批暂时还没被打动的姑娘们,等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美发真人秀时,早晚也会从众一把!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青年女性对美发的巨大消费力,促进了美发工业繁荣发展的态势,而“美发产品(做过头发)”的普遍化,反过来吸引更多的年轻美眉投入了美发大军中。
据粗略估计,现代青年女性中做头发的比例几乎近百,并且很多女性曾做过好几次,包括染不同的颜色,烫不同的造型。很多青年女性认为,美发就和化妆一样,都是美化形象提升气质的手段,是正常的仪表要求。
3现代青年女性流行性美发的特征
3.1群体流行性
现代青年女性的美发运动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潮流,对现代社会风气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已经不是个别女性的个人爱好,也不是一小部分女性的无意识选择的偶然重合,而成为了青年女性这一女性类群中的特殊的文化景观。随着社会经济的腾跃,青年女性的爱美之心通过头发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刚萌生美的意识十几岁的初中女生到大学校园里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从乡野集镇上的“小家碧玉”到都市高层写字楼里的“大家闺秀”;从邻家妹妹到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大牌明星;从大众平民到少数精英分子,美发文化不属于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大部分人特别是青年女性的共同创造的杰作。人们对美发造型的追捧达到无可复加的地步。过去染发烫发还没认为是崇洋媚外的行为,现在如果还保留着“原生发型”就有可能被贴上“老土”、“过时”和“OUT”的标签。做什么样头发?换什么样的造型?等问题已经成为现在代青年女性见面聊天中的热门话题。不可否认,美发运动已经成为青年女性群体的标签,紧紧地贴在女性青年的被做过的美发上。
3.2习惯性
“做头发”对于很大一部分女性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尝试,而已经成为生活的习惯深深的印刻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女性表示,做头发如买衣服,衣服旧了要买新的。新头发长出了当然要继续做下去。就这样,很多人重复地为中国的美发工业做着贡献,而不计多次及重复染烫对头发和身体的伤害。
3.3蔓延性
青年女性是的流行性美发运动的发起人和主体,并带来了整个美发发工业的崛起。从20世纪初刚诞生染发技术时的“做工”简单的烫卷,到现代程序纷繁复杂的各种染烫,从女士到男士,从少年到老年,不可否认,现在美发运动似乎已经成为全民流行性的运动。一场由青年女性作为这场运动的带头人,各年龄阶段人士纷纷加入的美发大军中宣告成立。流行性美发运动的主体已经从青年女性蔓延拓展到更广阔的全民中。
4青年女性流行性美发现象社会和文化意义
美发活动的流行是不仅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做头发”刚刚时兴时,往往先被极少数青年女性接受。而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或有意或无意,或强或弱地影响着周围的人群,所以首先尝试“做头发”的那一批人势必会影响周围的人。当美化过的头发符合周围人的审美标准时,就会对此产生认同感,于是这些人也开始模仿,以至于美发运动传播开来,进而促成了流行性美发的社会现象,以至于美发成为很多年轻女士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为青年女性的文化,蕴藏特有的功能和意义。
4.1女性主义运动的成果体现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世界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逐渐觉醒,中国女性除了追求最基本的解放、自由、平等的权利,还有权利追求各种美的行为。对头发的美化行为不仅是女性自由权利的体现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
4.2文化人类学上的分析
从20世纪初上流社会中时尚女性的最初尝试到现代社会中青年女性的流行性行为,在这风云变换的近百年的时间里,青年女性的美发趋势历久弥新,美发文化不言自明。从原生朴素头发到美化过的头发,到从个别群体个别人的示范效应到近乎全体女性的效仿,美发行为从无到有、由外到内、由上到下、聚少成多成为国内外社会上普遍接受并不断更新的文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文化交流、传播、濡化的结果。
4.3流行学上的意义
流行性美发运动的是典型的集合行为,是人们追求个性表现和从众心理的统一。一方面它满足人们追求个性独特,彰显自我,引人瞩目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它也人们适应社会的从众行为。青年女性通过做过的头发表达其追求独特、自我、年轻、时尚的心理特征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该群体的认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这种流行现象也传播了新的价值观念并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
4.4对现实的符号提示和社会压力的释放②
文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从社会获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成就。而文化的最基本要素可以最终抽象为符号。符号不仅形成了人类的种种文化景观,更成为人类的独有标志。③现代社会中青年女性流行性美发的文化的符号提示功能非常明显。透过美发活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发现隐藏在其后的社会信息,包括经济状况、价值趋向、社会压力等发面的变化。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压力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就业选择中居于弱势地位的青年女性群体。她们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同时还面临着高效率工作带来的身体精神压力。美发不仅可以美化自己的形象还增加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筹码(虽然这很无奈),同时换个新的发型,给自己和别人一个新鲜感和美感,可以转移工作生活中的注意力,缓解压力,舒缓心情。
4.5从身体社会学视角看女性美发的功能和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身体社会学与其经典理论一样,都与意义和符号有关。④美化后的头发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身体的一部分,而且成为一种符号,一种美丽的、自信的心理表征。通过对身体的一部分——头发的美化达到心理满足与愉悦,在此意义上,我们看见了身体和心灵的完美结合。
女人强调身体美所产生的影响远比男人要大,青年女性追求身体美的意愿与中老年女性相比更为强烈。很多女性的自我想象都与她们生活中的外表联系在一起。尽管在过去相貌的美丑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似乎是天生的,是一种运气与命运,但现在一个人的身体(外貌)可以建构的信念,与塑造某人是与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信念同样强烈。⑤福柯认为,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身体、如何经验我们的身体完全是一种社会建构。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的《社会学》中也表白,我们的身体受到我们所属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也深受我们社会经验的影响。虽然当下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水平不断提高,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不断抬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社会是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男人的审美观是女人度量自己美不美的很重要的标准。古语 “女为悦己者容”不仅是现代青年女性疯狂追求美的可行性解释,而且也表明了女性爱美的功利性。每个女性(特别是青年女性)都不想在各方面的资源竞争中落后于他人,对美的竭力追求无非是想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而已。除了异性的目光,同性的苛评,社会群体的认同趋势,大大影响了女人的审美心理和观念。
由此可见,青年女性的流行性美发运动完全是一种构建在社会之中的群体性行为,是女性文化中的色彩缤纷的一方面,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在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上都能找到其合理的解释与意义。
注释
①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②吴宗友.中国大陆当代流行歌曲发展的社会人类学分析[J] .昆明:民族艺术研究,2005.
③萧俊明.关于当代西方文化概念、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考察[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④文军.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⑤[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 [C] .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青年女性 美发 流行 解析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正是由于世界各国人民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才产生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具体到美到底是什么该如何定义的问题,答案却因国家、民族甚至个人而异。正如苏格拉底总结到“美是难的。”
甲骨文中“美”字形状像个戴羽毛头饰站立的人。在远古的殷商时代,先民们认为用羽毛装饰头发是美的,并据此形象造了“美”字。在那个物质财富极度匮乏的年代,对头发的一点朴素装饰,构成了当时最高的审美追求。经过历史几千年岁月的洗刷,现代社会中,女性装扮头发追求美制造美的集体行为又发展到什么地步了呢?
2 现代青年女性中美发风盛行
青年女性正处女性生命周期的黄金阶段,她们大多有自己独特的时尚品味和追求时尚经济能力,她们也是美发运动的积极发起者和主体,正因如此本文泼墨较多注重于青年女性的美发行为。
研究一个社会群体必然要求明析该研究对象的概念。那么青年人如何界定、年龄范围多少?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成熟标准也有差别,因而对青年的年龄界限也有不同规定。学术界因对青年概念的不同解释而有不同的年龄段划分标准。社会学界认为 “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是人由少年向成人过渡的年龄阶段。我国目前把14岁至28岁的人视为青年。由于现代青年的结婚和就业的年龄不断后移,使社会学中的青年概念在年龄范围上有很大的伸缩性,“年龄下限与生理学、心理学的划分一致,上限则有所扩大,达到35岁,甚至40岁。”①本文中所界定的青年女性的年龄下限大致在此范围内。
美发,也即人们口中常说的“做头发”,专指对头发进行的烫、染等活动。在人潮涌动的大街上我们可以随意地观察到,大部分女性都对头发进行了细致的修饰。特别是站在时尚前沿的青年女性,对改造头发的运动更是趋之若鹜。不论齐耳短发还是披肩中长发,有曲有直。曲中有浪漫温婉的大波浪和各类青春时尚的小烫。而那些拉直头发的美眉看上去显得温柔贤淑,利落大方。当然头发颜色也是五彩缤纷。除了有标示中国人本色的黑色外,还有各类明亮艳丽的亮色系,如金棕、火红,也有比较含蓄低调的暗色系,如栗色、酒红、紫色等。当然,在染的方式上除了的全染,挑染,还有最近在时尚美眉中甚是流行的片染。可以说,现代女性正进行一场如火如荼的万人拥护的美发运动。
不论是繁华喧闹的都市,还是清静寥落的乡野集镇,大凡有人的地方就有美发造型之所。特别是县级以上大小城市,商业街边林立的美发造型会所随处可见。并且规式统一:这些美发店街面外墙上,无一例外都贴着美女的大幅美发效果的宣传图。从图片上美女得意的笑容中,我们仿佛可以听见她的召唤:“看!我做的头发很美吧?你也快来试试!” 每睹此景,一些特别向往美的年轻姑娘,不禁心旗摇曳,芳心大动,不自觉便走进了美发厅。剩下那批暂时还没被打动的姑娘们,等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美发真人秀时,早晚也会从众一把!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青年女性对美发的巨大消费力,促进了美发工业繁荣发展的态势,而“美发产品(做过头发)”的普遍化,反过来吸引更多的年轻美眉投入了美发大军中。
据粗略估计,现代青年女性中做头发的比例几乎近百,并且很多女性曾做过好几次,包括染不同的颜色,烫不同的造型。很多青年女性认为,美发就和化妆一样,都是美化形象提升气质的手段,是正常的仪表要求。
3现代青年女性流行性美发的特征
3.1群体流行性
现代青年女性的美发运动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潮流,对现代社会风气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已经不是个别女性的个人爱好,也不是一小部分女性的无意识选择的偶然重合,而成为了青年女性这一女性类群中的特殊的文化景观。随着社会经济的腾跃,青年女性的爱美之心通过头发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刚萌生美的意识十几岁的初中女生到大学校园里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从乡野集镇上的“小家碧玉”到都市高层写字楼里的“大家闺秀”;从邻家妹妹到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大牌明星;从大众平民到少数精英分子,美发文化不属于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大部分人特别是青年女性的共同创造的杰作。人们对美发造型的追捧达到无可复加的地步。过去染发烫发还没认为是崇洋媚外的行为,现在如果还保留着“原生发型”就有可能被贴上“老土”、“过时”和“OUT”的标签。做什么样头发?换什么样的造型?等问题已经成为现在代青年女性见面聊天中的热门话题。不可否认,美发运动已经成为青年女性群体的标签,紧紧地贴在女性青年的被做过的美发上。
3.2习惯性
“做头发”对于很大一部分女性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尝试,而已经成为生活的习惯深深的印刻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女性表示,做头发如买衣服,衣服旧了要买新的。新头发长出了当然要继续做下去。就这样,很多人重复地为中国的美发工业做着贡献,而不计多次及重复染烫对头发和身体的伤害。
3.3蔓延性
青年女性是的流行性美发运动的发起人和主体,并带来了整个美发发工业的崛起。从20世纪初刚诞生染发技术时的“做工”简单的烫卷,到现代程序纷繁复杂的各种染烫,从女士到男士,从少年到老年,不可否认,现在美发运动似乎已经成为全民流行性的运动。一场由青年女性作为这场运动的带头人,各年龄阶段人士纷纷加入的美发大军中宣告成立。流行性美发运动的主体已经从青年女性蔓延拓展到更广阔的全民中。
4青年女性流行性美发现象社会和文化意义
美发活动的流行是不仅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做头发”刚刚时兴时,往往先被极少数青年女性接受。而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或有意或无意,或强或弱地影响着周围的人群,所以首先尝试“做头发”的那一批人势必会影响周围的人。当美化过的头发符合周围人的审美标准时,就会对此产生认同感,于是这些人也开始模仿,以至于美发运动传播开来,进而促成了流行性美发的社会现象,以至于美发成为很多年轻女士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为青年女性的文化,蕴藏特有的功能和意义。
4.1女性主义运动的成果体现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世界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逐渐觉醒,中国女性除了追求最基本的解放、自由、平等的权利,还有权利追求各种美的行为。对头发的美化行为不仅是女性自由权利的体现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
4.2文化人类学上的分析
从20世纪初上流社会中时尚女性的最初尝试到现代社会中青年女性的流行性行为,在这风云变换的近百年的时间里,青年女性的美发趋势历久弥新,美发文化不言自明。从原生朴素头发到美化过的头发,到从个别群体个别人的示范效应到近乎全体女性的效仿,美发行为从无到有、由外到内、由上到下、聚少成多成为国内外社会上普遍接受并不断更新的文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文化交流、传播、濡化的结果。
4.3流行学上的意义
流行性美发运动的是典型的集合行为,是人们追求个性表现和从众心理的统一。一方面它满足人们追求个性独特,彰显自我,引人瞩目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它也人们适应社会的从众行为。青年女性通过做过的头发表达其追求独特、自我、年轻、时尚的心理特征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该群体的认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这种流行现象也传播了新的价值观念并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
4.4对现实的符号提示和社会压力的释放②
文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从社会获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成就。而文化的最基本要素可以最终抽象为符号。符号不仅形成了人类的种种文化景观,更成为人类的独有标志。③现代社会中青年女性流行性美发的文化的符号提示功能非常明显。透过美发活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发现隐藏在其后的社会信息,包括经济状况、价值趋向、社会压力等发面的变化。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压力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就业选择中居于弱势地位的青年女性群体。她们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同时还面临着高效率工作带来的身体精神压力。美发不仅可以美化自己的形象还增加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筹码(虽然这很无奈),同时换个新的发型,给自己和别人一个新鲜感和美感,可以转移工作生活中的注意力,缓解压力,舒缓心情。
4.5从身体社会学视角看女性美发的功能和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身体社会学与其经典理论一样,都与意义和符号有关。④美化后的头发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身体的一部分,而且成为一种符号,一种美丽的、自信的心理表征。通过对身体的一部分——头发的美化达到心理满足与愉悦,在此意义上,我们看见了身体和心灵的完美结合。
女人强调身体美所产生的影响远比男人要大,青年女性追求身体美的意愿与中老年女性相比更为强烈。很多女性的自我想象都与她们生活中的外表联系在一起。尽管在过去相貌的美丑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似乎是天生的,是一种运气与命运,但现在一个人的身体(外貌)可以建构的信念,与塑造某人是与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信念同样强烈。⑤福柯认为,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身体、如何经验我们的身体完全是一种社会建构。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的《社会学》中也表白,我们的身体受到我们所属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也深受我们社会经验的影响。虽然当下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水平不断提高,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不断抬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社会是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男人的审美观是女人度量自己美不美的很重要的标准。古语 “女为悦己者容”不仅是现代青年女性疯狂追求美的可行性解释,而且也表明了女性爱美的功利性。每个女性(特别是青年女性)都不想在各方面的资源竞争中落后于他人,对美的竭力追求无非是想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而已。除了异性的目光,同性的苛评,社会群体的认同趋势,大大影响了女人的审美心理和观念。
由此可见,青年女性的流行性美发运动完全是一种构建在社会之中的群体性行为,是女性文化中的色彩缤纷的一方面,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在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上都能找到其合理的解释与意义。
注释
①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②吴宗友.中国大陆当代流行歌曲发展的社会人类学分析[J] .昆明:民族艺术研究,2005.
③萧俊明.关于当代西方文化概念、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考察[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④文军.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⑤[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 [C] .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