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成了全球通用语言,并在国际事务、因特网、文件处理软件、英语教学产业等领域占绝对优势。各类英语教材提供了很多有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与渗透,这非常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补。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英语教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一、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含量的片面性
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的确,对一种自然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底蕴及其多层面背景有相当的了解,是成功习得该种语言并运用其进行文化交流的心要条件。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无论是汉语“交流”,还是英语的“Communication”(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news,ideas,or opinions,etc.)一词,其所表示的交际行为都是“双向”的。跨文化交流绝不仅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如果说,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多层面交流障碍(主要是“理解障碍”),那么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我们不难观察到,许多具有相当英文程度的青年学者,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更有甚者,还有人闹出把Mencius (孟子)奉为异国圣者,译为“门修斯”的笑话。有些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日常汉语交流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底蕴就显得苍白,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势在必行
作为拥有上下5000余年华夏文明的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与自然界不懈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东方文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已成为世界人们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流传下来的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更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有义务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上个世纪,辜鸿铭、林语堂、钱钟书等一个个中国学人,以各自令人惊叹的完美英语,对世界述说着中国,对祖国表达赤忱。在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读者感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奋力捍卫,惊叹于他那登峰造极、令人仰止的英语造诣。书中他力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犹为特殊;而林语堂老先生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如“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曾经轰动欧美文坛,并且影响深远,其中有的作品被美国大学选为做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作为了解中国之必读,一直被视为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而钱钟书,更是在有生之年被文坛誉为中国当代的“文化昆仑”,学贯中西、闻古博今。
然而,同时也应该清楚在继承、弘扬中华文明方面,尤其是在将中华文明向全世界推荐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当今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经历了第一个阶段,正顺利地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让世界了解中国更是迫在眉睫。许多中外学者都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的世纪。然而,在短期内使汉语成为国际交流的主体语言,显然是不可能的。面对英语作为实际的“世界语”的现实,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无疑是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必经途径。使学生轻松自如地用地道的英语为表达出自己所观察、所想到的,让他们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理解、认知并接纳优秀的中国文化,从而在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的热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并使学生最终形成并有效地展示出他们作为来自文明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现行的外语教材改革中,将本土文化中有本民族特色的精髓纳入新型的外语教材势在必行,且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教材编篡亟需革新
教材的编排和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对外来文化的介绍,同时也强调对中国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推荐,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如在介绍国外历史文化名人时,有意识地提及中国同时代,同类型的历史文化名人,并附带提及时代背景。推荐优秀的国外作品的同时,同中国类似的作品进行比较,学生英语水平得到加强自不待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一定也会更加深入。如在学生了解基督教Christian时,何不辅以中国的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加以对比讲解,让他们也可从中了解中华民族,这一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古文明一直延续的缘由,同时对于中华文明更加崇敬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追逐近、现代西方世界的“罪感文化”。在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当前世界上尤其是西方国家盛传的“中国威胁论”即会不攻自破。另外“言必称希腊”是讲到希腊在西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在外语教学中,我们通过对比,让学生正确看待古希腊的民主同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中国现、当代的民主化、法制化,以及将其同现代西方所谓的freedom及其双重标准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在外语教材的编排中有意识地强调中国本土文化的外语表达,防止并逐渐杜绝在外语教育教学中本土文化的流失,利在当代、功盖千秋。作为教育者,更应该为此振臂而呼,并为之付出自己的力量。期待外语教材改革的春天早日到来!期待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
结束语:当今的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使游戏规则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中国如想在世界舞台上保留自己的位置,更需要她的忠实儿女学会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如何整合自己、健全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消灭自己,这就需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英语教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一、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含量的片面性
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的确,对一种自然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底蕴及其多层面背景有相当的了解,是成功习得该种语言并运用其进行文化交流的心要条件。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无论是汉语“交流”,还是英语的“Communication”(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news,ideas,or opinions,etc.)一词,其所表示的交际行为都是“双向”的。跨文化交流绝不仅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如果说,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多层面交流障碍(主要是“理解障碍”),那么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我们不难观察到,许多具有相当英文程度的青年学者,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更有甚者,还有人闹出把Mencius (孟子)奉为异国圣者,译为“门修斯”的笑话。有些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日常汉语交流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底蕴就显得苍白,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势在必行
作为拥有上下5000余年华夏文明的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与自然界不懈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东方文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已成为世界人们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流传下来的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更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有义务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上个世纪,辜鸿铭、林语堂、钱钟书等一个个中国学人,以各自令人惊叹的完美英语,对世界述说着中国,对祖国表达赤忱。在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读者感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奋力捍卫,惊叹于他那登峰造极、令人仰止的英语造诣。书中他力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犹为特殊;而林语堂老先生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如“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曾经轰动欧美文坛,并且影响深远,其中有的作品被美国大学选为做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作为了解中国之必读,一直被视为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而钱钟书,更是在有生之年被文坛誉为中国当代的“文化昆仑”,学贯中西、闻古博今。
然而,同时也应该清楚在继承、弘扬中华文明方面,尤其是在将中华文明向全世界推荐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当今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经历了第一个阶段,正顺利地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让世界了解中国更是迫在眉睫。许多中外学者都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的世纪。然而,在短期内使汉语成为国际交流的主体语言,显然是不可能的。面对英语作为实际的“世界语”的现实,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无疑是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必经途径。使学生轻松自如地用地道的英语为表达出自己所观察、所想到的,让他们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理解、认知并接纳优秀的中国文化,从而在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的热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并使学生最终形成并有效地展示出他们作为来自文明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现行的外语教材改革中,将本土文化中有本民族特色的精髓纳入新型的外语教材势在必行,且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教材编篡亟需革新
教材的编排和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对外来文化的介绍,同时也强调对中国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推荐,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如在介绍国外历史文化名人时,有意识地提及中国同时代,同类型的历史文化名人,并附带提及时代背景。推荐优秀的国外作品的同时,同中国类似的作品进行比较,学生英语水平得到加强自不待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一定也会更加深入。如在学生了解基督教Christian时,何不辅以中国的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加以对比讲解,让他们也可从中了解中华民族,这一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古文明一直延续的缘由,同时对于中华文明更加崇敬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追逐近、现代西方世界的“罪感文化”。在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当前世界上尤其是西方国家盛传的“中国威胁论”即会不攻自破。另外“言必称希腊”是讲到希腊在西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在外语教学中,我们通过对比,让学生正确看待古希腊的民主同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中国现、当代的民主化、法制化,以及将其同现代西方所谓的freedom及其双重标准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在外语教材的编排中有意识地强调中国本土文化的外语表达,防止并逐渐杜绝在外语教育教学中本土文化的流失,利在当代、功盖千秋。作为教育者,更应该为此振臂而呼,并为之付出自己的力量。期待外语教材改革的春天早日到来!期待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
结束语:当今的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使游戏规则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中国如想在世界舞台上保留自己的位置,更需要她的忠实儿女学会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如何整合自己、健全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消灭自己,这就需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