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建议,我总火冒三丈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沒有人可以帮助我


  阳光毫无私心地照耀着大地的每个角落,不过,总有某些地方和角落存在阴影。而阿雅就是自称一直被阴影笼罩的人。回想在三个月之前的第一次咨询,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在一个星期内,阿雅连续和几个公司领导发生了争吵,本想跟未婚夫谈谈心放松一下,结果也变成了争吵。再加上她一直和同事关系紧张,这让阿雅不得不反思,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
  “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只要别人提出建议,我的本能反应就是抵触和排斥,甚至发火。”
  在见我之前,她已经见过3位咨询师,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我觉得根本没有人理解我,也没有人可以帮助我。”
  我看着坐在面前的阿雅,虽然只有26岁,但是她有着与这个年纪并不相称的成熟与严肃。她时不时皱起眉凝视着我,让我不禁有些紧张,仿佛我是一个被考核的员工。她叹了口气,说道:“可能你也帮不了我。”
  我点了点头,表示听到了她的话。我好奇地问她,跟前面三位咨询师交流的时候有什么感觉。通过她之前的咨询经历,可以给我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让我更加了解她内心在意什么、需要什么,以及抵触什么。
  她抬眼皮看了我一眼,然后看向墙上的画,说:“我就是想有个人能帮我找出当下问题的核心点,给我一些方法,我赶紧解决这些困扰。但是前面几个咨询师都不能让我满意。总是在那里听着,像是一个旁观者。有一个咨询师给了建议,但是根本没什么价值,全是我想过的。”

把自己置于矛盾之地


  看来,阿雅是一个过分理性的来访者。她擅长通过理性的分析去应对困难,但是这次遇到的问题原因恰恰是过分理性压抑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与需求。然而,这时还不能与她直接谈感受,因为她并不理解或者不认可这些。我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去切入,然后引导她透过理性去看到内心。
  我试着反馈给她:“你希望通过咨询得到解决问题的建议,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的困扰本身就是—无法接受建议。你岂不是在客观上将自己置于矛盾之地?”对于我的反馈,阿雅好像有些意外,她看着我,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紧接着问道:“老师你说得很有道理,确实这个样子。那我该怎么办呢?”
  我微笑地看着她,提醒她:“你又在寻求建议了?”“哈哈哈哈”,阿雅笑出了声音,脸上的严肃被一阵风吹散了,露出久违的温暖。在几次咨询后我曾经提醒她,不管是不是阳光忽略了你,当你笑起来的时候你的脸上的确绽放出了光芒。
  我引导她去回到当下。她说自己其实挺着急的,很渴望有一个人能赶快告诉自己答案,然后从阴影中把自己拯救出去。接着说了这些年的不容易,一直让自己去坚强面对所有的事情。说着说着,她开始留下委屈的泪水。
  第一次咨询没有“解决”她的问题,甚至没有直接去讨论,但是她的情绪得到了理解和纾解。第二周,她又来到了咨询室。

如何看待别人的建议




  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去探讨,为什么会对别人的建议有这么大的情绪反应。
  阿雅一下子便想到这周和领导开会时的场景。“我做的一个项目快要结束了,有个其他业务线的领导提了几个建议。我当时就很不舒服,就反驳他,提醒他根本没有从我的角度缜密地思考每个因素的影响,根本没有资格在这里说三道四。”
  阿雅还要继续阐述她的一番道理,我及时打断了她的话,我问她:“整个过程中你哪个环节最不舒服?”阿雅说是对方一开始说有建议的时候,就有情绪了。“跟我多说一下你不舒服的感受具体是什么样的?”在我多次引导和示范之下,阿雅描述说,是一种强烈的愤怒,觉得被否定了。
  阿雅解释说:“我当时就想,你是在质疑我吗?你说这话有没有深思熟虑?好像有一张嘴巴的人都能对我说三道四似的。”但是,她也紧跟着澄清,自己事后思考了那个领导的建议好像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时脑子里就是想着怎么说服对方,证明我是对的。
  我好奇地看着她,反馈道:“阿雅,当别人提建议的时候,不管说的是什么,好像这个动作本身就意味着对你的否定?甚至你的愤怒背后还有一种被贬低和羞辱的情绪。”阿雅频频点头。我试着更进一步,推测说:“你好像很渴望被认可。”
  说到这里,阿雅变得沉默了。她联想到自己过往的经历。
  阿雅本来拥有一个很富足的家庭,但是在读初二的时候,家里遭遇变故,生活条件变得很差。即使交学费都要去亲戚家借钱,为此遭受了周围人的不少奚落和白眼。以前对学习也不怎么上心,但是从那以后就开始特别重视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好的成绩才能得到认可与尊重。而工作之后,阿雅对于价值感的追求有增无减,“我要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好的生活,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我绝对不可以做一个平凡的人。”
  久而久之,阿雅把工作当作自尊和自我价值最大的支撑,而别人的反馈是一种证据。所以,她重视工作的过程是否可控,结果是否优秀,以及是否得到他人的认可。她如此敏感,也说明她内心缺乏自尊感和价值感。
  后续的几次咨询里,我们就这个方面继续做了深入的讨论。当别人提出建议的时候,阿雅可以有一定的耐心去试着理解与分析,可能内心还是会被激发起愤怒和羞耻的情绪,但这些情绪不再强烈,阿雅也开始尝试对这些情绪保持觉察和思考,相信她已经找寻到能够帮助自己的办法。
其他文献
李璐是一个爱交朋友、很有个性的孩子。这天早上,妈妈送李璐去上学。路过小区的花坛时,他们看到月季开花了,映着朝霞,五颜六色的鲜花美丽极了。妈妈想起璐璐在少年宫的绘画班正在学习画月季花,于是对她说:“璐璐,你不是正在学习画月季嘛,你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天咱们出来的早,好好观察一下吧!”璐璐听了心想,今天我本来可以早点到学校写早自习作业的,如果老师没来,我还可以和同学聊聊天呢。可是妈妈的话也有道理,于是,
期刊
余秋雨认为,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自古就有,其后又经过儒家多年的选择、阐述和提升,形成了一种非常鲜明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君子。“君子”有别于西方最常见的绅士和圣徒,是中国最独特的文化标识,具备了鲜明的“集体主义”特征,追求自身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相统一;“君子”也有别于我国其他传统文化中的觉者和真人,具备了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讲究在实践的过程中建构理论体系,而这两个特征又与社会工作不谋而合。就“集
期刊
影片开始后不久,徐伊万的妻子张璐要去美国,徐伊万想让她带走台灯,但张璐说她从来没有喜欢过这个台灯。然后,徐伊万很惊讶地说:“你不喜欢这个台灯吗?”随后,借着这个台灯的事,张璐终于说出了憋在心中许久的话,她对徐伊万说:“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我,我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都这么多年了,你难道还没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期刊
汪女士今年46岁,是一位公司高管,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人事关系复杂,让她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经常熬夜加班,各地出差导致她作息也不规律,长期服用各种安眠药物助眠。近半年来,经常偏头痛让她痛苦不堪,有时候是针刺样的痛,有时候是搏动性的痛,有时候像头上戴了个紧箍咒一样,疼起来还会伴有眩晕、恶心等。由于近两年处于围绝经期,她的情绪也是极其不稳定。情绪差、疲劳的时候偏头痛也会加重,每次持续1至3天不等。每
期刊
● “吃货”小赵的困扰  看到小赵推开门进入诊室的时候,我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位微胖略显笨拙的女生,可听了她的经历之后,我不禁讶异于她的毅力和勇气,也不禁感慨,当“吃”演变成了一种负担后,我们的身心健康或许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开始这位二十岁出头的姑娘还很羞涩,并没有将她的故事详细告诉我,只是跟我讲“最近心情很糟糕,对于一切似乎都没有了兴趣,高兴不起来,不知道生活是为了什么,睡眠不好,很容易醒,
期刊
疫情之下,焦虑是大家共有的情绪,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焦虑之下理性地做事。前两天,我在某视频中看到一位大姐,不愿意戴口罩,被小区保安制止进出,她火大了之后,直接跳河逃生。  这真是有点匪夷所思,嫌戴口罩麻烦,难道跳河就不麻烦吗?  想必当时一口气和保安怼上了,说什么就是不从,宁可付出更高的代价,损人不利己。  生而为人,真的需要愚蠢地被情绪驱使而做傻事吗?  今天就来谈谈我们每个人都常常犯的错误:赌
期刊
◢ 危机干预与疫情心理热线  危机干预是给处于危机中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危机干预有三个目标:减少急性的、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景的直接严重的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  疫情心理热线是危机干预的一种方式,它属于心理急救而不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疫情心理热线主要有三个目标
期刊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或受到死亡威胁,或严重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持续存在或延迟出现的精神障碍。PTSD主要表现为三类症状  重新体验:表现为头脑里不自主地闪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回避和麻木:主要表现为长期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回避创伤的地点或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
期刊
还记得,女儿小时候跟很多小朋友一样,不爱喝水,这个问题当时挺让我头大的。  后来,在陪她玩耍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试试把喝水这件事和她喜欢的玩偶、卡通人物,或认识的英文单词联系起来呢?于是,我尝试给她喝下去的每一口水,都起一个名字:  小猴子水、苏菲亚公主水、orange 水、通常,只要我起了两个名字,她就会兴致勃勃地接龙联想,跟我分享她想到的每一个新名字。她每说一个名字,我就给她喝一口水。
期刊
心理困扰:孩子为什么要往爸爸那里跑?  人在中年的淑雅女士,人如其名,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是那样贤淑清雅。然而,如此淑雅的女士,竟然如此开始自己的故事:“可气死我了!”  接下来,淑雅幽怨地倾诉自己的困惑:  “我是个单身母亲,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离婚的时候,孩子爸爸为了自己尽快结婚,居然直接提出不要孩子。分手后,他爸爸真的很快再婚了。为了孩子,我一直没有再婚,我们母子相依为命。我为了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