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疆哈密往南入罗布泊方向100公里的戈壁滩上,一个叫大西沟的地方,在那里,我曾亲耳听见一块石头唱歌。
大西沟,顾名思义是一条沟,但它并不是山沟,顶多是“滩沟”,是在几乎平坦的茫茫戈壁滩中,忽然间凹进去的一条沟。沟长十余公里,宽几百米,深几十米。沟底呈现典型的雅丹地貌,连接每个小山头的是松软的沙子,准确地说是流沙。可能是地理构造的问题,当大风刮起时,沟内的沙子就在流动,时而沙堆在东侧,时而在西面,变幻无常。雅丹地貌的每个山头,裸露着不少形状奇特的石头。石头经过千万年风沙的洗礼,被侵蚀得石骨铮铮,坚硬无比,这就是我们说的戈壁石。
从哈密出发,经过两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就可以站在“大西沟”的顶部边缘上。
从沟底到上面戈壁滩,并非全是笔直的悬崖,很多是斜坡,这些坡形全由浮沙形成。车辆下行,轮胎压在沙子上,还可以勉强下滑,若是汽车向上行,那一定是寸步难行的了。
下沟的路很多,但上沟的路只有一条。来这里多次觅石的当地石友,寻找出一条上沟的“硬路”,所谓硬路,其实就是山石斜坡路,缓慢斜向坡底,全沟仅此一条。但此条硬路时常被戈壁上无端端的风沙所埋,时不时又重见天日。有经验的石友认准它周边的座标,觅石后就可从沟底上来,安全撤退。
汽车在沟底下迂回,我们想看看,被风吹出来的石头在哪里,哪些比较“新鲜”。在一山丘旁,我们泊好车,分头觅石。
戈壁滩的石头很多,有红的绿的黄的,还有砾石形、片状形等等,每块都非常精彩,但是在丰富的“石头大餐”前,我们总是挑着来吃,也因为车子载重有限,我们只捡那些精品、上品。
中午过后,天色忽然间暗了下来。
“要刮大风啦,大家赶紧躲避一下。”有经验的当地石友大声通知我们。
我还未来得及往车里钻,就没有了能见度,狼烟四起,风沙直往身上打,我赶紧在一个山包背风的凹位就近躲了起来。当地石友说,风沙来得猛,去得也快,如同南方瞬间即逝的“过云雨”,所以我没有害怕。
“沙沙……呜呜……”不知道怎样去形容那漫天卷地的沙尘暴。我用大衣包着自己的脑袋,双手捂着脸,老老实实蹲在那里。风夹着沙子一个劲儿地吹着,偶尔打到皮肤,犹如喷沙机打过来一样的疼痛。不一会,鞋子就被风沙埋了半截,我有点害怕了,担心时间长了,整个人都会被沙子活埋。恐惧油然而生,心里默默祈祷:风沙啊,你快快停下来吧!
“嗒嗒嘚嘚……嘚嘚嗒嗒……”忽然间,一种另类的声音传了过来,虽谈不上动听,但在呜呜的风鸣声中,也算得上悦耳了。
我朝着发出响声的地方看去,两步之遥,刚才还是沙堆的地方,现在吹出了一块“陆地”。一块比巴掌略大的黑黝黝的石头“屹立”在那里,厚度有十公分左右,石头中间有条缝,很明显石头己分成两块。风从两块石中的缝隙吹过,上面的那块受风的影响,不停地在震荡,发出“嘚嘚嗒嗒”碰撞的声音。
哈哈,石头在唱歌!
“石头在唱歌!”我大声的想告诉同伴,但是微弱的声音却被狂风的呼啸淹没。
忽然间,风停了,太阳出来了,天空恢复了睛朗。同伴们都钻出了掩体,高兴地呼喊起来。
我却高兴不起来,有点抱怨风太早停了,因为,风止住了石头的歌唱。
我依然纹丝不动蹲在“掩体”里,竖起耳朵睁大眼睛看着那块“会唱歌的石头”,企望风继续刮起来,我不怕危险,也不会恐惧,因为我要听石头唱歌。
说也奇怪,不到片刻,风突然卷土重来,沙漠深处,就是这么奇怪,天气如同三岁孩儿的脸,说变就变。
我使劲地等待那优美悦耳的“石头敲击乐”出现,但是,始终没有回响。我定神一看,发现石头不会动,原来此次风向和先前截然不同,先前流失的浮沙,重新被刮了回来,一点点,一点点流向那块“会唱歌的石头”。
眼看着“会唱歌的石头”要被吹回来的流沙重新掩埋,我有点急了,鼓起勇气,跳出掩体,不顾风沙的鞭打,努力冲了出去,一把抱住那对石头,紧紧地裹在怀里。
后来,我将这块石头带回家,希望将歌声收藏在自己的石头堆里。可是,好几年了,我只有在梦里聆听石头的歌声,享受那戈壁滩中动人的一幕。
如今石头依然好好地养在我家,但是感觉它好像十分郁闷,没精打采的。估计是因为南方没有沙尘暴,没有能让它唱歌的风沙。再说空气混浊的城市,张嘴呼吸都难以适应,何况要它高歌!
看来要让石头再唱歌,惟有将它送回戈壁滩,放回生它养它的大西沟。石头重回风沙的怀抱,它才能够尽情地放声高歌。
这一举措,我计划着。
大西沟,顾名思义是一条沟,但它并不是山沟,顶多是“滩沟”,是在几乎平坦的茫茫戈壁滩中,忽然间凹进去的一条沟。沟长十余公里,宽几百米,深几十米。沟底呈现典型的雅丹地貌,连接每个小山头的是松软的沙子,准确地说是流沙。可能是地理构造的问题,当大风刮起时,沟内的沙子就在流动,时而沙堆在东侧,时而在西面,变幻无常。雅丹地貌的每个山头,裸露着不少形状奇特的石头。石头经过千万年风沙的洗礼,被侵蚀得石骨铮铮,坚硬无比,这就是我们说的戈壁石。
从哈密出发,经过两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就可以站在“大西沟”的顶部边缘上。
从沟底到上面戈壁滩,并非全是笔直的悬崖,很多是斜坡,这些坡形全由浮沙形成。车辆下行,轮胎压在沙子上,还可以勉强下滑,若是汽车向上行,那一定是寸步难行的了。
下沟的路很多,但上沟的路只有一条。来这里多次觅石的当地石友,寻找出一条上沟的“硬路”,所谓硬路,其实就是山石斜坡路,缓慢斜向坡底,全沟仅此一条。但此条硬路时常被戈壁上无端端的风沙所埋,时不时又重见天日。有经验的石友认准它周边的座标,觅石后就可从沟底上来,安全撤退。
汽车在沟底下迂回,我们想看看,被风吹出来的石头在哪里,哪些比较“新鲜”。在一山丘旁,我们泊好车,分头觅石。
戈壁滩的石头很多,有红的绿的黄的,还有砾石形、片状形等等,每块都非常精彩,但是在丰富的“石头大餐”前,我们总是挑着来吃,也因为车子载重有限,我们只捡那些精品、上品。
中午过后,天色忽然间暗了下来。
“要刮大风啦,大家赶紧躲避一下。”有经验的当地石友大声通知我们。
我还未来得及往车里钻,就没有了能见度,狼烟四起,风沙直往身上打,我赶紧在一个山包背风的凹位就近躲了起来。当地石友说,风沙来得猛,去得也快,如同南方瞬间即逝的“过云雨”,所以我没有害怕。
“沙沙……呜呜……”不知道怎样去形容那漫天卷地的沙尘暴。我用大衣包着自己的脑袋,双手捂着脸,老老实实蹲在那里。风夹着沙子一个劲儿地吹着,偶尔打到皮肤,犹如喷沙机打过来一样的疼痛。不一会,鞋子就被风沙埋了半截,我有点害怕了,担心时间长了,整个人都会被沙子活埋。恐惧油然而生,心里默默祈祷:风沙啊,你快快停下来吧!
“嗒嗒嘚嘚……嘚嘚嗒嗒……”忽然间,一种另类的声音传了过来,虽谈不上动听,但在呜呜的风鸣声中,也算得上悦耳了。
我朝着发出响声的地方看去,两步之遥,刚才还是沙堆的地方,现在吹出了一块“陆地”。一块比巴掌略大的黑黝黝的石头“屹立”在那里,厚度有十公分左右,石头中间有条缝,很明显石头己分成两块。风从两块石中的缝隙吹过,上面的那块受风的影响,不停地在震荡,发出“嘚嘚嗒嗒”碰撞的声音。
哈哈,石头在唱歌!
“石头在唱歌!”我大声的想告诉同伴,但是微弱的声音却被狂风的呼啸淹没。
忽然间,风停了,太阳出来了,天空恢复了睛朗。同伴们都钻出了掩体,高兴地呼喊起来。
我却高兴不起来,有点抱怨风太早停了,因为,风止住了石头的歌唱。
我依然纹丝不动蹲在“掩体”里,竖起耳朵睁大眼睛看着那块“会唱歌的石头”,企望风继续刮起来,我不怕危险,也不会恐惧,因为我要听石头唱歌。
说也奇怪,不到片刻,风突然卷土重来,沙漠深处,就是这么奇怪,天气如同三岁孩儿的脸,说变就变。
我使劲地等待那优美悦耳的“石头敲击乐”出现,但是,始终没有回响。我定神一看,发现石头不会动,原来此次风向和先前截然不同,先前流失的浮沙,重新被刮了回来,一点点,一点点流向那块“会唱歌的石头”。
眼看着“会唱歌的石头”要被吹回来的流沙重新掩埋,我有点急了,鼓起勇气,跳出掩体,不顾风沙的鞭打,努力冲了出去,一把抱住那对石头,紧紧地裹在怀里。
后来,我将这块石头带回家,希望将歌声收藏在自己的石头堆里。可是,好几年了,我只有在梦里聆听石头的歌声,享受那戈壁滩中动人的一幕。
如今石头依然好好地养在我家,但是感觉它好像十分郁闷,没精打采的。估计是因为南方没有沙尘暴,没有能让它唱歌的风沙。再说空气混浊的城市,张嘴呼吸都难以适应,何况要它高歌!
看来要让石头再唱歌,惟有将它送回戈壁滩,放回生它养它的大西沟。石头重回风沙的怀抱,它才能够尽情地放声高歌。
这一举措,我计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