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南京的丁先生存款时被ATM机吞去一万元,他当即联系银行,被告知要等两个工作日才能处理。丁先生随后换电话致电客服,假称机器多吐三千元,五分钟后客服便赶到。一吞一吐,一冷一热,银行的做派被舆论嘲讽为一出“变脸剧”。
挨了骂的银行貌似很委屈,他们的辩词是:吞了钱要按程序来,等调了录像核实无误,肯定会还给你,储户有啥可急的;但银行多吐了钱,危及资金安全。可惜没几个人有耐心听银行的解释,网络上遍布着看笑话的挖苦与调侃。没办法,谁让这出“变脸剧”触动了民众长期以来敏感且无奈的神经。储户对银行服务的不满意久矣,早已积下一副沉重的受害者心态,逮个机会嘲讽一番,找回一点情绪补偿,焉能不成为很多弱势者的本能反应。
都说顾客是上帝,在中国唯独银行的顾客,从来找不到上帝的感觉,反倒总是看到服务者的“老大”面孔。同样拿错钱,算少了“离柜概不负责”,算多了要追究储户责任;同样是假币,你拿来了要没收,ATM机吐出来的则算你倒霉;更不要说数也数不清的收费项目,总是如野草般滋长,清理一茬又出一茬……银行的作风是彪悍的,规则和流程自己制定,解释权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客户的权利是苍白的,从来就没有形成一个可以信赖的平台,能够在多元力量的制衡下,让消费者和银行机构实现平等的对话。如此语境中,当你的钱被ATM机吞进去的时候,如何不担心求助无门,担心要钱的时候“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凭借什么敢似闲庭信步地等两天之后解决问题?
银行为什么可以店大欺客?最大的前提是,银行虽然越来越多,却仍处于实质上垄断的地位。国外银行没有成为鲶鱼,几大国有银行也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民众还无法实现不满意“用脚投票”。老大当惯了,想不互相默契地搞点霸王条款,那也是需要超人的自律。但也要看到,就现状而言,靠“反垄断”解决这些问题,恐怕短时间内难以乐观。当下能够且急需要做的,是推动银监会、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建构起一个权利与责任基本对等的平台。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储户施以制度的援手,让利益受到损害的人能够找到“组织”,帮助你去博弈。对处于强势地位的银行对应加以制约,银行出台收费规定、制定流程的时候,能够被监督、质询。储户的利益,要靠各种制衡、监督来“撑腰”。
可以拖两天再说,也可以五分钟赶到现场,说明很多事情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如果确实是人力有限,起码也应该设置一些留取证据的程序,通过持续的服务改进,不断接近民众的诉求。现在的问题是,抨击银行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隔三差五就留下个笑柄,却迟迟看不到银行实质性的改进。只有权力与责任对等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摆正了,银行才可能真心地把每一个顾客的利益看作最高准则。不论是储户的损失还是银行的损失,银行都要有刺骨的痛感。必须致力于做这个事儿,不是未来,而是当下。
挨了骂的银行貌似很委屈,他们的辩词是:吞了钱要按程序来,等调了录像核实无误,肯定会还给你,储户有啥可急的;但银行多吐了钱,危及资金安全。可惜没几个人有耐心听银行的解释,网络上遍布着看笑话的挖苦与调侃。没办法,谁让这出“变脸剧”触动了民众长期以来敏感且无奈的神经。储户对银行服务的不满意久矣,早已积下一副沉重的受害者心态,逮个机会嘲讽一番,找回一点情绪补偿,焉能不成为很多弱势者的本能反应。
都说顾客是上帝,在中国唯独银行的顾客,从来找不到上帝的感觉,反倒总是看到服务者的“老大”面孔。同样拿错钱,算少了“离柜概不负责”,算多了要追究储户责任;同样是假币,你拿来了要没收,ATM机吐出来的则算你倒霉;更不要说数也数不清的收费项目,总是如野草般滋长,清理一茬又出一茬……银行的作风是彪悍的,规则和流程自己制定,解释权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客户的权利是苍白的,从来就没有形成一个可以信赖的平台,能够在多元力量的制衡下,让消费者和银行机构实现平等的对话。如此语境中,当你的钱被ATM机吞进去的时候,如何不担心求助无门,担心要钱的时候“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凭借什么敢似闲庭信步地等两天之后解决问题?
银行为什么可以店大欺客?最大的前提是,银行虽然越来越多,却仍处于实质上垄断的地位。国外银行没有成为鲶鱼,几大国有银行也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民众还无法实现不满意“用脚投票”。老大当惯了,想不互相默契地搞点霸王条款,那也是需要超人的自律。但也要看到,就现状而言,靠“反垄断”解决这些问题,恐怕短时间内难以乐观。当下能够且急需要做的,是推动银监会、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建构起一个权利与责任基本对等的平台。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储户施以制度的援手,让利益受到损害的人能够找到“组织”,帮助你去博弈。对处于强势地位的银行对应加以制约,银行出台收费规定、制定流程的时候,能够被监督、质询。储户的利益,要靠各种制衡、监督来“撑腰”。
可以拖两天再说,也可以五分钟赶到现场,说明很多事情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如果确实是人力有限,起码也应该设置一些留取证据的程序,通过持续的服务改进,不断接近民众的诉求。现在的问题是,抨击银行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隔三差五就留下个笑柄,却迟迟看不到银行实质性的改进。只有权力与责任对等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摆正了,银行才可能真心地把每一个顾客的利益看作最高准则。不论是储户的损失还是银行的损失,银行都要有刺骨的痛感。必须致力于做这个事儿,不是未来,而是当下。