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别不能有效地利用历史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不能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这种舍本求末的教学现状实在是令人痛心。下面我将结合我十几年初中历史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运河;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四化”一定能够实现,并立志为实现祖国“四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历史历史使命感。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的气节。
三、进行忠于祖国,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祖国的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各族人民从古到今都为这一主流和不受外来侵略,进行着长期的英勇卓绝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自“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八年抗日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平定了达赖叛国集团,赢得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又一重大胜利,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和主权。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党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高瞻远瞩地提出对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目前香港、澳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只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突出重点,是能够通过历史长河五彩缤纷的生动事例给学生以启迪,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并引导他们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四、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
古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加上独生子女受家长"小太阳"教育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经不起风雨,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观察:大凡每一个朝代开国君主都能励精图治,使其统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现兴盛局面。其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江山来之不易,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使其统治长治久安。而每一个朝代后期,统治者大都贪图享乐,政治腐败,最终灭亡。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再引导他们思考: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不具备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肯定受到淘汰。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学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见,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各种途径把它渗透到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运河;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四化”一定能够实现,并立志为实现祖国“四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历史历史使命感。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的气节。
三、进行忠于祖国,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祖国的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各族人民从古到今都为这一主流和不受外来侵略,进行着长期的英勇卓绝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自“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八年抗日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平定了达赖叛国集团,赢得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又一重大胜利,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和主权。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党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高瞻远瞩地提出对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目前香港、澳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只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突出重点,是能够通过历史长河五彩缤纷的生动事例给学生以启迪,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并引导他们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四、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
古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加上独生子女受家长"小太阳"教育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经不起风雨,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观察:大凡每一个朝代开国君主都能励精图治,使其统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现兴盛局面。其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江山来之不易,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使其统治长治久安。而每一个朝代后期,统治者大都贪图享乐,政治腐败,最终灭亡。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再引导他们思考: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不具备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肯定受到淘汰。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学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见,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各种途径把它渗透到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